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危情时速 Unstoppable(2010)

危情时速 Unstoppable(2010)

又名: 煞不住(台) / 煞破天劫(港) / 不可阻挡 / 无可阻止 / Runaway Train

导演: 托尼·斯科特

编剧: 马克·鲍姆贝克

主演: 丹泽尔·华盛顿 克里斯·派恩 罗莎里奥·道森 伊桑·苏普利 凯文·杜恩

类型: 动作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11-09(中国大陆) 2010-11-12(美国)

片长: 98分钟 IMDb: tt0477080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布鲁斯特市,资深的火车机师弗兰克·巴恩斯(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饰)即将提前退休,作为拥有丰富阅历和经验的老员工,他和伙伴们虽然对公司出于成本雇用相对便宜却没有经验的新员工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这天早晨,弗兰克迎来了新的搭档,年轻气盛的领航员威尔·科尔森(克里斯·佩恩 Chris Pine 饰),新老交替正式开始。与此同时,位于北部的富勒站出现状况,满载危险化学品的777号列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径自开走,如野兽般咆哮着冲向人口密集的城镇。危险随时降临,弗兰克和威尔即将度过难忘的一天……

演员:



影评:

  1.       在一个优秀的导演的魔法棒下,被影评家奉为金科玉律的"Storyline is the king" (故事情节为王)也会被打破。就象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执导的《危情时速》(Unstoppable,2010),故事情节可以简单到只用一句话来陈述:一列满载化学有害货物的失去控制的列车,被两个铁路工人冒着生命危险抢停成功。
        而这样情节简单的电影却比很多充满了枪战、爱情故事、电脑特技的电影好看,倒不是因为观众们看过IMAX、 3D这样的视觉大餐之后喜欢上青菜豆腐的反朴归真,而是斯科特对电影叙事节奏、高速摄影、音响效果、和影片剪辑的完美把握。有人还把这种成功归功于斯科特和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默契的合作,这是他们继《红潮风暴》、《怒火救援》、《时空线索》和《地铁惊魂》后的第五次合作。
        但是,正如《广告狂人》(Mad Men)中广告创意总监Don Draper 说过的,当你掌握一切技巧,最难掌握,也最重要的未知元素,是如何“打动人心”。打动人心,打动人类心灵深处最感性、最柔软、最温暖的那部分。
        而人类心灵深处可以引起共鸣的部分其实都是最简单的定义:爱、友情、正义、勇敢、善良、对自由理想和梦想的追求...
          我在电子连锁商店Future Shop买《玩具总动员III》(Toy Story III)光碟的时候,卖光碟的小伙子,一再推荐: “我都看得哭了。”我抬头研究地看他,他说:“你看过以后就可以理解,有那么一部分让你心潮澎湃,所有感情都堆积在一起,然后落泪。”我当然可以理解,一部成功的影片首先要能"催泪"。
        世故的说一句,好莱坞聚集了世界上最顶尖的电影人才,从编剧到音像师...用大量的财富(以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制作费)支持着,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在某个适当的时刻、配合适当的灯光、适当的背景、女主角的妆容,抓住观众最sentimental(易伤感)的一刻。
        你以为自己在电影院里偶然落下的那一颗泪滴,其实是成千的专业人士们,算计运作的结果。这叫做:商业艺术。


                             真实的力量

        和大量科幻电影对应,好莱坞拥有大批“真实事件改编”的追随者。

        《危情时速》改编于2001年5月轰动美国的一次无人驾驶火车失控事件。那是911事件前的一场灾难性社会事件,因为新闻媒体的及时介入和实况报道而波及全国,数以百万的美国人同时关注这次事件。而事故发生的地点是俄亥俄州(而不是电影中的宾夕法尼亚州),肇事火车属于北美一级铁路(Class I) CSX公司。CSX是北美(包括加拿大)排名前5的运营铁路,东海岸运营排第1名的铁路公司,运营路线甚至包括加拿大东海岸数座大城市。所以出现这样的灾难性事故,对于CSX是一个灾难性的丑闻。至今,在Google搜索,CSX8888(失控火车的编号)还排在前几名。当时,媒体称之为"Crazy 8s" --疯狂8号。这辆倒霉孩子,在2005年再次出事,以出轨了结了“生命”。
        导演托尼·斯科特在拍摄《危情时速》的时候,租用了真实的火车头和车厢,这样重达10吨的柴油机车头(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加上负重的车厢才可以在以71英里(约110公里)时速,在仰拍侧排的角度下,呈现巨型机械的质感和速度感,并以频频切换的镜头剪辑,和音响效果达到呼啸而过的重金属怪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据说,电影中飞速火车金属冲撞制造的火花都是真实拍摄,这是一部不依靠CGI 技术,由铸铁打造的电影。
        不但如此,托尼·斯科特还特地请来了“疯狂8号”事件中的机车工程师Jesse Knowlton (华盛顿饰演的Frank Barnes 原型)和领航员Terry Forson (克里斯·佩恩饰演的Will Colson原型)作为影片的特约顾问。因此,影片中涉及关于火车的各种专业技术和细节都十分专业和真实。作为亲历事件,并力挽狂澜的平民英雄,Knowlton和Forson还贡献了一些现场对话。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主流英雄
         
        让北美观众感动的,当然还有人物设计的真实。
        电影中至关重要的一句对话是铁工公司运营副总裁对服务铁路公司28年的工程师富兰克说:“你要是逞英雄一定要阻止这辆机车的话,小心被解雇。”
           富兰克回答:“你已经解雇我了。”
           富兰克收到了一张提前退休、退休金减半的通知信,其实这是资本家变相欺压最底层专业人员的一贯手段。一个服务于公司28年的铁路基层工程师的年薪可能高达10万美金,如果按退休金约80%的工资来说,那么如果富兰克服务到退休年龄65岁,并拿到全额的退休金,将是公司的一笔巨大支出。于是公司会阻止他完成服务年数,并找各种机会减少的退休金。一般第一封提前退休通知信,还披着“自愿接受”的外衣。如果选择不接受公司的提前退休的通知,下一轮等待他的就是裁员,那个时候,他没有选择,而辞退的补偿金(不再有退休金)可能只是6个月到1年的年薪。
        同时,资本家会雇用年轻雇员(他们目前没有退休金和因服务年限而附带的高额福利),来替换相对昂贵的老工人。但是其中的隐患是不言而喻的,威尔只受过4个月的培训就上岗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开始的时候,一群老工人集体排斥威尔这个年轻的领航员。
        在富兰克和威尔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年老的下岗者和一个年轻的代替者残酷的现实关系,尤其对热爱这份铁路工作的富兰克来说,而他们能够在最危急的时刻生死与共,完全源于两个人最朴素的人性。他们是冒着被解雇、和失去生命的危险。一个已经被公司(资本主义制度)抛弃的蓝领机师,以个人的责任感而至生命而不顾,这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责任感和尊严,才是影片主题的朴素英雄主义。
        虽然影片没有时间展开人物性格,但是这俩个主人公其实是北美观众最为熟悉的身边人。
        富兰克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十几岁就服务于公司,以铁路和两个宝贝女儿为生命。两个女儿都在以丰乳肥臀超短群招揽顾客的酒吧Hooter打工,他说,她们是在为上大学做准备。观众们都清楚,这种人家的女孩,很多都在这种服务行业里终就一生。
        威尔是一个小镇青年。美国铁路小镇的青年大多数祖辈都服务于铁路而没有什么大理想,他也一样,做了很多份工作都没有做长久。因为年轻,他毛糙妄为,甚至敢为吃醋持武器威胁警察。
        然而,正是这样的蓝领阶级,组成了美国金字塔的社会、道德准则的最大的基石。他们是是小布什和保守的共和党的最大支持者,他们相信单一的价值观和保守的人格观念。他们也是单纯信任奥巴马的最大人群,因为他们和“芝加哥的管道工”一样需要关注。
        真实事件中,两位铁路工人最后都没有被解雇,并且被提升。另外指挥现场的负责人康妮从一个小站的指挥被提升为运营副总裁--取代了官僚的原副总裁。
        你不得不承认,超越影片个人英雄主义,正是资本主义框架中正的对良知、和公正的肯定和存在,正义和勇敢这样的价值观才会继续在底层根深蒂固,成为社会的根基。有他们在,资本主义怎么可能是“万恶”的呢?


                    一列火车撞出的眼泪

        我曾在加拿大最著名的铁路公司工作过5年,身边有过4代为这家百年公司工作的同事,和基层工程师的朋友,也见证过最大的几次裁员。
        当年轻的导航员威尔,因为连接两辆火车突然从现场直播报道的FOX摄像镜头前消失,几秒钟之后,又从火花四溅的镜头前探出身体,托尼·斯科特和他的一班创作人马设计的那滴价值千万的泪滴,终于被我忍不住落下。
        这些人身上最朴素的正义和责任感,不仅仅因为一辆疯狂的列车才会发光。他们才是这个贪婪狂妄的世界,不会被毁灭的中流砥柱。

         他们值得被一个优秀的导演来歌颂,更值得我们眼泪的感动
  2.         看《危情时速》最大的感受是,你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但这又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观众始终被巨大的危机感所笼罩着,即使我们知道这一切最后终将化险为夷,但过程中的险象环生仍然能带给人劫后余生的快感。事后想一想,这本来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影片中虚张声势的成分很多,我相信有一千种方法能够将人送上失控的列车,但影片却采用了看似最不靠谱的一种,但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巨大冲击力让我们忽略掉了剧情上的漏洞,而去尽情地享受这个过程。《危情时速》中的商业元素和制作技巧融合得十分充分,影片制胜的关键在于节奏,累积的危机效应裹挟着剧情如自由落体般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向前发展,摄影和剪辑都极具冲击力,这其中配乐对张弛有度的节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节奏的事件主题和优美舒缓的人物主题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有效地调动着观众的观影心理。
            《危情时速》是导演托尼斯科特和丹泽尔华盛顿继《红潮风暴》、《怒火救援》、《时空线索》和《地铁惊魂》后的第五次合作,两人的默契程度很深,保证了所合作影片最基本的娱乐品质。尽管《地铁惊魂》遭到诸多诟病,也只是因为很多人仅仅把它当做一部简单的警匪片来看待,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辛辣的政治讽喻和体制批判内容所致。《危情时速》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这种现实批判风格,针对以铁路公司高管高尔文为代表的以低效率、假内行为特征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无情的嘲讽,而另方面则讴歌了以弗兰克和威尔为代表的底层蓝领工人在危机面前所表现的大智大勇和执着敬业。同样是由丹泽尔华盛顿扮演,这里被勒令提前退休并退休金减半的弗兰克与《地铁惊魂》中因捕风捉影的受贿传言而被贬谪的盖博有着类似的境遇,但就是这样被体制边缘化的下层员工,最后成为力挽狂澜的英雄。
            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危情时速》是一部没有敌人的电影,却有着高强度的对抗性,这得益于影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制作水准。其实好莱坞电影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不仅仅是《盗梦空间》那样集大成的想象力和控制力,还有像《危情时速》这样的主旋律电影,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强大而精密的商业包装下来诠释人定胜天这样传统的对抗灾难主题的。这个差距不仅仅是表现在制作能力上的,让一个平时充当社会底层基石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成为撬动地球的杠杆支点,由此来传达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人性主题,这比某些国内同类电影要高明得多,如果这个观念不改变,即使技术水平上去了,也只能生产如《超强台风》那样让一个二杆子市长如奥特曼一样战天斗地的庸俗媚上电影。
            最后说两个有意思的细节。一个是弗兰克的两个女儿打工的地方是Hooters快餐,这是一个美国标志性的下层蓝领工人聚集的地方,里面的女招待的妆扮都是爆乳短裙,还要间或进行歌舞表演,我去过Hooters在内地的分店,风格和美国是一样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弗兰克说到这事的时候充满了自豪,这是一个很温馨但很有力的刻画人物纯朴性格的细节。另一个是,始终陪伴在两位主人公身边与失控列车周旋的,只有一架直升飞机,这不是来自美国警方或军方,而是福克斯新闻台的直播直升机,作为公司高管,高尔文所获得的信息都没有电视直播来的准确和充分。
  3. 英文原名“停不下来的”《危情时速》
    呼啸一声,势不可挡出现在光棍月这个被大量国产片夹出来的缝隙中。
    纯粹以作品质量再次证明了一件事。
    好莱坞有它自身的了不起。
    说好莱坞有多厉害似乎是件极其不讨好的事。
    无非是钱多,腕大,推广强,口味俗。
    但隐含在这些暴发户与冷漠商业态度背后的,却又是对电影这个工业化产品的精确把握和执行。
    团队确实要在有专业技术支持和各部门紧密合作的大环境下
    才能掉转过来,继续在窠臼中把握新意
    拍一部如此“单纯”的动作片
    看起来是做减法,步伐却是在往前进
    毕竟纯粹用画面来营造气氛,并且制造连绵不绝的张力,比用设置好的情节要难得多
    它在结构和叙事上的简单,显然是刻意为之
    故事在整部电影中的地位被大大降低
    从胖胖的列车司机违反规则跳下火车头试图扳道开始
    这个情境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直奔终点
    然后通篇的"武戏"被调整好节奏,当做"文戏"来讲
    一部电影首先需要好故事?No,no,no
    《危情时速》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吗?它无非只是描述了一个事件
    事件中有人物,有细节,有巧合,有变化。仅此而已
    事件本身就是主角,火车失控,车上有毒气
    看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时刻细想一下
    是不是几乎能确定,结尾一定是火车被拦下来皆大欢喜和谐社会
    但你就能因此无所谓地随时离场?或者漠不关心地开始刷twitter
    难吧
    吸引人的,就是这个过程
    幕后团队调动了一切手段,不停地更新着动态
    告诉观众事情有多严重,谁打算怎么做,谁不打算怎么做
    为什么这样,又为什么那样,最后为什么只能怎么样
    字里行间都是戏,但都不是靠纯说做出来的戏
    这并不完全因为故事本身是取材于真实事件,所以就一定要按照即时的感觉这么来拍
    有大量不同的电影来自于真实,最终成品效果来自于主创的角度
    911这件事,有《93航班》,也有《世贸大厦》
    团队把火车出轨的严重性调到了更高的级别,毒气车厢变多,穿越地区变繁华
    又花了很多时间去确定怎么拍摄一辆火车的速度感,和质量感
    真实和戏剧效果之间要取一条平衡线
    毕竟说白了,虽然火车穿城过镇,动作却是很单一的,就是一昧的跑
    各条线上人物所处的环境基本也没有变化,可以看做是室内剧的格局
    怎么让观众不会看着看着就烦了,需要过硬本领去让他们目不暇接
    大量的航拍,大量的远近速度镜头,还有几乎看不出是否有电脑特技的关键场面
    对话中要让铁路系统的专业术语不至于让观众闹懵,又要生出带着距离的敬佩
    强调紧张的音乐,强调临场的音效
    托尼斯科特确定了这些
    然后在余下的空间,静下心拍他爱拍的传统美式英雄
    普通的人对抗巨大的机器,普通的人对抗物理规则
    普通的人,带着各自的麻烦上路,然后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做出自己也害怕后悔的决定,最终成为英雄
    高高在上的老板和主管们,想的都是饭碗和股价的问题
    在各部门工作的铁路员工们,反而带着各自认真的态度,彼此信任一起解决问题
    电视机前的看客,确实也真正在为这个事件担心
    该讽刺的讽刺,该突出的突出
    人物线的戏剧点达到高潮时,也无非是丹泽尔华盛顿淡淡地说“你早开除我了,我早接到了让我强制退休的信了”
    一场英雄事件,改变不了世界,就是在惊心动魄里给人一点真实的情绪
    让观众接受到主旋律的价值时,也记住主旋律的态度
  4.         在好莱坞制片工业中,既有像科恩、沃卓斯基这样兄弟二人倾力合作、取长补短,打造共同作品的兄弟导演,也有像斯科特兄弟这样各自闯荡、独立发展,最后分别竖立起牌子的导演兄弟。哥哥雷德利·斯科特和弟弟托尼·斯科特差不多同时在80年代中期出道,两人都主要以制作动作片著称,且作品质量皆时有起伏、参差不齐,而时至今日都同样跻身于好莱坞一线导演的行列,这让人对兄弟二人的才华感到钦佩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好莱坞对同质性人才的容纳能力。虽然两人同属好莱坞主流商业导演,但在一些观众(特别是批评家观众)眼里,他们的身份实际上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由于拍摄《末路狂花》、《火柴人》等具有现实关怀的影片,雷德利身上带有一定的作者气质。他的《银翼杀手》也不仅仅是一部科幻片杰作,同时也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相比之下,弟弟托尼则具有更多的商业和偶像气质。86年他拍摄的《壮志凌云》不仅成功树立了汤姆·克鲁斯的偶像形象,还在全世界引发了穿皮夹克的风潮。之后凭借塔伦蒂诺编剧的《浪漫风暴》,他差点树立了严肃导演的身份,但很快便偏离了这一方向,在他最擅长的商业动作片中越走越远:《红潮风暴》、《全民公敌》、《怒火救援》、《地铁惊魂》……一直到今天这部《危情时速》。
            随着对同一类型的反复实践,托尼·斯科特的动作片不仅在技巧和对类型规范的把握方面越来越成熟,而且形成了一定的导演风格。这种风格包括:在演员实际身体动作不足的情况下,通过频繁剪辑和快速的镜头运动人为地制造紧张感,扩大叙事张力;一再塑造以丹泽尔·华盛顿为代表的平民英雄形象(两人前后合作五次),比如《地铁惊魂》中地铁监管员,《危情时速》中的弗兰克·巴恩斯。这类英雄不具有邦德或兰博式的超能力,也没有警匪片中探员的职业优势,却拥有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因而更容易为普通观众认同;通过多重视角全面展现一起事件的能力。这一点在《危情时速》中最为突出,对火车失控事件可能引起关注的方面电影几乎都兼顾到了:媒体、群众、官方、铁路部门、当事人、他们的家庭。在多重视角叙事中,电影的真实性不仅大大增加,事件所能唤起的情绪张力也水涨船高。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007式的动作片,那么看《危情时速》时相信你定会感叹:在不同的动作片中,世界得以运转的物理规则真是千差万别。《危情时速》中的“大事件”在邦德看来连小儿科都算不上:由于一名铁路职员的疏忽,一辆无人驾驶、满载危险品的火车以7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铁路上,你要做的就是使它停下来。各位有什么好办法吗?邦德肯定会架着直升机开到火车头顶上再从上面跳下来,《危情时速》里确实也有人那么干了,结果只是摔了个半死;换成史泰龙大概会驾着摩托去追火车,再使出扒飞机的力气爬上去,本片中也有人打算这么干,结果发现手指与火车总隔着段够不到的距离。为什么放在007电影中一个桥段就能解决的事愣是给拍成了两小时长的电影,还让你紧张个半死?夸张与写实作为拍摄动作片的两种不同规范,与观众的心理默契是很不同的。前者直接告诉你我是假的,我能让你体验你不能做到的事,这样你会觉得很爽;后者则声称自己是真的,我做的是你也有可能做的事情,意识到自己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肯定也会让你倍感舒服。《危情时速》就是这样,通过一起真实事件和两名恰好撞到枪口上的平民英雄,让观众扎扎实实地体验了一把“真实世界”中的动作奇观。
            作为一部好莱坞的A级动作片,《危情时速》绝没有一味地堆砌动作,肆意营造火爆场面。在赋予电影写实外观的同时,导演和编辑并未疏于发展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线索。由于影片中发生的是突发事件,事件单一且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并没有为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留下多少空间。在相当有限的叙事空间内,编剧马克·鲍姆贝克却十分难得地回溯了两位主要角色的情感和职业经历,将眼前的事件与他们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使事件成为他们人生的转折点。电影中的威尔森和巴恩斯不仅仅是两名普通铁路员工,两个抽象的英雄,而是带着全部生活经历的极具质感的人。在影片的总体效果上,情感元素的引入也使其更为饱满丰富。当然,从严肃电影的角度看,这些几乎“硬塞”进去的情感显然是虚假的,是影片赖以抓住观众的意识形态成分。但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就是这样,有技术基础、艺术润色,还有意识形态外衣的包装。
            近期由于《西风烈》的上映,华语类型片如何向好莱坞学习的话题一再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实任何类型都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很难被具有文化差异的其他国家原样复制。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动作片被认为“抄”了好莱坞不少东西,但这些港片普遍都疏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与好莱坞有很大不同,它们的成功更多依托的是原创性的本土特征:如异常激烈的身体动作、巧妙的构成剪辑技巧、过火而风格化的表演、粗俗谐谑的本土情感元素……《西风烈》这样的动作片似乎仍旧处于照搬好莱坞动作片火爆惊险场面的阶段,本土化特征却极其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