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东京女子图鉴 東京女子図鑑(2016)

东京女子图鉴 東京女子図鑑(2016)

又名: Tōkyō Joshi Zukan / Tokyo Girl

导演: 棚田由纪

编剧: 黑泽久子

主演: 水川麻美 阿部力 阳月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6-12-16(日本)

集数: 11 单集片长: 20分钟 IMDb: tt7256504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在《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由《百万元与苦虫女》的棚田由纪担当。水川麻美将演绎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绫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也随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本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全方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

演员:



影评:

  1. (文/杨时旸)

    万能青年旅店乐队曾用那种放肆又深情的奇妙声音唱道,“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这深藏着悲悯的句子被简单粗暴地解码为鸡汤之后广为流传。这几个来自华北平原的男人还曾唱过,“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相比于前者,这句话更像是一句接头暗号,被小心翼翼的秘密传播。其实,这两句歌词基本上可以互为镜像。它们几乎参透了这混沌生活的真实面目,只不过,前者像温婉地诉说,后者像奋力地撕扯。

    一群又一群年轻人,从山川湖海奔赴都市,在繁华又严酷的城池中,逢迎或者坚持。他们被都市的灯火感召,也终于被日常的琐碎消耗。他们白天操持着宏大的术语,行走在巍峨的写字楼间,夜晚却必须回到城郊恓惶的隔断房,他们在得意和绝望之间周而复始地摇摆,时而觉得一切辉煌都唾手可得,时而沮丧地发现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这是都市的鬼魅之处。北京如是,东京如是。人们都在争议,北京这座城市是否令人伤感,是否正在消耗掉一代年轻人的野心。但这抱怨终究像雾霾一样会慢慢消散,然后还会卷土重来。这游移、沮丧和无助是大都市年轻人生活的伴生成本。其实,这是大都市的魅力之一,它酷烈又傲慢,只负责提供可能性和宽容,不负责对任何人抚慰或者谄媚。

    年轻人对于北京生活的困惑,其实东京的年轻人也一样在经历。这也就是为什么《东京女子图鉴》能否如此打动人心的原因。《东京女子图鉴》用一个格局狭窄的故事,讲述了生活普遍的真相。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像一首微小的史诗,也是一场宏大的呓语。一个女人从20岁到40岁的生活史切片,所有凌乱、奋斗,挫败与困境,这一切注定是私密的、个体的,但当它被以一种画卷的方式一点点展现在眼前,它就已经不再属于斋藤绫自己,而变成了一种奇妙的复调——混杂着所有从故乡小城去往都会打拼的当代女性的繁复声部。

    像所有年轻人一样,被野心和欲望驱使,绫注定会离开故乡。那个安宁的小城,一切都显得破败而寂寥,那些落寞的防雨棚和懒洋洋的电线杆怎么能和东京市中心的奢侈品商店相提并论?绫的所有资质都在定义着什么叫做普通,微不足道的出身,毫不起眼的大学,她能凭借的只能是勇气和运气——就像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女孩一样。她到了东京,想尽办法落脚,扎根。从三茶开始,一步步奔赴银座和豊州。《东京女子图鉴》有着几条有趣的隐秘线索,她住所一次次更迭的地理位置,陆续变换的餐厅和食物,衣服与发型。都像是证据,见证着绫20年来的蜕变轨迹。

    三茶是个过渡性的地方,它像是某种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有着世俗的烟火气和廉价的时髦,这个外省年轻人的第一站挤满了野心勃勃的男孩和女孩,它是大都会中的第一个家,也是一次考验。有些人很快从这里奔赴六本木,有些人终其一生困在其中,还有些人从这里折返故乡。对于所有有着闯荡经历的年轻人来说,你看着绫在家门口迷路的仓皇,看着她熟稔地念及哪家超市的食物便宜,看着那些烟气腾腾的小吃摊子和满街还不会打扮的男孩女孩,都会泛起亲昵和熟悉。这是都市生活的实习场。年轻人们在这里拼命掩饰乡音,表演坚强,偷偷收起格子衬衫和运动鞋,然后假装对于大都市的一切都了然于胸。当然,这里还有突然降临的爱情。

    甜蜜与幸福这种事情,有一种奇妙的困境,就是你只能抽离着悬空去看待这一切的时候,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好,而如果你真的处于其中,那些细碎的、世俗的乐趣与幸福很容易让你厌倦又不屑。所以,绫是主动抛弃了初恋男友,与其说她抛弃了一个男孩,不如说她想努力抛弃原来的自己。就像她自己所说,“这样安稳的幸福,在家乡到处都是。”

    于是,她去往了惠比寿,开始花费六万多元购置精致的内衣。她告诉自己,在这个地方,要成为一个“在任何时候脱掉衣服都不会露怯的女人。”而在三茶,女人们通常会每天敷衍。从这开始,你就会发现,绫变化的轨迹清晰而明确,但这其中也潜伏着微妙的东西。这些改变之中,有她主动求索的部分,比如更精致的衣服和妆容,比如薪水更高的职位,而同时也有被动的部分,她开始透支购买奢侈品,开始想着如何在30岁前能去米其林餐厅吃饭。如果说最初,催促着女孩来到东京的是野心和勇气,那么到现在,这一切仍然都在,掷地有声,只是已经混杂了很多虚荣和矫饰。但是,仔细想想,野心、上进和虚荣,真的可以分割清楚吗?

    绫的居住地的改变就如同她勇往直前的雄心,三茶,惠比寿,银座,豊州,代代木上原,这成为了一道美妙的弧线,渐渐高企,最终返璞归真。而与此相伴的则是那些经过她的和被她经过的男人。《东京女子图鉴》是一部女人戏,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女权/男权的文化批评视野,但实际上,如果只从这个角度去解读,这一切就显得太过狭隘。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只是因为它坐落在这尘世的真实之上,至于那些概念和理论,在现实的尘埃与烟火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它有着女权的意识,比如,绫日后遇到的那位女性上司,她念叨着“1985年是日本雇佣平权法案通过的日子”,女性不再只配在公司端茶倒水。而现在,经过一代人的舍身忘死的平权奋斗之后,如今的女孩们却都只想着嫁得好。这愤懑可想而知。但这故事不会向这种方向拐得太偏,它会迅速落入男权的现实,哪怕独立又桀骜的绫也一次次挣扎在世俗压力的边缘,当闺蜜都在谈论孩子和丈夫,她自己仍然感受到某种气馁。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它根本无意于纠缠什么权利概念,它叙述了一种现实中既定的困惑与困境,那些生活之中无法冲破又无法摆脱的东西,那些难以言说的宿命味道。

    从这个角度去考察那些男性,就更加有趣。犹如那些迭代的居住地一样,那些男人也像是一个个站点。最初,绫的初恋男友是她的引领者——他带着她一家家寻找好吃的小餐馆,在狭小的屋子里自己做一锅寿喜烧。让她在这座陌生的都市里不至于彻底进退失措。而从这之后的几个男人,其实都在复制着引领者的角色,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进阶罢了。在联谊会上认识的富二代,带着她进入了另一个圈层;高级订制和服店的老板,更把这一切都推向了顶端。他们让这个女孩一次次亲身见证了豪华与奢侈——她曾经想象中的东京似乎变得唾手可得。但这一切注定也有代价。富二代说自己是不婚主义,但转头就为了事业目的和一个姑娘成婚,而和服店的老板,虽然是绫提出的分手,但对方根本不以为意地离开,让绫突然陷入了不知所措,自己瞬间倒转成了被抛弃的那一个。

    这形成了一道拷问,他们明确地告知,从感情关系上,不会给自己任何名分,但会提供物质保障,绫深知一切也接纳了一切,这算不算一种交易?她出卖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这交易是否道德?结局又是否过于残忍?更残酷的是,按照绫的生活目标,除了这样的交易之外,是否还另有通途?

    其实,这看似暧昧的交易倒是最公平的形态,更有趣的是后来的两段关系,一场正式的婚姻和一次与小鲜肉的周旋。绫的丈夫口口声声说支持妻子的梦想,最后被发现不过是来自一本恋爱教科书上的教导,那算是为了讨到老婆的策略,还是一种欺骗呢?而离婚后和咖啡馆服务员小鲜肉的一场厮混,绫觉得自己总算可以成为了引导者,但最终发现自己又一次成为了猎物。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意过一个细节,为了要孩子,婚后的一天,绫精心换上了性感内衣,丈夫却说,麻烦你测一下基础体温。绫其实想要的是过程,而对方想要的是结果。其实,这不仅对于要孩子这一件事,这个微妙的瞬间,成为对绫前半生巧妙的总结,她的奋斗都是为了让过程具有意义,而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结果论者。绫和周遭的冲突在于,互相觉得对方都像是个无法解码的笑话。

    这故事从始至终一直让人流连,主要是因为它写出了普遍性的困惑。绫直面困惑,想拆解困惑,但最终也承认了困惑。它没有拐入励志走向——比如最终成就梦想和巅峰,困惑被消解;也没有成为鸡汤走向——比如,最终大彻大悟,与周遭彻底和解。绫离开故乡,返回故乡,离开东京,返回东京,她一直处于困惑之中。这是最诚实的表达,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时而镇定自若,时而不知所措。

    这看起来是个单线直入的奋斗故事,但也有着庞杂的毛细血管伸向整个社会。比如那些阶层凝固的绝望——绫搬到代代木上原之后融入了那个女人的圈子,她原本以为大家心意相通,但最终发现,之间横亘的沟壑根本无从跨越;比如,那些暗礁般存在的文化压力——塔楼公寓中高层和底层住户因为租金差异而形成的心理压迫。更何况还有那些温柔的职业太太和职业女友,那些把结婚当做求职对待的年轻姑娘,那些把孩子当做饰品炫耀的妈妈……你说,这一切都是敌意吗?也绝不是如此,但它终究还是会生发出某种较量的气味。人们都被扔到了这生活的迷障之中,蠢蠢欲动又不知所终。“各有各的难,因为我们都是人啊。”绫之前的男闺蜜,后来的伴侣,曾这样感慨。

    故事中密布着众多微妙的细节,比如,时尚杂志,它是引诱着绫最初奔赴东京的蛊惑,也是她最终被故乡的老师当做成功模板的证明。当初,她羡慕那杂志上的女人,后来她成为了其中之一,但这又怎样呢?还有,比如章鱼烧,它熨帖了三茶时期的绫,当千帆过尽,她又一次看到那个摊子,她还能接受站在街边大快朵颐吗?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在20年之后的重叠,沧桑得不可言说。

    这故事写尽了女孩一切细碎的经历与心事,野心势不可挡,渣男防不胜防,聚散离合的友谊,真假难辨的笑意,想干脆泯然于众,又确实于心不甘。绫的生活像个圆环,最终似乎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旁人或许会讪笑,会奚落,会冷嘲热讽,觉得她拼命奔跑了一圈,撞线和起步的不过是同一个地点,但只有跑过的人才知道,那怎么可能是同一处地点呢?那奔跑的过程是活着的证据。这一切和那些一直呆坐于起点的人们根本无从解释。

    事实上,这个关于“绫”的故事根本无意于探讨成功与失败,也无心于告诉人们到底该生活在都会还是小城,更无关女权和男权的争斗,它只关乎生活的迷雾,穿透迷障的野心以及最终学会与困惑相伴而生的气魄。这故事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的,就是审判和答案。

    (本文首发《新京报》书评周刊公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2. 昨天看完《东京女子图鉴》后,总觉得不对劲。今天,我试图寻找着这种感觉的来源,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不对劲一:绫在想什么? 也许是因为看了《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这类对个人内心感受极力描述的电视剧,所以在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走神并关心,绫在想什么?早上醒来,她看到龅牙的丈夫的侧脸时,她在想什么?与和服男一起吃浪漫晚餐时,和服男接到家里来电将她撂到一边的时候,她在想什么?她刷信用卡买了一件超出负荷的裙子,生日那天等在餐厅外面的心情是什么?后面一边肩负还款压力,一边连续几天晚上下班后站在那男人楼下按门铃时,她在想什么? 或者,她去到高级餐厅,吃到食物时,会不会有那一秒觉得:啊,原来这里的xxxx真难吃啊。 我一方面欣赏她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又会想,那些个细节时刻,她到底在想什么?她一直在羡慕着别人,因为别人有,她也想要有,可是拿到手那刻,她有想过这真是自己想要的吗? 现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可能经常说,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一定可以为此牺牲我的某某某某!可是真遇到现实中要牺牲某某某某的时候,又不一定能够咬牙承受得了。想象中的生活,远看美好极了,等小跑着一脚踏入这样的生活中,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面对这些不美好时,又将目光看向别处,开始下一轮追逐,继续发现不美好,继续追逐……这样的循环,不会厌倦吗? 不对劲二:鄙视链 一方面,绫一直追求着上层社会的生活,又一直接收到上层社会的“鄙视”。 另一方面,她的资产不断增加,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开始鄙视母亲在东京的店是水果摊,鄙视秋田乡下的人是井底之蛙,鄙视塔楼公寓四楼的女子死要面子…… 这很现实,我承认。这是一条物质资产论的鄙视链。 可是,也正是这条鄙视链,让我觉得这一切太被动了。就好像那句心里鸡汤:你有一天成为了你最不想成为的人。 这种在鄙视链里生存的被动感,让绫明明不喜欢上层因出生论而否定她,却又让她被动成为这样一个同样会鄙视别人的人。 这种鄙视和被鄙视的关系互动,让我觉得满满的尴尬,人与人之间好像缺少了温度。不经让我怀念起《西瓜》里面温馨平常的小日常,怀念起那些優しい的人。 不对劲三:绫的独处时光呢? 一直看到绫周转于职场和互相攀比炫耀的关系中,不经担心她有没有给自己充电和思考的私人时间。 她有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呢?一定没有过吧。 不然她不会人到四十岁了,还会一如二十多岁一样,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就又开始准备追逐别人的人生;不会一直混迹在女子茶话会式的圈子里。 世界那么大,又何止东京一隅。 追求那么多,又何止物质生活这一个。 真希望绫能快乐,可是她能快乐得了吗?男闺蜜的手应该握不久了吧。

  3. 这几天一边吃饭一边看日剧《东京女子图鉴》,拍得很不错。我本来是想写个提纲的,结果写成这样就发了吧,自己都没有读第二遍,有些乱,随便看吧。

    一、剧透(没看过的最好略过)

    出身于外地(秋田县)的年轻姑娘绫,没有任何背景依靠,也没有名校学历和留学资历,为着一定要在东京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自己一个人在东京努力打拼,从二十岁到四十岁,住遍了东京从低档到高级社区的不同区域,也经历了不同身份和阶层的男性,最终,她在表面上达成了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梦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她终于发现,那些她最终要摘得的桂冠,根本不是靠努力来取得的,而是由家庭出身、血统、本地阶层等等非人力所能及的因素决定的。最终,她选择了留在东京,但不再通过男人往上爬,而是领悟了“小确幸”才是值得珍惜和拥有的。

    这个情节,得到了很多在北上广打拼的青年男女的共鸣。

    但我却没什么共鸣,我只是觉得,这个片子,还真是比较真实反映日本的现实呢。

    二、东京男子图鉴

    片名是《东京女子图鉴》,是因为片子在聚焦女主角外,还刻画了众多东京女性的形象:职业小三、女强人上司、热衷相亲的白领OL、专门为嫁人而自我打造的姑娘、世代居住在富人区的“大家闺秀”等等。

    但实际上,这个片子是东京男子图鉴。

    首先,所有的这些女人,都是围绕着男人展开,她们不是作为独立的女性出现的,而是作为男性的另一面,被映衬出来的。小三,是男人的小三;热衷参加相亲活动,是为了认识能够让自己过上富足生活的男人;就连开着花店的所谓“独立”“有梦想”的姑娘,她的归宿还是和她门当户对的男人。

    要说起来,这些被“图鉴”的女子,还就是女主角一个人算的上独立女性的。但即使是她,也无法摆脱结婚还是不婚,生育还是不生育的困扰。

    其次,片中与其说展示了不同面相的女子,不如说,展现了不同阶层的男人。而正是这些男人,掌握了主要的权力。除了绫来东京后的第一个男友和最后一个她的男闺蜜,绫经历的男人,几乎是各种权力的代表,按照时间顺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不婚主义的世家子弟:并不是不婚,而是不和事业型女性婚,因此决定了一批女性不得不选择成为纯粹的家庭女性,姑且说他掌握了女性的“事业权力”;

    和服店老板:除了婚姻什么都可以,他掌握的是女性的“婚姻权”;

    丈夫“真人”:要生娃,要为了父母生娃,掌握的是女性的“生育权”;

    小鲜肉:只因为长得帅,所以要求被包养,掌握的是年长女性的“性的权力”

    富豪律师:只和门当户对的本地富人结婚,外地人不考虑,掌握的是女性的“出身权力”。

    对女主角绫来说,这些是她经历过的男人,所以,可以说她毕竟超越、遁出了这些男性给她设定的权力。但我们可想而知,其他的女性将会逐一就范于这些权力,就像筛子一样,最后剩下的女性,已经是极少数了。

    绫只是一个形象,一个浓缩的角色,一个反映所有女性各种可能性的镜子。

    而男人,才是手持镜子的人。

    正因为如此,我对这个片子最大的不满,就是结尾绫回到了最初,她“理解”了她所能得到并握到手里的,不是那些掌握了权力的男人,而是与普通的、三观相似的男性在一起的“幸福感”。

    换句话说,在东京,她能得到的和她如果不来东京就能得到的东西,是一个东西,就是“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就像她的母亲从东京来到秋田一样。她只是换到了东京而已。

    所以,整部片子全面展示了男性对女性的种种压迫束缚,最终女主角获得解放的途径居然是“小确幸”?连句控诉都没有?要从这一点上说,这些东京的女子,还真不如当今北上广的女性们。

    虽然中国的也不好。

    三、地域靠阶层划分

    与男人相比,阶层才是更加深刻的问题。

    绫搬来搬去,不同地域的女性风格不同,但实则不同地域指向的是不同阶层。

    说到底,绫之所以能够超脱于男性权力的掌控,根本在于她并不把男性作为自己的归宿,而是把事业、成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实现梦想中的财富地位作为目标。

    换言之,绫是作为和其他男性一样的身份,进入东京的。她所渴求的那些东西,虽然有些是女人特有的热望和希冀,但本质上是和其他男人一样的东西,说到底,也是权力。

    权力的本质之一,就是阶层。不同阶层掌握不同层次的权力,至于个体的所谓能力,也很重要,但是次要的。

    于是,绫也好,绫的第一个男友,最后一个闺蜜男友,以及那个从商界精英转型成NGO实践者的男性朋友,这三个男人是作为阶层的牺牲品出现的,他们不是绫的反衬,而是绫的正衬。

    绫野心勃勃的来到东京想博得权力,经过最大的努力、经营、心机,最终却发现,这个社会是有玻璃天花板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十年,不如人家的关系一个电话。如果说,有些阶层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但绫却发现,即使是一些很小的目标,也牢牢的锁定在不同的阶层里。

    譬如绫和丈夫所住的公寓,底层和高层就有着鲜明的阶层之分。

    所以,日本确实是没有经历过阶级革命、女性革命、社会革命的国家,从封建时代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封建领主摇身一变成为财阀和世袭议员。整个社会结构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娱乐、传媒、法律等塑造的看似平等的表面社会下,却有着靠一个人两个人、一代人两代人的努力都无法撼动的阶层分化。

    片子只是描述了大众能看的见的阶层,而那些看不见的,完全没有表现。

    四、中国

    这种从男女关系透露出的阶层壁垒,恐怕是很多在北上广打拼的中国年轻观众们最心有戚戚的了。

    而且,这两年国内的媒体也开始大声宣传要警惕国内的阶层固化等等。

    但是,中国和日本,社会结构完全不同,阶层固化只是看似相似。当中国的媒体谈论这个词的时候,重点不是“阶层”,而是“化”,强调的是一个过程。

    这就意味着,以前这个过程并不明显,现在则正在形成。

    而在日本,则完全不是“化”的问题,而是“已经存在”,是一个确定的事实。

    事实上,中国的阶层固化,只要形成结果,必定会发生改朝换代。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方面,中国的传统里虽然既没有自由,也没有民主,但却流淌着平均主义的血液,因此,一旦中下阶层普遍发现上升之路被堵死,造反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三观”,中国人人都有,大家在这一点上都差不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真相,而不是解放秦帝国的人民,这句话,到了李自成张献忠,还是如此。

    另一方面,因此,稍微有些历史感的朝代,统治阶层都不敢把阶层彻底固定下来,而是一定要留下一条虽然不宽,但相对公平的阶层上升之路。当然,这条路最多就到宰相、内阁首辅。不仅要留出上升的道路,帝国真正的掌权者还要不断的打击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势力太过膨胀、财富太过集中的权贵,确保帝国的核心统治者不会受到其他势力的干扰,还能让中下层的民众感到帝国的正义,感到核心统治者的仁慈,并心甘情愿按照已经设定好的阶层上升路线前进。

    所以,中国的阶层不可能真的固定下来,这可是核心统治阶层自取灭亡之路。当然,这条路会一如既往的窄。

    可是,这能说是中国的幸运吗?当然不能,这是中央集权加官僚主义管理的产物,所谓顺民、奴性,正是孕育在其中。

    所以,在中国,没有真正世袭的贵族,一朝天子一朝臣,富不过三代,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十年前的福布斯中国首富,今天有几人还在榜上?十年前的政治明星,今天又有多少人去了秦城?何况,这还是已经经历过开天辟地以来最大规模社会革命的时代。

    国民性不变,社会革命最终还是回到中央集权加官僚机构上。

    而日本,连这社会革命都阙如,还脱亚入欧,最终只不过是洋才和魂,又怪的了谁?

    五、艺术技巧

    这个片子我最喜欢的,是拍摄技巧。一个网络剧,每集只有二十分钟,又要表现这么一个现实主义的主题,很不容易。

    我看豆瓣上有不少人觉得情节推进太快,不合理,不圆润,其实,我却是觉得,这是片子的高明所在。容量有限,主题鲜明,这片子本身就不是以恋爱为主题,所以,用口述、独白的方式,直截了当交代情节,具有一种干净利落的技巧感。

    枝枝蔓蔓就难看了。

    附录:讨论区里有人问最后一集女主角看到老师拿来的杂志封面为什么大哭?

    我看群里的回答,都像是初涉世之人的回答,因此虚拟了这样一段,作为附录。

    你在你们县高中一直是全校第一,高考前保送你去中央财经大学,你不去,一定要考北大。然后考上了。毕业后,你到了一家大国企工作,一直很努力,三十几岁到了处级,所以,你作为励志典型、青年才俊,登上了一份二流杂志的封面。

    你的家乡的父老乡亲都觉得你真牛逼啊,怪不得当年保送都不去,原来志向这么远大,前途不可限量啊,是我们小县城的骄傲啊。

    你也觉得自己很牛逼,三十岁出头就到了正处级,四十岁时候上正司局级没什么问题了吧。

    然后时光一晃,你四十多了,不仅没上正厅局级,连副厅局都没混上,成了公司里任职最长的处级。你上面,看似伸手可及,实际是玻璃天花板,这是你这十年才明白的,因为那背后都是关系啊。

    你的同龄人,当时有些还比你慢,但后来有些人跳槽了,有些人凭借背后的后台,早就是正厅局了。

    而公司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九零后,个个都是牛校,海龟,懂好几国外语,多年的经验让你不用猜就知道他们的身后谁富谁贵,你的本科学历黯然失色,自己都不好继续提。虽然他们暂时都居于你下,但说不定哪天跑到你上头了。

    而且,这些年为了打拼,没有顾得上家庭,结了婚还离了,四十好几还是孤身一人。

    所以你很伤心,觉得自己是个LOSER,想回老家,回到县城的时候,偶遇你的高中老师,当年让你保送中财的那个。

    他兴奋的拿出你三十几岁登上的杂志封面——这份杂志早就倒闭停刊了——对你说:你真的是我们的榜样啊!我一直拿你教育我的学生,向你学习!要有志向!你实现了你的梦想啊,到北京大国企的总部工作!都是正处长了!和我们县委书记一个级别啊!

    你说,你听到这些,你会不会哭? 你会不会哭?

  4. (一)

    故事要从上周四说起,那一天我想在轻松冥想的公众号里,写关于冥想老司机、对冲基金之王Ray Dalio的故事,于是那天早上就一直在看Ray的访谈视频,看了三个多小时。老司机代表了一种理性到极致的风格,不讲废话,不讲任何空话,也不发表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任何事情的看法——他只是讲原则,反反复复地强调人如何清楚的认识自己,如何清楚地规范自己按照原则做事。

    讲真,Ray Dalio的访谈确实是很不好看的那一种。太干,太枯燥,没有段子,没有共情,没有哈哈大笑,真像是一架机器,平缓运动波澜不惊。Ray Dalio说生活没有惊喜,所有的惊喜,都是缺乏准备的表现。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各方面清晰且完善准备的人,那么,你的生活中就并不会有惊喜。

    所谓成功,不过就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学习驾驭这些比我们更强大的机器的过程——学习驾驭资本市场,学习驾驭金钱,学习驾驭时间,学习驾驭现代社会。Ray Dalio把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比做“机器”,你不能对机器有情绪,或者跟机器做任何商量,你只是必须学习这架机器是怎么运转的,最终能够让它为你服务。

    而我们眼前最大,最看不见的,怪兽机器,就是现代社会。它包含了由技术变革引发的生产生活形态的各种变化,深层次的塑造了处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心情健康的方方面面。它太强大,也太复杂,更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甚至都忘记了,它只是一台机器,而我们要学习,去驾驭这台机器。否则,我们就只能被这架机器欺负了。

    有人说,《东京女子图鉴》的女主一直在喂养的是,欲望这头怪兽。我却认为,欲望只是一个极其浅层的表象。她真正所喂养的,是这头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现代社会的怪兽。

    而这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错。我们作为整个人类,被拖进真正的现代性不过一百年,所有人都在挣扎和寻觅一个方式,要重新认识这头怪兽,重新把它关进笼子里,重新成为能驾驭它的人,而不再被它主宰和驾驭。

    (二)

    这部剧所反映的20年,正是现代社会巨变的二十年。是东京,作为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二十年;是一个泡沫经济到中产阶级梦破灭的二十年;也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个人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家庭核心主义,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二十年。

    这部剧站在女主绫的角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尽了最大努力,却仍然没有过上很理想的人生?”

    在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理想人生的范本,其实只有两个要素:有钱和幸福。而在攀登的过程中,绫不断遇上被叫做“阶层壁垒”的障碍,止步于中上层中产阶级的工作,仅仅衣食无忧却还远未达到富有。而这种中上层阶级的工作,本身就排斥了“家庭幸福”这个诉求—— 这一帮中产阶级,随着收入的提升,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男性累觉不爱没有精力去满足女性的感情和生理需求,而女性到了这个地位生孩子的成本就变得极其高昂,以至于,家庭的两个核心要素:性爱与孩子,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也就是,一个人在顺应现代性规则的情况下,游戏的利弊已经非常明显了:你可以透过自身努力,机遇和贵人加持,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上演一出美好的奋斗戏码,并且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和财富。而随着这个游戏的不断升级,你必须付出更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来维持这个游戏,完成更劳累的工作。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被最重要的工作越占越多之后,就无法再拨出足够的预算,来购买“幸福”了。

    这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所有男性和女性都共同面对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剧中的男性的择偶观,非常落后,认为社会进步了,男性并没有进步。比如,出身好的男性仍然要找门当户对的傻白甜,比如,普通男性仍然只想找一个能看顾家里生小孩的女人,比如,婚介所里说成功男性更看重生育能力而要找一个年轻的女人而非不错的职业女性,比如,男性想找一个经济能力不如自己的女性因此绫一身名牌气质太好反而受到冷落……

    这一点儿也不落后,而是任何一个人,要构建家庭的时候,都会遵从的游戏规则。构建家庭遵循的是“稳定原则”,而不是“情感原则”。家庭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关系,一个几十年的时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那么这个关系的构建,就需要双方对自己的角色,职权责利都有很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稳定进行下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情感只是充当一种降低沟通合作成本的调剂和润滑剂。因此,家庭的构建目标,并不是最大化的心灵相通并使其中的个体幸福。

    那么,在这个游戏规则中,事业不错,有收入,但工作忙碌,而不愿意生小孩的职业女性,就变成了不那么好的合作对象—— 沟通成本高(并不会百依百顺),预期收益低(不愿意生小孩)。所以,在这个游戏规则上来看,事业不错的职业女性反而在构建家庭的游戏中,成了最不受欢迎的对象。

    在这几个复杂并相互冲突的游戏规则中,人只有非常有限的筹码,赢了这一个,就赢不了那一个。即使剧中出身很好够有钱的人,婚姻感情照样也是跌跌撞撞,始终在感情和幸福这个层面上有所缺失。

    因此,我们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有钱”和“幸福”,再进入战场,无异于在玩一个自己根本没有胜率的游戏。这是一场梦想和希望支撑下去的游戏,靠时尚杂志和信用卡,一遍遍催眠自己下一把就能赢的游戏。

    事实上,你怎么过今天,40年后就会怎么过一天。除了咖啡从雀巢速溶换成了星巴克,coach换成了LV,以为自己变了,其实什么也没变。

    (三)

    这几年的社会学研究都很丧,各个国家的社会学家们的所有作品,光是听名字,就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真的没希望了:《穷忙》(我们越来越穷,但是越来越忙),《无缘社会》(孤独终老太正常啦,这是一个日本社会学家写的),《单身社会》(不解释了……),《父酬者》(别想着阶级跃升了,能不掉回赤贫就是万幸了)

    我喜爱的老司机,《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这样说道:这是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阵痛。之前,从农业时代,进入到工业时代,就是把一个人从农民转化成沃尔玛的超市收银员,或者是福特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仍然从事的是简单的手工和体力劳动。这时候,这个转换并不难。而接下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让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变成能在电脑前敲代码写文章处理复杂符号的人,那可就难如登天了。

    简答地说,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也就是权力向金字塔更顶尖的知识与智力集中的过程。而知识和智力作为最强生产力,却又是需要数十年和高成本的早期教育投入才能发展完成的。因此,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变成滴滴司机很容易。但一个人从出租车司机,要变成滴滴公司的程序员或者产品经理,几乎没有可能性。

    因此,如剧中所体现的中产阶级的工作一样,女主角从事品牌经工作,她的丈夫在亚马逊工作,以及精英男士从事的投资银行以及律师工作,都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工作者”中的初级阶段。相对简单和重复的知识,就足够做好这份工作。而他们,也确实无法胜任知识经济更顶层的,发现新知、产生创意、发明等更高级的工作。

    其实,这也是创新乏力的日本社会的写照。在这部剧中,日本人仍然以进入外企工作为荣,而在外企,他们所从事的也只是近似于体力劳动的知识经济工作。仍然是拼时间,拼体力,拼效率的工作。也就注定了收入天花板明显,每天勤勤恳恳工作8小时而最终会成为每天勤勤恳恳工作12个小时的大区经理。不久的将来,更惨的情况,可能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你就是每天干20个小时,也已经没用了……

    当索尼和松下在不断努力研究自行车可以怎么骑得更快的时候,大洋彼岸的乔布斯分分钟就开起了飞机,轻松愉快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后告诉一脸蒙蔽的索尼,嘿嘿,这架飞机是向自行车致敬的哟!鼓掌!

    (四)

    咦,写到这里我在想,我还是在写《东京女子图鉴》吗?

    也许是学社会学的原因,我越来越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人命运”这回事。每一个人,都只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具体表征和呈现。在一个大众媒体和消费社会时代,已经很难有人有真正的“异质性”了,大部分人,每天所看,所想,所思,所做,几乎完全一模一样。

    每个人都住着样板间,而每个人都活成了某个人群的样板。就像苹果树上永远只会结出苹果,梨子树上也不会长出草莓。那些五官不同的人,在某个层面上来看,真的,都只是一堆面目模糊的算法,被恐惧和欲望驱动着,又有谁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东京女人最想模仿的,就是巴黎女人,她们疯狂地学习巴黎的时尚,把埃菲尔铁塔搬回来搞成东京塔,吃马卡龙,穿平底鞋,拎LV,还要故作一种轻松愉快的姿态走在街头。她们学到了所有巴黎的表象,学到了所有她们想看到的“文化”,却从来学不会,巴黎文化里那种与世界保持一步之遥,还有胆fuck everything的逍遥自由。没有自我和反抗文化的现代性,只是保持卡哇伊的乖顺面容,期待自己明天能比今天卖个更高的价钱,从三茶搬到惠比寿,把kate spade换成gucci,然后说“我很幸福哟”。

    想被骗,就可以一直被骗下去。想觉醒,就要承受独自背弃整个社会规范的勇气和苛责。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睛和文化规范里,也就永远只能活出“看上去还不错”的空心人样子。

    女主角一直在成为一个“被别人羡慕的人”,现代社会一直在用别人和社会的规范,来调教每一个人,一切都是你消费的商品,不仅仅是住宅车子和衣服,还有你的丈夫孩子和狗。从别人的眼光来看,只有这一切来证明你的价值。人的内在自我感知已经完全屏蔽熄灭了,他甚至已经失去了感受自我,和自我精神的能力。她以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令人羡慕的人,而站在现代社会这头巨兽的眼里,她不过是另一只热气腾腾扑进来,几下被咀嚼得渣都不剩的小老鼠。

    小老鼠看着狮子笼前面美好的广告,harry winston的婚戒,Joel Robucheon的餐厅,兴致勃勃地冲进了狮子笼。

    如果有一天,有一只小老鼠突然醒过来说,好像有哪里不对的样子。它按捺住自己的欲望,也忍受了其他小老鼠对它的鄙视和厌弃,它认真地观察着其他小老鼠,也认真地观察这头狮子。

    然后,它绕开了那些美好的幻象,还顺便搭了个狮子的便车,通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