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代女皇(1985)

一代女皇(1985)

又名: 一代女皇武则天 / 武则天

导演: 李岳峰

编剧: 孟子义 独孤红

主演: 潘迎紫 樊日行 崔浩然 许家荣 郎雄 周仲廉 铁孟秋 梁修身 高振鹏 房勉 关毅 尤国栋 丁华宠 林秀君 卢碧云 张宗贵 南俊

类型: 剧情 传记 历史 古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1985-11-18(中国台湾)

集数: 40 单集片长: 48分钟 IMDb: tt5837520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唐朝贞观九年利州都督武士镬得了一名千金取名武媚。14岁时的武媚娘(潘迎紫 饰)被召入宫中服侍太宗(梁修身 饰)更衣,与淡泊名利的九皇子晋王李治(樊日行 饰)日久生情。太子被废后,媚娘揭发四皇子李泰(丁华宠 饰)罪行使得李治当上太子顺利继承帝位,可是媚娘却不得不奉太宗遗诏,削发为尼进入感业寺修行,幸得智空和尚相助得以回宫。回宫后的媚娘与王皇后(陈佩伶 饰)和萧淑妃(龚莲华 饰)勾心斗角,使出浑身解数的媚娘终于被立为皇后。武后为竭尽心力辅佐朝政,招来旧相识程南英(许家荣 饰)与明学文(崔浩然 饰)为智囊,又请来胞姐贺兰夫人抚养孩子。李治身体日渐衰竭,与皇帝同时听政的武后渐渐忽略了丈夫和儿子,变得专横独断。在经历了儿子李贤谋反、废帝重立、徐敬业揭竿起义之后,武后终于自立为皇帝,同时也开始了众叛亲离的后半生。

演员:



影评:

  1. 台湾武侠连续剧兴衰录
     
     
    作者:高久峰
     
        前言

      民国七十一年四月,港剧《楚留香》开始在中视播出,从此三台轮流于周六晚间八点到十点的时段轮播港剧(港制武侠剧)。由于当时国内三台制作的节目水准远远不如港剧,以致只要哪一台轮到播港剧,其他两台的收视率便惨凄凄。

      我大有为的政府,为了维持国内自制节目生存空间,在七十三年三月《天龙八部》播出之后,就“禁播”港剧,从此港剧在国内电视上就消声匿迹。

      虽然港剧在电视台上被“禁播”,但由于“录影机”的普反,港剧仍以“录影带”的方式继续征服无数剧迷的心。此时,国内青少年的偶像文化开始萌芽,随着“录影机”的推波助澜,加上港产电影大行其道,虽说电视不演港剧了,但周润发、刘德华、黄日华、梁朝伟、刘青云等仍纷纷崛起,成为新一代台湾青年人的偶像。

      另一方面,台湾自制的戏剧在经过“港剧”的洗礼、刺激后,水准也大幅提升。自民国七十二年到七十五年约三年间,是台制“武侠剧”极为风行的时代,其中有几档,引起的旋风甚至连港剧也有所不及的。就让我们回到过去,看看这些剧集所谱出的美丽与哀愁。

      一、无线港剧时代

        1、楚留香风暴

        民国七十一年四月港剧《楚留香》首次在中视播出,《楚留香》是浪漫侠客与美女的传奇故事。郑少秋风流倜党的侠客造型与赵雅芝那种吴侬燕语、柔情无限的苏州美女风范,似乎成了武侠传奇的最佳代言人。

      中视的《楚留香》开台湾播港剧的风气之先,造成极大震撼,也引起一连串的社会现象:每到《楚留香》播映时间,街头行人明显减少,计程车也不做生意了;坊间出现一大堆以《楚留香》或《无花》为名的饮食店或茶艺馆。各大媒体频频讨论《楚留香》现象,国内演员抗议港剧播出影响其工作权益,立委还在立法院提出“港剧内容是否合宜的质询”的问题。《楚留香》主题曲“千山我独行”甚至还成为送葬时乐队所吹奏的歌曲。就在各种风风雨雨中,由于法令规定各家电视台轮播港剧,一轮期限四个月,《楚留香》在中视风光了四个月后,于是“换跑道”到“友台”华视去播。

      接续《楚留香》的是《琥珀青龙》,《琥》剧改编自古龙的小说《白玉老虎》,由姜大卫主演,是出充满悬疑气氛的硬式打斗片。原本以姜大卫在大银幕的侠客形像,各方都颇为看好,可是《琥珀青龙》因充满过多的无意义打斗,再加上播出时间过晚(电视台将播出时间调到九点半),故其是港剧中声势较弱的一部。

      接下来的《杨门女将》融合武侠与野史,主角是由石修所饰演的一位爱国侠士、帮助杨家对抗西夏的“丐帮帮主”江上风。

      几次联手对抗西夏的过程中,江上风爱上了守寡的杨门女将穆桂英,彻底颠覆了演义小说中穆桂英丧夫后没有感情的形象。石修那种特有冷傲又潇洒的侠客特质,不用怎么演就帅透了。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极崇拜江上风,还拜江上风为师,江上风陷入了如何能让爱徒、世人谅解自己对穆桂英的爱而伤神。江上风的傲与酷,统领群雄却为爱神伤的疑情自然风靡全台。

      接下来的港剧是《英雄出少年》,我们看看新世代少年在网路的问答:网友A(今年大学刚毕业,大概是22岁的年纪。)问道:“记得小时候大概是国小的时候,三台之中不知道哪一台有播过,一出港剧叫《英雄出少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周围的朋友都没有印象,记得主题曲满好听的,有个男主角叫董什么的……但演什么我已忘了!这是武侠小说吗?”网友B回答:“这是演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的故事。洪熙官好像是石修演的,方世玉好像是董玮……不知有没有记错……”网友C说:“主角本名都忘了,只记得有黄杏秀,应该改编自少林演义。故事大概是描述雍正火烧少林寺之后少林弟子对抗清庭的情形。主角是洪熙官和方世玉,另外有江南八侠:白官泰、甘凤池、吕四娘,大致上是这样。”的确!《英雄出少年》就是因为石修在《杨门女将》的演出大受好评,电视台顺应民意才又引进其担纲主演的港剧。《英雄出少年》的主题曲听来令人燃起熊熊斗志,试想洪熙官一路被清廷追杀,避祸少林寺,少林寺又遭火焚,沉著刚毅的洪熙官、灵巧机智的方世玉若没有足够的斗志,如何和清廷对抗?《英雄出少年》其歌词尾:

        无负今朝少年时,去管多少不平事。
      是与非尽在我心,冒死生存情义,无论多少次成败,要创一番英雄事。
      历百险大步去闯,掷死生留名字。
      悲我愿放下,苦我愿去尝,悲欢我自知,山我愿去移,火我愿闯过,心内志难移。

      看着上述歌词,您是否哼得出曲调,而《英雄出少年》的影像片断,是否浮现在脑海?一谈到石修勾起众人的回忆,网路上讨论TVBS《新天龙八部》的热潮方兴未艾,讲起了石修,激起了昔日那段美丽回忆:网友D说:“旧版的天龙八部就属石修的慕容复最受我的青睐。

      石修把慕容复的帅、傲,及贵族的气质自然的流露出来,真的是诠释慕容复的不二人选。很怀念旧版的《天龙八部》,更怀念那个坏壤的、流露无限自信、令人无法转移目光的慕容复,只可惜他的命运注定悲哀……石修的慕容复真傲、真帅!”网友E接著附和道:“对呀,我也很喜欢石修演的慕容复,他把小说中慕容复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真的很希望能看到旧版的天龙天部。”又有人附和说:“对呀,比起新版由张国强来演,真是出色很多。”一个女生接口道:“当年石修就是以慕容复一角在台湾建立知名度,他可是台湾妇女的万人迷喔!事隔多年,听说他在香港已复出拍片了。我也是那台湾妇女之一哟。虽然那时不过是小学……”当初台湾电视台播出的港剧,除了第一炮的《楚留香》外恐怕就是七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台视播出的最后一部港剧《天龙八部》最脍炙人口了。其主题曲与插曲“两忘烟水里”、“万水千山纵横”,至今都还在传唱当中,其威力之强可见一斑了。

      《楚留香》与《大龙八部》各是古龙与金庸的代表作,不知是巧合,还是电视台考量了既然由古龙开港剧的风气之先,或许唯有金庸才能为港剧画下美丽的句点。

      其实,石修、黄杏秀主演的《英雄出少年》之后还有《飞鹰》、《十三妹》与《天蚕变》,然后才是《天龙八部》

      《飞鹰》打的是郑少秋与赵雅芝牌。赵雅芝演的是魔教教主之女,为了复仇练了一种会逐渐丧失记忆、迷失本性的魔功。练魔功之前,一向艳冠群芳、孤芳自赏的赵雅芝却遇上了令他刻骨铭心的男人郑少秋,于是展开一场缠绵悱恻、上天下地的爱情故事。

      郑少秋饰演的是一个少年志成、意气风发的名捕。正邪与情爱的抉择,以及血雨腥风之后,往昔的刻骨铭心是否会烟消云散,往日的至爱就成了陌路之人?《十三妹》是黄杏秀与汤镇业所主演,剧情是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的武侠版。《儿女英雄传》加上各种武侠模式,情节自然精彩绝伦,饰演书呆子安公子的汤镇业,就是后来演《天龙八部》中的书呆子段誉的同一个人。

      《天蚕变》在民国七十二年八月六日播出,是由徐少强、苗可秀、余安安所主演,卡司之强不输给《楚留香》。

      徐少强在《天蚕变》中饰演聪明倔强、桀骜不驯的云飞扬,哪知徐少强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桀骜不驯,和制作单位处得不好,一气之下中途就退出《天蚕变》的演出。因此剧中只有安排云飞扬练成了“天蚕神功”破茧而出后,就和蚕宝宝一样变了脸,好改由他人演出。

      《天蚕变》最大的特色是剧本,因在《天蚕变》之前,香港所有的武侠剧通常都是改编自武侠小说,而《天蚕变》是第一个武侠创作剧集,因为收视率甚高,大受好评,才又改写成武侠小说。

      有趣的是,《天蚕变》演了不久,突然地出现了一个电影版,原本电影版的《天蚕变》是邵氏公司排定教师节档的影片,电影、电视的男主角“云飞扬”都是由徐少强出任,邵氏为了广收宣传效果,打出了“大银幕、大结局,先赌为快,《天蚕变》一次看完真过瘾!”的口号。

      接《天蚕变》后的是《天龙八部》。台视拿到一张“金庸”、“最后一出港剧”背书的王牌,当然也想好好的用一用,于是他们将《天龙八部》的时段由周六晚间八点移到过日晚间八点,目标是击倒以往台视推出任何节目都扳不倒、由张小燕主持的《综艺一百》。

      2、小燕斗《天龙》

        《天龙八部》剧中饰演主要角色的“乔峰”梁家仁、“虚竹”黄日华、“段誉”汤镇业、“王语嫣”陈玉莲、“慕容复”石修以及一人饰演“阿朱”、“钟灵”两角的黄杏秀。由于选角得当,制作用心,《天龙八部》风靡了整个台湾,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剧本、故事内容当然是不用讲了)。

      《天龙八部》与《综艺一百》交锋,《天龙》刚上档的前几周平均收视率为四十六左右,《综艺一百》约为廿三点一。到最后一个阶段,《天龙八部》的收视率甚至于高达五十。

      《天龙八部》的播出除了帮台视打败《综艺一百》这个多年来的心头患外,更让台视的业绩提振不少,由于收视率拉出长红,广告满档,上一个《天龙》广告,还要搭配别的节日的广告,整年的广告几乎部靠《天龙八部》卖出去了。

      《天龙八部》由于收视率超高还开了好几种风气,首先“台视文化公司”为了抢钱,还出了一种彩色画册,一本薄薄的好像只有七、八十页,里面除了几张剧照,还介绍各个演员的基本资料,然后就是剧情简介。最可恶的是十几页的剧情简介竟然没有结局(怕影响到收规率),当时好像不只台视一家出这种画册,据说都卖得不错。

      另外,有一家电影公司在电视台差不多演到虚竹传奇那一段的时候,拍了部《天龙八部大结局》的电影,每天在电视猛打广告,“乔峰生死如何?段誉和谁结婚?虚竹落脚何处?王语嫣情归何处?”要和电视的本尊大抢生意。

      这部电影除了乔峰改由徐少强饰演外,其他都是原班人马,因此这部号称二十万大制作的电影海报上便写著:“《天龙八部》电视原班人马十《天蚕变》男主角徐少强=电影《天龙八部》阵容”。由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当年《天龙八部》之风光。

      而几个月前的《天蚕变》电影拜电视之赐,极意外的卖钱,邵氏的电影《天蚕再变》也加紧赶工在民国七十三年的农历春节档登台,和《天龙八部大结局》一起抢钱。

      二、台制港剧

        港剧吸引人之处是剧情紧凑、武打具速度感与美感,选角更都是一时之选,演出与制作的用心就更不必说了。引进港剧毕竟对国内的电视剧产生了许多影响,如:出现了许多打着自制戏剧的名号,却请来港星挂帅主演的武侠剧,就连制作方针、武术指导,都由香港照章移植过来,这些武侠剧电视圈的人称之为“台制港剧”。

      台视在七十三年推出的《铁血杨家将》是“台制港剧”的第一炮。《铁血杨家将》由姜大卫、张冲主演,接著台视又推出石修主演的《少林寺》。

      《少林寺》是周六八点档播出的,该剧于七十三年四、五月间上演,剧中石修还是演和《英雄出少年》一样的角色“洪熙官”,然而《少林寺》并非《英雄出少年》的续集,虽然同是火烧“少林寺”后,洪熙官与方世玉的故事,但情节与人物却大大的不同。同时间,华视则请来徐少强与魏秋桦主演一出《天龙剑侠》,《天》剧也是反清复明的故事,大概是演侠客与长平公主的故事。

      《少林寺》当时也创下百分之三十五、六的高收视率,后来石修还与黄杏秀为中视拍了部周一到周五,八点档的连续剧《少林小福星》,看来港剧虽不能播出了,但台湾的电视史上,才刚要进入“武侠剧”的黄金时代。

      在港剧与“台制港剧”一轮猛攻之下,七十三年十月,华视的“综艺一百”也走到了停播的命运。以往华视号称“综艺王国”,“综艺一百”更是招牌之作,其寿命长达五年之久,五年间有四年连连夺得金钟奖“最佳综艺节目”,谁也想不到这样的节目就这样黯然落幕了。

      三、韦辛霸业

        讲起80年代“台制武侠剧”的黄金时代,就不得不谈名制作人韦辛。从《小李飞刀》开始,韦辛就开始一系列与港剧对抗的艰辛历程。

      虽然,港剧在台湾大受欢迎,华视仍抱著争一口气的心理要和港剧捉对斯杀,一较长短。“少输为赢”,是面对港剧时对自制戏剧的一种宽容要求。韦辛制作、卫子云主演,由古龙名著《多情剑客无情剑》改编的《小李飞刀》对抗《杨门女将》、《英雄出少年》两出港剧。在收视率调查上显示,自制戏剧虽略居劣势,但当初《楚留香》初播时,收视率一面倒的港剧辉煌时代也成了过去式。

      《小李飞刀》的“少输”倍受赞誉,《小李飞刀》确实也激起自制电视剧向港剧看齐的斗志,同时也证明了国内电视工作环境也有能力制作出相当水准的节目。

      可是《小李飞刀》的气势却因为其后推出《萧十一郎》的后继乏力而式微。继《萧十一郎》之后推出的《七巧游龙》与港剧《十三妹》对垒。《七巧游龙》由少输而平手,到完结篇的后半段更出现领先的局面;虽说《七巧游龙》后势强劲,但也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无论如何,这至少证明了自制电视剧还是有超越港剧的实力。

      韦辛为抗衡港剧,从《小李飞刀》开始所做的努力已开花结果,《七巧游龙》之后,《虎威》、《陆小凤》、《天蚕再变》收视率一档比一档强,华视“武侠王国”的地位已然确立。

      七十三年华视“综艺一百”不敌港剧与“台制港剧”的夹攻而黯然落幕,终结了华视“综艺王国”的称号。

      然而韦辛从港剧时代就卧薪尝胆,越挫越勇终于开创了韦辛霸业,为华视建立了“武侠王国”之地位。从哪里跌倒,就由哪里站起来,这种越挫越勇的精神与永不服输的坚持与毅力,相信正是“武侠剧”中“侠之大者”的具体实现。

      走了港剧,也开始国内自制“武侠剧”的光辉岁月,当时韦辛号称是华视的瑰宝,“武侠剧”的金字招牌,也忙得韦辛心力交瘁,一个头两个大。

      从周六八点档的《小李飞刀》、《萧十一郎》、《七巧游龙》、《虎威》,以及周一至周五八点档的《天蚕再变》,哪一部不是他韦辛所制作的?后来华视又要他拍《大侠沈胜衣》以接续《虎威》的收视率,华视的“武侠王国”、韦辛之霸业由此可窥知一、二。

      韦辛戏红,人更红。七十三年五月三十日《民族晚报》的影剧版刊了这么段幕后花絮:华视走廊盛传一个笑话。华视有一天刚好三个棚都在录制韦辛的节目。

      一棚是《大侠沈胜衣》,二棚是《中国神话故事》,三棚是《天蚕再变》。三部戏都轧得天昏地暗。大家在疲惫之余不免自嘲消遣一番。
      一棚说:我们《大侠沈胜衣》要赶在这个星期上档,每天赶录,日夜不得休息,都快疯了,我们的张振寰简直要变成“大侠神经病”了!
      二棚说:那有什么!我们《中国神话故事》的“西游记”,蒙观众抬爱,一游就是半年多,连正本“西游记”都用完了,观众还舍不得我们,只好自己瞎掰,谁说我们不是“中国笑话”呢?
        三棚说:嘿!你们那有我们辛苦?我们八点档担当公司“存亡重任”,每一集讲求的是剧情紧凑、打得逼真,哪一天不是录得鸡飞狗跳的?我们才是“天蚕大变”哩!
      所以啦,三棚都不约而同的说:“都是韦辛了得。”

        四、周游王朝 

        1、《神雕》斗《少林》

        七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中视《神雕侠侣》在周日晚间八点黄金时段上演,《神雕侠侣》挟着金庸原著小说与港剧录影带的威名(刘德华与陈玉莲主演的港剧《神雕侠侣》是坊间最受欢迎的录影带之一),邀来港星孟飞、潘迎紫主演《神鹏侠侣》,来势汹汹的要与台视的《少林寺》一争天下。台视的《少林寺》主打石修,同时也抢得播出的先机,此时《少林寺》已经播到是倒数第三集,快到大结局了。以往《少林寺》也有三十以上的高收视率。

      然而,也由于播出已有一段时间,剧情已开始松散,失去了头几集剧力万钧的震撼,甚至不少观众发现《少林寺》的情节开始走向脱、拉的地步,纷纷向台视抗议。同样是武侠剧,又在这个节骨眼推出,《少林寺》面临内忧外患,预料《神雕侠侣》将对《少林寺》造成不小的威胁。

      《神雕》首斗《少林》第一集的收视率,收视差距甚小,不过《少林》仍小胜《神雕》,最惨的是华视的《综艺一百》收视率为十七。从台视播出港剧《天龙八部》以来,华视的《综艺一百》收视率就很少超过廿五。这回再碰到来势汹汹的武侠剧,往后的日子势必不好过。

      两侠相争,观众在选择时难免抱怨,原本《少林寺》正进入结尾高潮,如果没有看到结尾好戏可真可惜,而另一边的《神雕侠侣》则演到杨过被欺负,小龙女就快要上场了,好戏连连,没有看到前两集,以后的戏还真会看不懂。

      就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令观众左右为难,而两部武侠剧同时上场,有著可喜的现象,就是台湾自制的武侠剧终于有明显的进步。

      《少林寺》的导演郭南宏本身为《少林寺》电影的权威,因此能步步为营,走稳扎稳打的路线,每个招式都沉稳有力,加上由石修担纲演出,自能吸引一些死忠的观众。《神鹏侠侣》则以套招漂亮、特技镜头目不暇给占了上风;虽然有人批评,就整体而言太过于浮丽、耍花招,但是,观众也看得大呼过瘾。

      《神雕侠侣》中“小龙女”每一次飘然而出,镜头的运用、剪接的效果,再加上潘迎紫版的“小龙女”还有一个“左手托腮,睁大美目凝望”的 POSE,有人说比起港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另一方面来看,二侠相争得利的还是观众。而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二部戏还是都抽出了超港剧的水准,这的确是可喜的现象。

      后来《神雕侠侣》渐渐将《少林寺》拉开,《神雕侠侣》一战而胜,原先与中视关系欠佳的周游,也因此再度受重用。

      接下来周游推出清一色用国内明星、成本较低的《鹿鼎记》。不过《鹿鼎记》却受挫于陈明华导演、刘德凯主演的《倚天屠龙记》。

      台湾的第一代《倚天屠龙记》由陈明华制作,刘尚谦饰演“张翠山”,歌仔戏小生黄香莲演“殷素素”,至于“张无忌”则由刘德凯演出,饰演“周芷若”的俞可欣正和当时开始窜红的刘德华热恋,许多香港记者说她不怀好意,要利用刘德华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不堪异样的眼光,俞可欣才返台饰演“周芷若”一角。

      2、神州定江山

        为了扳回面子,周游接著又推出由潘迎紫和孟飞再度联手演出的武侠剧《神州侠侣》。当时(约民国七十四年四月),《神州侠侣》在周日晚间八点档推出,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收视群的掌握上不致离谱。

      《神州侠侣》所占的第一桩便宜是《楚留香新传》“护驾”有功。

      在此之前,周游的《鹿鼎记》先盛后衰,将周日晚间八点的时段拱手让给了《倚天屠龙记》。后来中视推出郑少秋所主演的《楚留香新传》,才又再度夺回霸业。中视在看出郑少秋魅力不减之余,乐得以《楚留香新传》作为策略运用的救火队,哪儿告急就哪儿上阵,因此,其第一单元《新月传奇》在热档有功之后,自然而然,也就功成身退了(《楚留香新传》是五、六集为一单元的单元剧)。

      在强打之后上阵,《神州侠侣》先天上有不少好处。第一,如果《神州》本身制作严谨、节奏紧凑,自然可以“接收”不少《楚留香新传》的基本观众,因此在收视群的掌握上,更为稳操胜算了。第二点优势是《神州侠侣》在剧名上与《神雕侠侣》有相互呼应之妙,其次,又打着原班人马再度合作的旗号 来号召观众,为之心动的人当不在少数。

      潘迎紫和孟飞挟《神鹏侠侣》的盛势复出,这会儿一个仍是扮演秀丽绝尘的“雪魔仙女”;另一个也是热情而满腔正义的侠士白云飞,在角色塑造上深得观众欢喜。另外还有周游一贯打出的“美女牌”,如应晓薇、贝心瑜……等。

      由潘迎紫、孟飞这封金童玉女主演的《神州侠侣》果然声势惊人。收视率直叩四十大关。看著周游的嚣张,台视又将不久前以《倚天屠龙记》打败周游的陈明华导演、刘德凯推上阵前,以《孤剑恩仇记》出招。

      3、《飞燕》战《孤剑》

        《孤剑恩仇记》并未如台视所愿打败《神州侠侣》。《神州侠侣》播毕后,周游又推出由施思、尔冬升主演的《飞燕惊龙》与《孤剑恩仇记》继续相杀。

      《飞燕惊龙》与周游一贯作风相同,走的是唯美路线,无论是背景、对白、灯光、道具、服饰无不精心设计。

      至于剧本方面,《飞燕惊龙》是名武侠作家卧龙生的成名作,民国四十九年在“大华晚报”连载时风行一时,在香港《飞燕惊龙》译名为《仙鹤神针》,曾拍成电影,是香港极为有名的武侠电影之一(民国八十二年八月“新世代武侠电影”风潮中,徐克继《笑傲江湖》、《东方不败》、《黄飞鸿》系列后,也拍了一部由梁朝伟、关芝琳、梅艳芳主演的《新仙鹤神针》)。

      《飞燕惊龙》的剧情以九大派与“天龙帮”黑、白两道争夺“归元秘笈”为主线,再辅以俊男杨梦寰(周游电视版由尔各升饰演)同大姐姐型的美女朱若兰(周游电视版由施思饰演)、天真无邪到接近白疑型的小师妹沈霞琳,与背负血海深仇、坚强孤苦型的美女蓝小蝶、李瑶红问的多角恋情为主。

      武打招式方面,周游一向不惜血本,再加上美女如云,气氛营造得让观众目不暇给。陈明华的戏,则走的是真刀实枪,以戏剧的曲折情节来吸引观众。因此看《孤剑恩仇记》的观众较为固定,看了一集后,一定要接著看,才能掌握戏里脉络。

      其实《孤剑恩仇记》的剧情仿造自金庸的《飞狐外传》,是描述一把“闯王军刀”与四大护卫后人的故事,其中类似“田归农”的那个阴险伪君子真小人,是由马景涛所饰演。

      周游的武侠剧则喜欢以俊男美女搭配情侣,这种作法,让武侠观众大悦。如:《神雕侠侣》的孟飞与潘迎紫;《飞燕惊龙》的尔冬升与施思。一般认为周游眼光独到,搭配的情侣,气质相似、体型适合。孟飞与潘迎紫,可爱机灵,是金童玉女的搭配。尔冬升与施思则是俊男美女,潇洒不拘的尔冬升配上飘 逸出尘的施思,果然令人眼前一亮。

      《飞燕惊龙》是施思首次以古装侠女出现在国内电视剧。不愧是早期的侠女,出手俐落漂亮。对《孤剑恩仇记》的刘德凯而言,先碰孟飞再逢尔冬升,都是港星中的上驷之选,能够鼎足而立,已属不易。

      更何况凭心而论,与刘德凯搭配的众美女,论名气与条件都不如施思、潘迎紫,因此以刘德凯个人魅力,能与中视的情侣战术争个平分秋色,他的魅力也算惊人了!

      五、《笑傲》与《傲啸》

        台视于七十四年三月十八推出《笑傲江湖》,这是金庸原著小说在台湾拍成的连续剧,第一次摆在八点档,金庸小说在当时早已风行海内外,还有人专文专书像研究老子、红楼一般,大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架势。

      他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香港不谈,在台湾就让电视台坐看收视率大开红盘、扶摇直上,是生出钞票的“聚宝盆”

      台视将金庸的《笑傲江湖》交给杨佩佩制作,就像给她一把倚天剑,怎么拍怎么好看。

      梁家仁、刘雪华、应采灵三位演员是《笑傲江湖》的主要主角。

      《笑傲江湖》在溪头杉林溪出外景时,围观的群众“纠正”工作人员,说剧名应该是《傲啸江湖》;中视的《傲啸江湖》举行试片会,订购的点心竟送到了台视,以为是《笑傲江湖》在试片。

      《笑傲江湖》与《傲啸江湖》的确混淆了许多人,这其间,对两剧所知最深的,应该算是兼任两剧女主角的刘雪华了。

      刘雪华是香港亚洲电视的演员,曾经主演时装、武侠宫廷、古装电影和电视剧,多得不胜其数,她曾以一部“慈禧”的电视剧,风靡全泰国,为此还使她荣获泰国皇后的接见。

      刘雪华的演技、造型甚至于工作态度,均属一流,深为制作人杨佩佩所看重,因此力邀她在《笑傲江湖》中演出多情的魔教“圣姑”任盈盈。

      由于节目之间的竞争激烈,中视将由刘雪华主演的武侠剧《霹雳雷霆》,临时改名为《傲啸江湖》,其所持的理由倒也非“霸王硬上勾,无理取闹”,原本《霹雳雷霆》中的两大男主角分别叫做“令狐傲”与“司马啸”,《霹雳雷霆》就是演这两位大侠争霸江湖的故事,因此改名为《傲啸江湖》有正名之意,也合题多了。

      读者如果质疑这是中视一贯“鱼目混珠”的政策,也有《神州侠侣》仿《神雕侠侣》的前例可循,为什么《傲啸江湖》不仿冒像一点,叫《啸傲江湖》不是更像本尊《笑傲江湖》吗?的确,中视当然不会这么笨,之前《霹雳雷霆》就是改名为《啸傲江湖》,因为有“欺骗观众”之嫌,有关单位不得不稍微警告一下,中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改为《傲啸江湖》。

      依照刘雪华接戏的原则,她是绝不轧戏以免影响自己的演出,但是两出戏的合约都已经签下了,刘雪华“身不由己”,只得“脚踏两条船”,既“傲啸”又“笑傲”于险恶“江湖”中了。只是她对《傲》的剧本相当失望,她十分坦率的说,她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更不知道演完了今天,明天又要干什么?刘雪华认为这是她第一次来台湾拍戏,她对自己的演出有相当的期许,更希望国内的观众对她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做她宁可累得自己日夜拍戏,也务必要使国内观众欣赏到她的角色,和精湛的演技。

      和黄杏秀一样,刘雪华对方城之战也深自著迷,因此尽管轧戏轧得她天昏地暗,她仍然有时间和朋友们摸两把,甚至她还把打麻将当做消除疲劳的最有效办法呢!

      《笑傲江湖》一战定江山,收视率 35%-40.5%。

      六、台湾武侠剧三大导演

        当时三台各自培植了极佳的武侠剧制作人。台视为陈明华,中视为周游,华视则以韦辛为首。

      早在十年前,陈明华就是华视倚重的武侠好手,一出《保镖》演得欲罢不能,甚至当时很多饭局应酬,为了看《保镖》而硬生生喊停。当年陈明华捧红了张玲、卫子云。《保镖》风光一时,陈明华跳到台视,一出《倚天屠龙记》打败了诙谐斗趣、美女如云的《鹿鼎记》。

      一般说来,韦辛是以科幻、DPE特殊效果为主,手法新颖、创新。虽然当时周日八点档是周游的《神州侠侣》称霸,转战八点档的韦辛,其金庸武侠剧《侠客行》也是八点档的第一,由莫少聪一人分饰两角的《侠客行》最后还以37%的高收视率下档, 再度肯定韦辛确是武侠剧高手。

      周游的武侠剧,崇尚典丽,被称为武侠文艺戏,虽是武侠形式,却有琼瑶式的爱情幻梦。注重套招形式,注意场景、气氛的营造是是周游式的武侠剧风格。陈明华则是土法炼钢、作风扎实。陈明华在《倚天屠龙记》大量采用棚里录影,搭景都用道具,这种作法,有别于当时流行的 ENG 录影。

      七、韦辛霸业面临考验

        七十四年十二月韦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与考验。

      这位被华视尊为武侠剧“泰斗”的制作人,事业濒临低潮。电视圈是个极为现实的环境,韦辛的班底在此刻也分为了二派,有一派是支持他,认为他潜力十足,来日大有可为,他目前最需要的只是休息;另一派则认为他气数已尽,对他甚为失望。

      在华视红极一时的韦辛,对自己栽培的班底,竟有这样的两极化反应,心中想必感触良多。

      韦辛在国内电视圈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华视早年轰动一时的《保镳》剧本即出自他的手笔,尔后他与华视当家武生卫子云、金钟导演陈烈组成铁三角,做了不少叱吒风云的武侠连续剧,例如《威震南台》、《唐三五诫》、《七巧游龙》、《五路福星》等等,都拥有极高的收视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小李飞刀》。当时港剧来袭,是国内武侠剧前所未有的低迷时期,韦辛与卫子云联手合作,一个制作、一个导演,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不少圈内人都公认韦辛的成名作当是《小李飞刀》。

      《五路福星》之后,卫子云走到幕后出任制作人,自导自演《陆小凤》, 从此与韦辛很少有机会合作。

      韦辛的颠峰之作该是《天蚕再变》。韦辛在《天》剧首先将“DPE”特殊效果引入国内,将武侠剧带入声光的幻觉世界。也开创了特殊效果的先河,此后武侠剧、神话剧,乃至歌仔戏都大量使用“DPE”做噱头,这股风潮方兴未艾,连儿童节目都用上了。

      除此之外,《天蚕再变》捧红了蓝文青,不少武侠演员都以能主演韦辛的戏为荣。

      继《天蚕再变》之后,韦辛再创《侠客行》的佳绩。《侠客行》重新创造武侠剧的唯美风格,布景精致豪华不说,连男主角莫少聪都美得令人眩目,《侠客行》扳回了华视八点档的颓势,也延续了《天蚕再变》之后的收视高峰,更将在香港不是一线演员的莫少聪塑造成新偶像。

      华视岂会不明白韦辛对公司的贡献,将下一档武侠大戏《七海游龙》的重责大任都交在他的双手,并尊他为武侠剧的“泰斗”。

      就在韦辛被高高捧起的时候,韦辛竟然跑到台视制作《侠游云天》!如此“忘恩负义”的举动令华视大为震怒,立刻缩减他制作的《生死门》以示惩戒。

      而《七海游龙》在中视《一代女皇》强烈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比预期的成绩差一大截,令华视大感失望。

      而韦辛在台视制作的《侠游云天》与《楚留香新传》之《影子传奇》对打,不但没造成轰动,还输得很惨,于是大家传言韦辛开始走下坡。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过去韦辛也非档档叫座,《龙凤奇侠》虽然以卫子云和李陆龄为卡司,仍然敌不过综艺节目《黄金拍档》的凌厉攻势,但当时没有发生跳槽事件,华视不以为意,仍视韦辛为王牌制作人。

      韦辛两个节目双双败北,遭到前所未有的冷落,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与华视的关系想来就令人担忧。

      其实韦辛三年内作了十几档武侠剧,平均一年四、五部,两、三个月就有一部新戏上场,这其中大部分的戏也都有好成绩,没有让华视失望过。

      但在如此大量生产之下,即使韦辛不是“江郎”,也终有“才尽”的一天。

      看看韦辛那个时期的作品,大量复制的噱头令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剧本的编写更嫌粗糙,缺乏动人的故事,难怪收视率每下愈况,连一手栽培的班底,有的都趁机打击他,向来在华视来一帆风顺的他,此时此刻该有很深的体会吧!

      八、武侠剧没落

        韦辛霸业崩盘韦辛的低潮是否意谓著武侠剧没落了呢?当时在三台推出的武侠剧在声势上确实都大不如前。

      一向是兵家必争的周日八点武侠时段,台视播的是韦辛的《侠游云天》,中视则是改编自卧龙生的武侠名著《飞燕惊龙》。

      《侠游云天》刚刚上档,照理来说传统武侠剧的观众应该会有新鲜感,何况该剧诙谐有趣,风格独特,但却没有在一开演就大放光彩,引起观众的注意,后势看来“凶多吉少”。

      《飞燕惊龙》则进入高潮结尾,以《飞》剧的卡司,施思、尔冬升堪称坚强,此戏开头声势也颇惊人,哪知看了几过后,剧情愈拖愈长,掺水严重,许多观众边看边骂,收视率开始走软,所幸在完结篇,观众回流要看结局,还是创下百分之三十四的高收视率,总算保住颜面。

      由于《飞》剧未能保住战果,声势一路下滑,中视采“短打”政策,推出《楚留香新传》,来带动周日武侠档的新声势。

      《楚留香新传--影子传奇》的单元,挟楚香帅郑少秋的魅力,是否能让稍显沉寂的武侠战场,重现往日风光局面?七四年十二月廿二日推出之时,即可得知答案。

      另外,韦辛制作的八点档“武侠剧”《七海游龙》也不敌中视的《一代女皇》,这颇出很多人意料之外。向来武侠剧都能雄踞八点档的宝座,《七海游龙》的马失前蹄,令很多制作人对武侠剧未来的发展,呈观望的态度。

      韦辛制作约二档武侠剧《生死门》、《七海游龙》加上在台视播出的《侠游云天》,都未能有极佳的收视率,很明显的令人联想武侠剧已近没落。

      因为港剧的影响,武侠剧成为近三年来最具魅力的戏剧形态。

      港剧《楚留香》、《杨门女将》、《天龙八部》都缔造轰动一时的高收视率。

      台制武侠剧如华视的《天蚕再变》、中视的《神鹏侠侣》、台视的《倚天屠龙记》都创下了武侠剧高潮,引领风骚

      但是武侠剧这半年来的声势已大不如前。

      电视圈人士分析:主要是这一窝蜂的武侠剧,题材不脱江湖寻仇、侠骨柔情,观众日久生腻;武侠剧成本大,武生难找、优秀武侠制作人难寻,也使得电视台对武侠大感头痛。

      以韦辛为例:一人横跨三台制作三档戏,这种作法能拍出高水准的武侠剧吗?曾经受港剧的影响使得“电视台”总是“重武轻文”,但是不求品质,也使得武侠剧日趋没落。

      二十二日推出的《影子传奇》,古龙原著,郑少秋主演,制作成本高,场景华丽。精美包装的《影子传奇》能否重新带来武侠剧高潮?香帅重出江湖,他的魅力如何?堪称影响台湾武侠剧生死未来的关键之战………后来《影子传奇》的收视率几近40%,还将韦辛的《侠游云天》杀得大败而归。经此一役,韦辛的“金字招牌”颜色尽失,往后武侠剧几乎只剩下郑少秋的《楚留香》成为可以叱吒风云的“金字招牌”。

      在X世代人类的眼中,武侠小说从平面走向电视舞台,最精彩难忘的年代莫过于港剧时代,与港剧过后的“韦辛”、“周游”时代。

      这个年代“金庸”、“古龙”的代表作也都跃上电视萤幕,那三年多的时间,几乎每一天都有“武侠剧”在上演,就这样让武侠剧伴随著他们长大。

      九、一代女皇定江山

        潘迎紫的一代系列(《一代女皇》、《一代公主》)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当年一代系列所引起的风风雨雨,掩盖住了武侠剧的光芒,纵使当年中视想藉由《一代女皇》的气势,拉抬古龙原著改编的武侠剧《大旗英雄传》,但一切的努力都属枉然,在《一代系列》耀眼的光辉对比之下,《大旗英雄传》倍显落寞,或许该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了,《大旗英雄传》未能保持《一代女皇》的光辉,终是结束了那个港剧风潮所延续下来的武侠年代。

      往后的武侠剧已成为“强弩之末”,如民国七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中视八点档古龙原著的武侠剧《武林外史》,便斗不过华视的琼瑶大戏《烟雨蒙蒙》。这个时期,琼瑶的爱情帝国也隐然形成,从华视于七十五年一月份的《几度夕阳红》开始,到接下来的《烟雨蒙蒙》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从当年琼瑶帝国的演员,一个是《笑傲江湖》的刘雪华,一个是《倚天屠龙记》的刘德凯,也可发现琼瑶的招牌确实比武侠剧好用多了,一场“世代交替”的转移是时势所趋。不久《一代女皇》潘迎紫主演的《灵山神箭》虽然又创高峰,但《灵山神箭》毕竟是在暑假时期推出,观众阶层锁定在小孩子,再下去,正宗的武侠剧就开始消声匿迹了一段时间……民国七十六年蒋经国总统宣布解严,开放党禁、报禁,在在象徵一个年代的过去……七十七年元月十三日,经国总统因病逝世,李登辉先生就任总统……随著世局的演变,旧武侠剧时代几乎过了,但那还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金庸、古龙、黄鹰、卧龙生、诸葛青云,甚至电视台自编……虽然武侠剧的寒冬没有太久,毕竟武侠剧是二年一小炒,三、五年一大炒,在迈入民国八十年代之前,台湾还拍过《蝉翼刀》、《挥剑问情》……等武侠剧,这些武侠剧的剧情都还是传统武林争霸那类的内容。尔后进入民国八十年代,由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红遍一时的《戏说乾隆》中,武侠剧的内容已是一变;杨佩佩的《英雄少年》、《碧海情天》内容虽是在古代,但剧中没有神刀、宝剑、武功、秘笈与英雄争霸的故事,像是在演古代的小人物如何奋发向上,颇具写实性,也不知道那是否还算得上是武侠剧?至于在八十一年十一月,华视耗费大成本制作的金庸武侠剧《书剑恩仇录》也没有好的表现,因而黯然下台,如果到了连金庸都救不了的地步,看来也没人敢再拍武侠剧了。

      好像在这个年代,“侠客”的事迹、美人的传奇、那刀光剑影的梦已不合时宜,是否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呢?

        十、天龙振雄风

        新世代港剧崛起一直到今年七月,报纸这样报导著:十六年前在台播出的金庸大剧《天龙八部》脍炙人口,十六年后“新天龙八部”又即将掀起港剧风暴!

      眼尖的观众不难发现,十几年的人事变迁,剧中卡司早已物换星移,唯一留下来的只有黄日华一人。

      “新天龙八部”在TVBS上演,记性好的观众应该没忘记黄目华在十六年前的“天龙八部”中,曾剃头扮演剧中的和尚“虚竹”一角。属于“五虎将”一员的黄日华,当时还是无线电视台力捧的小生,饰演“虚竹”这种身为和尚但被色诱还俗的小白脸角色,青涩模样是再适合也不过了!

      多年以后,黄日华从二十出头的少年成长为四十岁的中年男人,虽然气质已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仍然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强打的卡司。“新天龙八部”一剧中,“虚竹”长大成了“乔峰”,还俗的小和尚成了豪气干云的大侠,诠释相同剧中的不同角色着实不易。再看看旧“天龙八部”的主要演员,大都已是爸爸妈妈,甚至是爷爷奶奶的身分,更有些演员早已退出影坛,在家做少奶奶了!诸如黄杏秀、陈复生(当年饰演阿紫)等比比皆是。

      虽然这部“新天龙八部”已不太新,是九六年的作品,而黄日华也早已离开了无线转投亚视怀抱,但喜爱金庸大剧的观众,还是可藉著观赏“新天龙八部”,比较旧卡司与新卡司的不同,看看剧本重拍后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由于TVBS的引进,台湾的电视又开始一波武侠高潮,而历经时间的淘洗,这一波武侠热也只剩下金庸独尊了……

        十一、美好时光梦里寻

        其实以往的港剧除了剧情紧凑之外,主题曲常常也让人印象深刻(每每在剧情关键处奏出风格相似、充满侠骨柔情的配乐,难怪令人印象深刻),港剧的主题曲都是针对剧情所量身打造,许多精典大戏,往往“主题曲”不够,还写了“插曲”,尤其金庸系列的主题曲更是脍炙人口,每每成为经典歌曲,其他如上海滩、小李飞刀都是风行东南亚,被改编成数国的语言。以《旧天龙八部》而言,当初剧情分为《天龙八部》、《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三部曲,其主题曲、插曲一共有五首,每一首光听其歌名就令人想起《天龙八部》中,一幕幕英雄岁月的场景。《天龙八部》主题曲是“两忘烟水里”,这首歌是男女对唱,是针对乔峰写的,其歌词是:

        (男)女儿意,英雄痴,吐尽恩义情深几许。
      (女)塞外约,枕畔诗,心中也留多少醉。
      (男)磊落志,天地心,倾出挚诚永不悔。
      (女)献尽爱,竟是哀,风中化成稀嘘句。
      (男)笑莫笑,悲莫悲,此刻我乘风远去。
      (女)--凝悲--忍叹--无可奈。
      (男)往日意,今日疑,他朝两忘烟水里。
      (女)--从今--疑泪--两忘烟水里。

      看了歌词,金庸小说笔中英雄气短的萧峰、美人情深的阿朱在脑海一幕一幕浮现,如果有机会听到整首歌的旋律,低声吟唱,百转千回,让我们听到了千古以来的英雄悲歌、萧峰的质朴坚毅、大情大义。

      一个望尽千山枫红,不改我满头青丝的北国英雄不知不觉从侠情的旋律中流泄而出,伴随萧峰流泄出来的则是秀丽天成、细致如湘妇引针、甜蜜如鲜乳稠密的江南佳丽阿朱,“女儿意,英雄痴,吐尽思义情深几许……“英雄痴了,美人醉了,那绝世的容颜消失又重生在每个有英雄的世代里……《天龙八部之大脉神剑》插曲“湘女多情”:

        万绿垂杨,柳浪莺鸣,绿叶上蝴蝶诉情。
      盛放红菱,吐艳水上,湖上把鸳鸯订。
      慢诉静听,伴侣低诉互倾,悦耳动听,尽数湘女是柔情。
      愿你静听欢乐声,绰约丰姿相辉映。
      共舞霓裳,美妙轻盈,月下双双倩影,互爱订情,结下白首盟,缘份乃三生早定。

      这首歌大概是阿碧在慕容家的“参合庄”初遇段誉时所唱的,阿碧唱给段誉听的,这大概是唱出她对少主的一往情深吧!

      《天龙》的结局,慕容复发疯,王语嫣到大理做她的妃子,阿碧拿糖果给村童,要村童陪著慕容复做那九五之尊的皇帝大梦,或许已发疯的慕容复永远不知道,“复国”对他永远是梦,但他却有一个帝王要也要不到的皇妃。

      “愿你静听欢乐声,绰约丰姿相辉映。”阿碧推著坐在龙椅上的慕容复,慕容复听著村童齐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此刻的慕容复一定还是一样的目空一切,那种傲气……唉!无话可说。

      阿碧看著慕容复不知是喜是怨,段誉纵使以疑情自命,那次初遇阿碧,是个风光明媚的江南午后,他又怎么知道,眼前这个俏丽的小丫头,情疑至此……《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主题曲“万水千山纵横”:

        万水千山纵横,岂惧风急雨翻,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
      独闯高峰远滩,人生几多个关,却笑他世人,妄要将汉胡路来限。
      曾想痴爱相伴,一路相依往返,谁知心醉朱颜,消逝烟雨间。
      凭谁忆,意无限,别万山,不再返。

      这首歌是虚竹传奇主题曲,明快的节奏彷佛让人伴随著呆呆的小虚竹万水千山纵横,从少林到灵鹫宫,从灵鹫宫又到西夏,万水千山寻找那梦里的梦姑,“别万山,不再返……谁知心醉朱颜,消逝烟雨间……”,恍惚间,还俗的虚竹长出了头发,历红尘情劫,成为一生显赫的驸马爷……《天龙八部之虚竹传奇》插曲“情爱几多哀”:

        情和爱,几多哀,几度痛苦无奈。
      无穷怨,几多怨,几许凄然期待。
      情和爱,几多灾,几度要将人害。
      迷茫网,一张开,要你蹈进孽海。
      几多次枉痴心,换得几多伤害来,冲不过,千般障碍,剩得断肠感慨。
      明明知,爱有害,可是我偏也期待。
      但求得她一笑,彷佛抵上万次灾,为换到她的爱,甘心冲进恨海。

      只从主题曲就可看到港剧经营的用心,当年港剧热潮后,台湾自己拍的“武侠剧”也都有为“武侠剧”写主题曲,金佩珊唱红了几首“八点档”的主题曲,还被称为“金八点”,较出名的歌如《一代女皇》、《神雕侠侣》(跃马江湖道,志节比天高,一个是温柔美婵娟……),卫子云的《小李飞刀》好像是古龙写的词(刀光闪,剑气豪,英雄早把名利抛,知音有多少……)在当时也都颇流行,九八年卫子云上“卫视”的“名人三温暖”还随口哼了几句,像是老将军在缅怀昔日的光荣,岁月的无情令人有不胜欷吁之感。

      网路上新世代的人类在谈论三台“神雕”谁优谁劣,不时提及那个年代的事,有的问有没有人记得《英雄出少年》的歌,有的说“两忘烟水里”最美,有人说“千山我独行”最动听,不少人更推荐哪里买得到“港剧经典”的录音带,而这一波新世代金庸港剧的主题曲,也只有在网站中互相流传……民国七十六年解严,尔后从第四台非法,到“行政院”通过“有线电影法”,接著财团并购,合并经营有线电视,每个财团都有一番雄图霸业,第四台频道多得令人目不暇给,资讯复杂,娱乐变多了,要有那些共同的记忆恐怕更难了。

      何况,台湾的媒体又那么急功近利……“金庸剧红,连带片头、片尾由的价钱也在狂飙……”这是《中国时报》“演艺版”的标题,内文简述如下:原来任贤齐靠著在台视演出杨过一角重新走红,他演唱的“任逍遥”和“伤心太平洋”两首歌每天在台视的《神雕侠侣》中播出,于是大街小巷,从大人到小孩都会哼上一段,剧红歌也红,他也晋升为“一线大牌歌手”,备受礼遇……许多人对TVBS的《新笑傲江湖》其主题曲与片尾曲为何会是闽南语歌曲“无人熟识”与“青春恋歌”感到不解,其实这是各家唱片公司竞标后的结果。

      在“神鹏侠侣”大红后,各唱片公司抢著搭下一档《笑傲江湖》的列车。

      TVBS-G索性开放竞价,场面就像互助会在标会一样让各家唱片公司写下自己的底价,开标后势在必得的大信唱片,以每集12万6千元的“天价”得标,于是孙建平的“音乐家庭”,就每天陪伴著观众看《笑傲江湖》。

      总长45集的《笑傲江湖》,光是片头、片尾曲, 就为TVBS-G赚进了567万元。

      电视台自有其商业考量,567万耶!他们肯播出“港剧”我们也就心满意足、谢天谢地了,小观众岂敢要求那些电视财团播港剧的时候要搭配正版的主题曲呢!

      还好啦,TVBS的《射雕英雄传》主题由是李翊君的《沙漠寂寞》,好歹总有“沙漠”的字眼吧!至于《射雕》为何与《大漠》牵扯得上关系,那就要从头说起了。

      原来当年金庸小说好不容易解禁的时候,《射雕英雄传》突然又被禁了,后来几经交涉,《射雕英雄传》改名为《大漠英雄传》才顺利出书,哪知书一出几经审核,《大漠英雄传》还是被禁。原来不管《射雕》也好、《大漠》也罢,这部小说都有为“毛泽东”宣传的嫌疑。

      因为毛泽东的词里有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偏偏《射雕英雄传》里也写到了成吉思汗。

      所以有关当局左看右看,老是觉得不妥,因此就安了一个“有为毛泽东宣传的嫌隙”罪名。

      后来有一段时间远景版的金庸全集,还是以《大漠英雄传》的书名出书。

      至于是否有为毛泽东宣传?我们来看看金庸本人怎么解释:“射雕”是中国北方民族一种由来已久的武勇行为。《史记.李广传》中,李广曾说:“是必射雕者也!”王维有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又有诗:“暮云空碛时驱马,落日平原好射雕”。杨巨源诗:“射雕天更碧,吹角塞仍黄”。温庭筠诗:“塞尘牧马去,烽火射雕归”。黄庭坚诗:“安得万里沙,霜晴看射雕。”中国描写塞外生活的文学作品,往往提到射雕,“一箭双雕”的成语更是普通得很。

      毛泽东的词中其实没有“射雕”两字连同,只有一句“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国文字人人都有权用,不能因为毛泽东用过,就此独占,别人就不能再用。说到文学上的地位,司马迁、王维、温庭筠、黄庭坚等应当都高于毛泽东。

      其实“武侠小说”一直未曾真正没落过,当年“武侠电影”陷入低潮的时候,在台湾方面历经了“港剧横扫天下”的时代,然后是“韦辛霸业”,按著是“周游王朝”,在这其间,港星主演的港剧更藉由录影带的流行,红遍整个华人世界,相信不少人在看了录影带后,又回头去看小说的武侠世界,纵使全球华人或属于不同的国籍,或拥有不同的意识型态,但一个统一的“千古英雄侠客梦”,相信还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
     
  2. 看过很多版本的则天女皇,却依然最爱这一版的。无论是曾经风华绝代的冯宝宝、老妖精刘晓庆、转文的归亚蕾、还是前不久头上长角的贾静雯,我都不喜欢,当然,也不喜欢编剧选取的视角。甚至包括后来看的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我都不喜欢,无法容许任何人来亵渎我心中的女皇。
    记得小学的某个假期,妈妈指着电视告诉我,在放武则天的故事,她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然后,我就看到了片头最后的镜头,潘迎紫以瘦小的身躯带着凌人的气势坐在皇位上,用行话来讲“绝对压得住场”。潘迎紫以自己出众的演技,演活了这位妖女,为此她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年龄跨度太大,为了表现老年武则天,她剃掉了眉毛和前额的部分头发,到目前为止,我也想象不出还能有那个女演员能有如此的气势来演武则天。冯宝宝还是比较适合妖媚的杨玉环,刘晓庆的版本把武则天演得像个得了势的农妇,归亚蕾在《大明宫词》里本是配角,至于贾静雯……就是在胡闹。
    对于武则天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连历史学家都对她的很多事情有所争议,而我,十分认可这个版本的剧情。也许是看了两年多星盘的原因,开始对命运有了更深的看法,我坚信武则天并不是一个处心积虑要当女皇的人,而是被命运一步步锤炼成这样的。甚至对于她的残暴,我也渐渐开始理解了。武则天绝对是个妖女,因为她骨子里就有种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谁让她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还有那些无妄之灾,一朝得势,必定要翻倍地讨回来。因为几乎是从她一入宫开始,就不停有人说她要让李家天下改朝换代,一直到她真的登基称皇。
    我觉得这个版本中,有几处的处理非常好。
    1、武媚娘在荒野中被宫里派来的人追杀,狂风暴雨中自己生下了儿子弘。之后在毒死太子弘的时候,也是巧妙地用了个“赌命”的方法,母子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那一刻,越发显出了武则天的无畏和太子弘的稚嫩。这个儿子的命是自己拿命换来的,而现在却因为外人的几句流言而怀疑自己,有这样的儿子,实在太让母亲伤心了,连他自己服下毒酒身亡,都觉得是悔过之死。
    2、杀死第一个小公主的是武则天一直最贴心的奶娘,最后奶娘自尽。然后武则天借机除掉了王皇后。毕竟历史上对这个小公主的死也没有定数,很多学者认为,以武则天的心狠手辣,是很可能亲手杀死小公主的。其实,不管是不是武则天自己亲自动手,我都敢肯定她绝对是下了狠心的,让这个小女儿牺牲,以保住自己的地位。
    3、武则天一回宫,就建立了一个黑名单,上面都是曾经加害于她的人,每除掉一个人,她就会把这个人名用红笔叉掉。而且那些高官们,几乎都是诛九族。小时候觉得她这么做过于残暴,但是最近真的理解了,只有死人不会害自己。
    我永远记得潘迎紫演的武则天在除掉了王皇后之后讲的那四个字“我要报仇”,那个曾经天真的女孩在那一刻蜕变成了复仇机器,她需要更高的地位来保住自己的命,需要更多的权利来置仇人于死地。于是,她要管住花心并没主见的老公,要替他操劳政事,让这个人对自己产生依赖,以保住自己皇后的位子,然后她看不惯那些总拿占星预言“女主武王”说事的老臣,一个个找机会让他们永远地闭嘴。真的很不公平啊,一群老头子外加后宫佳丽三千合起来对付她一个弱女子,要不是武则天有着连男人都钦佩的毅力、冷静果断和聪明才智,早就该死几百回了。最后,她的敌人真的都被她消灭了,她回头一看,自己已经离王位一步之遥。除了个正名之外,她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已经是皇。也许,这真的是天意。她这个不信命,不服输的人算是也要顺应次天意,称了皇。那一年,她已经67岁。
    女人毕竟还是女人,从太极阴阳角度来讲,女主阴,是附属,一个家庭构成,如果女主人太强势,必定会造成阴盛阳衰,也就是阴阳失调。对丈夫和子女都不好,克夫克子,这一点在武则天身上算是很好的验证。
    我无法想象武则天弥留时看着身边的小面首,回忆自己一生,任何身为女人该享受的东西都没有享受过,会是怎样的感受。媚娘啊媚娘,也不过是以狐媚为手段获得生存权利的妖女而已。那块无字碑,倒不如解释为空无一物更合适。
    嗯~我也要引以为戒。


  3. 我跟我妈常常感叹,现在的美女太多,却总难看到入味的。Modern的女孩们一颦一笑一姿一态都尽显万种风情,但就是这种风情成为一种模式。美女们在背景墙前一站,眼溢流波唇启红果,香肩耸,酥胸翘臀一样不可少。


    范冰冰红了,红的发紫。她的美毫无挑剔,韩国人诧异怎么会有如此人间美女。但我看她却没特别兴致,看她的美我觉得心紧,一种金属一样,利器划过金属尖叫一样的荒凉,缺乏温暖。她到韩国也未必能红到发紫。新爆宋慧乔这“天然美女”竟然也是整过的,韩国女人真的不是天生美女。但是韩国人知道怎样才是最美的,他们把女人一具一具推进手术室,他们国家的女人英勇披靡,她们是美最忠实的FANS。范冰冰的美让他们吃惊,却未必让他们迎合。他们的国民文化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女,韩国制造。


    陈乔恩算不算美?我喜欢她的美,她当然是美的。可爱、清纯、性感、妩媚、知性、野蛮、泼辣她一样不少。她的脸是万花筒,你想看什么,她给你演什么。


    说了这么多,说说我的“正题”——潘迎紫。
    潘迎紫,古装片美女,外号“小龙女”。擅长功夫是清纯美丽可爱,娇滴滴的样子。那时的古装求一“仙”字,像素不高又柔化的厉害,加上羽化降解了一切繁杂,绒绒的天仙下凡尘。现在古装行头极尽精致镜头后期极尽奢华,单单少了那一份韵致和情趣。潘迎紫让我很眼熟,觉得像我小学时身边的几位女生。那个时候我们对美女的标准都是酱紫滴:大眼睛、翘鼻子、小嘴巴,还要加个长发飘飘。八、九十年代的人喜欢可爱型的,喜欢有刘海的女生。现在人为了健康都喜欢半糖主义,关键的是要火辣,要身段性格辣到你想咽口水。有一张潘迎紫的照片很像林青霞,林青霞呵,又一代尤物。很多现在的女生说,林青霞看不出哪里有那么好看。她们是因为没有看过林出道时的照片,也是清纯可人的路线,潘迎紫还输她几分傲气和清爽。潘迎紫的甜是草莓味的,林青霞的甜是柠檬味的。

     
    女人老了就像古代皇帝一样,想要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药没有,长生不老的药也未必一定求不到。演艺圈就是实证。62岁的潘迎紫即使还能俏皮的摆出甜美手势,表情也跟上的紧,但毕竟韶华逝去就是逝去了,皮肤因锻炼而不至耷拉松弛,却很明显的虚飘在肌肉上。平平仄仄像诗一样让人纠结和遐想。

     
    如果你也有视频,管它手机还是相机,趁年轻多照几张吧。把脸扭曲的跟麻花似的也好过白面馒头。非主流就非主流吧,我明白90后都审美疲劳了,你们也要用PS“科”教兴国嘛。

     
    我小时候的照片不输她潘迎紫滴,可惜越长大越混乱,不知不觉就形成别样的审美成就今天的荒凉。潘迎紫在我心中有着不一样的位置,她是我幼时的坐标,想要白白净净长大的年岁。

     

     

     

     
  4. 潘迎紫实在是中国女星中首屈一指的妖精,主演《一代女皇》的时候已经有四十岁,竟把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演得毫无破绽;最近看她六十多岁时的照片,如同只有三十几岁的少妇,端的是不让人活了。记得想当年看这部电视剧,从第一集一直看到最后,特别诧异的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的前后反差会这么大啊,为什么武媚娘一当上了皇后,形象性格就全变了啊,那个面容冷酷手段毒辣的女人,真的就是那个我喜欢了很久的灰常可爱的武才人、武昭仪么?

      当然也可以说潘的表演已经是NB到一定境界了,如果她在一部戏里分饰多角,以那时的我来说,绝对绝对的看不出来。扮相的天差地别倒是其次,关键是那表情啊,那眼神啊,纯真可爱的眼神是怎么在一瞬间就变得霸气十足令人胆寒的啊?后来在重看这部戏的时候,我还特意细看了这段转变过程,貌似是武媚娘要被王皇后处死的那一瞬间,传来高宗李治的圣旨,于是主角从死刑犯变成了皇后,本来趾高气扬的王皇后成为了阶下囚。前一秒钟还楚楚可怜,接了圣旨换了衣服一回来就……太吓人了太吓人了。

      这一点可以算作主演潘大妖精的强悍之处,但也要归咎于导演和编剧在处理这段剧情的不够自然。其实武则天的心机在她失势的时候已经有了展露,例如在牢里的时候从身上掏出一本《仇人录》,里面一大堆名字全是得罪过她陷害过她的人,一旦某个人终于死掉了,她便很开心地用朱笔勾去一个,这个习惯直到她掌权之后仍然保留;又比如在获封贵妃之后又向高宗请求赐封“宸妃”名号,下一秒又在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在心里暗念“将来我要当皇后”。可惜这样的情节并不多,而且当时的武媚娘实在过于苦情,极其容易让人忽略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细节。

      尤为喜欢该片的片头,武则天高坐朝堂之上,不怒自威,下面一大群文臣武将齐头跪拜,配上那首超有气势的主题曲,直到现在仍然百看不厌。当年这首歌还被同样曾红极一时的央视系列相声《洛桑学艺》恶搞了一番,印象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