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请自来 The Uninvited(2009)

不请自来 The Uninvited(2009)

又名: 蔷花,红莲 美国版 / 姊魅 / 魅... ...回家 / 鬼魅西洋版 / 姐魅情深(台)

导演: 查尔斯·瓜德 托马斯·瓜德

编剧: 克雷格·罗森伯格 道格·米洛 卡洛·伯纳德 金知云

主演: 艾米莉·布朗宁 阿莉尔·凯贝尔 大卫·斯特雷泽恩 伊丽莎白·班克斯 凯文·麦克纳尔蒂 杰西·莫斯 唐·戴维斯 希瑟·多克森

类型: 剧情 悬疑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加拿大 德国

上映日期: 2009-01-30

片长: 87 分钟 IMDb: tt0815245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病重的母亲死于火灾,令乖乖女安娜(埃米莉·勃朗宁 Emily Browning 饰)备受打击,甚至企图自杀。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神康复,安娜获准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中,那里有她身为作家的父亲史蒂芬(大卫·斯特雷泽恩 David Strathairn 饰),亲密无间的妹妹爱丽克丝(阿莉尔·凯贝尔 Arielle Kebbel 饰)以及令她不知该如何对待的未来继母——妈妈曾经的护士蕾切尔(伊丽莎白·班克斯 Elizabeth Banks 饰)。在此期间,安娜接连看到母亲凄惨恐怖的身影,好友马特(Jesse Moss 饰)则声称见到了火灾当晚的一切。种种迹象表明,安娜的母亲并非死于意外,姐妹俩自然而然将凶手锁定在蕾切尔的身上。

演员:



影评:

  1. 先看了《The Uninvited》或者叫《A Tale of Two Sisters》,还是喜欢后面那个名字。据说翻拍的韩国电影《蔷花,红莲》,就又把韩版的找来看了一下,以前看过封面,挺灵异漂亮的一个图。都说韩版的好,觉得吧,自己还是喜欢美版的。PP上美版的分成恐怖片了,应该叫心理片吧。作为恐怖片,很多情节都被隐藏,电影只会给你起个头,剩下的就靠你胡思乱想了,你想的越多你就越害怕。作为心理片,很多东西都可以根据经验和推理思索出来,每一步行动都有它实施的原因,比较喜欢这个感觉。美版也比韩版看着舒服点,每一个人都真情流露,而作为Anna做事情也是经过分析,有一定的原则,让人感觉这个世界还美好一点吧。
       不管是美版还是韩版,我们都可以看见主角所思索和看见的世界,在精神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他们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很多东西都可以用费洛伊德的梦理论来解释。美版里按照惯有的叙事形式更好理解主角的思维。在Anna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在Anna的操控下进行的,一切都是以Anna愿望的满足为原则。
       首先是因为母亲和姐姐的死,对Anna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杀未遂,被送入精神病院,遇到了Kemp,从中知道了她杀死三个小孩的事情,并因和她不愉快的交往对她产生反感,而后把这个反感强加到继母身上。后面不停的闪现三个小孩的影像和找到他们的墓碑也许Anna曾专门为了此事进行过调查得到了这些信息,从片中她上网搜查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一点。从Anna和心理医生谈梦开始,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Anna的内心世界,在梦里Anna不愿意面对一些东西,但一些梦见的东西是真实的。从派对回到家里烦心的Anna去看过母亲,可并没有得到安慰,进入家里,看见父亲和保姆狂欢留下的痕迹,看见门锁的洞,却看不见里面的东西,是Anna在梦里不愿意看见也后悔看见父亲和保姆的偷情,潜意识里认为没看见的心理上就不会发生那些事情。有人说Anna不会因为父亲偷情而想到去杀人,我觉得这有一个过程,母亲的病重让Anna一直很失落,男朋友也不关心还在想着做爱让她更加伤心,在看到父亲和保姆的偷情后,作为女儿的Anna在恋父情结的作用下由爱生恨,再加上她内向的性格痛下杀手是可以理解的。失火后,心理医生问Anna为什么拿着水壶,心理医生救火的解释让Anna很开心,可以看出Anna一直对误杀母亲和姐姐悔恨不已并希望不是自己的错。回到家里Anna见到Alex是因为在她的思想里希望Alex没有死,也许她和Alex以前因为远离有过通信的习惯,为了让自己相信Alex没有死,编出继母扣下Alex信件的情节并以此增加对继母的仇恨。带着对继母的仇恨,Anna一直寻找着继母的坏处,从这可以看出一种思维方式,很多人对自己犯得错悔恨不已的时候,会以各种理由寻找其他人的错处,把责任退给其他人,当然对理性的人而言这种想法会在心里被打压,一般不会产生太大后果。可不管Anna怎么骗自己,心中的自责和悔恨困扰着她,在梦中就会以一些害怕的东西出现,作为对自己的惩罚,以使自己心里好受。接下来有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姐妹俩一起在海边聊天,Anna的男朋友来了,Alex想要离去,Anna说不要把她一个人留下,然后Alex就跳水走开了,其实Anna这时是希望单独和男友见面的,而自己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借Alex之口说出来了。在Anna的世界,一切都是她自己在操控。可以看出人自私的一面了,在需要Alex安慰的时候,Alex就在身边,在男友来了的时候就想她走开。而且在Anna心里一直希望男友帮助的是自己,当然与男友交谈的情节都是真实的,对于含糊不清的话语,Anna只是朝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去理解。在对继母的“案件”进行分析的时候,坏人一直是Alex,Alex一直在往坏的方面想,而Anna一直在做着好人说继母的好话。在饭馆里继母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劝说Anna忘掉过去好好生活,而Anna此时却在想着把继母的话往杀死三个小孩的案件上套。Anna选择忘记与男友的见面,并有Alex作为证人见证。真实情况应该是在见面的时候Anna发现男友并知道了真相,在争吵和扭打的过程中,男友滑落悬崖,Anna并没有拉起男友,而是杀死了他。在所呈现的梦中,男友喊叫着抓住我应该是对当时情景的在现,男友的变形恐吓她是Anna对自己的惩罚以使自己好过,而与后面发现男友尸体后背受伤相对应,Anna应该到悬崖下寻找过男友的尸体,并制造了一些假象,有一个镜头是Anna看着海边的圆木也许就是Anna所做的假象。在警察分析男友的死亡的时候Alex站在警察旁边,说明Anna想要了解警察的破案以确保自己不被发现。在随后Anna向父亲诉说继母的罪责的时候,继母让父亲帮忙,在Anna的想象中Alex进去帮忙了,可继母后来又出来叫,这大概是导演的一个小提示吧,刚看的过程中没有发觉。在Anna试图说服Alex的过程中其实是Anna一直在说服自己,而一些Anna想做但不愿意做的事情Alex这个好姐姐就会代替。Anna一直在寻找着继母的罪证,而三个小孩的不断出现是Anna为了表现自己的思考是有根据的,受到了神的指引,并且有一定得推理过程。在得知父亲离去后的消息,Anna加快了自己破案的进程,在男友的葬礼上,Anna的自责和伤心更加加剧了这种想法,直接引起了后面的抢项链。其中有个情节我不太理解,Alex从外面下去说是拿钥匙,而Anna自己也下去拿了,这能理解为在这关键证据上,Anna想表明自己才是那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吗?在拿到项链后,在告诉警察所有的事情后,Anna开心的睡着了,并见到了自己的母亲,在这里,母亲是以健康美丽的状态出现的,表明在这个时候,Anna认为就是继母杀死的母亲,自己已经完全解脱了,作为愿望的满足Anna见到美丽的母亲。美梦受到骚扰的时候,Anna一下子清醒过来,母亲也变得恐怖起来,表明Anna的内心深处还是没有逃脱自责和悔恨。在被继母抱回家的过程中,Anna还在通过别人的话语说服自己一切都都是继母的错,在报警的方法不能对付继母的情况下Anna这时已经准备痛下杀手了。在杀死继母之后,Anna编织了谎言,床头上没有刀,不是自己杀的,继母是Alex杀的,又把罪责推到了Alex身上,而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并作为好人安慰Alex。
        最后当一切都结束的时候,Anna清晰了,因为梦醒了。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医生和Anna的对话说明Anna大概又做着开始另一个梦了。在很多时候因为一些东西,想破损的水晶球、油桶的龙头,大概Anna在梦里回忆到一些东西,但被她给漠视了。
       有人说也许Anna没有杀死女护士,她只是在医院里,幻想了一个故事。不过在电影里出院和回到医院的镜头应该是真实的,为什么Anna没有进监狱,是因为作为精神病患者的她在法律上是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 作为精神病患者,如果不是因为大脑受损,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想的太多给自己造成困境而无法自拔,并不是想象中的智商很低的感觉。
       母亲和姐姐的死,Anna在法律上是没有责任的,不用过于自责,如果她能看透这一点,就能好好的生活下去。通过分析她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可以知道她会是一个不错的女孩,长的也不错,呵呵。当把电影里的行为分析清楚时,我想作为个人潜意识里还是有很多自私和恶毒的想法的,这本身并不是罪责,需要我们理性和道德去克制,去分辨。另外对于旁人的行为和话语,我们主观去分析的时候,完全有可能产生与对方截然不同的想法,因为我们的思考会带有感情和自己的需要,这也是很多误会和矛盾产生的根由。
       作为正常的梦,当然不会和Anna做的这样有条理。韩版里或许更接近于梦一点,也更唯美一点。在韩版里恋父情节表现的也更强烈。 看过还有一部电影《穆赫兰道》对梦的诠释应该比这二者更好,不过最后做梦的人只是把自己杀死了......
  2. 从Anna和心理医生谈自己的噩梦开始,我们便开始走入Anna的内心主观世界:

     在Anna的精神世界里,一切都在她操控中。

    用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Anna的心理防御机制:

    母亲的病重让Anna一直很失落,男朋友不但漠不关心还在想着做爱让她更加伤心,从派对回到家里烦心的Anna去看母亲,母亲憔悴的样貌让她更加心烦。进入家里,透过门锁的洞,Anna看到父亲和保姆偷情的情景,作为女儿的Anna在恋父情结的作用下对保姆顿生嫉恨,于是Anna接了油壶想烧死保姆,却意外把姐姐Alex和母亲烧死了。母亲和姐姐的死,对Anna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创伤,在多次自杀未遂后,Anna被送入精神病院,从室友Kemp处得知她在做保姆期间杀死三个小孩的事情,而后把对Kemp的嫉恨转移到继母身上。在住院期间,心理医生与Anna聊到自己做的噩梦时,当问及为什么Anna手里拿着水壶,Anna回答说真的想不起来。其实是Anna一直对误杀母亲和姐姐自责不已,潜意识里希望不是自己的错,于是在梦里重现,而现实生活中却压抑了这部分记忆。

    转移(displacement)、置换、替代: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减轻精神负担。

    压抑Repression: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

    带着对继母的仇恨回到家里的Anna见到姐姐Alex非常兴奋和思念,其实姐姐早在火灾中去世,但是此时的Anna无法接受Alex已死的事实,于是产生了否定的防御机制;同时,Anna在消极注视的指导思想下处处寻找着继母的坏处,她对自己犯得错愈加悔恨的时候,噩梦就愈加恐怖,对继母的恨就愈加强烈,然而她表面上和继母和颜悦色,把对继母的仇恨通过幻想的姐姐Alex投射出来,在对继母的真实身份进行追查的时候,一直是Alex扮演坏人的角色,而Anna一直在做着好人说继母的好话;并且当最终让Alex杀死继母的时候,她却在为Alex向爸爸求情。

    否认Denial: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通过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投射Projection: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在Anna心里一直希望男友帮助的是自己,而当男友告诉Anna他看到了火灾当晚发生的一切后,Anna约男友晚11点在悬崖边见面。在争吵和扭打的过程中,男友滑落悬崖,Anna不但没有拉起男友,而是杀死了他。作为对自己道德焦虑的惩罚,Anna呈现在噩梦中:男友喊叫着“抓住我”即是对当时情景的在现。在警察分析男友的死亡的时候Alex平静地面对警察的安慰,不得不说她又一次把失去男友的痛苦压抑了。在男友的葬礼上,Anna把自责和伤心转移到了继母身上,加快了揭开继母“丑陋”真面目的行动。

        当Anna又一次被警车带走,临走前深深地与父亲隔窗对望,还是回到了同一家精神病院里,还是同一个心理医生和Anna对白:

            “Anna,你在做什么?”

            “做你叫我做的,完成没有做完的事。”

    此话令人恍然大悟!

          随着镜头下Anna从全家福上撕下护士继母的头像,真相大白:原来,Anna是出院回到现实生活中又重新完成了她之前没有完成的事——杀死与父亲暧昧的护士保姆。Anna精神世界里的愿望在客观世界里初步实现了,一切果然都在她操控中。
    那么,You are the next ,Father!
  3. 2003年,金知云的《蔷花,红莲》,安之若素地盛开在韩半岛。“灵异第六眼”式的叙事法则+唇红齿白的怀春情绪,看得人,欲罢不能。一时之间,《蔷花,红莲》被捧上了“韩国第一恐怖电影”的宝座。好莱坞,岂能放过。于是,继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之后,梦工厂再度用万能的绿油油(100万刀勒死),揽下了《蔷花,红莲》的改编权。
     
        关于《不请自来》的剧情,我们可以套用当下时髦的句式:《不请自来》没告诉你的,荣格和拉康告诉了你。于是,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人格面具”Persona和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Theory of Mirror Image,在这部电影之中,牵物引类。正如拉康所言,“欲望是对他人的欲望的欲望。‘自我’是在‘他者’那里实现其自我。”影片的主人公安娜,身体力行地实现了这句话。起先,她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姐姐的身上(邪);后来,她又将自身的欲望影射在男友的怀里(正);最后,这两股欲望合并成她对于“后妈”的欲望。她,完全地成为了欲望的俘虏。前前后后,她一个个地将他人的“人格面具”,戴在了自己的脸上。正如荣格所言,“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那么,这些晦涩的理论分析,《不请自来》又是如何表现的呢?很简单,影片随处的可见的“镜子”和“窥视镜头”,润物细无声地利用电影特有的属性,影射了这些原本只能书写在文稿纸上的哲学命题。巧妙的是,导演在影片的开头处就跟观众玩了个“镜中游戏”。回到家的安娜,快活地躺在床上,镜子在画面的深处,靠墙;紧接着,下个镜头就是越轴拍摄,观众通过镜子看到了安娜。这里,导演通过镜子,将观众看电影时不自觉的创作意识与安娜的欲望,进行了勾芡。相对应的:影片最后,当安娜通过“窥视镜头”看到父亲与“后妈”偷情的场面,安娜的欲望投影,一览无遗。观众,再次透过这些“窥视镜头”,与安娜一道,沦为欲望的参与者。此外,安娜在凝视自身影子的时候,见到姐姐艾里克斯;安娜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责备自己;安娜在镜中凝视自己的“后妈”;都是“镜像理论”绝好的影像表达。
        关于真相,安娜其实早就知晓的。她,以一种“选择失忆”的方式对那晚失手错杀母亲与姐姐的真相,进行逃避。就连,知道真相的男友,一起杀害。类同《蔷花,红莲》的叙事结构,虽然《不请自来》稀释了少女怀春的淡淡哀愁,但是浓墨重彩地将影片赋予了“个人人格”的抒映。草蛇灰线的应用,相比《蔷花,红莲》,平分秋色。与此同时,《蔷花,红莲》浸润在影像深处的东方式含蓄,在这部《不请自来》中变成了美式传统惊悚片或恐怖片特有的“愈演愈高潮”。反传统的是,导演将整部影片的基调对准了人格的“降格”。开头时,安娜离开心理治疗中心时的俯拍镜头(类似希区柯克电影常见的超高俯拍镜头);结尾时,安娜手握利刃的超低机位。一高、一低,所有的话语在这样的镜头面前,顿感苍白。
        最后的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部影片的高潮戏:当安娜的父亲将艾里克斯的死亡,怒吼地告诉安娜。安娜一步步,逼视逐步后退的姐姐,直到…她在落地窗中看到了自己(过曝,正反打)。随着交响曲的奏鸣(貌似莫扎特的《安魂曲》,望高手指正),影片的最强音,终于出现。至此,安娜的“人格独立——人格分裂——人格重组”,得以通过影像,完成表述。因为,她在影片最后骄傲地说道:“我做了我没做完的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完全地从错杀母亲与姐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进入了一个完全臆想的世界。
        至于“吓人”方面,《不请自来》运用了当下时髦的“张力式”配乐,进行诠释。“弦乐——静音——强音”,抑扬顿挫之间,充分地调动着观众的心理预期。无论如何,荣格的“人格面具”也好,拉康的“镜像理论”也罢,《不请自来》只是再次验证了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的话,“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如此而已。另外,这还只是盖德兄弟的处女长片之作。
  4. 我没看过韩国版的,所以也不知道那部是不是在这方面处理的比较合理,但就The Uninvited而言,里面的心理医生应该被炒鱿鱼100遍才对。

    大胡子心理医生的所作所为一看就是为了剧情瞎编的,根本不符合任何现实中的正规行为规定。首先,从他和ANNA详细讨论她的梦境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是偏FREUD的PSYCHOANALYST,要不然也是PSYCHODYNAMIST。毕竟任何其他的学说都不会把“梦境”,或者更严格来说是“潜意识”看的对治疗有用。但一个合格的心理分析学者不可能在没有找出梦境深意的前提下就放出病人,更何况这位病人有自残倾向。医生也不会说出那么有暗示性的话,"Finish what you started." 更在病人的家长提出她行为有异的时候不再次把她带进医院,甚至不再次见面谈话。

    另外,剧中ANNA的年龄设定应该是高中生,起码16岁以上。美国16岁以上18岁以下犯杀人罪,而且是这么证据确凿的案件,可按照成人判刑。可因为她心理有问题,不管她什么岁数都会被放到Mental Hospital for the Criminally Insane(为高危险精神病人专造的医院)或是普通精神病院的high security wing,不可能敞开着门还会让病人走来走去。可即使她精神不太正常,如果病人还知道杀人是错的,那她就应该被判刑。最后一点,病院中的长住病人,电影中的MILDRED KEMP,和短期病人也不可能住在一起。

    总体来说,在心理学这方面,电影真的是糟糕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