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画中仙 畫中仙(1988)

画中仙 畫中仙(1988)

又名: Picture Of A Nymph

导演: 午马

编剧: 午马 陈锦昌

主演: 元彪 王祖贤 午马 李美凤 吴启华 元华 薛芷伦 罗美薇 林威 叶璿

类型: 剧情 爱情 奇幻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88-03-18

片长: 97 分钟 IMDb: tt0095336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拾儿(元彪 饰)是老道士(午马 饰)在河边一个木盆里发现的孤儿,起名拾儿将其抚养成人。拾儿自小跟着老道士捉鬼降妖,与俗世沾染不多,只得崔书生(吴启华 饰)这一个朋友。鬼王(李美凤 饰)向来作恶多端,常将无辜少女劫走,带入阴间。莫愁就是鬼王带走的一个年轻女孩,在出嫁路上被劫走,做了孤魂野鬼,受制于鬼王。崔书生偶遇可附于画中的莫愁,对其曼妙可爱的身姿恋恋不忘,鬼王却始终不肯放过莫愁。

演员:



影评:

  1.        这部影片被誉为倩女幽魂的前传,阵容比较强大,午马自编自导自演,七小福多人登场,洪金宝监制,元彪主演,元华客串。另有俊男美女吴启华,王祖贤,李美凤主演,罗美薇配角。
        
           剧情比较简单,大意是道士燕赤霞的养子拾儿邂逅书生崔鸿渐,成为好朋友。书生与出嫁前被鬼王抢亲而自尽的贞烈女鬼莫愁相恋。一人一鬼遭受鬼王迫害,虽得道士及其养子相助,却难以俩俩逃脱,最终情深意切的书生与女鬼化成一幅双人画像,在画中永不分离。

           色调怀旧,新娘装,人鬼界迎亲以及鬼魅的场景采用最传统的大红色调。莫愁变成鬼之后为表现其内心纯洁善良,采用纯白色调。白纱飘逸,美人如画,莫愁于空中穿梭飞舞的姿势及其古典和轻盈,书生也着白色长袍,斯文俊美,好似一对璧人。

           不得不说王祖贤是我见过演女鬼最美的演员,浓妆淡抹总相宜。影片中的几位女演员都很美丽,长相古典,古装扮相很赞。香港老片在古装造型方面做得较到位,呈现出很好的美感。在演技方面,此时的王祖贤还显得比较稚嫩,没有小倩演得好,有几个特写镜头我见犹怜,还不错。
            
           男主角吴启华饰演的文弱书生扮相佳,与元彪相处时呆萌搞笑,与王祖贤在一起时你侬我侬羡煞旁人。话说吴启华算是一个发展比较坎坷的演员,论容貌,他俊朗身材高大,论演技,可圈可点,演什么是什么,可惜多年以来总是饰演反派,鲜有正派。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在电视剧领域开始转型演正面人物。同样是鬼片才子佳人,张国荣和王祖贤成就了永远的宁采臣与聂小倩。而作为前传的画中仙在艺术和反响上都差那么一个层次。吴启华也没有因这部戏而多几个正派角色,运气之差,星途之曲折也算可唉可叹。

           说说不足之处:故事不太紧凑,情节不够饱满,前面书生与女鬼相遇之前的铺陈太多,于后面的故事并没有多大的必要,也许是为了搞笑,但又不是很好笑。有几个伏笔但是没有展开,比如燕赤霞与鬼王之间是不是有什么故事,男女主角相恋的展开不多,生死相许显得有点突兀。

           既然是怀旧,就再八卦一下其他主创阵容。

           罗美薇的另一个身份是张学友的妻子,曾经获得过92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年轻的时候与同期出道的袁洁莹、李丽珍组成“开心少女组”,接演了《开心鬼》《开心乐园》《恋爱季节》《八喜临门》等生活喜剧片,“开心少女组”健康、活泼的形象,很受学生的喜欢,成为当年香港年轻人喜爱的青春偶像。

          七小福是指于占元师父中国戏剧学校外出演出的一个团队,实际不止7个人,分别是洪金宝(元龙)、成龙(元楼)、元彪、元奎、元华、元武、元德、元彬、元宝、元秋等。在整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洪金宝、成龙、元彪是香港最红的功夫片的明星,只要是他们领衔主演的功夫片,几乎都能获得极佳的票房收入。“七小福”除了能演动作戏外,而且个个是有名的动作指导,迄今为止,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武术指导、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动作指导奖有大半落入了七小福囊中。元奎与元德师兄弟联手在李连杰主演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新少林五祖》、《中华保镖》、《赤子威龙》、《鼠胆龙威》中大显身手,设计出精彩绝伦,好看又有料的武术动作,也帮助李连杰塑造了功夫皇帝的形象。
  2. 一,天阶夜色凉如水

    当时看这部电影时,已有珠玉在前。早就被小倩和宁采臣的生离死别弄得感伤不已,再看小贤时,她还是小倩,什么都没变。眼神,依然哀怨。丰姿,依然销魂,神情,依然楚楚,动作,依然轻盈。
    就像戴望舒笔下《雨巷》的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小贤在本片中一如既往的我见犹怜,故事情节也是毫无新意的阴阳两隔。
    只是身边人,不再是张生。换成了身形高大,却稍显清减的吴启华。
    小贤身高一米七有余,而华锅身形高大,两相映衬,佳偶天成。

    此刻,故事开始,小贤未成孤魂野鬼,还是娇羞动人的新娘,一切如此熟悉。就连薛芷伦,也不过是由小青变成了贴身丫鬟而已。
    彼时的华锅,还是百无一用的书生,正在彻夜苦读。可惜没有红袖添香,但依然孜孜不倦。

    华灯初上,夜色如水。
    月光照在无数个像吴启华这样的人身上,照耀着十年寒窗。

    二,轻罗小扇扑流萤
    罗衫轻解,衣带渐宽。 故事发展到中段,起了一个小高潮。
    小贤终于在“众望所归”下又一次的成了善良的女鬼。而彼时的华锅还和我们的捉鬼小子元彪同学对牛弹琴。
    无家可归的华锅住进了元彪和他师傅燕赤霞的家中。 话说当年午马的燕赤霞也真够火,不仅拿奖,而且各种电影通吃。 就算换了电影,名字都懒得换。 名人嘛,就这一个足矣。
    接下来,华锅和小贤的初识就有些狗血了。
    当时的编剧可能想不到更好更唯美的方式,只好安排了这一段如此费劲的相识戏份。

    实际上华锅根本不算相识,毕竟他只见过小贤一面。 此刻也不知他已将佳人带至家中。
    至此,华锅便对着画卷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风吹罗衫飞。

    三,银烛秋光冷画屏

    接下来,这个两人感情升温的情节相当之短。之后就变成了燕赤霞元彪和李美凤的女妖大boss的决斗。 所以我觉得最大的硬伤就在此处,衔接不够好,感情升温不够,后面的生死相许显得十分突兀。
    就像麦当劳里的快餐消费, 你来了也是来了,不如买个全家桶喝杯冰冻可乐坐坐先。

    可如果抛开整部电影不论,单看这个短暂的感情戏份, 我还是很欣赏的。
    画中女子流泪应是神来之笔,虽然狗血,但胜在真情实感。
    而华锅此刻表现的书生痴情,则让二人的感情显得弥足珍贵。

    其实书生也未必无用,起码可以救救女鬼啊,卖卖豆腐啊,业余可以写写书法啊什么的。可见当时书生还是比现在书生有用得多。起码有当下书生所不具有的精神:与尔同生死,此生不相离。 哪像当下的作风:人流劈腿小三。。。

    所以,尽管离我看此片已时隔多年。可还是有些许印象。
    银烛秋光,红袖添香。
    所念伊人,在画中央。

    四,卧看牵牛织女星

    影片的最后,两人不可避免的要分别,也是击中很多人泪点的时刻。 可能没有倩女幽魂那样的效果,不过依然打动了我。
    而导演显然不想一抄抄到底,还是做了些许改动。
    小贤和华锅最终虽然没能出来,可也永远地在一起,不再分离。

    看到二人深情相拥的一刻,感到无限温馨。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无论这个西施如何变化,你也不会改变初衷。 所以,张学友的追日,吴启华的画中仙,在我看来,不是复制品,不是跟风作,反而因为他二人的存在,让我觉得兴致盎然。


    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里面。
    王小石曾对着心上人温柔说着:“你真是个温柔的女子。”
    温柔也第一次听人这样说她,脸上发热,“因为我是你的温柔。”

    正是如此,你是我的温柔,我是你的守候。
    天上地下,人间四海,从此相伴,永不分离。

    吴启华当年的这部作品在他的影视生涯里没有太多的影响,而这也不过是王祖贤数多作品里乏善可陈的一部而已。
    可我很多年后,再看这部电影。回想起当年的张无忌,与当年的聂小倩。
    曾经携手相偎,于天阶前,一起卧看牵牛织女星。


    吴启华,很喜欢的一个演员。却囿于外形被导演赋予了太多他不想做的角色。 记得ATV剧集《庙街豪情》里的一个故事:吴启华不愿意拍太过虐心的强暴陈颖芝的戏份,结果被亚视高层驳回,并照拍相关戏份。
    可想而知,一个演员演自己梦寐以求的角色,真的是件很幸福可遇不可求的事。

    据说当年吴启华因此追过王祖贤,但肯定是失败了。
    不管怎样,记忆中最好的吴启华,并非《妙手仁心》里的程至美,而是这个看起来傻傻懦弱的崔鸿渐。
  3.         片尾字幕里显示是1988年,那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部片子,单看特技,在那个时代都不比好莱坞差太多。想想在那个流水作业的电影年代,这样的片子也算认真之作了。
            相比较特技,影片中的场景其实比较简单,但是几个人的影片中,却让人觉得有一种中国的古典美感。就如过去的很多神怪小说,简简单单,却让人觉得浪漫。讲的是鬼,却让人觉得很美。
            不足之处么,就是一些人物情绪的变化有点突然,某些情节转换有点快。港片过去的无剧本创作,和上面说的流水作业大概是主因。
            看看那时的影片,再看看现在的古装大制作,就能发现影片真正的灵魂在哪里。虽然豪华的影片更惹人注目,但是美丽的故事才让人回味。如果两者能结合到一起,就一定是好片了。
            不得不说黄沾的音乐,那特别的嗓音加上古典味道的歌词,不论是笑傲江湖还是这部画中仙中的歌曲,都让人感受到中国味,正儿八经的中国味。
            小学或者初中时代看过这部片,那时候看了很多王的鬼片,个个是善良又美丽的女鬼,对她很是痴迷啊。想想现在的她真是唏嘘不已。
            有时候看这种影片,怀旧的意味也很浓。相信很多70,80后,特别是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会喜欢。
  4. 说起香港80年代由《倩女幽魂》引发的“聊斋志异”电影潮,《画中仙》绝对是不可绕开的。

    在《倩女幽魂》大火以后,饰演“燕赤霞”的午马也跟风拍摄了“女鬼书生恋”的电影。

    《画中仙》由午马自编自导自演,元彪王祖贤分别担任男女主角,或许是因为元彪缺少书生俊雅的气质,里面负责和王祖贤谈恋爱的书生,则由吴启华扮演。

    (那时吴启华还没有演出《跛豪》《九品芝麻官》里的“贱人”角色,也没有接演古装三级片)

    其实只要看过《倩女幽魂》,那《画中仙》的剧情,基本都能知晓。

    同“林正英僵尸系列电影”的故事框架大同小异,“王祖贤女鬼电影”的故事框架也基本如出一辙。

    王祖贤那几年拍了不少“女鬼”电影,同梁朝伟,张学友,梁家辉,曾志伟,甚至林正英,大半个香港电影圈的男演员都合作过。

    幸好,那时香港电影还未没落,这许多的“王祖贤女鬼电影”,也少有烂片,虽质量上不能超越《倩女幽魂》,但也没有后来上世纪末的《阴阳路》系列的那般低劣。

    那时地方电视台晚上都会播放香港电影,王祖贤的“女鬼电影”对于还是小孩的我来说,又怕又爱,但是每播必看。

    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像王祖贤,便给她取个外号“鬼王”,惹了不少风波。(为什么没有叫小倩,我也不记得了)

    《画中仙》整体虽然中规中矩,现在重新观摩,仍有出彩之处。

    1,片头的战败武士,仍然沿用了《倩女幽魂》片头里剑客扮演者“林威”,元彪饰演的拾儿则是“林威”的孩子。而在元彪师兄成龙的前一年拍摄的《A计划续集》里,“林威”则饰演了让人讨厌的警官,处处刁难成龙,阴差阳错同成龙铐在一起,被海盗们追杀,狼狈不堪。

    午马启用“林威”,估计是商业的考量,沾沾《倩女幽魂》的喜气。

    2,这部电影,我觉得最惊艳的,反而是电影的第9分钟开始的场景:雷雨夜,江上残屋,元彪饰演的捉妖道童夜宿吴启华饰演书生的小茅屋。元华饰演的妖怪化成老伯前来“觅食”,而元彪又因遵守师命,不能开口说话,于是人道鬼三方玩起了“三岔口”似的惊险逗趣情节。

    这一段的我小时候看得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特别是元华饰演的“蜘蛛精”,运丝为刃,造型上又接近《倩女幽魂》的“姥姥”,而运丝的动作场景,当时我想起了刚看不久的《妖兽都市》,诡异荒诞。

    (元华当时在许多鬼片里都有参演,特别是林正英的多部僵尸电影里演千年僵尸)

    现在重看才恍然,这一段其实是沿袭了《倩女幽魂2》里,张国荣饰演的“诸葛先生”和张学友李嘉欣他们在玩“定”字游戏,挑逗大头怪那段。对比起来,肯定还是《倩女幽魂2》里,玩笑打闹惊险恐怖处理得更为上乘。

    3,午马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基本把那几年的“女鬼电影”桥段设定都涵盖进去了,他自己仍是“燕赤霞”,只不过和反派女鬼王多了情感纠葛,王祖贤仍是“小倩",吴启华是张国荣的书生,元彪是张学友饰演的"知秋一叶"。

    4,李美凤在本片除了鬼王的媚型,第50分钟女道士的素雅打扮,让我眼睛一亮,恍然间倒也有一番《灯草和尚》的趣味。

    啰嗦一句,以前电影里女演员的古装扮相,总是比现在拍的古装电影的扮相,来得更有韵味。气质,服饰,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甚至是不够高清的画质,显得更接近古意。

    5,电影最后地狱的展现,也是沿用是《倩女幽魂》的,估计是徐老怪的展现手法先入为主,“女鬼电影”里的“地狱阴间”,基本都是相同的景象:漆黑,空旷,阴风呼啸,骷髅满地,恶鬼丛生。

    香港影人爱用戏服给鬼怪人物定妆,也爱用物件或建筑来代替“妖魔”,如《倩女幽魂》里的黑山老妖始终以一座可行动的庙宇代替。(记得小时我同学给我讲述这部电影时,说黑山老妖就是一座大房子,我听得津津有味又云里雾里)

    而这部《画中仙》,则用了不少红灯轿子代替“鬼魅",也符合王祖贤里面饰演的”鬼新娘“形象。但是相比徐老怪的《倩女幽魂》系列还是不够惊艳,《倩女幽魂》三部大魔王都是”哥斯拉“似的巨怪,让人叹为观止。后来周星驰的《济公》里的地狱和魔王依然沿用这种风格。

    而《倩女幽魂》第二部则惊世骇俗用”如来佛祖“的形象来代替妖怪(当然是妖怪假扮的),不知道是不是借用《西游记》”小雷音寺“桥段,还是受当年流行的志怪漫画《孔雀王》的启发。(元彪也参演过漫画改编的电影《孔雀王子》)

    妖怪幻化佛祖真身,满嘴经文,我佛慈悲,实则蛊惑世人,祸乱人间的情节,真是大胆颠覆,却又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女鬼电影”,虽然展示乱世间的妖魔志怪,侠客豪情,主要还是以悲情男女爱情收场,“人鬼殊途”基本是每一部“女鬼电影”里的主题,但也不是一味的复制。

    这些电影会默契的营造一个共通的人鬼江湖,塑造相似的角色道士,女鬼,书生,鬼王(俨然是“聊斋志异”的电影宇宙),但是部分优秀的故事里,也有探讨更复杂的“人鬼关系”,映射人性的恶比鬼更可怕更丑陋。

    纵观“女鬼电影”,香港电影人用嬉笑怒骂的风格,浅显易懂甚至无厘头的台词,现在看起来粗糙的鬼怪特效,演绎着一幕幕“真爱至美”的人间真情。

    爱,是无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