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英国病人 The English Patient(1996)

演员:



影评:


  1. 美丽和伤害似乎总是共生,在一个故事中彼此纠缠,同样,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唯”美的。我认为,我们如果真的愿意倾听和理解这部电影,就不能只看自己希望看到的而故意无视导演明白地希望我们看到东西;也不应该对片中各主要元素所占的地位蛮不讲理地妄断。这部电影表达的是否是歌颂“唯美超越世俗”的爱情,我倾向持否定态度,个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不仅在道德上最无法回避,也是导演用电影语言相当明确地传达给我的:Katherine和Almasy热恋是以背叛婚姻和友谊为基础的。
            
    在很多中文评论中对此都有这样的看法:爱情至上,其他外在的批评和规则在真爱面前都要让路。我认为这个道德相对主义意味的观点和影片中所表现的细节矛盾,Katherine曾经明显地表现并直接地表达:她爱自己的丈夫,并为她自己的不忠而感到不安痛苦。
    不可否认,从知识和品位上,Almasy 比Katherine的丈夫跟她更接近;而且从他们见面的一刻起二人之间的吸引,对于电影观众来说就是一览无余的;沙漠景色震慑人心的美丽、风暴历险的离奇,如此浪漫的环境也让人很难怀疑他们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不管我们这些观众如何看待Katherine的婚姻(甚至还祈祷它的结束)——至少Katherine珍视,她在婚外恋情中的痛苦挣扎,绝不是单纯因为外部条件不允许她和Almasy在一起,折磨她的是来自她自己心灵的悔恨和难舍相交织的复杂情绪,以及道义和乐趣的激烈矛盾——在这方面露天电影院那场戏里其实包含了不少信息,她的坐立不安惊惶的样子,还有准备扭头离去时不慎撞在铁架上,都表现出她在一如既往的平静端庄下已经失去了我们最初见到她时的坦然、潇洒和平静。话说回来,Katherine是一个很难演绎的角色,因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举止优雅的女人,优雅不允许她把全部的感情表现在脸上和言语上,而聪明又使得她完全有能力巧妙地掩饰自己。所以虽然她心里的感情丰厚而汹涌,甚至是了她和Almasy的故事的起承转合的主要动力,我们想要捕捉她的想法,却也只能从偶尔的情感爆发和前后心情微妙的变化中体会。不仅仅是婚姻,还有她的丈夫的感受,这从一个细节可略见一斑:在Almasy枕畔缱绻之际,在坠机受伤、以及被安置在山洞后,她总是不停地切切地询问Jeff,她的丈夫。虽然是出自歉疚,却也恰恰体现了K是重情重义,心地善良的。女人的美丽说到底在于“情痴”两个字,其他的诸如才华横溢、敏捷善感,都是锦上添花的品质,如果她仅仅是一个精灵似的存在,对自己青梅竹马的好朋友、深爱自己的丈夫都没有一点顾念之心,且眼里只有almasy和爱情,她就不能算是一个太美好的女人,反而更接近一个冷血的黑寡妇了。K之所以美得令我动容,正是因为她在一个两难的感情漩涡里没有麻木过,良心和知觉一直在轮番拍打她,她为此而痛苦,这种痛苦向人们诉说着K心中两种最可爱的秉性--女孩子的单纯热情,母性的善良恩慈。
    即便只看Katherine和Almasy二人之间,最美好的似乎还是他们成为情人之前的那一段时光,谨慎又充满了小聪明,含蓄的示好,得到抗拒后婉转的嗔怒,给人一种纯真好像初恋似的感觉。但是之后,他们的关系就被嫉妒、狭隘、自私、纵欲不断侵蚀。在宴会上的相互刺伤,在圣诞节带有报复性的占有,流露出爱恨相生的错杂心情,记得有人曾经很精辟地说,爱情是一场战争,没有经历过情欲的人就很难体会。那在沙漠上空飞翔的,灵肉交织、不计后果的恋爱,天生孕育着某种命运,狠狠地刺伤了Jeff,重重地摔下Katherine,无情地烤炙煎熬了Almasy的心。在这里争论谁对谁错永远不会有结论,每个美丽柔弱的人身上都被戴了重枷,而尤以K受到的折磨最多,也许因为她是女人。

    也是在梦幻般美妙与阴间般残忍的交织下,两个故事线索在分别地推进(这两个故事的不同步处理真的很有诗意,假如真的做成两边“齐头并进”的话就意蕴尽失)从前Almasy害怕占有和被占有,喜欢自由地流浪;却在katherine死后不惜自杀和假装失忆以防别人分享和打扰他爱的回忆,他和自己的回忆互相占有了,无法释怀的心只能困守在残破的躯壳中。而Hana执意自己一人留在废弃的修道院护理Almasy,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只想“一个人”孤独地呆着,既是好友亲人丧生的悲痛一时难以恢复,也是害怕再与别人有纠葛,害怕自己是不是真的命带诅咒。两个想要独处的人,在一处离世的碉堡,但一切却在悄悄地转变:李子的滋味调动起他的退化知觉,Hana跳房子的声音让他联想起沙漠上听过的阿拉伯鼓点和那个读故事的Katherine,他大胆地向前迈步——让Hana来读相同的故事,因为虽然Hana需要他指导才念对故事里的人名,但足以帮他开始在更真实的意义上寻回爱人的和痕迹;
    Hana也在和Almasy的不仅是护理的相濡以沫中开始认识博览群书的他,思维敏捷幽默的他,而不只是一名时日无多的可怜的失忆的病人。拆弹排雷小队的队长锡克族印度人Kip和他的英国白人下属的来到彻底结束了他们的“隐居生活”,而两人竟不约而同对此暗暗欢迎。Kip给Hana带来了浪漫美好的爱情,成了Almasy高级幽默的谈话的好伙伴。Hana向Almasy吐露自己对Kip倾慕之情那个场景,弥漫着脉脉亲情的味道,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rtilta坐在餐桌边闲聊的感觉。两部电影的确有点相像:都是两个寻求休克的心灵,却一同复苏了的故事。

    如果一部电影的内容只是主角在回忆,也就是一个绝望的人讲一个已经结束的故事。这样的故事除了腐烂以外还能有什么结局呢?恐怕还没有讲完我就要作呕了。但《英国病人》不是一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它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并且呈渐强的趋势,在影片的结尾,Hana对着小女孩微微一笑然后镜头越拉越快,直到上面散落了跳动阳光时达到了顶峰。
    其实Hana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力的放射源,气质中有一点乡土,有军人的顽强自立,同时不乏女儿家心灵手巧的小趣味,她曾经半自嘲地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这和Almasy的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语带玄机的才情四溢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照。hana剥李子、开垦小菜园,想尽各种办法赶走来捣乱的鸟、边咝咝地吸气边用水管里流出的山泉水洗澡、搬来散落的经典修楼梯……这里没有什么精致的才华,但却诉说着她天性里那种美好质朴的智慧,它能够安慰焦灼、惶惑和愤怒的心。用北京话来说,Hana可能算是个不太着调的女孩,她在Kip检查炸弹时仍然嘻嘻哈哈说着不好笑的笑话并被自己逗得前仰后合;她不去好奇Almasy向她讲什么深奥的历史学,只是把自己剥好的李子果肉递到他嘴里,短暂的停顿后Almasy开启疤痕覆盖的嘴唇说:很有李子味的一枚李子。Almasy是这样的病人:烧毁了全身大部分皮肤,内脏器官损坏严重,可能真的像他自己说的像一块烤焦的面包,感受能力已经极弱和极不可靠了,李子的天然清新滋味在这时可谓是一种恩惠,虽然微小,足以提醒一个人自己和世界一起活着。
    结果Almasy发现,他的记忆不仅没有因为和人分享而磨灭,反而自己头脑中的Katherine愈发鲜活了。当他把Katherine的日记交给Hana时,即是毫无保留地邀请她参观他的回忆。此刻,心灵敞开的他终于不再被什么东西占有了,这时候他才是真的做好了准备,可以飞到他挚爱的所在。而在影片最后,K在她的日记里描写的天堂,是一片没有隐瞒和羞愧的自由之地,包裹k的一袭白练被风高高吹起,仿佛是一双安慰的翅膀,扶起她焦灼疲惫的灵魂,也抚慰了我们。
    而Kip也已经接到调遣,两个年轻人得告别了。再次面对着遥遥无期的再会,Hana没有躲避,没有前两次失去至爱时的大恸或木然。走进过Almasy的往事,走进过Kip的现在,走过这段没有医生的治疗,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支持她挥手看他的背影渐渐远去。在原地,Hana静默地尽情体味爱带来的心痛和失落,而当Almasy请求她为他注射过量止痛剂以求离世时她终没有忍住痛哭,但短暂的哭泣后,她在为Almasy最后的睡前朗读中平静下来。Katherine的日记读毕,看到他已经无声地离开了。这时我和Hana同时微笑了。

    《英国病人》的立意可谓深远,对生命的悲悯之情,绝不仅是两段爱情故事那么简单。生命之美远比爱情要丰富得多,影片告诉我们,即使是受伤的心灵,在一个受伤的时代、受伤的地点,也在互相扶持着进行自我和相互的疗治。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微笑的电影。
  2.   原文:My darling, I'm waiting for you. How long is a day in the dark, or a week?The fire is gone now and I'm cold, horribly cold .
      I really ought to drag myself outside, but then there'd be the sun. I'm afraid I’ll waste the light on the paintings and on writing these words. We die. We die, We die rich with lovers and tribes. Tastes we have swallowed. Bodies we have entered and swum up like rivers. Fears we have hidden in, like this wretched cave. I want all this marked on my body.
      We're the real countries, not the boundaries drawn on maps, the names of powerful men. I know you will come and carry me out into the palace of winds. That's all I have wanted to walk in such a palace with you, with friends, an earth without maps. The lamps gone out and I'm writing in the darkness.
      译文:亲爱的,我在等你。不见天日的一天到底有多久?比一周还长吗?火已经熄了,我觉得冷,刺骨的冷。
      我真该把自己拖到洞外去,那里阳光朗照。看图和写些文字恐怕要耗费一些电量。我们死了,我们魂归天国,那里尽悉相爱之人,不分种族。我们曾吞咽彼此的体香;我们曾灵欲合一,相爱挚深;我们曾心怀恐惧,如这山洞的幽暗。我要把这些永远铭刻在身。      
      我们的国度是真实的,没有画在地图上的边界,也没有强者的命名。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把我抱出洞外,踏入那风的殿堂。这是我惟一的愿望:在一方没有地图的土地上,与你,还有一些朋友,于风中漫步……油尽了,灯枯了,我执笔时已是漆黑一片。

      想象着凯瑟琳当时在山洞中的心境,总觉得这些语言那样贫乏无力。言不及心,言不及意,真如一种牢笼。再加上经过我言不由衷的翻译,“其中味”想必传达无几。另外,我个人觉得,这段文字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仅在于它的感情成分,还在于它的思想内涵。
    首先请大家注意“地图”这个概念。作为皇家地理学会和地理考察团的成员之一,Katherine和Almasy应深知地图的特殊价值。然而,他们却一个将地图交给德军,一个却希望生活在一处没有地图的地方。岂不怪哉?欲究其因,我们还是要回到与本片的爱情同等重要的另一主题:反战。(大家知道,当年本片的制片人曾在英国演艺学院的颁奖礼上猛烈抨击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语惊四座。)在本片中,地图的地理意义已经让位于政治和军事。其实,反观我们人类的历史,又何尝不经常如此呢?地图难道不是经常成为用来满足某些野心家的权力欲和占有欲的工具吗?人类有多少战争和冲突不是导源于变更地图的欲望?只要地图上那一条条弯线存在着,谁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制造者,谁也都有可能成为战争的受害者。我想,Almasy对此应是感同身受。当Caravaggio指责Almasy将地图交给德军差点造成千万盟军士兵死亡时,Almasy的回答的确发人深省:“是的,确会有千万人死去,只不过是不同的人而已。”划界,这个地图中的本体行为,在为人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又造成了多少对立和冲突,造成了多少隔膜甚至杀戮。然而,人类真的能够摆脱划界吗?“一方没有地图的乐土”――一个没有性别偏见、没有种族歧视、没有等级压迫、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国家之分的地方,一个人们可以像风那样自由无羁、亲密无间的地方。这,也许只存在于天国,存在于那遥远的乌托邦。所以,Katherine去了,Almasy也去了。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他们“真实的”家园。
      记得我在本论坛提交过一个“要看懂这部影片必须弄明白的两个问题”的帖子,其中问大家为什么影片始终以“水”的意象来刻画Katherine。在此,大家或许就明白了它的所指:水,作为一种液体,是能够消弥界限的一种东西。另外,它还排斥划界。因为不同于固体之物,你很难在水中划出界限。当然,水这一意象在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不同于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在本片中也有不少体现,大家可以慢慢体味。
      其次请大家注意这段文字是写在了什么地方。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它写在了Almasy那本书的尾页中,而不是他的那些碎纸片上。要知道,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被誉为“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那部《历史》。它不仅破烂不堪,在形式上是一部“古书”,而且实质上,作为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也是相当古老的。这部书决不是明格拉为附庸风雅而强拉硬扯来的一个道具。它其实是被用来象征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悠久而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男权主义。因为历史(history)由其以来所写的都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而其叙事主体也非男性莫属。所以说,它实际上是维护父权意识形态的一种话语工具。正因如此,Hanna明确表示她不喜欢这本书,认为“它写的都是男人,太多男人了。(It's all about men, too many men!)”而对于较之汉娜更熟悉这部书的Katharine来说,这更是它显见的本相。在篝火晚会上,她选讲书中那个反叛国王的王后的故事便是明证之一。而她在《历史》尾页上写下这段文字,无疑又是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大胆挑战。其中所表达的拒斥“地图”的思想在此同样具有了抗辨的意义(从爱情的角度而言,这段文字则是对Almasy那些文字的回敬。Katharine说她喜欢那些文字,相信Almasy也喜爱这段文字。不然他为什么要选择在汉娜的朗读中死去呢。爱的极致是死,确然啊!)。由此,经由女性之手续写的《历史》由于嵌入了她们的声音,便不再是男性话语的独白,而成为了一部崭新的历史。然而,这新的一页却让凯瑟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幸的是,汉娜又接过了这部书,并紧紧地抱着它,走出象征着拯救和重生的修道院,踏上了新的旅程。还有那同车的小女孩,那稚嫩而纯真的笑脸,就像那树丛中不时洒落的阳光,令人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3. 这片子我高中的时候反复看了三遍,还都是趁爸妈不在家的时候看的。如此反复回味的片子还有《美国美人》和《大开眼戒》。对于高中生的我,男主角实在是太完美太有范了,尤其是在沙漠中都不怎么说话,随身带一本“历史”这个致命的细节。加上片子里俩人飞机上测绘风成地貌的诗一般情节,直接奠定了我对地理学家这一职业的无限意淫。

    后来我上大学了,念的地理专业,一帮人去山西实习,研究黄土地貌并火山地貌。和我住一个屋的女生带了本大乘入门,于是平时我们爬上山头画素描,闲暇时听她给我详细的讲六道轮回,关于八部的正确知识也是我头一次习得。当时我就觉得地理真奇妙阿,我这日子过得好文艺好英国病人啊。但后来书讲完了,我们也出去每晚和人拱猪了。

    后来前一阵子我收到一封自摩洛哥寄出来的情书,顿时觉得人生还是很《英国病人》的。我没去过非洲,所以印象中的摩洛哥就是豪华宾馆,除了宾馆就是漫天的风沙,然后在宾馆里和心上人泡浴缸里互相洗头。实际上据说是某人在空无一人的宾馆大堂里边听中国民乐边给我写情书,据说场面很超现实主义。

    总之这片子告诉我们,测绘是有前途的浪漫高发专业,不想读文科的文学青年的最佳选择。
     
  4. 这世界上有一百九十三个国家,欧洲有四十五个。

    没有人能靠直觉准确地分辨不同国家的欧洲人。瑞典,丹麦或者芬兰人在外表上没有任何不同,说意大利语的也有可能是瑞士人,艾马殊也许是匈牙利姓氏,而它听起来却有一点德国。

    和平年代的人可以同时拥有许多名字,也可以选择没有。莎士比亚说:“我们叫做玫瑰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别的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然而一旦战争爆发,一个人的姓名开始变得至关重要。名字显示了他的家族,国籍,地位和信仰。政府用名字用来记录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死亡。国家的名字一再被提起,同一块土地因不同的名字而筑起了高墙。1939年9月,德国闪袭波兰。从那一天开始,“你叫什么?”变成了一个关乎存亡的问题。

    他和凯瑟琳相遇在平静无垠的撒哈拉,学者和冒险家们热情地欢迎她加入“国际沙漠俱乐部”。这是一片没有边界国土,未知而自由。他叫艾马殊伯爵,是个冷淡的历史学家。而她却有另一个名字,基夫顿夫人。

    他抱怨女人不应该待在沙漠里,她埋怨他不爱说话。他在开罗的集市上悄悄跟在她身后,她把自己的画小心翼翼地夹进他的书里,他们在舞会上矜持地跳舞。

    爱情就像沙漠中的植物,旺盛地生长在一切绝望的土地上。夜晚他用小刀割下自己的心,到了清晨,爱情的甘露却重新满溢,将两人淹没。

    他们在风暴中抚摸对方的头发,在南半球热烈的圣诞节做爱。他像野兽一样撕开她的衣服,又像个孩子般拙劣地缝补。她给他他洗头,轻柔地用手指抹去他耳朵里的沙粒。那一刻她最快乐,也最不快乐。

    她背叛了她的婚姻,他背叛了他的祖国。
    与此同时,战争背叛了人类,生活背叛了理想,谎言背叛了真理,冷漠背叛了信仰。

    艾马殊说他平生最恨两件事:占有,和被人占有。
    “当你从这儿离开,请把我忘记。”他说。
    因为凯瑟琳从未属于过他。她的姓氏像一个标签,时刻提醒着两个情人,他们的爱是不道德的产物。而欲望是如此灼人。他不顾一切地想要与她见面。他的舌尖滑过她的每一寸皮肤,口中留下她醉人的芳香。他把她锁骨中间的凹陷命名为艾马殊海峡。她在结婚纪念日与他约会,而她的丈夫就在不远处注视着他们。

    爱情的杀伤力远比战争还要大。
    就像凯瑟琳写给艾马殊的最后一段话:我们死了。我们死在爱情里。舌尖含着彼此的味道。我曾经深深进入你的身体,像鱼在温暖的河水里游动。我们隐藏的恐惧,如同这幽暗的山洞。我想把这一切刻在我的身体上。我们才是真正的国度,没有地图上那些以权贵们命名的边界。我知道你会来带我离开这里,到风的圣堂。那是我一直向往的:在一个没有地图的地方与你和朋友们散步。灯灭了,我在黑暗中写下这段话。

    艾马殊最终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和国籍,甚至也忘记了凯瑟琳的名字。提到她时,他只是喃喃地说:“我的妻子。”荣誉与耻辱,道德与绝望,在这一瞬间归于尘土。所有的标签不再重要,“我爱你”成为唯一值得遵守的诺言。

    有些人背叛了一切,却无法背叛自己终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