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夏天的故事 Conte d'été(1996)

夏天的故事 Conte d'été(1996)

又名: 夏日的故事 / 人间四季之夏天的故事 / A Summer's Tale / A Tale of Summer

导演: 埃里克·侯麦

编剧: 埃里克·侯麦

主演: 梅尔维尔·珀波 阿曼达·朗格勒 格瑙西蒙 奥蕾莉亚·诺林 Aimé Lefèvre Alain Guellaff Evelyne Lahana Yves Guérin Franck Cabot-David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96-06-05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0115940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我想这海岸如果有一个名字,那就叫青春。
        当这部片子看到后半,突然觉得心底深处的弦丝终于被一根从影片一开始就悄然坠下的羽毛拨响——是的,卡斯巴,便是我,以及所有男人们年少时的形象。

    雷娜
        ——我们都曾那么热烈地爱着雷娜啊!
        卡斯巴无望的等待,她走了,没有留下任何的音讯,一切的开始,一切的结束,一切的再度开始,一切的再度结束,都是偶遇。遇到了,订下下次约会的时日,于是这段爱情故事便展开了。离开了,这段故事就结束了。
        卡斯巴在这漫长的等待里开始叛变自己的爱情,如果在某个时辰,雷娜再不到来,他将和苏莲,或者玛戈一起去度假,结束这段早已干涸的爱情。然而雷娜回来了,恰好“及时”回来了。于是卡斯巴再度陷入了迷茫。
        是的,如果不承认卡斯巴就是自身,很难感受到他对雷娜的不舍。甚至会轻易说出“这样的爱情,还不放弃么”这样的话。诚然,在这世界外围的镜头,侯麦只是纪录下这些镜头,只是完全的呈示。
        是的,我们谁不为雷娜痴迷呢?为这个可以很容易就伤害到我们的雷娜痴迷呢?仿佛爱情就是这样,弱者着迷于强者。在青春的海岸,那么多姑娘,我们看不到苏莲、看不到玛戈,只看到这个看似“不值得”我们喜欢的雷娜。
        还记得雷娜冲着卡斯巴发脾气的样子,处于局外的“我”可以轻易说出放弃这样的打算,甚至是决绝的。可身处其中的“我”依然着迷于这样的雷娜,并将自己的一切宽容都给予她,相信我们之间终究存在爱情。

    玛戈
        与一个朋友一同看的这部影片,看完后,他说:“我就想找个玛戈这样的”。
        只是在一个不经意的场合遇见,服务生的表面身份完全掩盖住玛戈的哪怕一点点内在的爱情。直到再一次相遇,玛戈打招呼的一刹,我也跟着卡斯巴愣了一下,这是谁呢?我认识么?
        直到玛戈自身缓如流水般的陈述,服务生身份下的庞大内涵才得以展开。高学历这个华丽的噱头我是不想探讨的,玛戈内心那种如深渊般的爱情展现出来——是的呢,那些喜欢过我们的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你很难去了解,甚至不懂如何去了解,甚至在没有这些内涵展开的时候只是简单把她当成一个普通的理所当然存在在自己生命里的没有交集的服务生一样的角色了呢?
        玛戈无尽的爱情,在这个夏天统统展示给了卡斯巴。那些沙滩上、小径上、断壁上、岩石上的散步,那些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的,我们都亏欠于这样的人,虽然玛戈并不像卡斯巴那样低下地以目的为前提地寻求卡斯巴的爱情。
        于是,玛戈给出了时间。卡斯巴的离去,一切结束。男朋友即将回来的理由是不是谎言也无从寻就了,但是她为自己的感情赋予了高于卡斯巴的涵义——她希望的是爱情,而不是掺杂了任何杂质的情感。
        可是,我觉得,卡斯巴并无法与玛戈在一起。相对于玛戈来讲,卡斯巴就是她的雷娜啊。来去自由,想找她的时候跑到楼下就可以,不想见的时候打个电话就可以。卡斯巴宛如雷娜般折磨着玛戈。
        如果是“我”,选择了玛戈,必然是对她最大的伤害。所以,片子中惟一一首不是由演员演唱的歌曲,大师毫不吝惜地送给了玛戈。而这,这是“我”所能给予的最大的歉意。

    苏莲
        第一次不做那个;就去那个地方,去还是不去。
        如果我要选择一个姑娘,我会选择苏莲。
        这是一个热烈的姑娘,似乎奔放,似乎爱欲可以燃烧天际。连玛戈也为她爱的能力深感妒忌。写给雷娜的歌,以玛戈为灵感写出的歌,从苏莲的嘴里唱出来。她唱得那么饱满,那么饱满。连苏莲的圈子也对他接洽得那么容易,手风琴比吉它更出彩的演奏似乎可以为这场浪漫的爱情添加更多的祝福。
        然而苏莲却又最像歌曲中海盗的女儿的形象。与她的爱情必然是轰轰烈烈,轰轰烈烈地开始,如果必定要结束,也将是轰轰烈烈地结束。和她恋爱,太冒险了。
        但是,这却是三段感情里最平等的一对。双方都必须为对方放下一切,以往的那些不舍都必须放下。苏莲踹掉了自己的男友,而卡斯巴也必须选择离开雷娜。
        “必须去那个地方,别的地方我不去。”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的,严肃。她不需要怯懦的爱情,不需要不敢决断的对象。是的,等卡斯巴做决定,自己做决定,这之间可以有很长的路要走。两个人可以在一种将伤害降到最低的可能下去处理这份感情,不管是在一起,还是无法在一起。
        但如果这样,苏莲就不再是苏莲,而是纵容卡斯巴的玛戈。她不能容忍卡斯巴自毁性质的对安全感的诉求,对其它生命要素的眷恋。如果卡斯巴真的与苏莲去了,那卡斯巴这个夏季最具操作性的性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即使之后是离散,也能够满足这狭小的私欲。
        但是“我”知道,如果“我”选择了和苏莲一起去,那我就必将做出彻底的决断。大师对于卡斯巴寄予的爱永远没有断掉,“我”不是他镜头下被玩弄的角色,而是被真实拍摄的被寄予无比的爱的真实的“我”。

    结束语
        当出游的日子终于临近,当卡斯巴必须在雷娜、玛戈和苏莲之间一定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当我也怀着失望与希望以及好奇准备看大师揭示答案的时候,一切戛然而止。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借口帮助卡斯巴逃离了这一切。
        镜头不再像开头时随着卡斯巴一起从船上下到码头来,而是停在码头,目送卡斯巴离去。这个镜头禁不住让我想拍自己的大腿叫绝。于是,这个镜头和海岸的的名字才逐渐明朗起来。是的,这里是我们每个人都曾必经的青春之地。
        卡斯巴在这个夏天之初对玛戈宣称,他确实编造了雷娜的真实存在,他将在此处寻找假期恋人;但最终他却两手空空离开这座青春的码头。是的,时间的船体毫不留情地将“我”带离这已经不属于我的时光。
        在最后停滞在码头的镜头中,我看到大师毕恭毕敬将选择的权利交到我的手上,或者说是悄悄放在了我的手边。如果是在若干年后才邂逅我内心的“我”,我想也许我会泪流满面。
  2. (从我的一篇论坛发言中截取的一部分)

    有一位朋友提到三个女生是真正主角,而男主角倒是次要配角,进而认为,女主角对应着或者说象征着男主角的三个自我或者说三种内心声音(不太记得原话了,如果转述有误的话非常抱歉哈)。

    我也倾向于认为,在故事的深层结构上,三位女性的确呈现为“男主角自我的对应物”这种可能性。但是我很想说的一点是,侯麦没有像很多其他电影一样,使用隐喻或者象征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结构。侯麦厉害的地方其实就在这里,而有趣的地方也是在这里。

    所谓隐喻或象征的表现手法,在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类,一类是高度类型化的电影,另一类是高度风格化的艺术电影。

    前者譬如西部片,人物设置和场景使用无论怎么变化,都遵循正/邪,自由/司法,反体制/体制,反现代/现代这种结构上的象征对应关系。后者如伯格曼、塔可夫斯基等思辨与诗意的作品。在这些镜像系统中,隐喻比比皆是。

    但是侯麦的电影跟前者类型片以及后者艺术片都不一样,他是不使用象征与隐喻的,但是他的电影达到了引发象征与隐喻联想的效果。正如那位朋友所提到的,我们从《夏》这个故事中可以抽象出“三位女性对应着男主角三种自我投射”。但是我们却是通过看一个像准人类学纪录片式的电影中得到了这个印象。


    那侯麦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显然他不可能真的完全脱离出类型片的模式。他可能只是将有形化成了无形。简单说来,他仍然会有“3个女性”这个设置,这就代表说,他没有脱离一个寓言型的或者说神话型的结构体,进而没有脱离一个单纯的讲故事讲道理的框架。但是,他没有像类型片一样,不给这三个女性(即配角)任何自我诠释的机会。相反,他有给:三个女性都是非常强势的“自我道德诉说者”,在道德上、在自由与选择的问题上,拥有比男主角明确得多的个人观点的。如此一来,这3个女性就在也许30-40%左右程度上,跳脱了刻板印象。可很有趣的是,侯麦又没有让她们真正跳脱出他的“画框”,跳脱出他所限定的“男主角眼中的她们”这个视点。

    换言之,整个故事依旧是由男主角眼中看出去的;整个故事探讨的(或者说故事线索)是,他如何处置/选择“他眼中”的这三个女性与他之间的关系。

    于是……(最妙的地方来了——)我们看侯麦电影的人,拥有的主题结构不是西部类型片式的一层或套层的封闭/半封闭的象征世界,也不是很多艺术电影中那种由喻体和喻体旁根错之起来的一个扩散性的诗意结构。侯麦电影结构往往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圆形交集结构。

    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圆,而这个圆是通过叠印在其他的圆上使自己显现出来的。简单说来,就是“女主角A是男主角看见的女主角A,男主角是女主角B看见的男主角,女主角C是女主角A看见的女主角C等等等等……”

    在《夏》中,3个女性的圆看上去处于相互挤压的状态,之所以相互挤压,不是因为她们彼此真的是争锋相对的三个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男主角的圆圈中重叠了。换言之,男主角所看见的女主角ABC,他们在男主角头脑中被投射被安排的处境,使得男主角无从辨认与选择。她们所代表的这种投射对应了男主角自身的人格安排。

    具体说来,男主角因为其自身对人群对一个更大的精神结构的回避,使得他无法接受一个和他重叠最多,但却大于他的“圆”(人种学预科女博士),于是他选择了和她做朋友。

    而对第二个,那个主动追求他的女孩,因为他那种人性里的狡猾,他无从抵挡这个女孩的“选择题诱惑”,总是最后滑入一个他并不满心愿意的选择。这种在精神上的折中,最终又被第三个女性所代表的“更完美的更主动的追求”所替代,使得他又一次发生后悔。

    这种精神投射运动,正是侯麦一生津津乐道的吧。

    所以电影《夏》其实也在探讨另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呈现一个爱情故事来探讨一种典型化的精神结构。我觉得这种探讨只要深刻,就是普世的,很可能达到一种深度共鸣的效果。这种共鸣本身其实就是“类型片和艺术片”的共同追求。唯一不同的是,艺术片更适宜呈现分裂感,呈现多样性。正如《夏》它所呈现的这种男主角对“选择性/偶然性/多样性”这种精神课题的“无力”。他宁愿把自己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偶然,让那个偶然带他离开这个他贫乏以对的精神课题。但事实上,这种偶然并不是真正的偶然,而是此岸的绝对(圆形封闭的精神结构),他的绝对里面无法产生爱,无法引渡到彼岸(小岛)。他所依靠的这种偶然性,貌似解决了难题,却无力实现他心中的完美境地(到达他的理想的小岛)。

    这种精神结构是他自己给自己规定,并津津乐道其中的。爱情只是一个课题。这就太像是我们的生活了。所以说侯麦电影好看,不是好看在于它是个“梦”,而在于它们以最优雅的方式探讨了人类精致的大脑和内心图景这个较难呈现的现实。

    那这个现实图景里面最重要的自然是道德。道德决定选择。而在《夏》这个男主角身上,他所具有的“柔弱感”,其实对应的不是他真正柔弱的脑力和性格,而是对应着他的“道德”。那另外3个女性也并不是性格强势,而是道德压力上的强势。

    男主角的精神图景如果有一个强势的“点”,其实他都不会遭遇3方面的压力,而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固点”的无形的道德感,使得他面对“偶然、命运”显得如此捉襟见肘,满受质疑却自喜自恋。


    涂抹了一些随性的想法,希望大家多批评。
  3. 9月的时候,读了侯麦的剧本《四季》,对于这个故事的脚本一直念念不忘。然后千方百计找到了这部电影,说到底,也是带了强烈的个人的感情色彩来看它的。

    因为熟悉剧情,对于故事的进展也了如指掌,于是可以很用心的观摩演员的表演,从一些细微的动作来猜测与剧本相呼应的内心讯息。

    玛戈无疑是片中最讨喜的角色,她拥有女人最珍贵的财富——智慧,懂得如何去欣赏一个男人,亦懂得如何保护一段不受侵蚀的感情。如果我是加斯帕,亦会觉得与她一起最为踏实。因为她冷静、含蓄、不卖弄自己,大多数时间愿意聆听和为对方分析。

    蕾娜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她和加斯帕子自相识之初就从未定下约会的时间,她欣赏他的与众不同,他却迷恋的追随着她的脚步,茫茫然的赴一个失约的约定。加斯帕在蕾娜面前,除了等待别无选择。但他是心甘情愿的等待,甚至要为她写一首《海盗婆之歌》迎接她的到来。

    然而等待的时候又遇到苏莲,热情奔放的年轻女子,主动的贴靠过来,任凭哪个男人想要抗拒也难。更何况她有美妙的歌喉,衬他为蕾娜写的《海盗婆之歌》绰绰有余。因此他迷惘了,向玛戈倾诉他与苏莲的共同语言甚至比与蕾娜的还要多。玛戈笑他肤浅,他还不肯承认。这让我忽然想起一组形容词——“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陷入情感纠葛的人,为何总是显得那么幼稚?

    当他与苏莲定下去原本应与蕾娜同去的威松岛旅行之约,次日蕾娜姗姗来迟的出现在他面前,带着他的思念,像一支绽放在眼前的蔷薇。他与玛戈说,与蕾娜见面的那天,一切都美得像梦一样不真实。他几乎是瞬间就否定了苏莲存在的意义,向玛戈解释道:“若没碰见苏莲,就不知多爱蕾娜。”

    可是最后呢?我想为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留点念想,不去揭晓故事的结局了。所有感情故事的发展,无非是聚散离合的过程。

    加斯帕,这个表面沉默内心狂热的男孩,似夏日午后懒懒爬过篱笆的青藤,张开了探索情感的触须,漫无目的找寻着适合自己并属于自己的女伴。遇见一个,抓住一个,却不懂得放弃和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只能再度抓住逃避的篱笆缩回自己编织的借口里去。

    我欣赏玛戈的含蓄,她是喜欢加斯帕的,只是面对一段飘摇的情感她宁愿选择回避,也不要一个遥遥无期的希望。她沉甸甸的喜欢,绽放在他们初遇时被点亮的目光里,海滩散步时轻松愉悦的谈话里,与他告别时欲语还休的亲吻里,独自转身后眼角滑落的一颗泪珠里。

    我忘了从头到尾她有没有对他说过喜欢,却忽然想起一位朋友转载安妮那篇《最好的爱情》中的一段“不对彼此表白。表白是变向的索取。”

    于是释然。
  4. 如果要我挑一部代表夏天的电影(且仅选择一部),不管是现在问我还是几十年以后问我,我的答案永远都是《夏天的故事》。这部电影绝不是将夏日元素如YouTube vlog般简简单单流水线式地罗列,尽管它拥有关于夏天的一切——海、沙滩、卷着阳光的风、湿热的夏夜,男男女女那五彩斑斓长短不一的泳衣……就像波提切利没有选择让繁花溢满整个《春》,侯麦对夏意的捕捉,明明白白地“藏”在青年拨动吉他弦的指尖或刚系起又散开的肩带或船头女孩唱错的音节里或脚踩在松软沙地上留下的一个一个脚印中,或只是一个简单的吻……她爱他,他爱她,她爱她,她他她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也许会飘散在风中,被浪卷入海底,甚至是消磨在沙滩上的你追我赶之间,情人会各自散开,而"夏天"永远在那儿……

    颜值巅峰的珀波和元气美少女“宝莲”

    p.s 服装的顺序,我按照电影里的顺序(即日期)排列,重复和类似的款式我没有排进去ky勿扰,文明冲浪

    1.七月十七日

    卫衣MUJI LAB

    这部男主的服装变化不多,前前后后一只手数得过来,服装颜色基本也都是黑白灰,就像他本人一样,永远只是在三个女孩之间徘徊。我排除了(过于基本款的)优衣库和部分(摆明抢钱的)潮牌,选择了muji lab线,较之基础线,lab的版型和舒适度都要胜出不少,薄款卫衣春末夏初穿也是刚刚好。

    2.七月十八日

    衬衫LEMAIRE

    第二天餐厅戏中男主穿了一件水泥蓝的衬衣,虽然蓝绿调,基调依然是灰色,不声不响把自己藏在了环境中较亮的黄色里,而背后最亮的绿(植物),似乎是“绿光”(侯麦另一部电影的一个象征物)一样的存在——女主要登场啦~衬衣我选择了lemaire的一件圆领衬衣,圆领算是lemaire的一个特色,较之其他圆领,在纽扣位置的摆放以及领口形状,它没有那么“放不开”。

    3.七月十九日

    衬衣MHL,短裤PRADA,泳衣VEGE THREADS

    侯麦是如何摆放颜色的?背景较粗的蓝白线条相间的帐篷和沙地上女主洗白条红色底的泳衣,一密一疏,剩下的空白就交给沙粒和阳光,令人过目难忘的和谐感。同时也毫不费力地点出了女孩在两个人关系里的位置,比起男主的犹犹豫豫,她显然要直接且诚实很多。因为我不太游泳,关于泳衣的选择我就选了以前有人给我安利过的一个牌子。下图里那种“对应”产生的整体和谐感,在上图也可以找到——白衬衫和白亚麻衬衣,黑色长裤和黑底印花短裤。我短裤很少,印花的更是没有,就按照关键词在网上翻到了向日葵印花的这条Prada,亚麻衬衣的话,mhl的永远是可以穿几年的选择。

    4.七月二十一日

    吊带MANGO,半裙VIVIENNE WESTWOOD

    男主的一整套都是灰调,女主的服装整体也暗了一度。吊带不再是泳装的亮红色而是偏紫的红,半裙也是偏紫的群青色。我在网上搜了好多,没有发现一模一样的颜色(或者多半是内衣),就选择了mango这件,很橘很橘,所以搭配的裙子我也没有挑基本款,而是选了异形裙摆的Vivienne Westwood,颜色也更蓝。

    5.七月二十二日

    裙TOPSHOP

    舞会上女主穿了一条红色吊带裙,这也是她最后一次穿红色调的衣服,仿佛她和男主关系和剧情(新的女孩出现)的一个转折点。舞会这里侯麦将女主放在光和阴影的中间,随着她身体的旋转,交换的不只是光和影,左边的男主和右边背景里的女二号也在她这里“交汇”。裙子我选了一条九十年代vogue上的topshop,光泽和颜色都和女主身上那件很像。

    6.七月二十四日

    裤子&夹克MAISON MARTIN MARGIELA,吊带裙CALVIN KLEIN,卫衣LEMAIRE

    女主的服装开始由红色调转向蓝色调,她把心事写在面上,男主却还是“无动于衷”。夹克和裤子我在Levis和mmm之间选择了后者,做旧感更明显,其次就是趣味性,mmm从来都是最有意思(趣味)的衣服;吊带裙肯定是ck啦,况且电影的背景也是九十年代,ck在九十年代就是吊带裙之王啊,简直就是“你想要的,ck都有”,一点点的小性感绝不会牺牲舒适,每一件都是流动的都市雕塑。卫衣我选了lemaire,比muji lab更上一层楼。

    7.七月二十六日

    帽子MHL衬衣ZARA

    这场戏女主一直是云淡风轻,浅灰蓝的衬衣加上灰白色的报童帽,整个人似乎要渗入背景了。帽子我直接上亚马逊搜了一顶盖茨比帽,颜色很像;短袖衬衣则来自zara(应该没有记错)。

    8.七月二十七日

    裙UNIQLO

    女主对于她和男主的关系要如何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决定,这场戏她穿了一条紫色棉质连衣裙。找类似款的适合找了好久这种腰际可以系起来款式,最后只在优衣库发现了一条类似款。

    9.七月二十八日

    半裙SHUSHUTONG

    山坡戏中,背景一片郁郁葱葱,女主上衣保留了之前的紫色,下身的半裙则是白底碎花,在绿色的背景中很轻松地跳了出来,而她和男主的“距离”也显现了出来,这里也是两个人关系最后的过渡。我挑了国产品牌shushutong,印花乍一看真的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啊~

    10.七月二十九日

    吊带裙zara

    最后再贴一张女二号的裙子吧~一直很喜欢法国电影里密密的扣子,但没有找到宽肩带的,就挑了一条扣子比较密的细吊带吧~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