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革命往事 Giù la testa(1971)

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 Steiger 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 Coburn 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但他所有的收获却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演员:



影评:

  1. 在莱昂内的两个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关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镖客三部曲对西部片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已成经典,并延伸出新的类型分支,不再带来长久的惊艳;往事三部曲中,《美国往事》作为莱昂内的集大成之作,以其庞大的叙事含量、繁复的电影技巧和晦涩的意义解读,征服却也折磨着无数影迷;《西部往事》则的确像是对西部片的终结,其中的致敬与策反,甚至将包括镖客三部曲在内的西部片统统引向了不可预知之处。



    《革命往事》触及的“革命”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正迎合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社会事件,如法国的五月风暴、日本的左翼学生运动等,其中最声势浩大的当然是文革,电影领域的代表则是新浪潮运动。莱昂内选择在1973年拍摄《革命往事》,既难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有重新审视当时癫狂的革命主义的意味。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莱昂内拿这段耳熟能详的毛语录作为开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质和本片的主旨,但从影片后面的叙事中,我们发现这也引申出对革命的讽喻和批判。

    墨西哥游寇胡安,爱尔兰革命家肖恩,因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让两人的命运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钱是图,一心想打劫银行,革命于己无关;肖恩则因在爱尔兰革命中被挚友出卖,转战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个革命旁观者,一个革命怀疑者,却成了革命行动的主角。胡安阴差阳错解放了地下金库中关押的政治犯,又击毙了当局执政官,这让他成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甘愿隐身其后的爆破高手肖恩,则在两次伏击战中大显身手,且惩戒指挥行动的叛徒,受伤后引爆炸药自杀。这里面便饱含了几层“隐味”: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

    由此我们能看出莱昂内对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仅造成现实的巨大伤害,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来覆去,而最终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是受难的大多数。这就是革命残酷的本质。至于人类能否脱离革命(暴力、战争),莱昂内借由肖恩的自杀给出了悲观的回应;而活下来的胡安,命运又会如何,这是莱昂内留给观者的疑问。



    莱昂内标志性的大特写、长镜头、闪回、慢镜以及莫里康内的配乐,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极好的表现。尤其是闪回,虽然不如《美国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认为这是莱昂内做的最完美、最能表达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闪回情节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与男女两位挚友驾车行驶在路上,肖恩与女友甜蜜亲吻,画面浪漫真挚,也让人想起《朱尔和吉姆》《戏梦巴黎》中两男一女的暧昧关系。第二段是挚友背叛革命,指认肖恩,最终我们看到,肖恩举枪射杀,挚友坦然以对。这一段解释了肖恩后来对医生施行惩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后一刻,他似乎希望医生能够逃命,但医生选择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结束之前,三人在林间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与女友热烈亲吻,而后,女友又与挚友拥吻在一起,镜头转向肖恩,肖恩露出灿烂的笑脸。这是充满魅力的一幕,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情感“奇观”——三人之间情感的隐秘是什么?挚友的背叛、肖恩的复仇又意味着什么?说到底,革命与人性有着怎样的纠缠?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给了我们。

    莫里康内给莱昂内电影的配乐,早已是公认的经典,但我仍然觉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虽然不懂配乐鉴赏,但从感受上来说,镖客三部曲跳脱经典西部片模式的配乐,在带来惊艳之余,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实验性,包括对各种先锋配乐形式的尝试,这在《西部往事》的开头部分到达极致,各种细微的但被放大的声响让音乐成为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内为肖恩和胡安所创作的主题音乐很好地契合了两位主角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走向,尤其是让人称道的肖恩的主题音乐,伴随着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声,预示出一个理想幻灭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剧结局。



    莱昂内是一位被放大的导演,正如他偏爱特写镜头一样。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标新立异的精彩之作。他对于类型的颠覆和杂糅,既有肆意炫技的华彩,也有极其谨慎的匠心。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拍摄《革命往事》时,起初莱昂内只是作为监制,并找来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做导演,但两人互不买账,难有默契。

    关于这段故事可参看《莱昂内往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书中不仅从莱昂内的角度详细描述过此事,还特别附录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评说莱昂内的文章,双方观点南辕北辙,看起来让人莞尔。莱昂内评价彼得是一个需要姐姐照顾的还没有长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则说莱昂内是一个好大喜功、虚张声势的顽固分子。从书中莱昂内的主观叙述,及书后其他导演对莱昂内的正面评价中,都能够感觉到莱昂内某种矛盾的性格特质,既铺张渲染又谨小慎微,既有大师气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谓独树一帜于导演界。

    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继承了莱昂内电影的独特气质,但技巧更圆融,情绪更饱满,之前电影的求新求变,至此已完全成熟。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莱昂内电影的真正成就,虽然是拍摄前仓促上阵,但莱昂内之前对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却了过分精细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国往事》其实已有了跳脱莱昂内电影特色的离弦之音。
  2. 从《革命往事》的四段闪回说开

    《革命往事》是莱昂纳往事三部曲的第一步,却是我最后看的一部。几年前在中影资料馆听杨大林侃侃而谈莫里康内的电影音乐,观影影片是《1900》(《海上钢琴师》),却主要谈的是三部曲的配乐。相信所有看过往事三部曲的观众都不会忘记那忧郁的、悲伤的女高音的轻呜给整个影片带来的震撼效果。《美国往事》中女孩登上去好莱坞火车的站台,鸣笛、白烟,女高音的轻呜——;《西部往事》中美丽的寡妇走下火车穿梭在荒凉的小站,寻觅不到来接她的丈夫,黄沙、狂风,女高音的轻呜——;还有《革命往事》中的经典桥段,俊男美女敞篷车,女高音的轻呜——。因为片段看得太多,又听、看了许多评论,再看、看写时总有些潜在的东西,因而一拖再拖,直到一个阴郁的下午,在杭城的雨天中看完了这部电影。
    美国人将A Fistful of Dynamite译成Once Upon a Time... the Revolution,中文便成了《革命往事》;而《一把炸弹》的标题显然有点戏谑,就像A Fistful of Dollars《一把金币》一样,显得不那么庄重。影片中自然有革命,而且不止一场。一场过去的爱尔兰革命,一场正在进行的墨西哥革命。革命,太火热、太血腥、太紧张的话题,让人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或许从影片中的四段闪回说起,算是一个开头。

    肖恩的革命
    第一段,山寨抢劫的头儿胡安看到肖恩专业的爆破能力,死皮赖脸要肖恩和自己一起合伙去梅萨维多抢银行。胡安和约翰,“那是……嗯……哦……啊,天意。”在胡安看来,这两个名字就是天生的拍档,天生就该在一起合伙发财。然后是肖恩的回忆:年轻时候的儒雅绅士,和同样年轻的英俊朋友,开着敞篷车,后面坐着美丽的女孩,朋友开车,而女孩凑上前来和他kiss,朋友用臂肘撞了几撞正在kiss的肖恩,然后一只皮鞋踩了另一只皮鞋,敞篷车偏离了方向,继续向前开。肖恩回忆到这里说,no。
    第二段,肖恩躲在人群中看到背叛的医生坐在车里指认革命者,闪回是爱尔兰的酒店中朋友指认同伴,一个接一个的同伴被抓走,肖恩背对着朋友,但朋友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肖恩,大兵的口型大概是问“他是吗”,镜头特写镜子中的肖恩的脸部,那紧张扭曲的脸,这种紧张和扭曲或许有太多的意义:出卖同伴的愤怒、“不该出卖朋友”,等等,等等,或许人的心理在那一刻完全混乱!然后,他在镜子中看到朋友缓缓地、缓缓地点了头。那紧张扭曲的脸更加痛苦,这时大概更多是对背叛的愤恨。然后肖恩回过身,枪口对准敌人。
    第三段,肖恩与医生对峙,医生狡辩:难道要我自杀?我现在活着,依然继续革命。我挨过打,所以我知道。闪回是:朋友那张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脸,那双求生的眼睛,插在口袋的双手,那张微微抽动的嘴唇。肖恩痛苦地扣动扳机,朋友扭曲着脸和嘴倒下。
    第四段,肖恩临死之前,回想自己和朋友、女友一起追逐嬉戏的场景。肖恩追到女孩,和女孩轻吻,然后是朋友跟来,看着他们kiss,肖恩背过身去不看朋友,然后朋友不断拍打肖恩的肩膀,肖恩回过头看着朋友,那种眼神难以描述,然后他轻吻女孩,自己让开,最后定格在一个尴尬的笑脸。
    在这些闪回中,女孩对两个男人没有特别的表示,表情都是欢快的。但第一次闪回,在敞篷车中女孩吻的是肖恩。三人或许是很好的朋友,两个男人女孩都喜欢。但是,多么奇怪,女孩只能喜欢一个,怎么能同时喜欢两个呢?肖恩那张尴尬的笑脸,或许对此也无言以对。最后,他和战场化为齑粉,留下胡安一人。胡安会是什么,“将军。”肖恩说。

    革命的香吻
    革命之初的肖恩是相信一切的,相信爱情、友情,还相信革命。然而在革命中,友情遭到了背叛,爱情也不知道在哪里。所以他不再相信革命,甚至不再争夺“女孩”的香吻。他不再在革命中抢头功,而是站在胡安的背后。至少有三个场景,他把胡安推到了前面,让群众托举着胡安,而胡安却是个不想当英雄的英雄,他只想要钱。最后,他说胡安“my friend” ,你会是将军。闪回中的肖恩,看着朋友吻着女孩,那露出牙龈的尴尬的笑容,注定他不再争夺革命的香吻。
    当初,女孩的香吻让两个男人的皮鞋开始互相较劲,敞篷车偏离了轨道,不过终究还在行驶。然而,当镜子中的他看到朋友缓慢地点头的那一刻,背叛友情的愤怒让他扣动了扳机,哪怕看到朋友那求生的眼睛、那抽搐的嘴角。无论是谁,是背叛者,还是被背叛者,都是痛苦。杀死朋友——尽管这朋友已经背叛了自己,但这本身已经扭曲了自我。所以,当肖恩面对背叛的医生时,他说“我不审判你”,因为审判也是痛苦。医生选择了自杀,肖恩对胡安说,他死得伟大。
    为了那一个吻,人最美好的天性都被扭曲。朋友的不和;朋友的背叛;就连自己,都变得无所适从。是该审判背叛者,还是该审判别的什么?

    凑上来的吻

    胡安不想革命,他只想要钱。他带着他的家庭抢劫,只为了更多的钱。他像小孩子一样幻想着抢劫梅萨维多银行,然后得到很多很多的金子。但他被肖恩利用了,他冲进银行,解放了政治犯,然后稀里糊涂成了革命的英雄。
    在革命中,他的所有儿子,就连最小的儿子都被杀死。他一无所有,只为了离开,带着即将留下的眼泪,就连这滴眼泪都被一坨鸟屎破坏了。为了复仇,他杀死了墨西哥执政官,然后他成了大英雄。但是要知道,他在杀死执政官的时候,他手里把玩的是执政官的金银珠宝。然后他被成群结队的人欢呼万岁。他躺在豪华的包厢中无所适从,而肖恩则不屑一顾地躺在那张大床上,革命不过是包厢中换了一批人。以前是那批人,现在是这批人。
    组织革命的人背叛了革命又重新组织革命,只有胡安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组织,然而他却成了领袖。肖恩说,你会当上将军。胡安说,我不想当将军。抢银行和金子才是胡安想要的,但显然,他再也走不掉了。
    在第一个闪回中,坐在后排的女孩主动凑上前来吻肖恩,这不期而遇的吻,让肖恩沉醉、痴迷。然而,就在痴迷中,朋友踩了你的脚,车子偏离了方向。
    对于胡安而来,革命的香吻就像那姑娘一样主动送了上来,可是他没有准备。他对肖恩说,“没有你我怎么办?”

    革命是什么?

    胡安说:“革命,我可了解是怎么回事,读过书的人告诉那些没读书的人,现在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于是那些没读书的穷人就去干,但是无论革命成功与否,到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的都是那些没读过书的穷人。然后再来一遍。”
    莱昂纳在影片最开头引用了毛的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一场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革命最后的声音是那轻轻哼起的女高音,甜美、销魂,令人迷恋,却又如此忧伤!

    《革命往事》中那些有趣的起承转合,尤其是胡安可爱的眼神,还有那一句“哦,my god,你肯定这是梅萨维多?”那些轻松搞笑的戏谑,还有那不标准的英语,令人只想说:哦,一把炸弹!
  3. 以往我脑中“革命”的图像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胜利是农民兄弟用小车推出来的”、“军民鱼水情”之类的。然而,赛尔乔.莱昂内借胡安之口说出了对“革命”的定义:“革命就是读书的人找到不读书的人,对他们说是改变的时候了,然后读书的人就坐在桌边吃着、谈着、吃着、谈着,而那些不读书的人呢,他们死了!”

  4. I know I am talking about, we are talking about revolutions!
    The people who read the books go to the people can't read the books, the poor people, says "we have to have a change." So the poor people make the change. And the people read the books they all sit around the big polished table and they talk and talk and talk and eat and eat and eat. Then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oor people? They died.
    That's your revolution. So please don't tell me about revolutions.

    牛叉闪闪的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