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笛声何处(2007)

笛声何处(2007)

又名: A Promise

导演: 崔轶

编剧: 王策 刘晨笛

主演: 谢君豪 殷硕

类型: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90分钟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影片讲述了香港编剧欧阳为了10年前的台湾初恋女友的一个约定,独自来到了江南古镇千灯。古镇的风俗、水乡的景色,让他有种游园惊梦的感觉,而移步换景的风光背后,却是一个个痴情的故事。影片以苏州传统昆曲作为背景,融入了海峡两岸血肉交融的亲情与爱情,非常唯美地展现了中国特色、苏州风情和中国戏曲精粹――昆曲的韵味。

演员:



影评:

  1. 《笛声何处》显然是一个命题作文,要在很短的周期内,以有限的资金拍摄出来。而且,必须是苏州,必须是昆曲。美国女作家安妮·普鲁尔克曾强调“形态地理学”,即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地形决定了当地的文化传统以及生活起居与劳作。在电影拍摄方面,这一观点是很强悍的,当地的风貌如能真实表现,会给影片增加很多特别的东西。

        觉得苏州非常难拍,因为在人们的脑子里已经是定型了的东西,小桥流水人家,船头摇桨,莲叶拂动。如果一个地方已经给人留下近乎纯美的想像,之后想在影像上突破,非常之难。如若突破先意,则需要一个出位的剧作思路。《笛声何处》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戏眼,在唯美的画面风格与清新的内容之间寻找新的格局。

       而《笛声何处》的剧作思路,也是一类最难架构的剧本,即“两人之戏”。诸如两个人的对手戏,一是剧本要提供足够的元素使得戏眼存活,二是演员二人要有足够的张力使得二人戏可看。初看单纯的这样一部影片却是建构在表述难度很高的基础上。影片的两个人物:欧阳与小荷,他们萍水相逢,职业为编剧的欧阳来自香港,到古镇千灯寻找昔日女友的踪迹。人如其名,“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荷是在古镇长大的本地女孩,青春末期,既有女性的妩媚,又带孩童的纯真,,小荷对住在客栈的欧阳产生了一种朦胧情感,是对成熟男性的好奇,也是对小镇之外世界的向往。除了欧阳与小荷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出场人物是阿婆,阿婆当年为了昆曲的传承而舍弃爱情,如今于小镇渡口天天守望,仿佛逝去的情感可以随河水顺流而来。小荷意味着现代,阿婆代表着传统,而欧阳则连接传统与现代。而没有出场的阿婆昔日恋人与欧阳的女友小慧也并非不重要,他们意味着消逝的美好。

        选择千灯,而不是周庄不是同里这样的知名古镇。千灯是昆曲的创始者顾坚的家乡,随着“百戏之祖”昆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影片里,看得出昆曲只是个由头。过客与守望却是电影所表达的:阿婆在渡口永远以一种守望的姿势等待,欧阳来到千灯,守望在千灯古镇的客栈里,为了一个十年之约;欧阳走后,小荷成为新的首望者。而过客则是一个意像。欧阳从香港而来,初恋女友从台湾,古镇千灯成为过客的穿梭地。而欧阳最后的回归则意味着过客阶段的结束,

        笛子与奥特曼是电影的两个重要物什,笛子意味着传统,小荷所喜欢的奥特曼则代表着现代。一枝竹笛是凝聚了两代人的感情意像,笛子从遥远的法国寄到苏州边缘小镇,虽然传递的是一个噩耗,却也带来了一份深情。欧阳的守望并非无有意义,阿婆的守望也是始出有因。而奥特曼的出现一开始有些突兀,因为小荷说欧阳像奥特曼,而奥特曼就成为他们之间的一种暗语和表达。竹笛表示斯人已逝,一阕昆曲依然回肠,奥特曼表示心仪之人归来,情感之曲将继续延宕。

        影片非常善于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空间,小镇虽封闭,但水域穿梭而特别,影片开头,欧阳初抵,小荷来接欧阳,船行水上,镜头悠然,荡漾之感,仿佛徜徉在温柔水乡。后欧阳住在客栈,客栈为江南民居风格,有天井,有天台,欧阳在内屋枯坐,因封闭空间的压抑而灵感枯竭,小荷即带其来到天台,欧阳很快文思如泉涌,这里的天台也是江南水乡的独特空间,上置腌菜缸等物件。可以瞥见小镇建筑的飞檐翘角,这一空间的利用,非常富有当地特色,任何一个地方,遵守当地的风貌、地理,都会有一些佳作。《笛声何处》恪守的是小镇文化和爱情的完美。导演本人在摄影和构图方面的功底很是深厚,影片的画面凸显了千灯特有的建筑之美。影片虽然只有12天的拍摄周期,却营建了古镇的独特韵味和美妙。也打造了中国式意境风格。

                              本文发表于《艺术世界》2007年12月期
  2.                                                      
                                        如诗如画的思念与等待
     
         《笛声何处》是一部关于昆曲,关于江南水乡小镇上两段守护爱情的故事。
     
           故事一:一位白发婆婆每日孤独的坐在小镇河边,她在等待着自己的爱人。她等待的是一份承诺,等待的是一个梦,一份她厮守了几十年的爱。婆婆年轻时是镇上的昆曲名角,与同爱好昆曲的大少爷相知相恋,后来少爷无奈跟随全家迁往台湾,婆婆因为自己是昆曲某字辈的唯一继承人,师傅又在病重之中,为了昆曲的发扬继承她选择了暂时留下,分别时少爷表示无论如何一定会回来。婆婆为了昆曲孤独的留下,文革时受了严酷的打击,从此不再说话,每日坐在河边从早到晚看着小船来来往往,等待自己的爱人兑现承诺。她也许早已明白爱人一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可她还是风雨不改,日夜期盼着有一日黄昏,最后一班船上会走下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婆婆用这样的方式厮守着自己内心的那份爱和对爱人的无限思念和期盼。
           那位去了台湾的少爷终身没能等到回大陆的机会,带着思念和愧疚永远留在了台湾,身前嘱托同样热爱昆曲的孙女一定要替他回千灯小镇看看,把他与婆婆的定情信物“笛子”送回小镇。
     
          故事之二:孙女小惠在台湾学校的昆曲兴趣班里认识了来自香港的男生欧阳晨笛,他们两情相悦,彼此爱恋,可小惠突然离他而去,苦苦寻觅的欧阳在一年后收到小惠的明信片,相约十年后在千灯小镇见面。十年过去了,欧阳依旧爱着小惠,他来了。十年的相思、十年的等待、十年的疑惑,一切终了解。
         
            某一天,一个你日夜思念了十年的爱人站在面前,你会说些什么?激动?愤怒?平静?尴尬?······
     
            欧阳晨笛在千灯小镇的旅馆住下了,面对即将到来的相见,他坐在镜子前预演了自己的内心:
       

     
    你怎么样?
    开心吗?
     
    有小孩了是吗?
    老公对你好吗?应该挺好的。 对你好就好,只要你好就好。
     
    还有没有唱昆曲?
     
    不到园林又怎知风光如许 所以我来了
    不说了 不说了 说太多不好 晚安吧,不说了
     
    你想我吗?
    我想你了
     
    真的不说了 真的不能再说了 再说我就失态了 我睡觉了 不说了 不说了
     
           不知是谢君豪高超的演技和忧郁的深情抓住了我的心,还是这些真情实感的台词打动了我,看到这一刻我的心柔软了,我的眼眶湿润了。突然发现感动其实不一定需要山盟海誓、感天动地、生死相守,仅仅一句“你还好吗?”并可道尽千言万语的思念情愁。
     
            故事的结局是小惠没有出现,寄来了婆婆送给爷爷的笛子和一封信。原来十年前小惠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她不愿自己的爱人伤心,小惠选择不告而别在英国独自与病魔抗争,医生说她只要能熬过十年便可彻底战胜病魔,因此才有了这十年之约,可惜小惠最终没能熬到相约的日子,小惠相信自己与欧阳的真爱,她肯定欧阳会赴她们的约定,临终前拜托男友在约定的日子把笛子和信寄到小镇。
     
           婆婆终于等来了海峡对岸爱人的音讯,看到自己的笛子回到身边,婆婆穿上昆曲戏服了无牵挂,安详的永远睡去。欧阳与小镇姑娘小敏邂逅,找到了自己新的爱人。
     
           这部电影把昆曲的意境之美、扮相之美、唱腔之美,通过影像用一段感人动情的故事串连起来。加上江南水乡小镇曲径回廊、小桥流水,那如诗如画般的唯美画面,着实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怨的美感。唤起人心底一份宁静的惆怅。
     
     
  3.        作为一部古镇千灯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它成功地使我对这个与上海接壤却别有风情的文化水乡心向往之……
        作为一部纪念昆曲艺术诞辰600周年的艺术宣传片,它也成功地让我即使不懂唱词也逐渐倾心于这依依呀呀的哼唱……
        景致是真美,笛声悠悠,水波荡漾。少女小荷在庭院里衣袂飘飘,眼波流转,手比兰花,低吟浅唱的昆曲,既有欲说还休的古典韵味,亦寄托着女孩情窦初开的三分情思,就像《牡丹亭》里杜丽娘的一声咏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实话说来,行至中段,依然觉得人物的对白有一种不协调的感觉。可能是男主抑扬顿挫有时不在点儿上的普通话(虽然独白依然是粤语,但第一次听到谢生用普通话讲对白,这种感觉相当相当special~~),也可能是男女主角间的对话总是要让我不说捧腹大笑吧,至少是忍俊不禁吧。但所有的不协调之感都在古镇广播上小荷为欢迎欧阳先生来到千灯而点播的一首《奥特曼之歌》后烟消云散:摩登喧嚣的香港都市与安静古朴的小镇,文化沙漠与文人故里,同初恋情人相约、人生又有着几许失意惆怅的编剧大叔与开朗清新、善良单纯怀揣昆曲梦想的少女……这种种因素其本身就是不协调的,甚至是彼此对立的。难以想象小荷同欧阳的对话能展开地完全驾轻就熟、不露尴尬,所以无论是故作轻松还是故作深沉,反倒是一种最真实自然、最协调的写照了。可谓是协调的不协调。
         当然影片的不足也是挺明显的,两个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爱情故事支撑起了整个故事的架构与主线,但影片中应当展现昆曲的部分却被弱化了,因而昆曲就像一个太过抽象的符号进而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这一点与导演对昆曲可能并不完全深入的理解与把握有关。另外,影片的英译名是A promise,但这个约定的故事全然可以述说的更为深刻感人,在铺垫情节以及揭露真相的情节处理上亦有几许过于仓促和直白的不尽如人意。
        幸而谢影帝的出演弥补了不少影片本身的不完美之处。但男主角那段颇受推崇的对镜独白在我看来却有些刻意为之的意味。想来许是这段本应感人的片段放置的位置太过于靠前,男主的初恋情人人物形象尚没有塑造成型,即许多观众尚没有完全投入影片意境,或者索性改成粤语独白对男主来说可能会更自然真挚一些。


    Ps :不知道是先有的台本还有先定的演员啊,谢生哪里像咸蛋超人了(囧)。。。。。。香港演员中最给我奥特曼感觉的是黄秋生大叔啊!难道难道影片的预设是……不忍卒想,不忍卒想(笑)。
  4. 很偶然居然把看完这电影后的日志翻了出来,那是还是在玩51的年纪,第一次高考落幕,一个人沉溺在没日没夜的麻痹当中。 似乎已经不太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境,只是想把自己占满占满,可以不用思考,一思考就窒息。 好像是在CCTV-6看的,已经不太记得故事,即使是刚刚把之前写的东西翻出来看,也只看出个大概。 不是好看的片子,当时应该也是应了这样一种心态。 日志好像是看过后两天写的样子,不是因为故事,倒是因了那心境,那澄明是当时的自己难以渴求的。 还有那小镇,总是想,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古镇,江南水乡,温婉清丽,薄暮浅吟,撑一只小筏,顺流而下,把自己流转成画中人。 五年前写的东西,现在看来不免会有些幼稚做作了,还透着股高考作文的酸味,当年还一度以为千灯在云南,倒也没有去查阅,只是任性地自以为,那是太过自负的年纪,但却也是年轻坦诚的样子,那些当时以为难受的要死的事情,现在也不过过眼云烟。 时间永远都是最强大的造物主,你以为你已经见过生活的严苛现实,却只道你还没看见尔后的冗长时光。 罢了吧,想那么多,人早就疯掉,得过且过未必就不是一种幸福。 PS:当成千灯的宣传片或是昆曲的现代境遇倒也是可以一看的,对剧情要求就不要太高了。 2008--6--29 关于千灯 不知是偶然还是命中注定,千灯,这个谜一样的地方,在这个寒热不定夏季,就这样不经意间到来。 有梦中古老的石板桥,灰黑色的瓦楞有与天空同样的色调;静静的流水以亘古不变的脚步年复年日复日的流淌;是窄窄的巷道里吧,有安详的老人菊花样的笑脸…… 前不久看过一部电影,名字不太记得,讲的是关于梦一般美好的东西。因为那段记忆太美太刻骨铭心,所以不能释怀,所以在这个什么都不可相信的世界选择相信,相信那些爱。那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相恋多年的女友突然失踪,两年后寄回明信片,说十年后我们在明信片里的地方见。于是他来到千灯——明信片里的地方。然后他去千灯,去寻他的信任。其实他心里存在一种恐惧,害怕她的承诺是空话,害怕他仅存的对这个世界的信任被消磨殆尽。 影片的最后女友都没来,她去了另一个世界,他最终也找回了信任,找回了对这个世界的爱。 电影里有清澈的河流,洁白的莲花,淡淡的晨雾笼罩着千年古城,安静的巷道,安静的人……一切仿佛一首安静的诗,安静到千百年来踏着同样的步调。在这里可以闻到永恒的味道…… 一直以来都只知到云南丽江,千灯却是第一次听。 电影里有讲到千灯是昆曲的源地,应该是个很有名的地方,不过也难怪对它并不熟悉,因为从来都不喜欢戏曲。可看到小荷对它的热爱,看到他因女友而爱上昆曲时,还是忍不住要感动。而昆曲也成了回忆的注脚,一响起就有隐忍的痛。 假期X去了云南,其实很想问他去没去千灯,去没去那个可以触摸到永恒的地方。很想告诉他,云南不是只有丽江,还有一个隐藏的千灯,还有永恒的,安静的千灯。 X曾说,云南应该不是你的梦想吧。我笑而不言。云南,云南,我的梦想你懂么?那个所谓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前进的方向?我是否还有将它背起的勇气与力量? 是谁说,时间是伟大的造物主,我们抵挡不了。这个世界没有永远,柏拉图只是一场华丽的自慰。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安静的地带,千灯,你等我来…… 前段时间才知道,原来千灯不在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