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欲孽迷宫 Savage Grace(2007)

欲孽迷宫 Savage Grace(2007)

又名: 野蛮容光 / 浮华陷阱(台) / 兽性的诱惑 / 野蛮的优雅

导演: Tom Kalin

编剧: Howard A. Rodman

主演: 朱丽安·摩尔 埃迪·雷德梅恩 斯蒂芬·迪兰 休·丹西 贝伦·鲁埃达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西班牙 美国 法国

上映日期: 2007-05-18(戛纳电影节) 2008-01-25(西班牙)

片长: 97 分钟 IMDb: tt0379976 豆瓣评分:6.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芭芭拉•戴利•贝兰克(朱丽安•摩尔 饰)美艳动人,她的丈夫布鲁克林(史蒂芬·迪兰 饰)是一名探险家。虽然丈夫腰缠万贯,让芭芭拉的生活富足,但她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幸福,因为丈夫到处探险的关系,她常常得不到丈夫的陪伴,因而变得让人感觉十分水性杨花。儿子托尼(艾迪•雷德梅纳 饰)成为了她的一切,并常常牵制儿子做事。

演员:



影评:

  1. 最初是因為Julianne Moore才決意這部片子,我實在是喜歡女人的優雅姿態。她放肆的笑聲,不留情面的嘲諷,但忘記了蝴蝶從來不能自由地飛翔。

    喜歡扮演Tony的小男孩,緘默,輕易許下對母親的愛,應允永遠,一同在床上吃早飯。也許正是這般的前因美好,才讓Barbara不肯放棄他,不愿就此放他隨性。
    人類,總是對自己深信的美好產生極強的控制欲念。
    他讓我記住的是在浴室的笑容。不聲不響,卻笑得著實燦爛,讓人心驚。可是這樣的笑容只有Barbara可以面對,她亦是對他微笑,仿若是兩人的秘密。父親是生活在母親的逼仄環境下,得不到輕鬆,再怎么也是表面平和,暗涌深埋。終究是有了導火便找到了離開的路。

    影片對我而言是在Eddie Redmayne出場后明亮起來的。這個演員實在太法國氣,羸弱,蒼白了整個畫面。Tony,本該極萬千寵愛于一生的孩子,是如何招致了最終如此不堪的命運?在海灘撫琴的男孩,笑起來眼梢有著細密的皺紋,眉眼里都是溫暖。在父親與自己的女友私奔后更多的是沉默。
    女權傾向的家庭里,男孩子便愈加的渴望父愛。
    他不怪父親奪己所好,他告訴母親:他沒有傷害我,他傷害到的是你。也許是他根本就不在意那個西班牙女孩。海灘的那場戲,過多的暴露了他對男性的愛慕。是為那樣的男子氣息所傾倒。他需要的是如同父親一般的氣息。

    之後的畫面,最為煽情的當是他將信件放于父親居所外那段了。先是入門的地毯,后是花盆,而後花壇,用泥土掩埋,卻又努力拉出一角,害怕父親無法見得。這般的孩子心性,他真的長大了嗎?
    他說,在父親離開后,照顧母親的責任便落到了自己身上。Barbara在家自殺,決裂的姿態,他救回了母親,便當真以為是自己救了的。可是你看著Tony在Barbara出院后的餐館,幫她恢復記憶時的樣子。手執香烟,一臉少年輕狂的意氣風發,一臉不知世事。
    或許,我們都過多的要求了他的成長。沒有父親的嚴苛,這樣的孩子在人格形成中缺少了的到底有多少?

    對於死去的狗,他始終保留著它的項圈,是因為這是他在所有不情愿面對的變遷中唯一可以控制的,還是他留戀的是曾經看起來的幸福家庭。幸福過,他才可以堅信父親會回來,母親會好起來,自己可以繼續無憂任性的成長。
    故事得以成形,都是因為人類的執念。
    母親最後誘使兒子同她亂倫,Tony并未有多加阻止,他帶著更多的是好奇的神情,仿佛是等著母親教他怎么來取得身體的愉悅。之後那句:did you come?更是讓我聽來心酸。在這對相依的母子身上,真的沒有任何情欲的成分,亂倫,不過是Barbara不堪承受自己孩子的不完美,她最終橫下心來,要用自己的身體,挽回他。誰堪忍受三人同床的場景,最後自諷大笑,難道真是因為覺得有趣么?

    想起片尾Tony的獨白,想起他的信件,對父愛的聲聲渴望。終是無可奈何。他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沉默的場景,沒有任何激烈的爭鬥。他平靜的報警,叫外賣。坐在死去的Barbara身旁,等著最終的歸宿。
    這個說著自己是熱遇見冷時產生的水蒸氣男孩,終究給了母親給了自己一個結局,給了父親一封絕筆信。

    Tony最終死於自殺,用塑料袋套住頭頸,離開了封閉的世界。
    終究是孩子的復仇。成就一場賭氣的表演。
  2. 有关情节: 社交名媛芭芭拉曾有望成为好莱坞明星,后来去嫁给橡胶巨头布鲁克斯,生下儿子托尼,芭芭拉对儿子有种强烈的控制欲,这在布鲁克斯和托尼女友私奔后愈演愈烈。此时,托尼发现其实自己喜欢男人,为了纠正儿子的性取向,芭芭拉雇佣美女来引诱托尼,未能如愿。心态扭曲的芭芭拉决定抛开一切伦理道德,逼着儿子和自己上床,忍无可忍的托尼最终把餐刀刺进了自己母亲的胸膛。 相关背景介绍比电影还悲惨的罪恶之家 这部题材邪恶的奇情电影改编自娜塔莉.罗宾斯和史蒂芬.艾伦森的同名著作,内容与原著内容完全保持一致,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也根本不是小说,而是一桩案件实录,记录了发生在伦敦的芭芭拉.戴丽.贝克兰德谋杀案的来龙去脉。这起案件发生在1972年11月,当时轰动了全国,媒体的连篇累牍报道曝光一个破碎家庭背离伦常的故事。丈夫布鲁克斯是人造橡胶发明人、塑料大王之孙,妻子芭芭拉出身名媛,由于贵妇生活和渴望得到的明星生涯之间巨大的落差,使得她一度精神崩溃抑郁。丈夫出走后,芭芭拉彻底放弃自己,一度自杀,割腕时被儿子及时相救。芭芭拉就此把儿子当成救命稻草,导致托尼最终出现精神问题。最终悲剧发生——托尼杀死了母亲,之后还悠然的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当年他25岁。 影片以襁褓中的托尼为开头,他的旁白贯穿着电影始终,亲口讲述自己一步步走向歧途的过程,最后他被押上警车。在囚禁中给父亲写信为结尾。但在现实中悲剧还远远没有结束。被抓后,托尼在一家精神病院呆了8年后,因管理失误而被释放。然后他搬到纽约奶奶家,不久又把奶奶刺伤,被关进了瑞克斯岛监狱。直到1983年,托尼用代表着贝兰克德家族的塑胶袋闷死了自己。

  3. 看了Julianne Moore主演的Savage Grace, 一齣看了數天依然在我腦海裡徘徊的電影. 於夏日電影節揀選此片都是因為Julianne Moore, 卻對導演Tom Kalin認識不深, 故事簡介也就是網上短短的介紹, 略略知道是今年Cannes康城參展的電影之一, 就此而已.

    電影改編自Natalie Robbins及Steven M. L. Aronson合著的同名作品Savage Grace.

    看前沒看影評, 只知道有網友說電影不知所謂, 於是不再多細看, 便去看電影了. 或許有人不接受電影中的道德倫理, 一些令人咋舌的畫面. 但整體而言, 我卻頗喜歡此片. 我覺得導演作了許多嘗試, 很用心, 希望可以一次過加入許多元素. 或許就是Tom Kalin的豐富製作經驗, 他導演的作品不多, 曾監製過"I Shot Andy Warhol"(1996), 相信他這回是有點野心, 渴望給觀眾一個感嘆號.

    看畢電影的第一個感覺是, 它故事性很強, 是劇情及演技並重的電影, 而Julianne Moore的演技一再被肯定. 看過她演"Magnolia"(1999), "The Hours"(2002)及"Far from Heaven"(2002)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這次她的大膽演出或會令某些觀眾反感, 不過我覺得她演得非常出眾. 飾演Barbara Daly Baekeland(Julianne Moore)兒子Tony的Eddie Redmayne也相當不俗. 基本上整齣電影都是他們二人的故事.

    攝影也很值得留意, 許多鏡頭角度都刻意安排, 看到導演的心思. 他喜歡給演員的眼神一個大特寫, 的確它們帶出來的訊息比許多對白更有力. 兒子從小孩到成長後的轉接鏡頭運用了他的眼睛及一隻馬的眼睛來交接, 雖然手法有點老土, 但或許加強了導演著重演員眼神來說故事這點. 而且兒子Tony的雙眼又確是電影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因為整齣電影都是從他的POV出發, 從頭到尾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故事一開首便用他的旁白來交代他的一生, 從呱呱落地到成年. 這個就是他的一生, 他的故事, 而其母親也是主角. 用兒子的POV來說故事, 感染力很大, 不知道原著本身是否也一樣, 不過如果用母親的POV來說, 整個故事都不一樣了.

    Julianne Moore被丈夫粗暴對待那一幕, 她的目光往門外看, 其實應該是沒有人的, 但那個角度令人感覺到是其兒子窺探了一切. 可見電影以兒子的POV作出發點的感覺很重.

    記得電影初段有一幕是兒子還是個嬰孩, 睡在床上. 父親和母親前後腳回家, 父親Brooks(Stephen Dillane) 看著床上的兒子, 說他是一個好男人. 而電影末段, 兒子在警車上, 目無表情, 旁白是他給父親寫的信上說: "If you ask me what it's like to be in prison, I am telling you, it's just like what everybody thinks."很淡然的語氣. 一個本來無瑕又接近完美的嬰孩, 到最後變成一個殺人兇手. 而當中其母親可說是罪魁禍首. 由始至終, 兒子都是個無辜又可憐的受害者.

    有說Barbara Daly Baekeland和兒子在沙發上那幕是"幫助他", 或許她一直希望幫兒子改變其性取向. 但個人又覺得, 從一開始, 母親便想掌管兒子的一切, 而同時她也依賴著他. 或許自她丈夫的心已離開她那一天開始, 又從她想操縱其丈夫卻失敗那天開始, 她的目標便轉移到兒子身上. 兒子不但往後的日子都成了她的丈夫, 亦被她操縱一生. 我個人認為, 其兒子的性取向是其母, 以及他們兩夫婦的破碎關係所一手做成的.

    有沒有留意電影中Julianne Moore和兒子從巴黎搬了到倫敦之後, 與友人提到一作家的名句, 其實她記錯了, 原句應該是"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是Samuel Johnson於"Boswell's Life of Johnson"一書中的一句. 而電影中她卻說是巴黎, 其實倫敦才正確. 或許正正反映出她的情緒不穩? 導演/作者有沒有其他意思?

    個人認為, 導演的野心很值得欣賞, 大膽的嘗試, 把原著(本身亦是七十年代真人真事改編)放了在銀幕上. 情節緊湊, 沒有冷場, 成為令人不斷思索的作品.

    喜歡有關人性, 家庭, 親情等等的電影. 雖然此片的道德標準都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 但給人極深刻印象. 不是說認同當中所帶給我們的訊息, 但電影的手法, 演員的演繹, 鏡頭的運用, 各樣都值得觀眾細味.
  4. 当少年拿起刀子捅向刚刚和自己发生了性关系的母亲之后,他却异常平静,点了外卖,静静的等警察的到来。这是一个真实的弑母案件,1972年11月17日,在伦敦一幢豪华公寓里,名门贵妇Barbara Baekeland惨遭毙命,凶手竟然是其亲生儿子Antony Baekeland。电影改编自描写这个案件的小说,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成长于上流社会中畸形扭曲的家庭和关系之中使得本身就敏感细腻的少年,变得扭曲而绝望,从而走上一条不归路。

    电影的着眼点在他们的母子关系上,Julianne Moore饰演了一个焦虑、空虚的,将对丈夫的失望转嫁到儿子身上并偏执的独占欲的爱着儿子的母亲;而Eddie Redmayne则是那个孱弱苍白、渴望着父爱与完整家庭的忧郁美少年。“同性恋”、“乱伦”、“情色”等等是电影很容易被扣上的标签,可是除此之外,在唯美和压抑的镜头下,只是一个简单的具有弗洛伊德式的象征意义的家庭故事。拥有一份窒息的母爱和缺失了的父爱的Tony,在这样一个抑郁虚伪的豪门家庭里,爱上同性似乎成了他某种内心对现状的反抗,他需要的是一个父亲的影子和挣脱母亲的束缚,但是同时他经历了父亲的冷漠,又放不开对母亲的牵挂,一步一步的走向崩溃与死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一个举止轻浮的内心却真的爱着沉闷丈夫的脆弱的母亲,把对丈夫的爱转嫁到了儿子身上之后,发现儿子的不同性向之后,变得焦虑失控,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来作为改变儿子性向的工具,这是一个最为癫狂而悲哀的母亲,让人在不解的同时却又不禁扼腕叹息。还有一个逃避妻子与家庭的懦弱父亲,迷恋着妻子的美貌却又无比厌恶妻子的浮夸做作与控制欲,疏远儿子仿佛他是个小怪物,和儿子的准女友出轨,以冒险为由逃避本该是他要面对的责任,一定程度上他才是该为这场悲剧负责的人。

    电影用时间为主线把这三个人的故事零散的表现出来,贯穿其中的是Tony的独白,与其说他是在讲故事,不如说这是一个孩子在诚惶诚恐的诉说他对母亲的不舍,和对父亲的渴望。这对母子有着共同的执念,儿子执念父亲,母亲执念儿子,这执念让他们爱,让他们恨,更让他们不惜毁灭彼此来完成自己的救赎。杀死母亲之后的儿子,出入监狱几次之后,仍旧将自己窒息在一个塑料袋里,结束了他短暂而悲哀的生命,一直他的生命就像还在母亲怀里的胎儿一样,和母亲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没有办法单独存活下去。可是电影里那个骑在马上的纤细少年,会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刊于《通俗歌曲·摇滚》2008年8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