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影评的都不注意点么,这是1931年第一版,不是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的1940第二版。
《魂断蓝桥》原本是罗伯特舍伍德根据真实经历所写的一部话剧,反响并不好,但是被环球制片方看中拍成电影。
这版的导演就是詹姆斯威尔,他也因为这部片的成功获得了执导《弗兰肯斯坦》的机会一举成名。一开始原定女主是罗丝霍伯特,但是她因为合同到期不愿意演,就换成了梅克拉克。后来罗丝表示比较后悔。
当时还只是新人的贝蒂戴维斯也扮演了罗伊的妹妹,她自己是非常想演玛拉的。
后来这部片子的版权被米高梅买下,为了1940版的地位而被雪藏多年。也侧面说明1931版同样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1931版剧情是最符合舍伍德所写的话剧版的,设定基本一样,和1940版设定有很大不同。
1931版玛拉在遇到罗伊之前就经历了舞团失业和不得不沦落风尘,而且是出身于一个酗酒家庭跑出来打拼。而不是1940版里因为谈恋爱被芭蕾剧团主管开除,又找不到罗伊而沦落的。 罗伊也没有传来阵亡的情报,只是玛拉多次逃离,最后答应了罗伊的求婚,却立刻就被炸弹炸死。
因而这版的玛拉设定上文化素养不高,生活也比较下层。本性善良(一开始就是好心帮人找丢了的土豆而遇到的罗伊)却充满自卑的女孩子,对于爱情无比渴望却不敢追求,悲剧更多是命运导致的。而不像费雯丽版更多是一个艺术气质出色,但缺乏生活考虑的女孩,悲剧更多是性格导致的。从头到尾31版玛拉纠结的也是自己的过往。凯蒂这版只是好心的邻居朋友,不是类似1940版的剧团同胞,关系也远没有1940版那么深,这也更凸显出了31版玛拉的无助。
梅克拉克整个生涯作为主要角色的片子拿得出的就是这一部,虽然外貌不突出,但是她还是把玛拉的自卑纠结,还有善良奔放的一面都体现得很好,整体也是一个可信的下层女孩。特别是后期几次拒绝和逃离。能让人为她的不幸同情和感动。让人觉得这个女孩沦落风尘是可悲的而不是可憎的。和费雯丽我觉得没有可比性,因为设定完全不同。她完成的也是很好的。
因而剧中除了开头玛拉因为生活方式和罗伊有过争执外,之后多次分离逃走都是因为自己的风尘过去。然而即便是经历了这些,罗伊依然不断追寻,最后从房东这里知道了真相 后,依然当着大兵们的面向她求婚。肯特道格拉斯的罗伊比起罗伯特泰勒那样风度翩翩的上层绅士,更多是一个一个青涩稚嫩的年轻人,渴望纯真美好的爱情,不顾及出身和世俗。
因而这版的罗伊显得更坚定,对于爱情的执着更让人感动。玛拉的放弃更多也是不愿意打破罗伊的梦,宁可牺牲自己的追求,毕竟不像1940版那样两人曾经有过毫无保留的相爱。因而这版虽然情节曲折少一些,爱情本身动人程度不输1940版。1940版虽然演员表演和人物塑造都很好,但我始终觉得罗伊和玛拉的爱情被凯蒂对玛拉的友情比了下去。凯蒂才是40版里最触动我的人物,作为一个朋友忠肝义胆到了极致,玛拉真正最需要的是她而不是罗伊。
要说就是结尾这段玛拉被突然炸死有点生硬,拉低了片子水平(虽然话剧就是这么写的)。哪怕是首尾呼应,助人而死也会进一步的升华。这段比起40版有不小差距。
这部电影虽然不如1940版经典,却也无疑称得上佳作。写这篇也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这部片子,而不是看到满屏40版影评不知所谓。
这是一部经典爱情电影,一场爱情悲剧。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陆军上尉罗伊在难得的休假中邂逅了芭蕾舞蹈演员玛拉,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然而,由于征召令的提前到来,罗伊还没有来得及与恋人道别便赶赴战场,从此音讯全无。后来,玛拉以为爱人战死沙场,又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战后玛拉与罗伊意外相逢,她自觉无法继续这份恋情,最后玛拉在两人初识的滑铁卢桥上自杀身亡,留下一首《友谊天长地久》陪着罗伊遗憾终生。看起来是战争造成了悲剧,然而细思,如果没有战争二人就真的可以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吗?就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战争只是加重了悲剧色彩而已啊。
看了无数次的经典电影《魂断蓝桥》。影片讲述了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罗伯特·泰勒饰演)在休假中一次偶然救下了芭蕾舞女郎玛拉(费雯·丽饰演),一次美丽的邂逅,两人一见钟情,最后互订终身。
因为战争两人不得不分开,阴差阳错,再次相遇是已物是人非,女主最终魂断在初次相遇的滑铁卢大桥的凄美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