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宽镇日常 / 开放之城
导演: Lucia Aniello 艾米·波勒
主演: 艾比·雅各布森 伊拉纳·格雷泽 汉尼拔·布勒斯 保罗·当斯 Arturo Castro 约翰·甘柏林 Chris Gethard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4-01-22
集数: 10 单集片长: 21分钟 IMDb: tt2578560 豆瓣评分:8.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在纽约这段时间重新看了broad city(到今天依然不喜欢“大城小妞”这个翻译,这个名字太将此剧往常规的,尤其是男性制作/导演的小妞电视剧上引导,显然是不实的)第五季,并在离开前经过了Astoria,Abbi住的neighborhood,沉浸式感受了一下剧里两个主角最终分开的情景。一直都很想为这个剧写点什么,因为我老说这是我最喜欢的剧…又觉得写什么都觉得说不到点子上,它太丰满,太富有层次,努力做到面面俱到。非要说的话,肯定首先是因为着迷这个剧的创作路径,abbi和ilana是主演,是编剧,是制作人,也是最好的伙伴。两人都不在纽约市长大,作为移居者来到纽约,开始与纽约产生一种别扭的感觉,许多不富有的新移民都有,对纽约又爱又恨,在很长时间后慢慢根据自己的优先项做出留下还是离开的选择。 她们俩同样在年轻时艰难揾工,都在纽约竞争激烈且被男性统治的喜剧工业中摸爬滚打好多年。最终两人的一个试写剧本被赏识,comedy central给她们机会扩充为5季电视剧。我羡慕这样的创作模式状态,能和自己的亲密伙伴合作,随性观察自己的生活,在剧里刻画稍显夸张版本的自己和社群,创作者之间都是彼此的充电宝,共生关系持续融合、成长和变化,ilana将这个长达10年的合作视作一场婚姻,“反正婚姻基本上就是一个商业决定”。 作为两位年轻的女性主义者的创作(其实剧最主要的导演也是女性,Lucia Aniello,以及我爱的Amy Poehler也来导了一集),很难有人能忽视此剧中无处不在的有关女性情欲/情欲主体的探讨(虽然这也使得broad city在海内外华人群体中很难成为极受欢迎的美剧),我们都知道,从70年代以来,美国有关女性与情欲的论述和争议已经数不胜数,带来对情色的思考帮助许多女性主义者勇敢地卸下受害者情结,以另类的情欲解放运动策略来壮大女性主体能动力,同时,虐恋、女同性恋与激进女性主义之间的性辩论也使得情欲理论得到进一步完整,尽管女权内部也有非常多差异,但这些论述最后总是被更庞大的保护主义立场阻挠、控制或是收编(比如部分激进女权的反对色情论述将女性锚定为不需要情欲,女性在情欲中永远只能是百分百的受害者,这种论述正好与父权将女性默认为无欲、无力的刻板印象不谋而合),他们假借保护脆弱、纯洁的群体为名,事实上是害怕女性主体在得到持续滋养后终有机会推倒男性/异性恋霸权的藩篱,在他们眼里,这是有损文明发展的。
而剧的发生地,纽约,在许多人眼里已经是一个女性主义阵地,同时在性自然化和多元化上也非常成熟的城市,从欲望都市开始,这似乎就是一个能为女性提供大量社会资源来发展或表达自己情欲需求的前哨地,但纽约同样是性商品化的前哨地,高速发展的视觉资本主义对女性主义发展的正反两面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我想broad city从创作伊始就开始试图在这些复杂的议题中找出一种平衡的方式,大的主线中,ilana和Lincoln的关系的casualness(或者说ilana的所有社会关系都),巧妙地与她对abbi超越一切情感模式的依恋编织在一起(我最喜欢ilana在grandma葬礼上最关心abbi有没有用dildo peg邻居帅。更具体的文本中,两人张口闭口都是经过她们挪用、扭曲过的流行文化、历史或者政治梗(尤其是两人一直在试图为各领域underrated女性们正名),把broad city与欲望都市或者破产姐妹这样同样以纽约为背景板的剧来对比,会发现后面两部显得真空许多,尽管也有浅尝辄止传播一些白人女性主义思想,但放到今天复杂的环境中便显得过时和局限,看不到野蛮又温情、充满欺骗又总有真心的城市生活,看不到主角和城市除了消费以外的关系,更不用说这些剧中无处不在的种族主义。 这种平衡首先是基于真实,编剧写自己熟悉生活的broad city处处都充满冒险和失控——作为大部分普通人早上走出家门的副产品。broad city绝对有在试图描绘当下更复杂的纽约(所有以纽约为背景的剧里,这是唯一一部我会经常感觉哇这里我去过那里的疯子和破败情景我也遇到过),也加入了许多两位主创作为年轻自由派的观点。对普通人来说,broad city的年代是一个比欲望都市时期更贵,更难存活的环境,但这个剧仍然将最核心的部分设置为并不要求女性必须完成世俗意义的成功,abbi和ilana和任何一位男性一样时不时破罐子破摔,好色,爱贪小便宜,一不注意就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没有稳定和“体面”的工作,只有一些慢性、长期的奋斗目标,但大部分时候容易偃旗息鼓,期待转机发生(但结局试图让两人把握住了人生主动权)。同时,和许多住在纽约的年轻人一样,她们极富同情心、同理心,热衷于所有年轻自由派关心的议题。 我记得有一次ilana在剧外回忆自己高中生活的时候提到,一位女士在听到她即将去NYU念书的时候说,“你不要被玷污了”。Ilana把这句话理解为她在警告自己远离自由主义者、同性恋和黑人(让我想到我在高考结束时家里长辈得知我极有可能去北电读书时同样对我说,电影学院一定有许多同性恋which means有很多HIV阳性,我一定要注意安全)。 剧中她的确也加入、交叉、callback许多与此相关甚至更复杂的议题,并用较为轻松的方式来提及、消解、重构。总之,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觉得我和好朋友们相处的模式也是如此:我热衷于在他们面前恶作剧、讲胡话来获得亲密感,我们通过尊重和关爱彼此来建立更健全的自我,不至于用一两次失败的约会和性经验来定义自己。相比一些使用我母语来讲台词的剧,这部操着我不熟练的语言的剧更让我有代入感。(事实上我也认为在当下中国社会中,是有许多像abbi和ilana一样活得率性又困惑,在情感和性欲上努力做探索的年轻人,她们的故事同样值得被讲述) 不过,它构造的终极困境其实很古典,是斡旋于主角的情感决定和理性决定之间,社会责任和个体激情之中。因此这个剧最终停掉,哪怕它表现出了二十多岁个体能得到和奉献出的最极致的爱(我的一家之言)尽管它貌似为同样处在混沌时期,身上带有极强学生气的我们提供了一些镇定剂,但自由和放荡的友谊总是要付出代价。当然,在保守主义抬头的今天,回头看,此剧停在19年,也是极好的结局。 我是多么迷恋这种感觉啊,我希望和好朋友们永远不要分开,希望我们永远能一起离成功一步之遥但又不总是急于求成,我希望我们可以共同移动,共同停滞和懈怠,我希望我们可以一直做彼此的立体环绕声。但最终就是像Imdb上对最后一集的简介那样简单:abbi and ilana say goodbye,(看过整集后会发现当然不止这么简单,两人在最后一天还在deli试图占便宜,也试图将街上捡到的智能马桶用滑板载回家,非常consistent,和以前的每一集一样),虽然这好像是我能想到最好的结束方式,但… 没什么但
大大的纽约城,普通的两姐妹。
两个仿佛天作之合的人,或许真的只能存在于电视剧中的,两个人,by the way ,只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电视剧当中。
两个人除了名字的首字母,性格上面几乎没有相同的地方,不过成了惊人的互补。ilana性格开放,鬼马,一个可以为了自己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想法放下手中的事,然后说上一句,"let's go"的人。abbe,一个性格内向,老好人。被室友男朋友赖在公寓,上班也经常被同事欺负,暗恋自己的邻居,也只能在high了的时候才敢留个言表白。
不过,幸好,两个首字母都是元音的人相遇,他们仿佛就好像是双胞胎,默契十足而又截然不同。他们一起分享weed,经常说一些girl talking ,并且可以为对方做任何事,就像ilana用忍者一样的身法帮助abbe藏冲不下去的屎。
就这样,两个人生活在这纽约城的一半(另外一半在剧里有过提及),自由而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