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我老婆不是人》女鬼(妖)之外,再安排一个仙女“供”男主“选择”,或者是找到一种更符合“中产阶级鬼片”定位的设计
之前两年五月的评述链接
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
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
(计算机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
1991年的《我老婆不是人 我老婆唔係人》,老实说片名有一定的误导,当然不是说会被误认为是“家有仙妻”,九天玄女下凡来,而是女主角成为男主角的老婆,真的只是在片尾,甚至可以说是在彩蛋中……而在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关之琳”只是“梁家辉”阴差阳错间,在外面遇到的一个女鬼而已,而不是两人早就是夫妻,然后老婆过世,不是人了……
当然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太过刻意“挑刺”,就算是男女主角在片尾结婚,甚至是在彩蛋,或者续集里结婚,那片名也没什么实质问题,最多这部就顺势当成是《我老婆不是人》的前传……
不过这部显然受到前一年《人鬼情未了》热度影响的港产片,跟《人》的人设鬼设,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毕竟有句中国俗话是这么说的,人生三大幸事,是升官,发财,死老婆。
而女鬼的设定,一般只会认为是跟野花一样的存在,还常常是自己送上门来的,男人加以“垂青”,还是冒着风险,做着十二万分的牺牲准备,好象是非常勉为其难……就算是87年的古装片《倩女幽魂》,据说徐克对王祖贤角色的设定,还是夜总会小姐,听来似乎是很摩登,但结合刚才的论述,实在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心态与设定。
甚至有的港产鬼片,本质上是夫妻,但变鬼之后,还是要找另一个演员来演,与其说是为了叙述上的悬念,与反转,还不如说,潜意识里就是怕这种真正的“夫妻人鬼情未了”,“本土化”后,会让土生土长的观众受不了。
当然,为了顾及关之琳的银幕形象,以及观众,特别是男观众的口味(严重恶趣味的想来除外),片中的“鬼造型”是很克制,甚至只是惊鸿一瞥,或者以章鱼脸式的背影示人……但也因为如此处理,所以这个女鬼,跟这篇评述开头提到的家有“仙妻”,其实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之前曾不止一次提过,港片当然对于武术设计是很用心的,因为这是最大的一块招牌,于是天马行空,土法炮制,彻底发挥想象力,特别是威亚方面的运用……但由此也出现一个问题,那便是一般想象中神仙鬼怪会运用的神通,比如上天遁地,飞沙走石的本领,一般有点本事的凡人侠客,也都会,那么如果是在一部展现人神妖杂处的电影里,如何在武术及威亚设计中,表现各自的不同,或者说让神仙显得更高端,让妖魔变得更邪门?
可以说直到今天,这始终是个难解,甚至无解的问题。因为威亚的作用,就那么几招,而中国传统审美的务虚,又跟电脑特效的写实,难以做到完全兼容,更别说更新换代!
但问题本身,换种视角的话,可能就是一个机会。比如《我老婆不是人》里在女鬼之余,再设计一个仙女,然后在尽可能的条件里,用动机,特效及笑料,来展现仙鬼之间的不同……
那按常理来说,男主角总应该是选仙女,而不是女鬼,但电影里恰恰相反,他最后选的还是女鬼。当然如果从更“广义”的审查来说,那他选的就是女妖,而不是女鬼,更不是仙女,想来应该比如今的版本里,让他在一个女鬼,与一个暗恋已久的人类女同事之间作选择,更有戏一点吧。
当然如果非得用鬼来,“歌颂”爱情,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婚姻的“伟大”的话,陈可辛《三更之回家》,应该算一部,但一方面这片并不“写实”,等于是侧写,另一方面是泛亚洲制作,东南亚可能更容易接受这种故事与主题,而且这只是个短片,我个人很难想象它被扩充到一部长片的时长,会是什么“鬼”样子……
而如果非得将鬼与婚姻联系起来,那只能是老公曾经发誓,如果丧偶,便不会再娶,接下来当然就真的丧了偶,考验他的时候到了,各种阳间“诱惑”之外,还包括鬼妻本身的,她以不同面目,来亲自诱惑,考验老公,如庄子试妻般……当然最后肯定是鬼妻的执念消失,至于老公会不会再娶,只能视影片风格,及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来定。
另外,《我老婆不是人》应该也算是所谓中产阶级趣味的电影吧,毕竟是西装领带,写字楼……那中产阶级鬼片,是否应该跟别的“阶级”电影有区别呢?当然这种区别,应该做在女鬼本身。而现在版本里的“关之琳”,人物小传,应该真的很“小”很短,除了有个老豆,被人吸气后,会有“心理感应”,同时还跟人一样,有“三急”外,似乎就没有太多别的了。
那中产阶级,不管对人对鬼来说,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以及对消费品,艺术品一定程度上的“品味”,那经济实力对鬼来说,当然是烧纸钱的多寡,可能还会受到实时“汇率”变化的影响,而这些应该都是戏!当然也可以主打阶级差别,那就是女鬼生前其实是出自豪门,但死后因为家庭矛盾,没人再烧给她“消费”,于是男主角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足够高档的“祭品”,来供女鬼使用,但这种“不平等”的阶级与阴阳差别,势必会在电影的后半段,得到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