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流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和与世界相处的态度。 消费主义把一些东西打上潮流的标签,然后告诉世人你们去买这个东西你就会变得很酷很潮很real,简称“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 这很搞笑。 花钱多简单啊,只要有钱谁都会花钱。如果花钱就可以潮,那么你有多少钱,你就有多么潮。 潮流难道是这么没品位的东西? 不是的。 用那些把潮流当消费的人的逻辑,可以推出很多搞笑的结论。 如果你买aj你就潮了,那么有一天你的aj丢了,请问你还潮吗? 潮的到底是你,还是你脚上的鞋? 潮流是什么?潮流是万人如海我偏要做那道逆流,是大江东去潮水翻涌,但每一片浪花都有所不同。 当你去追逐潮流的时候,你永远跟不上潮流。 当你从潮流中脱身选择做自己的时候,你,就是下一个潮流。 听起来很绕对吧。 中文就是这么博大精深。 2. 2017年的时候有个高中女生从知乎上加我,一上来就劈里啪啦说了一大通。 她说自己好迷茫,班上的同学很潮,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她害怕自己被排挤被当成异类,也想买潮衣潮鞋做个潮人,但是她没有钱。 我当时就笑了,我说你为什么想要买潮牌?她说因为很酷啊,虽然贵,但是那是一种文化。 我说你错了,文化不是买来的,是你去学习来的。 潮流与否,从来不取决于你消费什么东西,而取决于你是什么样子的人,你愿意在什么事情上花费时间。 她似懂非懂。 可惜那个时候腾讯视频还没有播出《我们的浪潮》这个纪录片,不然我一定会叫她去看一看什么是真正的潮人。 《我们的浪潮》第一期讲的是墨西哥人的潮流文化。马伯骞和胡天祐跟着一个音乐人跑去看车展,来参展的当地人手臂上纹了纹身开着跳跳车,我看到阳光在车窗上反射着光,那些手臂在半空中一招手,就是一副舞动的画。 看到这一幕的我觉得那些墨西哥人好潮啊,可是我是觉得他们的纹身潮或者觉得他们魔改得爹妈不认的跳跳车潮吗? 不是的,潮流的不是现象,是现象背后反应的精神。 在上世纪末,墨西哥经济萎靡,民生困顿,政府无力,黑帮横行。 这些“黑帮”很多都是当地的贫苦百姓,为了自保才抱团求存。 手臂上的纹身不是闲的没事去纹的也不是为了好看或者吓唬人,那是他们辨认自己帮派成员的标志,也是在乱世里相互扶持的承诺。 还有那些开起来就和手扶拖拉机一样蹦来蹦去的跳跳车,是他们不想开稳定舒适的豪华轿车吗?是他们天生喜欢在公路上让自己的车抖来抖去吗? 那是因为他们只能买得起濒临废弃的老式汽车,然后通过自己的改装让它们重新上路。 但即使在随时可能被其他帮派成员拖出去一顿暴打,在满大街开着破破烂烂的老爷车的时代,这些普通人仍然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挥舞手臂展示自己的纹身就像展示一副艺术品,开着跳跳车扭来扭去假装这是他们的BMW。 在最绝望的地方做最有希望的事情,这才是墨西哥潮。 后来墨西哥人的纹身和跳跳车成为了一种流行于世界的潮流文化,在发达国家在北美在东亚,到处都有他们标志性的手臂纹身和跳跳车。 真正懂这种文化的人是在借助符号化的墨西哥潮流表达自身的精神诉求,但为了显得潮而去跟风的人,就算纹满花臂组了一个车队,也永远体会不到当年的墨西哥底层人民在街头勃发的生命力。 潮流是一种文化,而凡是文化,就是需要学习的。 如果不去学习墨西哥近代史,就永远不会知道真正的潮人,应该是那些在暴力和恐怖的威胁下仍然坚持自我的人,是在贫困的生活中仍然向往美好的人。 而不是那些拿着父母的钱去和黄牛买aj的小孩,不是那些穿着几倍十几倍溢价的衣服还觉得自己很real的中学生,更不是那些以“买潮牌”和“不买潮牌”的二元论来区分整个世界的人。 潮流的确是有门槛的。 这个门槛不在你的钱包里,而在你的精神世界里。 3. 知乎上曾经有人提过一个问题,“你见过最没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恶意满满,但气氛意外的融洽,那些高赞回答大多不是在发泄指责,而是在自嘲自己的“无知”。 有个答主说大学寝室里室友们在聊椰子,他还以为是在说可以吃的那种椰子,没想到是在说鞋,闹了一个大笑话。 其实不知道椰子鞋不能算没见过世面,即使对那些代表了所谓“潮流”的话术和商品一无所知,也并不妨碍一个人过得很“潮”。 在“潮流圈”里有很多的术语,也有很多的“黑话”。在有些人看来这是潮流的一个门槛,如果不能把那些潮牌的名字信手拈来,不能对潮鞋的型号如数家珍,就不配谈潮流,更不配成为潮流的一部分。 然而这完全是一个伪命题。潮流是一件不需要“自知”的事情。 换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那些身处潮流之中甚至正在创造潮流的人,他们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潮流,因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哪个评定机构掌握了鉴定潮不潮的标准,有热爱,就可以潮。 《我们的浪潮》还去了非洲的尼日利亚,在那里有一群少年,他们在满是污水的场地,在狭窄脏乱的街头,在他们能想象到的任何地方练习滑板。 这些少年肯定不知道那些在购物网站名列前茅的潮牌,踩的鞋子穿的衣服当然也入不了自诩潮圈的人的法眼。 但即使对那些术语一无所知,当少年们携着滑板在空中跃动,做出精妙绝伦的技术动作时,他们的身姿仍然要比所有只是口头说喜欢街头文化喜欢潮流文化的人都要更“潮”。 真正的潮流,不在于你身上穿着什么,不在于你嘴上说着什么,甚至不在于你脑子里知道什么,而在于你做了什么。 只要你愿意去真正热爱一件事情,愿意在挫折和偏见面前展露出勇敢的姿态,成为一个不流于时俗的“表达者”,那么即使你出生在尼日利亚,一样可以是最潮的Boy。 为什么是“表达者”?因为潮流的宿命就是自我表达,无论是跳跳车还是滑板,本质上都是在表达内心的一种诉求,一个声音,乃至一片呐喊。 当一群人一起表达的时候,潮流就诞生了。 潮流为什么迷人?因为它诞生于人群而恰恰最厌恶人群,它存在于相同的表达欲中但必须表达不同的内容。 最能体现潮流的这个特性的,或许就是“美妆潮”了,这是一种用化妆来反抗同质化的潮流,极度朋克。 《我们的浪潮》用了两集来讨论“美妆潮”。在第三集和第四集里,纪录片的视角来到了韩国。 和墨西哥和尼日利亚不同,韩国并没有那种天然的野性文化。崇尚压抑自我的东亚文化圈加上逼仄的国土,让韩国人缺乏自我表达的传统和空间。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韩国的整容业,前些年有过一个韩国选美的赛程图广为传播,其他国家的人惊叹几十个韩国美女如同贴图一样长得一模一样,后来传出消息,原来她们的主刀医生都是从同一个大学毕业的。 在镜头下,前偶像AOORA对《我们的浪潮》说,韩国人,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在变得一模一样,所有人去一样的沙龙,按一样的模板整容,粉丝化着和偶像一样的妆,而偶像们也被用一样的标准要求着。 AOORA说自己放弃做偶像以后,才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不需要迎合大家的标准,而能够尊重自身的独特,这是他最大的幸福。 就在地球的另一端,在纽约的皇后区,AOORA所向往的那种幸福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文化——变装妆容。 在这些变装皇后们手中,妆容的目的不再是修饰改造自己,用虚假的一面去迎合别人审美,而成为展现内心个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美妆工具下,性别失去了意义,也模糊了美丑的界限,一切同质化的概念都被消解了,留下的只有一个个最真实的自我。 不为了向任何人炫耀,也不为了讨好任何人,唯一的观众就是自己,唯一的目的就是表达,只有这样纯粹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潮流文化。 4. 潮流文化最大的对立面就是潮流圈,潮流文化最不需要的就是金钱的门槛。 一种主张表达自我,释放个性的文化,本身就是和圈子关系相矛盾的。一种力量来自内心,伟力归于己身的文化,本身就是和消费主义相冲突的。 圈子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呢?是论资排辈,是抹杀个性,是拒绝外来者。 消费主义的特点是什么呢?是无视个人的特殊性,用金钱和物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而这些抱团取暖的圈子,竟然想用消费能力和金钱来重新定义潮流,这不啻于是一件咄咄怪事。 佛成道时,天魔王波旬也随之出现,波旬对佛说,当你入灭时我将派魔王伪装成你的弟子,歪曲你的经典,披上你的袈裟捣毁你的庙宇,让天下皆知有佛而无人得见真佛。 潮流文化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 在消费主义的蛊惑下,潮流被歪曲了,被当成了一种促销手段。但真正喜欢潮流文化的人,应当以自己的判断力去“破妄”,去对抗那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 潮流文化应该是反消费主义的,而不是成为消费主义的帮凶。 金钱,从来不是潮流的门槛。 每一个人,都配得上潮流。
我也不是很了解街头,以前对于“街头”停留在符号层面,印象基本来自于媒体建构,国外的话比如Eminem和Drake的歌,国内就是综艺呈现出来的,其实不大知道真正的“街头文化”在“街头”是什么样子,我看到的都是舞台和歌词里光鲜亮丽酷炫狂霸转的一面,片子里呈现的就比较日常,不管是滑手练习还是潮流服饰,都比较像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的生活。
我在片子里看到的“街头文化”可以有几个维度:
1. 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对于真正玩街头文化的人来说的。比如有一段很精彩的一镜到底,滑手说滑板觉得很自由,什么都不用想滑就行了(把”no skateboard”改成”go skateboard”这个细节很感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也没觉得自己在追求什么文化吧,但他已经是文化的一部分了。
2. 是一份职业,有很多职业的滑手、音乐人、潮牌主理人靠这个吃饭,引领潮流制造潮流。服饰(卖衣服aka直接赚钱的)和其他(滑板、嘻哈、街舞等aka不直接赚钱的)分不开,都能作为职业。
3. 是一个市场,文化背后有一套资本的运作逻辑,潮牌二手市场是一个有黄牛有经销商的成熟市场。这个我真没想到orz
4. 最后是一个文化现象,片子一开头说每个人的衣橱里都有潮流服饰,这句话我存疑(因为我没有,我家人也没有,室友也没有……)。但是我也觉得潮流文化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街头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了,这有点“后亚文化”,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亚文化越来越被看到,其实也不是亚文化了。传媒经济学有个相对应的概念叫“长尾理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从经济学视角结合文化现象分析很有意思~
青年志的小伙伴推荐了这部纪录片~正好第一集是LA诶!去年在LA呆了十个月倍感亲切hh片子剪辑非常舒服,很有节奏感,配乐极度让人舒适,一秒把我带回LA。虽然很熟悉但是街头潮流的几条路几家店我完全没听说过(捂脸)下次去可以打卡一下,尤其是最后的改装车我非常有兴趣,在LA逛了这么多flea markets怎么能错过这么精彩的!!!
看完《我们的浪潮》第一集,如果非要以评分制来评价的话,个人觉得可以给到8分以上。整个纪录片用第一视角拍摄,通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来为大家讲述街头文化到潮流的起源,非常适合初阶潮流达人观看,并且对大众的理解程度也十分友好。
在片中提到了滑板、大众熟知的潮牌、汽车派对等大众熟悉的要素,很容易引发大众共鸣。无论是滑板的炫技还是揭秘潮鞋背后的商业链都帮助“小白”们了解潮流初阶背后的故事和真正的潮流文化是什么。这里不得不夸《我们的浪潮》的制作团队,他们给整个片子一个很宏大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帮助大众用潮流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来看待整个时代潮流的变迁,并且从中灌输了“地球村”和“万众归一”的概念。而这个世界观突破了地域界限,超过了种族,包容了各种文化的交融,充分还原潮流的本质,直接拉近了潮流和大众之间的距离。
在《我们的浪潮》第一集 “来自街头”中,用滑板来破题,充分体现了很多潮流品牌最早兴起于街头,而且每个品牌的态度和故事其实就决定了他的受众和价值。这其实是与大众心中对潮流的“理解”存在偏差。大众眼中的潮流单品往往代表着高价格和强烈的设计感。
其实很多潮流的跟风者买单品往往也存在这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只看设计和溢价。而真正的潮流OG看的是品牌的主张,毕竟那才是真正让潮牌保值的东西,就好比片子中提到的Supreme,短短两年实现了小众青睐到大众潮流的逆袭。
James Jebbia的Supreme产品以纽约刚刚兴起的滑板运动为主轴,店内吸引了不少城中有名的滑板好手和街头艺术家常常聚会到Supreme的店面。渐渐地Supreme成为了代表纽约街头文化,特别是滑板文化的街头潮流品牌。
随后,Supreme的影响力逐渐向外推进,并被英国潮流团体GIMME5带入伦敦,日本的潮流教父藤原浩等人力捧顺利进军日本市场,并得到日本的人气偶像洼冢洋介的极力推崇,从此Supreme在亚洲声名大噪,成为了现在全球潮人必buy的品牌。
最终吸引众多时尚达人成为Supreme的粉丝,并且愿意真情实感安利给大众,成为自来水的原因不单单是和大牌合作的联名款和限量款以及所谓的名人光环,而是Supreme“需要足够酷才能得以生存”的潮流主张。
现在的年轻人在追逐潮流的时候,往往一开始是盲目从众的,不会顾及到街头品牌和潮流的内核,而是一开始就追随大众,没有自己的判断,例如《我们的浪潮》中提到了年轻人喜欢大大的品牌Logo等。但随着投身在时尚的浪潮中越久,就会慢慢了解街头品牌背后的文化。例如《我们的浪潮》中夏嘉欢开始只是潮鞋爱好者,后来通过长时间对潮牌和潮流的研究发现了商机,并且实现了自身对潮流知识的变现。当他把爱好变成工作时,对潮流文化背后的内核和用户心理了解更加深入,可以精准的把握商机,并且对爆款单品有更超前的预判。
在《我们的浪潮》中讲到,街头潮牌的形成其实在于文化与时代的碰撞,就好比现在LA的流行服饰有浓浓的墨西哥裔人群的穿衣习惯。这明显就是种族文化内核带来从下到上的时尚风暴,而现在这股风暴刮到了全球。
纵观整个潮牌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潮流的崛起其实是文化的崛起,都会便随着“特殊的”变革。正如Amanda Hallay所说:"Fashion is not an island, it's a response."
正如,女权运动的兴起成就了Chanel、Dior、Prada等当下最一线的时尚品牌。当时的Chanel和街头潮牌一样,象征着一种“新兴”文化的崛起和对当下固有审美进行挑战。
在那个女性穿裙子才是“正确”的时代,Coco Chanel女士大胆地把裤装推向市场并引领了舒适的潮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给了女人自由,将她们的身体还给了她们。”她设计出了女性西装和女性裤装的设计师重新定义了“女性风格”。在20世纪20年代初,她以各式的男装作为灵感来源,将西装样式的服饰设计成女装外套,成功消除了束腰,裙撑,长长的裙摆带来的舒服,解放了工作时的女性身体。
100多年后的今天,Chanel的解放精神还是没有消弭。在2015的Chanel春夏大秀上,秀场被布置成了巴黎的街景。香奈儿老佛爷Larl Lagerfeld领头,一众女模特浩浩荡荡走来,举着游行牌子,高喊着“make fashion not war”、“History is Her story”、“Boys should get pregnant too”的口号。
另一位伟大的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经典的女性吸烟装,也是对自由的最好诠释。他认为,吸烟装是女性野心的体现,穿衣不为男人的目光,只为自己的内心。暗示着穿着它的女性,拥有不输男性的强大力量。
在阐述潮流根源的时候,《我们的浪潮》中一个片段讲述了一位当地见证街头文化成长的潮牌店长的故事。通过店长的经历体现了时尚潮流的内核是文化。而内核本身带来的文化潮流已经打破了时间、阶级、种族的界限,让更多人因为对某种文化和生活态度的认可成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圈子”。而这个“圈子”区别与很多圈子的地方在于价值认同和包容。这也正是《我们的潮流》记录片整个策划概念的核心,追溯本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潮流其实并不单单是服饰,更是一种文化。
综上来看,当我们越来越多地从社交网络,所谓的KOL、KOC那里获取“二手知识”时,《我们的潮流》是一本可以追溯本源、展示潮流文化一手知识的百科全书,推荐指数四颗半星。
上了大学之后,我接触了两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概念:水瓶时代和Z世代
水瓶时代是占星学的一个名词,具体为什么叫这个,原因可以上网百度。占星学家对于水瓶时代的开始时间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大致开始的时间从2000年到2050年这段时期。水瓶时代将是一个启迪与发展的时代。在双鱼时代(水瓶时代的上一个时代)每个人更倾向求助于宗教的权威力量来解答自己的难题;而水瓶时代的降临,将会使每一个具备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觉醒力与自我依赖性。我认为,水瓶时代是冲破常规,寻求心灵自由,改革创新的时代,是心灵的时代。
Z世代这个概念最初起源于欧洲和美国,是指“千禧一代”之后新的一代,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这一代人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
我生于Z世代,必定在水瓶时代大范围活动(应该吧)走出家乡,来到更大的地方,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专攻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音乐。并且我觉得他们的音乐很酷。
之前我的音乐审美比较单一,接受不了初音未来这种用电脑合成的声音,无法理解金属核的嘶吼,不懂rapper们在念什么经。有点片面的认为skate boy不学无术,大浓妆虚伪,妖艳的头发杀马特,派对只是大家交友的噱头。
那时的我姑且认为是年少无知或者见识太少,在这两三年间,我的认知进行了全面的颠覆,就像是纪录片中讲过的那样。我欣赏skate boy、surfboard boy的自由和坚毅,也喜欢画五颜六色的眼影,戴夸张的首饰,涂荧光的指甲,染潮色的头发,喜欢去看重金属live,和陌生人一起揪头发pogo,激动到一晚上睡不着,和朋友一起聊音乐聊到深夜……但是说真的,我的行为并不是异类,身边这种事情还是蛮常见的。
这是新浪潮青年表达自我,输出观念的一种方式。不再只局限传统的中国风,将旗袍穿得富有未来感;将球鞋进行redesign,简单的白色或者黑色并不能代表自己的style;把肤色涂白,抹上浓重的油彩,在哥特的妆容之下,来一场灵魂的撕咬和爆破,尝试用自我的方式解脱。
这是这个时代必然的产物,也许我可能不能一直这么“crazy”,现实生活并不是完美的艺术,but whatever,这股力量目前还很弱小,在未来,他可能会强大一点,成为不那么小众的支流(但必定是成为不了主流)来支撑着年轻人的灵魂,职业的或者是业余的为自身的探索与解放寻求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