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看着kurt,无缘由得想起年轻时的李宗盛,唱着“开场白”的还不是大哥的小李。这两个家伙,太像了(我不是说所谓的“风格”)。同样的打开自己,敞开一颗心,看自己,再看自己,赤裸裸,坦荡荡,“咚咚咣咣”几下音符出来,那种power,简直神了。真的“摇滚”,真的“流行”(如今我真不想提这些名词标签),只是性格使然,情感使然,只因为他天生就是这么一个人。当kurt在最后一曲“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唱到声嘶力竭的那几句——“my girl,my girl……”,他不懂什么叫“摇滚”,什么叫“不插电”,什么叫“绝望”,他只是听从自己,让自己的肉体,心灵毫无遮掩暴露无遗,仅此而已。
关于Nirvana和这场不插电,再不记下些什么怕那感觉就要溜走了。 在中秋之夜看了这场Unplugged In New York,为Cobain折服,为Nirvana叹息。 他是那么的平静,目光下垂看不出情绪,在乐队其他成员都用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打节拍时,他只是慢悠悠的边转椅子边弹吉它,只有唱到高音时才会皱眉头——他嗓子不好,高音都快(或者已经)破了。the Meat Puppet上台之后他显得开心了一些,又拍手又用身体撞椅子靠背,眼皮也抬起来了,不知道他是真的高兴还是在有外人时表现出一家之主该有的礼貌。 说他是一家之主一点也不过分,从乐队成员的交流模式可以看出Cobain绝对是位独裁者。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会命令别人听从他的指挥,他只是告诉你他要这么做然后径直做下去,你能做的只有观望和跟随,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因为在他们心中Cobain接近于神。 神总是高高在上,so is Cobain. 且不说乐队其他成员,至少台下满满当当的观众对他而言几乎等于不存在。 He referred to them as "these people", saying it even without a glimpse in that direction. 绝大多数的介绍都是形式性的,传统的“Thanks”更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这些人”不理解他的音乐,这个不知道何时成型的想法最后把他送进了Lake of Fire. 他和乐队其他成员的关系则更接近于大学教授和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开玩笑,有事情可以商量,学生可以给教师提意见,有时还能顶顶嘴,但最后拍板的依然是教授,而且说一不二。 他平日里给人的感觉一定是飘忽的——可以平易近人,但你同时也知道他的心不在你身上。至于他自己,他真实的自己是被他用一座很大很坚固的石头城保护起来的。换句话说:you'll never know what's on his mind. 今晚还听到了Dave Grohl 写的 Friend of A Friend, 写Kurt Cobain, of course. 歌词里说“he's never been in love, but he knows just what love is". 一个不会爱人的,理智的,冷冰冰的(实际上)的朋友;一个难得的,诱人的(允许我用这个词吧),愿意和你一起闯世界的朋友。 Grohl 开始时一定很郁闷很纠结,而且这种郁闷和纠结不会被时间冲刷掉,反而会在混入诸如崇拜和”该死,怎么才能成为他不可缺少的人“之类的感情之后与日俱增。和这男人在一块就像吸毒。 毒品用燃烧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又是 a similarity shared by Kurt Cobain and drugs. 我不清楚Nirvana的创作模式,但就前天搜到的数张哈欠照来看,直觉告诉我和Bob Dylan的写作状态差不多——自我摧残式的(要是猜错了敬请拍砖)。当这自我摧残的成果得不到理解时,两块毒品又做了差不多的事——更残酷的折磨自己。只是后面这一块会用枪,不是冲进警察局扫别人,枪口对准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