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蔷薇的葬礼 薔薇の葬列(1969)

蔷薇的葬礼 薔薇の葬列(1969)

又名: Funeral Parade of Roses / Bara no soretsu

导演: 松本俊夫

编剧: 松本俊夫

主演: 池畑慎之介 土屋嘉男 东惠美子 栗津洁 藤田敏八 原正孝 小松方正 仲村纮一 蜷川幸雄 筱田正浩

类型: 剧情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1969-09-13(日本)

片长: 105分钟 IMDb: tt0064068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我是剑,也被剑气所伤;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
    《蔷薇的葬礼》是一部直指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电影。一直想为1969年写点什么,虽然我完全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相信这一年左右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病的急性发作,是现在许许多多老人一个远逝的梦境。战后全球人口膨胀,50年代的生育高峰对60年代末造就了一票对政府不满,积蓄力量过剩的年轻人,世界变成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对抗的考量。1968年苏军出兵占领捷克,捷克的姑娘们穿着短得令人难以置信得裙子在白色恐怖的街头频频发笑,当街接吻刺激性饥渴的入侵大兵,入侵变成了一场仇恨的狂欢;法国要求摧毁旧秩序的五月革命是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国会改选,总理下台,“不创造,毋宁死”的口号以一种异样的骚动和不安彻底粉碎了战后法国缺乏创造力的一派祥和;在美国马丁·路德·金遇刺,越战激化,大大小小的反抗运动国内一片混乱;日本帝国主义对越战的支持和民众在美统制下的反战情绪甚至刺激日本战后就组织起来全学连举行大规模的全国学园斗争,直到1969年达到日本战后学生运动的高潮;中国的街头变成红色的海洋,人人都被这种红色蛊惑,翻天复地的毛主席语录,文化革命…战后如何重建,不仅是物质的问题还是精神的问题,不仅是法西斯的问题还是全人类的问题。《蔷薇的葬礼》就诞生于这样的环境之下。
    这日本首部同性恋电影作品其实是简单的俄狄浦斯王的反串:一个叫Eddie的意向型同性恋者“杀母睡父”(被睡)的故事。父亲在E很小的时候离开他们,成为某同性恋酒吧的老板。E长大后杀死自己的母亲,与父亲相爱,父亲并不知E的身份。影片结尾父亲通过E的一张照片发现真相,因无法忍受乱伦的事实自杀,E也捅瞎自己的眼睛。《蔷薇的葬礼》拍摄手法就算放在今天也很特别,在当时就更因其实验性充满了cult元素,即使光讨论它在拍摄方面的技巧就够学电影的写出一篇期末总结来。这部片子是艺术片式的精致与记录片式的粗糙的一个意外结合:大量使用倒叙,插叙,反白,过曝,幻灯片,象征手法,快进长镜头,原声全是欧洲著名古典乐的怪诞变奏。片子是这样开始的:Eddie的父亲和Eddie在床上做爱,之后父亲开车和E一起出门,在车上看到了父亲的前情人站在路边。一段动态对话,一段静态职员表,又一段动态对话,又一段静态职员表,如此往复,最后片名白纸黑字地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印刷体的,略带点腐蚀性,一种压抑的躁动兜头浇了下来。然而片子里却几乎没有一个专业演员,全是当年货真价实的街头同性恋。更有意思的是,在电影过程中不断穿插对其中各个演员的采访,采访他们演这部戏的感受,采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打算。……“我很同情Eddie这个角色……是的,还有不多的镜头就拍完了。”“是的,我本人就是同性恋。”“结婚?没有想过,不可能吧。”……然而现实的介入不仅没有磨损艺术的感染力,却增加的艺术的真实性,即记录片的粗糙没有妨碍艺术片的精致,却让艺术片的情节有了记录片般的说服力——其实艺术和现实本也没什么距离。片中Eddie和朋友们(居然还有一人叫格瓦拉)沉浸在日本战后青年赖以生存的革命自由精神的浪漫幻想上,崇拜摇滚,地下活动,聚众吸毒,对未来完全没有方向。现实中采访的Peter和其他演员也有相似的精神状态,没有想过未来要干什么,不知道未来能干什么。片尾Eddie的一刀捅出了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断否定的过程,和自己本身绝对不同。”还有E对自己人生的考虑:“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 这种生的宿命论和不断否定的不安仿佛让晚期希腊哲学的怀疑派再次出台,悬搁判断又一次从理论转移到经验上,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巨大的不健康的迷茫中。Eddie举着刀满脸是血地奔出房间,路边围满了人观看,好奇的,漠不关心的,避之不及的…一切生活的真相都在那一刻爆发出来,无论它曾经被裹得多么严实(导演支离破碎化的拍摄手法也让人感受到这种经历的密不透风),然而生活就是那棵洋葱,你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总有一层会让你流泪。
    《蔷薇的葬礼》作为一部挑战伦理的新浪潮试验电影,是松本俊夫的一九六九,也是大多人的一九六九。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权利相信自己正站在风口浪尖,英雄主义如果靠想是多么容易。当年诸多湮没理性的将暴力美学化的幻想,那种个人经验中最膨胀最不妥协的一面在当今似乎又以另一种形式慢慢积蓄起来,等待某一天的爆发。谁知道呢,世界存在一天,冲突总在继续。
  2. 1、想要了解东方古典文化,可以去日本;想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也可以去日本。纵向的继承,横向的移植,日本都做到了极致,古典与现代在日本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2、放眼全球,能把极度的单纯与极度的变态集于一身的,只有日本人可以做到。这些在日本的电影里都有体现,或者天然萌如清水芙蓉,或者变态得直指人心。前者如小津安二郎,目光向上,人性美好的一塌糊涂;后者如今村昌平,目光向下,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3、日本的电影,在整个20世纪,都是亚洲电影的龙头,无论数量,还是艺术水准,都远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对人性的探索,对人内心幽微之地的挖掘,更是无国能及。中国的很多导演,都从日本导演那里偷师学艺,像侯孝贤之于小津安二郎,张艺谋之于黑泽明。 4、还有一点不能不提,日本的床上动作片,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屌丝,对中国的性教育事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依照惯例,选片子,先选导演。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有:今村昌平;松本俊夫;寺山修司;小津安二郎;吉田喜重;园子温;实相寺昭雄;若松孝二;大岛渚;汤浅政明;中岛哲也。 6、本片单推荐的日本电影,始于1949年的《晚春》,止于2014年的《0.5毫米》,时间跨度65年,入选导演51位,电影佳片100部。 7、对于日本电影,我其实最想说的是:我的观影量还远远不够。 话不多说,片单如下: 1、今村昌平5部:楢山节考;诸神的欲望;日本昆虫记;猪与军舰;复仇在我 2、吉田喜重5部:女人之湖;水书物语;英雄炼狱;秋津温泉;女优的告白 3、宫崎骏5部:幽灵公主;龙猫;千与千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 4、寺山修司4部:死者田园祭;抛掉书本上街去;再见箱舟;上海异人娼馆 5、小津安二郎4部:东京物语;晚春;秋刀鱼之味;麦秋 6、园子温4部:爱的曝光;冰冷热带鱼;神秘马戏团;纪子的餐桌 7、松本俊夫3部:蔷薇的葬礼;脑髓地狱;修罗 8、实相寺昭雄3部:曼陀罗;D坂本阵杀人事件;无常 9、若松孝二3部:无水之池;墙中秘事;联合赤军实录-通向浅见山庄之路 10、大岛渚3部:感官世界;青春残酷物语;日本春歌考 11、高畑勋3部:百变狸猫;岁月的童话;我的邻居山田君 12、沟口健二3部:雨月物语;西鹤一代女;山椒大夫 13、北野武3部: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坏孩子的天空 14、三池崇史3部:杀手阿一;拜访者Q;切肤之爱 15、岩井俊二3部:情书;燕尾蝶;梦旅人 16、中岛哲也2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 17、黑泽明2部:罗生门;七武士 18、成濑已喜男2部:女人步上楼梯时;情迷意乱 19、内田贤治2部:遇人不熟;放课后 20、是枝裕和2部:无人知晓;步履不停 21、新藤兼人2部:裸岛;鬼婆 22、高桥伴明2部:禅;东京新爱人 23、今敏2部:千年女优;红辣椒 24、蜷川实花2部:花魁;狼狈 25、原田真人2部:涉谷二十四小时;狗神 26、汤浅政明1部:心灵游戏 27、合田经郎1部:可玛猫 28、石井岳龙1部:梦幻银河 29、今石洋之1部:落叶 30、泷田洋二郎1部:入殓师 31、深作欣二1部:大逃杀 32、冈本喜八1部:大菩萨岭 33、小林正树1部:切腹 34、敕使河原宏1部:砂之女 35、五社英雄1部:薄化妆 36、市川昆1部:细雪 37、相米慎二1部:台风俱乐部 38、竹中直人1部:东京日和 39、押井守1部:攻壳机动队 40、伊丹十三1部:蒲公英 41、山田洋次1部:黄昏的清卫兵 42、山下敦弘1部:天然子结构 43、降旗康男1部:魔之时刻 44、蜷川幸雄1部:蛇舌 45、广木隆一1部:东京垃圾女郎 46、大庭秀雄1部:雪国 47、西河克己1部:伊豆的舞女 48、安藤桃子1部:0.5毫米 49、小泉尧史1部:阿弥陀堂讯息 50、川尻善昭1部:兽兵卫忍法帖 51、塚本晋也1部:铁男

  3. 30日起床吃完早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蔷薇的葬礼》放进DVD机,从10点钟看到吃午饭,终于把日本新浪潮的开山之作看完了。据我家婆娘的推荐词,是其中很多经典创意被《发条橙》拿来借鉴的牛片。(《蔷薇的葬礼》1969,发条橙《1971》)

    想一想东瀛的创作力也确实很恐怖,战后百废待兴,老美民主输出的尴尬背景下,居然也像模像样得也弄出一个“毁掉的一代”的电影表意。人家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苦大仇深,顶多是被扔两枚原子弹,意淫得说也不过是被西方插入了一下下,就拿《蔷薇的葬礼》这样新浪潮的电影来说吧,画面纯净到略显病态的美学魅力,希腊神话中俄迪普斯式的不伦关系(有的影迷定义为反俄迪普斯式,盖因不是儿子娶了母亲,而是儿子和父亲的同性恋情),该剧最后艾迪父亲的自杀,艾迪自己刺瞎双眼,画面中白色背景下四散的血迹——纯净与暴烈的叠加,几乎都是日本最民族的特质。

           当然,撇开社会性与民族性不提,这首先是一部新浪潮的电影,六十年代后期独特的时代背景,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掀起了新浪潮电影的创作之风。六十年代末日本的大学生暴动运动,也恰恰证明了“毁掉的一代”中日本不曾缺席。
    于是,独立精神、反叛、同性恋、大麻派对、切.格瓦拉崇拜、自我价值的追寻与否定成了影片,虽然凌乱得穿插在影片的各个部分,但是却让人生出不似东方电影的感觉,或者说是东方电影这么早就与世界同步了的惊讶。
      
          拍摄手法上新手法颇多,符号性的表意也恰到好处,同时一些台词如“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即和剧情结合紧密,符合剧中人物性格,又代表了六十年代年轻人推到陈腐到不行的伪道德面具,追寻面具后隐藏的真实的生存价值的决绝与刚烈。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种起初的反抗与挣扎,后来很快便只留下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躯壳,就像那句“一个人的精神只有不断的否定,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人的精神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他的目的是使自己永远不是前一个自己”的潜台词,摧毁一切的习惯是存在了,可是新的信仰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或者说新的建立起来的信仰迟早也要毁于这种摧毁的惯性,当颠覆和摧毁的对象并不存在,这种信仰变成了摧毁本身,后来的摧毁者必然便要否定“摧毁”这一信念的正当性。
    这大概就是”“我是剑,也是被剑气所伤的人;我是刽子手,也是受害者。”“我出生之日,毁灭和消灭就决定了。”的意思所在。
  4. 实验电影以思想出格、形式先锋著称。有些创作者走向影像装置/实验艺术,而非电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实验电影刚刚兴起,这股力量和新浪潮一代汇合,诞生了一批杰出的创作者。寺山修司是其一,常被提及。具有学者范,现在较少被提及的松本俊夫,也是当时最有名的实验电影人之一。

    寺山修司把自己的人生当成实验艺术来度过,坊间流传着众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他是诗人,是剧作家,是电影导演,也是话剧导演,艺术闯进他生活的每个角落。相比之下,松本俊夫作为实验影像艺术家,个人生活没有太多传奇可以点缀,供世人膜拜。最值得拿来当叛逆行为教材的,不过是大学瞒着家人弃医从艺。

    松本俊夫出生于1932年,青少年时期正值日本战败后的经济萧条期。他顺从父母之意,就读医学专业,但并未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而是当了前卫的实验影像艺术家。1950年代,日本实验艺术尚未成形,对进口电影管制比较严格,因此松本俊夫是在研读艺术史的过程中,接触到欧洲早期超现实主义和先锋电影的资料,成为他之后投身实验影像艺术的契机。

    五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恢复,民主运动进入高峰,学生频繁走上街头抗议。五十年代末,针对即将修改的日美安保条约,日本各阶层发起了20多次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包括大学生、知识分子、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到反对日美安保条约的运动中。松本俊夫和大岛渚在此时创作了与其相关的作品。

    大岛渚执导的[日本的夜与雾]上映于1960年,针对日美安保条约的抗议还未完全平息,不过败局已定。片中,曾经参与运动的学生在婚礼上展开辩论,争论行动失败的原因,质问正义的理想是否已被抛弃。

    松本俊夫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自己的实验影像艺术生涯,同时也拍摄纪录片。1959年,他创作了纪录与实验影像混合的短片《安保条约》,作为对时事的回应。虽然和新浪潮导演走的很近,还和大岛渚、佐藤忠男等人创立了《电影批评》杂志,但他很晚才拍摄处女作,即1969年推出的[蔷薇的葬礼]。这也是他创作的四部长片中,最受推崇的一部。

    作为纪录片导演,松本俊夫不是单纯的纪录时事,而是以纪录片为素材,进行二次“解读”,即用实验影像的方法赋予纪录片新的意义,或是对其进行阐释。这种方法也被他用在了[蔷薇的葬礼]中,除了加入街头抗议的纪录镜头,还拍摄了素人演员的自白,阐述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阿伦·雷乃的 [格尔尼卡](1950)影响了松本俊夫的创作观。这部短片以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为素材,通过“拆解”细节,“纪录”被德国法西斯轰炸后的小镇格尔尼卡地狱般的景象。松本俊夫把这种创作手法用到了自己的纪录片、实验影像和电影中。[安保条约]是对新闻素材的二次处理,将观众带入思辨的立场,而非被动接受新闻。

    有些中文评论文章提到松本俊夫时,称其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鼻祖或旗手,甚至有人把他1969年才完成的[蔷薇的葬礼]夸为日本新浪潮的开端,前者只能说是夸大其词,后者根本就是罔顾事实。日本新浪潮起于19 60年,松竹电影公司的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在这年推出处女作或第二部电影,媒体以法国电影圈刚刚兴起的"新浪潮"形容他们,由此掀开日本新浪潮的序幕。

    松本俊夫此时既专心于实验短片的创作,也发表电影评论,同时还为大岛渚的[饲育 ]做了编剧工作,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小说。他和大岛渚、寺山修司等人关系很好,创作上互相帮助,例如松本俊夫的实验短片 [母亲 ],采用了寺山修司的诗歌作为旁白。他们对日本政治、反叛文化、前卫艺术有着共同的兴趣。ATG(日本艺术影院协会)在东京新宿的驻地,是他们在1960年代的活动中心。

    在 ATG的资助下,松本俊夫执导了处女作[蔷薇的葬礼],除了加入其一贯使用的纪录片手法,还大量采用了法国新浪潮惯用的跳切,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影像的叙事功能,突出视觉幻象的心理冲击。这部电影堪称东方文化下,对《奥狄浦斯王》最经典的改编,弑父娶母的古代悲剧,变成现代的弑母和同父亲乱伦的悲剧。

    夏尔·波德莱尔写的诗句“我是伤口,又是刀锋”,是[蔷薇的葬礼]的引子,出现在片头字幕中。松本俊夫的一些创作,正是揭开伤口和刀锋并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