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黑匣子 Boîte noire(2020)

简介:

    一架从迪拜飞往巴黎的班机,在阿尔卑斯山不幸坠毁。一位年轻又才华横溢的法国航空事故调查人员马修(皮耶尼内饰演),被指派为这起空难的首席调查员。这是驾驶失误?还是技术故障?或是恐怖攻击?当这起调查结案时,马修开始怀疑证据发生问题。当他再度聆听黑匣子的内容时,竟发现一些严重干扰的细节。黑盒子的磁带是否遭到修改?而他对真相的痴迷与追求,是否又会因为违背上级命令,让他的生命遭到威胁?

演员:



影评:

  1. 资料:波音737-800机型曾多次发生事故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波音737-800属于737NG,在737MAX推出之前,是波音单通道的主力机型,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波音客机,也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单通道客机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波音737-800机型多次发生严重事故。

    2016年3月19日,迪拜航空981号班机从阿联酋迪拜飞往俄罗斯顿河畔罗斯托夫,机型为波音737-800,于顿河畔罗斯托夫机场降落时坠毁,机上有55名乘客,7名机组成员,共62人,全部遇难。

    2018年9月27日,新几内亚航空73号班机从东京飞往莫尔兹比港,机型为波音737-800,在降落时坠入海中。航班所载47人中有46人生还。2018年10月1日,一名失踪乘客已经被找到并确认遇难。

    2020年2月5日,飞马航空2193号班机从伊兹密尔飞往伊斯坦布尔,在降落时冲出跑道并断成三截,机型为波音737-800。机上183人中有3人遇难,179人受伤。

    2020年8月7日,印度快运航空1344号班机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国际机场飞往印度科泽科德卡利卡特国际机场,于降落时发生意外,飞机冲出跑道,机身断裂。机型为波音737-800。机上共载有190人,包括184名乘客及6名机组人员。21人在事故中丧生,75名乘客受重伤。

    波音737ng的资料

  2. 0321更新:

    看到东航波音737-800空难事件,难受到不知道该说什么。逝者安息,活着的人平安健康开心的活着,希望能看到血的教训后的行业改进,也希望大家保持冷静客观看待事件,不对他人造成伤害。


    写在最前:空中浩劫系列纪录片爱好者的一点儿小感悟,轻微小小的剧透而已。

    看到最后的结局的时候,满脑子都在想,这真的不是在影射某音公司737-max事件吗?同是因为飞机制造公司的设计缺陷,但迫于成本投入压力和市场环境竞争压力,在明知飞机有缺陷问题,“勾结”航空管理局,隐藏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导致空难事件,而且还是某音公司的死对头法国拍的,让人真的是很难不联想结合在一起。

    某音737-max机型是在千禧年初为了对抗某客的迅猛发展,为了降低成本飞短线航程,在原来的机型上进行改造出来的。本质上来说,飞机作为上世纪工业水平的最高象征,其技术难度和复杂度自然不用多说,一款新的机型的研制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周期,想想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就知道了,那某音为了求快,就在原来的机型上进行改造,后来为了解决飞机抬头过高,无法配平的问题,在系统里添加了一个叫mcas的操作系统,并在上市的时候也承诺漂亮国航管局faa,这个系统对飞行员完全没影响,也不需要额外的培训,甚至没有写在操作手册里。但是当飞机遇到特定的几个异常流的时候,这个系统就会自动启动,且飞行员并不知道且很难处理操作飞机。印尼狮子航空610航班空难和紧接着两个月后埃塞俄比亚航空空难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也导致这个机型的飞机被多家航司停飞。对此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空中浩劫S21E04这集: 有详细的解释。

    这部电影最后的悬念也类似,飞机发生空难,制造厂商勾结航管局相关人员,伪造证据让大家以为是恐怖分子导致的空难,实则掩盖因为安全系统漏洞被黑客侵袭导致飞机坠毁,为了就是保全飞机制造商的“订单”和利益。还好遇到了一个酷似nerd,实则非常有才能和正义感,甚至不惜为了真相牺牲自己对象的技术小哥,顺着蛛丝马迹和绝佳灵感,以及对黑匣子的专业和热爱,抽丝剥茧,勇闯案局,揭开真相。我觉得更加讽刺的是,主演小哥皮埃尔·尼内的某些角度,真的非常像斯诺登,看的时候我一直很恍惚,甚至他的行为也是那么的相像。

    除了批判这种资本凌驾于生命之上的贪婪和自私、赞扬人性并未泯灭的主题以外,片子的节奏设定也还挺好的,大家都在说前半段有些拖沓,但我觉得背景交代和设定这些不讲清楚的话,容易让人看懵,举个例子,比如男主独自探险,且遇到车被操控的那段,细节的设定配乐氛围的烘托,营造了很好的紧张感。故事情节跟随男主推断结论的一次次变化,不断反转,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过程中甚至会在想是不是男主自己在意淫,当然也要赞一下男主的表演,将那种脆弱敏感、孤注一掷又坚持真相的极客感塑造的很到位。

    不是影评,仅为个人兴趣爱好的观后感记录,不喜勿喷,欢迎友好交流,感谢!

  3. 最近这几天,总是有不少网友在问,黑匣子为什么不是黑色的呢?其实,黑匣子在最初诞生时确实是黑色的。但由于黑色非常不利于搜寻,到1965年之后,全球的航空公司便开始将自家的黑匣子改成了最为醒目的橙色。

    可以说,黑匣子对于现代航空事业的安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飞机数据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者,它是飞机失事后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

    前不久释出资源的法国电影《黑匣子》,无疑成为我们了解黑匣子以及空难事故调查过程的快捷窗口。影片中,男主角马修在某次空难事故调查的分析中,不断地抽丝剥茧,如同大侦探福尔摩斯那般一步步挖出空难的最终原因。

    影片伊始,导演便通过一个长镜头,为我们呈现了即将失事的航班上的最后片段。画面从飞行员所处的驾驶舱开始,镜头逐渐后拉,经过一节节机舱,最终停落在黑匣子上。

    随后镜头一切,画面便以大特写的景别,直接对准了男主角马修的右耳。此刻,马修正要戴上监听耳机,准备对一段飞行事故的音频文件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巧妙的转场,导演雅恩·戈斯兰既向我们展现了即将聚焦的两个关键因素——失事飞机和调查人员马修;同样也在暗示着,声音,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

    但在最初的事故调查中,马修并没能亲自着手。因为他过于理性,沉迷技术分析,不懂得人情世故,由此得罪了直隶上司波洛克,后者带着另一位同事奔赴现场,搜寻黑匣子。

    向来事业为重的马修,本以为会错过这个从业以来最重大的事故调查任务。但没想到,上司波洛克在分析完驾驶舱语音记录器的黑匣子后,就在翌日神秘失踪,不知去向。于是,事故调查局的领导便临时委任马修为项目负责人,彻查空难事故。

    毫无意外,马修接手任务后,立即以出色的听音能力,在驳杂难辨的对话音频中发现一个这样的关键词:真主至大。简单地来说,这桩空难事故极有可能与恐怖袭击有关。

    就在即将定论时,事故调查却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某位空难受害者家属突然联系到马修,并将其妻子生前的最后一段通话记录交到马修手上,希望能让空难原因水落石出。

    果不其然,马修在通过几组数据对比后发现,原先被认定有恐怖主义倾向的嫌疑人,根本无法走到飞行员驾驶舱门口。而真正的“空难杀手”,极有可能是飞机的自动驾驶装置。

    马修不顾领导阻拦,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彻查幕后真相。他私自闯入波洛克家中,取走对方的行车记录仪;跟飞行员私下接触谈话,询问他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意见;他还将女友诺米的公司文件拷贝下来,用于翻案。马修的这一系列举动,让周围的所有人对其产生质疑。

    遗憾的是,就在马修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即将堪破最终的真相时,飞机的自动驾驶测试结果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空难原因和自动驾驶系统无关。

    为此而豁出一切、甚至赌上职业信誉的马修,顿时整个人情绪崩溃。马修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女友,连付诸心血的工作也同时丢失,只能落魄地回到姐姐家中调养。

    这场坠机事故真的只是恐怖袭击吗?马修的所有质疑难道都是凭空臆想吗?调整过后,马修还是决定继续彻查真相。

    他不得不重新厘清线索,将案件主谋从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转移到网络安全提供商上,并最终在一段音频文件中意外发现失踪上司波洛克提供的坐标系,案情由此得以破解。

    整体而言,电影《黑匣子》并不是一部酣畅淋漓的爽片。虽然在主线上,它讲述的是一个孤独无助的调查员,对抗庞大贪婪的资本财阀的故事,有着英雄主义式的热血和愤慨。但从根本内核上而言,它其实有别于好莱坞的此类影片。

    无论是讲述记者们报道“天主教牧师性侵事件”的《聚焦》,还是再现一位律师起诉庞大的杜邦公司的《黑水》,它们都天然地将主角们塑造成伸张正义的使者,并将旷日持久的正邪对抗展现得忧愤难当,情绪充沛。

    2015《聚焦》

    2019《黑水》

    即便是极为客观的纪录片《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也同样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浓厚的社会批判意味,在近期备受关注。

    2022《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而相比之下,影片《黑匣子》对于庞大财团的刻画,显然要寡淡克制得多。不管是航空公司的各个高管,还是网络安全公司的负责人,都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显得过于程式化。

    影片在塑造反派时,显然并不打算让观众倾泻过多的愤怒。导演选择将更多的笔墨都放在男主角马修身上。

    而法国演员皮埃尔·尼内的准确演绎,则让马修这个角色显得没有那么完美。他并不是大众意义上的英雄,甚至还尽可能剥离开正派的固有属性。

    比如,在飞行员的驾驶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他的选择并不倾向于前者;在面对记者们刨根问底追查真相时,他一开始也无意告知;而最为关键的是,在事业和爱情面前,他毅然地选择前者,甚至还将恋人的事业亲手葬送。

    如果说马修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扳倒大企业,从而挖出深不见底的黑料,那就显然有点过于抬举他。

    而在工作中,马修却有着让人讶异的专注力。比如,在跟同事聊天的片刻,他就将后者苦苦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为得出自己想要廓清的结果,不惜得罪上司,落得失宠的下场。

    正是这种惊人的专注度,才让马修得以超越理性,得以在声音所构建的幻想世界中找寻答案。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展现着马修的这种能力,与此同时,导演也通过很多细节,反映出马修常常在人声嘈杂的环境中失去控制、精神异常的状态。

    在我看来,马修就像《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在某个领域中拥有极高的天赋,但同时也深受其扰,难以自拔。

    马修的这种状态,归根结底,来自他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及渴望证明自己的企图。影片后半段,马修在姐姐家中面对父亲的照片时,曾说出潜藏内心深处的困扰:他(父亲)说我不配成为飞行员,也不配成为声音分析师。

    因此,近乎痴狂地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看似是马修对于真相的寻觅;实际上,乃是马修对于自我的反复确认。

    而正是这一点,让影片《黑匣子》出现了分裂感。它一方面在类型层面追求对抗,试图营造正义的个体和贪婪的财阀之间的强烈冲突。但另一方面,它又在不断地探索着马修复杂的心灵世界,一个急需在每一次的事故调查中证明自己的疯子。

    因此,当马修最后冒死拿到证据,并将其上传到云端时,我们并不会感到有多大的惩奸除恶的快感,反而体味到马修心中的释然。那一刻,他终于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臆想者,他那可怜而卑微的骄傲姿态,终于得以满足。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这部电影被众多法国人评为年度最佳。

    电影男主是一个有强迫症,神经衰弱的人。从他工作时一丝不苟的桌面能看出此人性格认真,且有些较真。同时,他对声音十分的敏感。可这些,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就为后面男主偏执调查奠定了性格上的动机条件。并且, 也为他被人所质疑提供了借口。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你自己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你会喜欢他吗?话说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她有神经衰弱,对声音很敏感,当然没有男主敏感。不过像有的同学抖腿,翻东西,键盘上打字等等这些声音,她会比其他人更受影响,最后只能调到二人宿舍。话说一次上课,前排的同学毫无征兆地打了个喷嚏,被吓到的同时,她的耳朵竟然动了,我坐在他们身后,有幸观察到她受惊的一幕。所以,有过这样一位同学,我十分同情男主,也很理解影片男主的境遇,毕竟被身边的人说神经质,龟毛,挑剔……会给人留以不好相处的印象。

    法国人拍电影,喜欢研究心理。电影里许多细节处理得很好,比如男主戴耳机的时候,无论是耳麦式还是降噪式,都给人极强的代入感。而这种强烈的代入,几度让我产生一种怀疑:男主对声音如此敏感,神经衰弱到这个程度,我虽然承认他耳力过人,很有天分,他真的不是幻听吗?如果不是他的负责人失踪的节点很微妙,我可能真的跟他周围的人一样,怀疑他是神经病了。而自尊心强烈的男主也用实际行动向同事与观众证明自己:我能听到你听不到的,我只是对声音敏感,你听不到就说我是幻听?

    电影应该是在男主偷妻子报告的时候,达到了一个转折。试问自己,被身边最亲近的人背叛是什么滋味?不说发动机系统的问题,就单说偷报告这事,如果我的丈夫也如此执拗,幼稚,我会怎么做呢?生活中,我很敬佩这种人,但是会敬而远之,太可怕了。电影看到妻子被解雇的时候,只想替妻子对男主说一句,t'es fou。夫妻之间要加强沟通啊,朋友们,信任与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尤其如果自己的配偶是如男主这般的,多唠唠嗑,多拉拉手,减少互坑指数啊。

    而电影最后一幕是给妻子的,看见妻子挺直的背与落下的泪,我突然明白她的心理了。她是爱男主的,就算丈夫为自己认为的可能性去查她,最后坑了她,她也只是认为男主是生病了,他心理有病,可还是爱他的。不过妻子这个演员Lou de Laâge,在此片里变现力并不足。我之前看过她演的 “白雪公主”,“呼吸”,“期待”,可能因为妻子是配角吧。

    说说我自己感到有些弱的地方,男主查到黑客的部分时,我心想,就是那么巧吗?一年就一个黑客拦截飞机系统?被捕了?然后结局就是去年那个黑客黑了系统。飞机上三百来号人,照片就几张而已,还就正好拍到黑客的侧脸了?最后十分钟是全片高潮,话说这真不是法国移动网络供应商的广告吗?偏远郊外的大房子里,不用wifi信号这么好吗?用的orange还是sfr?反正不可能是bouygues和free就是了。而且男主躲着的时候,pad屏幕那么亮,就算离很远,也会感觉到有光亮吧?

    最后车祸自动驾驶的部分,因为没研究过车,也不太懂。总结一下,个人角度是瑕不掩瑜。男主的心理表现太多,反而在整体情节上抓得就弱,不过还是非常精彩,氛围感十足的一部片子。(不建议吃面的时候看,面条容易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