一群西方演员演绎了一个含蓄的东方爱情故事,江南的雨巷,青瓦白墙,小桥流水,如果不是看演职表,谁能知道好几个演员说的都是英语呢。只要想拍,只要尊重故事,一样能拍好。 john cho是东方相的美籍韩裔,浓眉之下一双微垂的眼睛,眉压眼好像带着点忧郁,身长玉立是翩翩公子,俊秀但不瘦弱,偏他又有着丰润的嘴唇和脉脉的眼神,总让人想着他禁欲表象之下是不是也有着饱含爱欲的一颗心。 《再造淑女》里的他儒雅绅士,《庭院里的女人》,还没有那么收放自如。三十岁演绎十八岁的青年,还是有一点西方演员的直白热烈。凤慕是新青年,敢冒被抓的风险上街贴报,打心底里厌恶腐朽陈旧的大家庭,但是他又没有那么勇敢。直到秋明的出现,和他一样年轻稚嫩的脸庞竟然要嫁给她的爸爸,还得称呼秋明为二妈,封建礼教困住了人,困不住心。 江南总是下雨,淅淅沥沥,他捡了秋明的项链,怔怔的看着秋明的面庞,雨淋了他的发梢,秋明的心和雨伞一起向他倾斜,雨声滴答,呼吸和心跳缠绵,他仰头看着油纸伞,不知道看的是伞,还是庭院窄小的一片天。摇晃的木船里,肩并肩坐着听戏,台上咿咿呀呀的梁祝,他要借着唱词和秋明表白,“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秋明说“我听得懂”。你听得懂,我也还是想说,你听得懂唱词,你听得懂我的心吗。
最后他们相遇在抗日的前线,结局完满,天若有心,不忍看有情人分离。
一开始看完打的是四星,但写完评论改成了三星不能再多了。个人是冲着凤慕和秋明的片段来看的。看完整部片子后,给我的感觉是总体差强人意,什么都还差一点的感觉,剧情比较单薄,但有几个画面拍得还是不错的,很有氛围感。
首先就是时长太短了,不到两个钟,人物塑造远远不够,别说凤慕了,男主的人物形象也挺单薄,虽然最后那会儿还想看他开金手指,来个happy ending,编剧可能是想来个be美学,但就那么挂了也太简单了。逛了会豆瓣才知道编剧制片人是女主,难怪有点玛丽苏的感觉,虽然大主题是不错的,女人的觉醒,但有的情节拍的还是太奇怪了。比如女主进去救火,下人居然没有死死拦住,就靠他们俩把孩子救出来了。不过这里应该是呼应了开头男主救了康太太,两个人在逐渐靠近。
第二个就是凤慕和秋明怎么就喜欢上对方了呢,秋明还好说,毕竟老爷那么难搞,那凤慕呢?是因为怜爱吗?本来很期待他们俩的对手戏的,结果看完发现真的很少,对手戏都是被剪出来的经典片段,戴项链还有看戏。
结局就更仓促了,直接来个女主在鬼子扫荡后活了下来,接管了孤儿院,和凤慕秋明一起生活。这个大团圆说真的很敷衍,虚假式happy ending。既然结局都这样了,不如直接让男主活下来,凑个齐齐整整。
最后是我看完全剧的原因,对不起我就是奔着副线CP来的。全剧最爱的这两段对手戏,戴项链和看戏。不得不说我真的很中意他们的眼神戏,凤慕直裸裸,而秋明躲闪,氛围感拉满。
看戏表白的台词翻译得太精彩了。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 先生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成双对 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 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 我想你,没你今生枉在世
听了一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指引课,老师介绍了电影的原型,是根据出生在中国的美国人赛珍珠的作品《群芳亭》改编的。原著没看完呢,先把电影看了。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传统封建观念简直不要太顽固,在当时那种背景下,女人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无才便是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何谈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人生自由。
电影以主人公吴太太40岁生日举办家宴为线索,娓娓道来吴太太觉得自己老了,不能再生孩子而主动给老爷娶二房姨太太,希望能通过此方式,摆脱这种不自由的关系和琐事,然后花钱买了一个跟儿子年龄相仿的姑娘秋明嫁给老爷的故事。不曾想老爷并不喜欢姨太太,反而儿子爱上了秋明。同时,因为好友康太太难产,吴太太在去康太太家的路上偶遇教堂洋人医生安德鲁。安德鲁不顾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女人生孩子男人不能看,而是以救命为重,最终挽救了康太太的生命。在成为吴太太儿子老师的过程中,与吴太太互生好感,彼此吸引。
期间穿插了中日战争的大环境背景,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逃难的过程里,安德鲁为了救孤儿院的孩子和镇上的百姓(包括吴太太),在把日本兵引散的途中牺牲。这一段我看的比较揪心,尤其痛恨当时中日战争的日本兵,太残忍了……所以战争之下的自由更是难得……
电影整体感觉还是蛮好的,表达的主题思想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自由,具体点说就是女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