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控告小布希(台) / 拉比耶对战小布希 / 妈打对决小布殊(港) / Rabiye Kurnaz vs. George W. Bush / Rabiye Kurnaz
导演: 安德里亚斯·德里森
编剧: 莱拉·斯蒂勒
主演: 梅尔滕·卡普坦 亚历山大·谢尔 查理·哈纳 纳兹米·齐立克 塞夫达·坡拉特 阿卜杜拉·埃姆雷·厄图尔克 沙法克·森格尔 詹妮特·斯帕索瓦 阿巴克·萨法伊-拉德 Alexander Hörbe Mert Dincer Devrim Deniz Aslan Cornell Adams Henry Appiah Yasar Cetin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2-02-12(柏林电影节) 2022-04-28(德国)
片长: 119分钟 IMDb: tt13471738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一连串政治惊悚案件背后,有没有可能藏着一部温情喜剧?
这是获得去年柏林电影节最佳主角、最佳剧本双料大奖的《库尔纳兹诉小布什》向观众提出的问题。它用后者对前者完成了一次解构。同时,它也是今年德国电影展的开幕影片。
2001年,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发生。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随即在10月下令消灭塔利班。没过几个月,塔利班遭受了致命打击。但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该把塔利班成员放到哪里呢?
最后,小布什想到了一个“绝佳之处”——古巴的关塔那摩监狱。这是个1898年起,就被美国永久租借的地方,是法律真空、领土悬置、难以被外界联系的灰色地带。被捕的犯人被剥夺了司法权益。小布什批准对他们使用“窒息水刑”等21种酷刑,包括灌盐水、塞冰块、拷铁镣、喂泻药、肆意殴打、不让睡觉等折磨手段。为的就是通过虐待,强迫他们认罪。时至今日,仍有30多人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被关押于此。
但令人错愕的是,在关塔那摩监狱中,有一些“犯人”是被美军错抓的路人。比如去年在内地院线上映的《760号犯人》,讲的就是无辜被囚禁虐待了14年的斯拉希的故事。无辜被抓的还有《库尔纳兹诉小布什》里,成长于德国的土耳其青年穆拉特·库尔纳兹,他被莫名其妙关了将近5年。
“9·11”三周之后,穆拉特准备和朋友一起去巴基斯坦玩一趟,参观一下当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他的母亲拉比耶·库尔纳兹,是个“幽默细胞过度发达”的传统家庭妇女。拉比耶天生乐观开朗,不过她也担心在这敏感时期,儿子会在异国遭遇坏事。她随即前往家附近的清真寺和警局寻求帮助,发现真的如她所料——根本无法追踪到儿子的行迹。
三个月后,媒体的长枪短炮突然出现在她的公寓楼前。他们为的是报道这个“塔利班青年可怜的44岁老母亲”。这时起,拉比耶才意识到事出反常——儿子明明是旅游时失踪了,怎么就被扣上了塔利班的帽子了?
但她很快冷静了下来,理了理凌乱的头发,开始了正儿八经地“答记者问”。
采访上报后,拉比耶的第一个反应是——气死!那个看似友好的女记者竟然写错自己的年龄,把43岁写成了44岁!
按理说,电影开了这样一个头,如此惊悚、严肃的故事,应该得按那套“奥斯卡真实改编人物传记片”的路子,循规蹈矩走下去了吧?不少影迷可能已经在心里嘀咕:难道柏林电影节双奖,给的那么没有新意吗?
《库尔纳兹诉小布什》偏不。
它开始玩起一种反套路,那就是以家庭温情喜剧的类型,完全包裹住政治历史事件的恐怖与严肃性,最终将后者全然解构。
这是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当我们做梦时》《濒临边缘的人》)和女性编剧莱拉·斯蒂勒的第九次合作。他们用一种令人意料之外的陡峭方式,将关塔那摩的冤案诉讼,扭转出了欢快、轻巧的语气。
一边是承受酷刑的可怜儿子。没有证据表明,穆拉特去巴基斯坦旅游是为了加入塔利班,但此时他已经被关进了关塔那摩。
一边是为他奔走,却总是无法适应西方社会“正常社交”的母亲。德国社会的人际关系讲求疏离的边界感,但拉比耶好似天生缺乏“读气氛”的能力,她总是对每个人都过分热情,滔滔不绝地讲着漫无边际的话。
当重大冤案撞上这个时刻致力于尴尬搞笑的家庭妇女,冲突与反差也应运而生。
电影从拉比耶这位母亲的视角出发,虽然她也有不少心痛的独自破碎时刻,但她没有自怨自艾,也不轻易妥协屈服,总是勇敢地用那看似“不合时宜”的热情去反抗官僚主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这种喜剧化处理确实是个有趣的手法,也是本片为什么能拿下柏林双奖的重要原因。
比如电影开篇,拉比耶与律师男主伯哈德首次相遇时,导演设置了一个“鸡同鸭讲”的情境——律师反复要求对方去前台找秘书预约,但即便要求N次,拉比耶还是当听不见一样,反复述说儿子的大致情况,话语里也常常抓不住重点。用魔法打败魔法,律师也只能乖乖听下去。
这种构建的优点,在于将人物复归现实,同时也更好地带出身份政治与德国整体社会氛围的问题。
这些年来,好莱坞盛产了不少强调“女性力量”的影片。它们大抵要塑造一个个干练的律师、新闻记者、工程师、政客等女性形象。如果要对抗公权力,那精英气场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写完这句话时,我已经联想起了杰西卡·查斯坦在《斯隆女士》里的形象。
但德国喜剧演员梅尔滕·卡普坦,则以她的喜剧技巧塑造出庶民妇女拉比耶。作为一个要反抗小布什的德国土耳其母亲,她的身份是多元结构的,这注定了她要在三个国度、三种文化间不断奔走游弋。
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之下,她仍是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邻家大妈,没有任何一点能被精英化的可能性。在她身上看不到那些忧天的大义,只有乐观过好每一天的草根精神。
这是因为在土耳其家庭的语境下,女性的价值有赖于稳定的家庭和奉献角色,她们往往只能囿于家庭内在性空间中相夫教子。拉比耶能从家庭中跳出来,全然是因为丈夫对失踪儿子的不信任与不负责,她只好选择孤注一掷,一己担起救子的重担,一次次努力向外界求救。
正因此,她要进入一个个遍布着陌生男性的公共开放空间。“他们的空间”与“她的空间”全然不同,是流动的、广袤的、众声纷杂的。但她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闯入这些空间,并在其中立足。这个历程中,拉比耶拥有了一次脱离内在家庭空间的契机,也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精神面貌。而不变的,是她内心的热情与温暖。
总之,为了尽量不让电影落入俗套,《库尔纳兹诉小布什》的编导采用了少见的政治事件改编新策略:通过将喜剧与日常细节大量置入其中,让耸人听闻的政治新闻,还原为具有生活流质地的影调。
而这也是电影在不动声色间,对权力机关与新闻媒体进行批判的方式。冤案始终就是那个冤案,但德国官员却出于政治原因一直阻止穆拉特回国,而社会热点和媒体报道的态度也在其中接连“反转”,世间公义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下沉。能对抗这种无谓堕落的,唯有像拉比耶这样平凡的母亲,对日常的一天天坚守。
当然,此批判在某种层面上,也因电影的喜剧类型而稍显轻拿轻放。导演的本意,应当是要弱化故事中复杂的意识形态纷争,重新让观众关注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人性。但对关塔那摩这种极为重大的政治事件来说,这样处理是否显得过于轻巧,喜剧与悲剧的平衡点是否欠妥,这些同样是电影受到争议的地方。
在1786天后,穆拉特终于回到德国与家人相聚。他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也没有任何人出来对此负责或是向这对母子道歉。他们最终缺席了挤满德国记者的发布会,为的不过是在超市买条能穿的牛仔裤。回归家庭、远离纷扰的反高潮收尾处理,与好莱坞传统的“说出我的遭遇”式收尾处理,再次显示出鲜明差异。
纵观全片,《库尔纳兹诉小布什》一直在对好莱坞的传统传记片模式进行反向书写。至于效果如何,便要请观众们自己来评判。
首发于:陀螺电影
911爆发三个星期后,家住德国的土耳其小伙穆拉特不幸被卷入小布什消灭塔利班的全球巨浪,未经审判就被关进关塔那摩。在这片领土悬置、政治真空、绝境失联的法律飞地羁押了1786天。电影便是他的庶民老妈四处破壁向小布什追讨儿子的过程,一部德土版的秋菊打官司。
如此一个鸡蛋碰石头,以个人力量挑战公权的暗黑题材,却没有被拍成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报的苦情戏,画风也与近年来风气日隆的“女性力量”的大义凛然不可一世彻底违和。这个大女主是个无意间被裹进政治法律国土修罗场的刘姥姥,但她却是个乐天搞笑、热忱奔放的金嘎嘎,电影就在这种鸡同鸭讲的逆差情境中煎熬母子离别之苦,蒸煮自由剥夺之痛,翻搅正义争夺之难。电影里有个有趣的情节,律师去探监,却得不到囚徒儿子的信任,最终儿子是从律师大勺给咖啡加糖和带来的蛋糕口味中辨认出母亲的气息。正是母亲身上的明晃晃喜滋滋的生趣凸显出世间所有的强权和剥夺的黑暗野蛮和不义,为影史再添一位活泼生鲜的母亲,并夺得去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和最佳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