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1931)

简介:

    在伦敦的合唱团工作结束后,美国女孩玛拉·多维尔(梅·克拉克 Mae Clarke饰)因无法找到工作,只能靠出卖肉体来养活自己。伦敦的滑铁卢大桥是休假的士兵进城的主要入口,同时也是玛拉生意较好的地点。一天晚上滑铁卢大桥发生了空袭,而玛拉意外遇到了一位加拿大军队二等兵罗伊·克罗宁(道格拉斯·蒙哥马利 Douglass Montgomery饰)。玛拉因空袭打消了做生意的念头,而年轻的罗伊并没有意识到玛拉的职业,在袭击结束后,护送她到了公寓,并在那里共进晚餐。玛拉将自己描述为一个失业的合唱团女孩,家庭富裕的罗伊对她的慷慨帮助却让玛拉心情复杂。玛拉为自己的隐瞒感到羞愧,而罗伊却疯狂地喜欢上了她……

演员:



影评:

  1. 这里写影评的都不注意点么,这是1931年第一版,不是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的1940第二版。

    《魂断蓝桥》原本是罗伯特舍伍德根据真实经历所写的一部话剧,反响并不好,但是被环球制片方看中拍成电影。

    这版的导演就是詹姆斯威尔,他也因为这部片的成功获得了执导《弗兰肯斯坦》的机会一举成名。一开始原定女主是罗丝霍伯特,但是她因为合同到期不愿意演,就换成了梅克拉克。后来罗丝表示比较后悔。

    当时还只是新人的贝蒂戴维斯也扮演了罗伊的妹妹,她自己是非常想演玛拉的。

    后来这部片子的版权被米高梅买下,为了1940版的地位而被雪藏多年。也侧面说明1931版同样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1931版剧情是最符合舍伍德所写的话剧版的,设定基本一样,和1940版设定有很大不同。

    1931版玛拉在遇到罗伊之前就经历了舞团失业和不得不沦落风尘,而且是出身于一个酗酒家庭跑出来打拼。而不是1940版里因为谈恋爱被芭蕾剧团主管开除,又找不到罗伊而沦落的。 罗伊也没有传来阵亡的情报,只是玛拉多次逃离,最后答应了罗伊的求婚,却立刻就被炸弹炸死。

    因而这版的玛拉设定上文化素养不高,生活也比较下层。本性善良(一开始就是好心帮人找丢了的土豆而遇到的罗伊)却充满自卑的女孩子,对于爱情无比渴望却不敢追求,悲剧更多是命运导致的。而不像费雯丽版更多是一个艺术气质出色,但缺乏生活考虑的女孩,悲剧更多是性格导致的。从头到尾31版玛拉纠结的也是自己的过往。凯蒂这版只是好心的邻居朋友,不是类似1940版的剧团同胞,关系也远没有1940版那么深,这也更凸显出了31版玛拉的无助。

    梅克拉克整个生涯作为主要角色的片子拿得出的就是这一部,虽然外貌不突出,但是她还是把玛拉的自卑纠结,还有善良奔放的一面都体现得很好,整体也是一个可信的下层女孩。特别是后期几次拒绝和逃离。能让人为她的不幸同情和感动。让人觉得这个女孩沦落风尘是可悲的而不是可憎的。和费雯丽我觉得没有可比性,因为设定完全不同。她完成的也是很好的。

    因而剧中除了开头玛拉因为生活方式和罗伊有过争执外,之后多次分离逃走都是因为自己的风尘过去。然而即便是经历了这些,罗伊依然不断追寻,最后从房东这里知道了真相 后,依然当着大兵们的面向她求婚。肯特道格拉斯的罗伊比起罗伯特泰勒那样风度翩翩的上层绅士,更多是一个一个青涩稚嫩的年轻人,渴望纯真美好的爱情,不顾及出身和世俗。

    因而这版的罗伊显得更坚定,对于爱情的执着更让人感动。玛拉的放弃更多也是不愿意打破罗伊的梦,宁可牺牲自己的追求,毕竟不像1940版那样两人曾经有过毫无保留的相爱。因而这版虽然情节曲折少一些,爱情本身动人程度不输1940版。1940版虽然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都很好,但我始终觉得罗伊和玛拉的爱情被凯蒂对玛拉的友情比了下去。凯蒂才是40版里最触动我的人物,作为一个朋友忠肝义胆到了极致,玛拉真正最需要的是她而不是罗伊。

    要说就是结尾这段玛拉被突然炸死有点生硬,拉低了片子水平(虽然话剧就是这么写的)。哪怕是首尾呼应,助人而死也会进一步的升华。这段比起40版有不小差距。

    这部电影虽然不如1940版经典,却也无疑称得上佳作。写这篇也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这部片子,而不是看到满屏40版影评不知所谓。

  2. 这是一部经典爱情电影,一场爱情悲剧。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上尉罗伊在难得的休假中邂逅了芭蕾舞蹈演员玛拉,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然而,由于征召令的提前到来,罗伊还没有来得及与恋人道别便赶赴战场,从此音讯全无。后来,玛拉以为爱人战死沙场,又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战后玛拉与罗伊意外相逢,她自觉无法继续这份恋情,最后玛拉在两人初识的滑铁卢桥上自杀身亡,留下一首《友谊天长地久》陪着罗伊遗憾终生。看起来是战争造成了悲剧,然而细思,如果没有战争二人就真的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就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争只是加重了悲剧色彩而已啊。

  3. 看了无数次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影片讲述了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罗伯特·泰勒饰演)在休假中一次偶然救下了芭蕾舞女郎玛拉(费雯·丽饰演),一次美丽的邂逅,两人一见钟情,最后互订终身。

    因为战争两人不得不分开,阴差阳错,再次相遇是已物是人非,女主最终魂断在初次相遇的滑铁卢大桥的凄美爱情故事。

  4. 看惯了高清,一开始看黑白画面很不习惯,十分钟以后,好电影的魅力就再次被证明了,更吸引人的永远是故事而不是技术。

    很多人说,觉得这个故事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玛拉为什么不向罗依求助,不向他的母亲求助。我想说,经典的电影经典在于,一个故事也许有些离奇,但是主旨总非常精确的洞悉了人性。而故事只是为了让观众体会到这个内涵而做个一个幌子。女人是会为爱情而忘记一切的。

    许多年前,我在飞机上跟一位姐姐聊天,她编程高手,作风利落,不修边幅,女性性格特征不明显。我们聊到血凝,她悠悠的说,如果能遇到那样的爱情,死了也值了。

    死了也值了,这是一个尚没沉浸在爱情里的女生说的话。而当一个近乎完美的爱情,恰巧出现在一个纯情女孩的生活里,你一点儿都不需要奇怪,这爱情成了她的全部,我说的是,全部。她的思维,生活,选择,都是围绕着这爱情展开的。然后她不自觉的把自己献给了这爱和她的爱人。她知道自己是他的天使,是美,是可爱,是完美的女神化身。她也知道这是她能给他的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个美好的意象。同时,这也是她的爱情能够延续的唯一保证。从此,她没法也不会走下神坛,除非,她不爱他了。

    所以,人群里,一个女人有爱或者没有爱,是非常容易辨别的。那些暴躁,高声,蓬头的姑娘,那些对着她们的丈夫指手画脚,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主妇,是没有爱的,我甚至并不相信她们曾经爱过她们的丈夫,而后在日常生活中磨灭。因为真正的爱情,宁可心如刀割,也不忍在现实生活中,蹂躏到皮毛不堪的。

    同样,一个能以非常轻松的态度,不介意自己的样子跟你在一起的女孩子,我只能说,至少,她不那么爱你。

    所以,当罗依要走的时候,玛拉想的是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见到他,而不是她要为这样一次送别付出多巨大的代价。这一刻,她的头脑里,跟飞机上的姐姐,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女主,跟全世界所有沉浸在爱里的女人一样,这一生,只为再见到你,哪怕要下一次地狱,下十次地狱,我也顾不得了。

    所以电影里的她,在面对要不要向罗依或者他的母亲求助的每一个生存的关键时刻,甚至没有什么思想斗争,她的心里,只有他的信,他的花,他的生死与归。也不是刻意要隐瞒他自己的艰难,只是,再坚持看看吧,也许一切就会好,也许就不用去为了钱和生存这么现实的问题,去打扰我们的爱情。

    而后来,为了凯迪,也为了活下去,她堕入风尘。这一幕,费雯丽演的真好,一个纯情的女人当然也可以风尘的,当然也可以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在没有爱的荒原,不过就是活着,也许找一点乐子,也许买一些像样的衣服和住一所像样点的房子。

    只是,没想到今生还能见到你而我们还相爱着。你还活着,你还活着。同时活过来的,是她尘封的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和期许。她从来就没有不纯洁过,可是她她早已走下神坛,在现实的淤泥里摸爬滚打了很久。该怎样回去呢?该怎么还你一个美好的我?天知道她对他的爱有多坚贞。可是,该怎么样,让我们的爱情纤尘不染?怎么样,让你望着我的眼睛不蒙阴翳?

    所以,她选择了离开。而选择了离开的她,却没法再像上一次一样,上一次,她还单纯无知,还有生死与共的好友,这一次,她的心已死,没有了挣扎着活下去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