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翻乐谱的女孩 La tourneuse de pages(2006)

翻乐谱的女孩 La tourneuse de pages(2006)

又名: 翻曲谱的女子 / 琴谜变奏曲 / 钢琴恩仇 / 翻琴谱的姑娘 / The Page Turner

导演: 丹尼斯·德库尔

编剧: 丹尼斯·德库尔 Jacques Sotty

主演: 凯瑟琳·弗洛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黛博拉·弗朗索瓦 Xavier De Guillebon Clotilde Mollet

类型: 剧情 惊悚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06-08-09

片长: USA: 85 分钟 IMDb: tt0487503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十年前,梅拉妮(黛博拉·弗朗索瓦 Déborah François 饰)是一个钢琴上的精灵,相信自己会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相信自己的未来掌握在翻飞的琴键当中。可是,偏偏有那么一幕,意外地让她的梦想轻易破灭,一切都难以重来。

演员:



影评:

  1.     五一期间几地上法国电影展,粗略看了一下节目单,感兴趣地就是两部,一部就这贴海报的了,台湾翻作《琴谜变奏曲》(个人觉得比大陆直译得《翻曲谱的女子》要好的多,一个贯穿全剧的就是各种变奏曲,例如巴赫的,二个诱惑的一吻挑情简直是我的死穴,像比如这个《kissing jessica stein》-法文好像是《la tentative de jessica stein》,那个电光火石啊jessica傻了我也不清醒了)

        其实说开场一个小女孩我还以为就是她了,结果也是镜头一切,瞬间长大地铺陈方式,然后我就开始左看看又瞧瞧打量这位金发MM...怎么就这么眼熟呢???苍白的脸,鼻子上透着浅浅的红斑,笑起来甜美,抿起嘴唇又似暗含阴谋,她是谁啊???到底是谁???终究没想起来,于是去allociné盘点,哎呀,就说呢,Déborah François,《l'Enfant》里面那个隐忍又决绝的妈妈Sonia;从一个城市边缘人上升至跟古典乐器有缘的三高女子,境遇不同,大胆或者某种层面讲可说是绝情的行事风格一脉相承。

        豆瓣里有人惊叹是Chabrol似的悬疑风格,倒没觉出来这个,当然说她悬疑有些抬举此片,因为基本主人公的心理轨迹以及即将导致的所作所为都在稍有知觉的观众意料之中,我稍微遗憾地是它那直接了当的收尾让人余意未了,甚至可说残酷,满以为Ariane深情满满写就的“maintenant, ma vie recommence”会改变仇恨的结局,结果什么也没能改变,帷幕就在Mélanie似笑非笑地公路行走中落下了...

        去年法国的各类媒体一边倒地对该片给出好评,大概就是入选此次赴华进行文化推介活动的理由,回想06年的电影,不尽发现《Notes on a scandal》,类似的角色设定,都是一个女性几乎嵌入似的侵入另一个女性的生活,相识的切入点还都是不经意间发现的,只不过一个早有契机,另一处纯属随性而发;如影随形的介入,不仅搅乱了被介入一方正常完美平静的家庭生活,还擅自占用了被介入一方无辜的信任与感情;只不过丑闻日记更高一筹地在于它不但完完全全向你展露了生活的阴暗面,还在片尾若无其事地告诉你虽然一切发生生活却仍将继续(丑恶的轮回),既然它就是彻头彻尾地变态,自然就用不着寒心;然而变奏曲中纵有伤害,却非出于有心,两人相处之中隐约透着的杀机全来自放不开回忆的一方,对于Ariane来说,过滤掉得记忆不但滥用了她的纯情-她太容易动情了,连我都不得不这样说-也扼杀了她在手的幸福,字幕升起来的时候,我一个劲地埋怨Mélanie,太过于狠心,难道没听过不知者无罪这句话吗???不过转念一想对于从小被迫剥离梦想的孩子,她只是将自己当初受到的漠视用另一种方式还给了Ariane,她的无情又可以被理解了...毛骨悚然的一幕表现地相当平静,又暗藏玄机,梦想破灭的小姑娘将自己的痛苦强加于Ariane的儿子,太快速地敲击琴键损伤了同她一样具有天赋的孩子的肌肉,她不动声色地击碎他的梦想,还叫他以为那是一种不张扬的爱...她把自己放弃学琴后就深藏在黑色纸盒里的微型巴赫半身石膏像最后转送给可能已经不再能重操钢琴的孩子,那种隐藏地幸灾乐祸简直都不想去想它,一遍一遍地让人发冷...

         五一期间要回家,电影节的展映范围又不包括武汉,先自己独乐乐了,另一部就是《Les ambitieux》,最早是在mtime里一面之缘,再看什么时候有机会看了。总之,了解了一个新的行当-翻琴谱者;见识了大提琴新的演奏方式,类似敲弦(完全因为对现场版的乐器演奏一窍不通所致,所以当初ci推荐《交响情人梦》,本质其实是一烂俗的立志青春偶像剧,我居然看下去了,还不是贪恋乐器重奏的华丽场面;还有大提琴下部居然长着一根伤人暗器!??(这个做何解,请了解的人站出来赐教)
  2. 我想说我是喜欢这电影的。更多的是它的表达方式。
    看到中段的时候,想起一部曾经没有看完的电影[游泳池]。一个保持着神秘的蛊惑般吸引力的年轻女孩,情欲的端倪。
    但这是关于复仇的故事,一切都依着完满而不动声色的计划进行。如果女孩眼中流露出的情欲仅仅是计划的一部分,真是要让人不寒而栗。
    之前故意消失的女孩重新出现,她坐进女人的车里。她已经毁了这个女人的事业,这是她复仇计划的一部分。可是女人还是拉过她的手,吻在了上面。
    女孩依然没有什么表情。画面渐暗。

    2007.5.
  3. 表面上看起来,复仇之与这部电影间的关系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如果仅仅将主题定义为复仇,可能会忽略了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的更多的东西。
    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一定磁场的,任何人都会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
    对音乐充满热切的女孩因为一个轻微的忽视击垮了对于音乐的所有信心。而一个成名的钢琴家也会因为翻谱者的缺席而弄砸一场音乐会。每个人都处在与其他人的微妙关系之中,尤其是在受到一场意想不到的挫折,一次令人崩溃的打击之后,抑或只是内心对于自己的存在有着小小的否定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更加敏感和细微的触觉去探询周围的世界,这种时候,一点小小的温情,一丝亲密的感觉,都会让我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一点小小的否定,也会让人所有集聚的勇气丧失殆尽。此点无关乎才华,无关乎智力,是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情绪的起伏,关键只在于时间点而已。而女孩从自己的失败中明白了这一点,她寻找到了这个点,先给钢琴家带来了新生,又毫不犹豫地摧毁了她。
    从来在电影中要表现出真正的悲伤和情绪的低落都是很困难的,尽管在现实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在多数时候都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中。然而我们很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在电影中看到。表现真正的悲伤应该是从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不自信和否定,不成熟与彷徨,它不依靠任何外表的渲染,而仅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就能自然流露出来,而这一点只有在法国电影里能够淋漓尽致的得到表现。他们往往能够穿透外在的表面,使人体会到平静外表下内心的脆弱和挣扎。而他们也从不害怕去表现这一点。
  4.        提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导演丹尼斯德古。他是一名导演,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琴谜变奏曲>是受到日本电影大师市川昆1963年讲述歌舞伎演员复仇的<雪之丞之恋>影响,这种日式的极端美学创造了带有危险特质的女主角。
           看过一个采访片段,丹尼斯说道:“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赌局,这种潜在的危险性反而更让人着迷,因为你几乎不会察觉到。演员们必须把暧昧的情愫表达得恰到好处。一开始我想要运用正反两面的拍摄角度,强调他们之间的紧张对立,不过后来我发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出现在同一个镜头中,像是被关进笼子里的两只动物,看他们彼此抗衡。”
           除了复仇这条主线,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阶级的对抗。梅拉尼生于一个屠夫家庭,父母每天的劳作和笑脸迎客决定了这个小女孩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对于钢琴,除了热爱,也含着她改变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即使到了晚上,女孩的手指也不停弹动,嘴角挂着仅有的微笑,彷佛在弹奏中看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大道。
           而这一切都在钢琴家安妮一个小细节上的疏忽跌落万丈深渊。如此付出和期待的梦想破灭,本该属于孩子的伤心和嚎啕没有出现,女孩虽然挂着泪水却依旧毫无表情,她走出演奏室,缓慢又平静的阖上了一架钢琴盖,差点造成了另一个女孩手指残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梅拉尼从小就极端的近乎残忍。我们没理由去责怪一个孩子的性格何以可惧的如斯地步,如果你没经历过一个敏感的童年时期,你不会懂得那种自尊心很强又暗藏自卑所结下的心结。
          我很喜欢<琴谜变奏曲>这个译名,透着一种危险暧昧的气息,这气息异常贴合影片主题。看似梅拉尼的复仇步步为营,以胜利者的姿态掌控一切,冷血的直叫人心寒。
          实则不然。
          我分明看到了复仇之外,爱情的一声叹息。
          同样的脆弱,让她们与爱情失之交臂。
          梅拉尼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的台词并不多,大多数时候表情也平静如一潭池水。在梦想破灭之后,她藏起了所有情绪,将这种脆弱转化成仇恨。我们能窥见她真实鲜活的情感表达也寥寥无几,第一次出现在影片伊始,女孩在夜里飞快的弹动手指,嘴角挂着神往的微笑。第二次,转送名贵面霜,安妮的手无意抚过她的脸,梅拉尼闭起眼睛,脸上满是沉醉的留恋。第三次则是挑选演出服时偶遇童年玩伴,发自内心的雀跃,却在转身看到安妮时即刻收敛,又挂上那副控制的冰冷面容。
           相较之下,安妮的情绪表达也是隐忍,克制的。当朋友告诉她:“注意到那女孩看你的眼神了吗?目不转睛。” 她显得很无措。梅拉尼吻过她的嘴角,她依然显得很无措。捉迷藏时被孩子的突然出现惊吓松开的手,演奏失败后梅拉尼一句“对不起”,她不问原因的原谅。对梅拉尼的感情,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慌乱中萌发。在我看来,她的脆弱更甚于梅拉尼,梅拉尼于她,好似溺水者手中的救命稻草。微不足道,在她的世界里却是唯一。
           很显然,这位钢琴家的生活并不似表面般风光,当爱意被朋友看穿,她忍着激动含泪说道:“我的一切都是我丈夫的,全部来自于他的家庭,我什么都没有。”
           梅拉尼又怎会看不穿。我宁愿相信她的复仇并不像她面孔般冰冷,毕竟这其间隐藏了多少不确定因素是她未能预知的,复仇之路其实走的茫然。
           前段时间网络盛行一张照片,hate在镜中映出的,正是它的对立面love。
           爱恨本是双面体,当她明白安妮和她一样同属底层悲剧人物,又或是出于同样脆弱的感同身受,她对安妮手指的抚摸充满依恋,看向安妮的眼神也充满怜惜和爱意。所以当她第一次身为翻谱者出现,她大可实施报复毁了这场重要的演出,而不是帮助她。梅拉尼是狠,但也绝不代表她毫无善良和单纯。
           一切改变,由后台庆祝时安妮的签名开始,原本站在门外为安妮的精彩演出默默高兴的梅拉尼,被回忆中的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阶级对立再次筑起高墙,只是这一次,同时被隔断的还有爱情。
           自此之后,复仇之路正式开启,对安妮的引诱,对小弗西古无情的训练,正如那只鸡的名字-----“嫉妒”。嫉妒勾起了心碎的回忆,这一切原本应该是属于我的,属于我梅拉尼的。
           即使如此,梅拉尼的复仇也仅仅是从小弗西古开始,就算她意识到自己之于安妮的重要性,一开始她也并未想过直接伤害安妮。大提琴手的性侵犯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机会,她狠狠戳穿他的脚背一如当年阖上钢琴盖般毅然,只是没想到他会坚持出演,这一切的不可预知将她们的爱情步步推向死角。
           最后一次演出中,缺席的梅拉尼透过门缝看向发挥失常的安妮。那一刻她的眼神是迷茫的,说不清是痛快还是内疚,只有她的表情平静如常。散场后梅拉尼面对安妮沉默半晌,只吐出一句“对不起”,她就那样站在那里,不躲不藏。隔着车窗和安妮对视,两人的眼波间是如此平静又汹涌的纠缠...而这一幕对视成了我眼中影片的高潮。
           最终梅拉尼还是上了车,安握着梅的手流下失而复得和原谅的泪水,而梅拉尼,还是一副平静的样子,除了轻蹙的眉头和回握的指尖出卖了她心中的复杂。
           原本应该是天才的小弗西古胳膊废了,她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索要签名照和赠送给小弗西古的莫扎特雕像本应是首尾呼应打开心结的唏嘘结局。哪知蒙在鼓里的安妮还没闻到爱情之花凋落的气味,偏偏提起所有的勇敢,在照片背面写下了共谱新生的期待和对梅拉尼的爱。
           一切都已回不去了,以梅拉尼极端的性格,必然要走向一条毁灭之路,哪怕是用爱情铺成的荆棘之路。
           爱,成了最杀人不见血的利器。
           安妮的世界因梅拉尼而崩溃,怀揣对爱情的梦想狠狠破灭,与影片一开始梅拉尼的世界因安妮而坍塌,对生活的梦想破灭遥遥相望。就像是那场纠缠的对视,你永远无法判断这场角斗里谁赢谁输。
           影片结尾,梅拉尼独自走在荒凉的路上,隐约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笑。我几次试图辨认她嘴角的情绪,却依旧辨不出那副平静的面孔下是什么在涌动。




    <后记>:
           演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饰演梅拉尼小时候的姑娘和黛博拉的演出十分精彩,小女孩只有一句台词:“不”,却将梅拉尼的偏激性格演绎的动魄惊心。全片梅拉尼的情感几乎全靠眼神传达,对于黛博拉来说却毫无做作之嫌,掌握的恰到好处。而凯瑟琳饰演的安妮更是将那种隐忍和脆弱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法国电影里不止一次看到过演员对乐器掌握的行云流水。整部电影贯穿着巴赫、舒伯特和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曲弹奏更让人惊叹于法国演员的艺术造诣。
           打分时一度徘徊,一是觉得对小弗西古的报复设定太过残忍,二来只怪导演太过狠心,哪怕最后,梅拉尼拿走了那张照片也好。但假若影片不这样发展,又体现不出最后的矛盾与冲突。这始终是遗憾,也是必然。相对于演员的完美演出,影片架构存在一定缺陷。
           有人说这片子看的人背后发凉,怎么说呢,我觉得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梅拉尼的存在吧,那种决绝,和毁灭感情时的冷漠。不由得想起<深红>,同样是复仇,日本电影反而更注重给予人们希望。法国片向来不怯于发掘人性中摸不透的另一面。(如:娜塔莉、冬之心)
           我们无法以道德之名简单粗暴的去判断人性对错,唯有在观影后学会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