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怪谈 怪談(1964)

简介:

    本片分为四个故事:《黑发》居住在京都的武士(三國連太郎 饰)厌倦了贫苦的生活,他抛弃妻子(新珠三千代 饰),与一个贵族小姐(渡辺美佐子 饰)结婚。然而现任妻子的冷酷让武士怀念起前妻的温柔贤淑,他再次与前妻相遇,结果却出人意料;《雪女》狂风暴雪的一日,青年(仲代達矢 饰)在山上邂逅美丽的雪女(岸恵子 饰)。雪女爱慕青年,饶他不死,但青年不得将这次相遇告知外人;《无耳芳一的故事》盲僧芳一(中村賀津雄 饰)的琵琶弹唱连鬼魂也分外欣赏,但经常与鬼接触势必折损阳寿,寺中的长老决定拯救芳一;《茶杯中》武士关内(中村翫右衛門 饰)喝茶时发现茶碗有一个陌生人的面孔,他打破茶碗,却引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演员:



影评:

  1.   扶桑鬼物语

      文/不一定驴驴

      楔子

      我曾在很长一段日子里坚信《怪谈》有两个版本存在:一是我在“午夜凶铃”时代撞到的翻拍新版,另一个为小林正树1965年的旧版。然而,当我真正邂逅小林正树旧版《怪谈》时不禁愕然,潜藏记忆的“新版”印记,就宛若透过绘绢描摹的画与原画重叠那样,纤悉无遗地与“旧版”重叠在一起了。其实哪有什么新版嘛,根本就是同一部电影而已。

      1990年代的我对三十多年前的电影失去年龄的判断力,无知固然是一方面,更多的感受还是对小林正树的钦佩。能在1960年代拍出一部1990年代模样的电影,也许只有小林正树吧,能够抹杀掉历史的沧桑痕迹、青春永驻般的电影,也许只有《怪谈》。

      一、怪谈

      《怪谈》由侨居日本的西方人小泉八云写于二十世纪初,是他根据日本民间的神怪故事整理和再创作完成的。全书由39个神怪故事组成。有人把《怪谈》称作日本的《聊斋志异》,我倒觉得日本味更纯的《雨月物语》或《春雨物语》更合适此称号。总之,《怪谈》故事性很强,文学性一般,其中还羼杂一点异国情调的“东方主义”色彩。

      小林正树的《怪谈》改编自其中的四个故事。分别是《武士之妻》、《雪女》、《无耳琴师芳一》、《茶碗中》。

      1、黑发

      《黑发》的故事改编自《武士之妻》,讲大概是平安时期的一位武士抛弃妻子离开家乡,后来归家后被化作鬼的妻子报复的故事。较之原作而言,小林正树放大了“报复”的戏份,借尸骨上未腐烂的“黑发”营造出阴森慑人效果,清晰地体现劝善惩恶的意图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思维。并把女子忍气吞声假面下的幽怨与生性善妒刻画得淋漓尽致,跟此前沟口健二对《雨夜物语》的处理明显区别开来。《雨夜物语》中《夜归荒宅》故事套路,与《武士之妻》原本大同小异,在沟口健二与小林正树不同视角的改编下,变成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此外,“黑发”也有些结发妻子(原配妻)的意思。小林正树对片名的改动显然是很精妙。

      2、雪女

      “她那寒气逼人的白皙皮肤,固然让人联想到雪国之夜的寒峭,而那头浓密的黑发又恍若暗夜之中的一缕暖流。”

      这是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塑造的痴情艺伎驹子的形象,而《雪女》愈益让我体会川端创作《雪国》的灵感源泉和心境。恐怕小林正树也有意埋下这样的伏笔。因为,雪女和此前丰田四郎《雪国》中驹子的扮演者,同是岸惠子--风华正茂的京都美人岸惠子。

      仲代达矢扮演的青年樵夫一次同伙伴伐木,被暴风雪困在森林里。傍晚,一位涅白和服、脸蛋煞白的女子突然从雪中冒出来。女子吸了青年樵夫同伴的阳气,对魂不守舍的樵夫低声说:今晚的事不准对任何人讲,否则就杀死你。说完姗姗离去。

      第二年,樵夫某天偶遇一位漂亮白净的女子独自赶路,上前搭讪。二人情投意合,很快结成了夫妻。转眼过了十年,女人给樵夫生了很多小孩,却还是跟十年前一样年轻漂亮。一天傍晚,樵夫看着妻白皙的脸蛋映着炉火的火光,猛然忆起十年前那恐怖的晚上,他悉数讲给妻听,还感喟到,你跟她长得多像呀。

      妻缄口不语,反咬着嘴唇,静静听完,骤然变了脸色,幽幽地说道:那就是我呀!你违背了我们的约定,看在我们孩子的面上,暂且留你性命……说完奔出院子,消失在皑皑白雪中。

      痴情、白净、敏感、纯洁剔透,雪女竟犹如《雪国》中艺伎驹子似的给人留下了缕缕余香,反而冲淡了恐惧感。当雪女与丈夫胼手胝足十载而愤愤离去时,当懊丧的丈夫把残有妻余温的红带草屐摆在雪地之际,难以名状的哀愁沁入了观者的心田。纵览日本近代文艺作品,创作者们为营造这样的韵味苦心孤诣,却终究难以从根本上祓除人为雕琢的余痕,做到像《雪女》这样朴素而浑然天成地流露物哀的洗练美感。

      《怪谈》中收有很多人鬼缠绵、胜过凡人恋的哀怨故事,小林正树借《雪女》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呈现了《怪谈》最重要的风貌。

      小林正树对《雪女》的处理,是一个填充血肉的“加法”过程。原作的轻描淡写、属心境层面的感受,小林正树力求通过画面使其具象化。表现画派式的幕景舞台,美轮美奂、浓妆艳抹的妖娆色调,这样的渲染手段无疑是西方的,但是,它所传递出的视觉氛围却是十足的日本传统文化的心象知觉。让我们观其市川昆早于《怪谈》两年拍摄的《雪之丞变化》,可发现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市川所抽象出的在飘雪中变幻莫测的歌舞伎表演,异于通常肉眼所见的歌舞伎演出,那是行家观赏歌舞伎时激发出的心中幻象。小林正树的手段是同样的道理。

      在当代作品中,北夜武《菊次郎的夏天》对正男梦魇的绚烂处理与《雪女》最像。

      煞白的脸庞、冰冷的流眄、浓密的乌发、缩起的衣袂、一溜烟似地迈着小碎步,雪女的形象设计,大概源于歌舞伎或能乐吧。古往今来,雪女一直是日本经久不衰的与河童相埒的人气妖怪。

      3、无耳琴师芳一

      那是发生在“坛浦会战”700年之后的一件事。日本下关海峡的坛浦海湾附件有一座阿弥陀寺,寺院里有一位叫做芳一的失明琵琶法师,他曲艺高超,善于吟唱“平家物语”和“源氏物语”。

      一天夜里,寺院的和尚去寺外做法事,把芳一一人留在寺中,这时一披戴甲胄的武士突然出现,说是主公要听他弹唱,把芳一领走了。随后几日,武士每晚都按时来接他。和尚感觉此事蹊跷,经调查发现芳一是被平家的冤魂缠住了,芳一每晚去弹奏的地方,其实是平家的陵墓。

      和尚在芳一身上从头至脚写满般若心经,惟独漏了耳朵未写。到了夜里武士又来了,竟撕下了芳一的一对耳朵带走……

      《无耳琴师芳一》是《怪谈》中篇幅最大、最见小林正树野心的故事。同《雪女》一样,小林正树对原作浓墨重彩地完成了一番润色加工。从战记绘卷画、盲人曲艺、人体书法三方面,历历如画地展现了日本古典文化的精髓。

      绘卷画是一种图说故事的绘画形式,诞生于平安时代中期,它在横向展开的卷物上绘画,通过连续的画面变化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影中的“坛浦会战”绘卷,收录于《安德天皇缘起绘图》中,它是根据《平家物语》片断内容--源氏与平家的坛浦海湾决战--绘制的。

      原作中描写琵琶法师芳一善于演奏吟唱“平家物语”,小林正树为了直观反映出唱曲的内容,便用“坛浦会战”绘卷加以配合。与此同时,他还模拟绘卷画效果拍出了异彩纷呈的真人版“坛浦会战”。其中平家亡灵随着芳一演奏而展现不同死亡姿态的一段场面之凄美令人难忘。在当代作品中,三池崇史《熊本物语》采用的手法与之类似。

      影片最大的魅力,亦是最具美学冲击力、官能色彩和东方韵味的情节,莫过于和尚在芳一裸体从头至脚写满般若心经驱鬼祛邪的一幕。同样,沟口健二在《雨月物语》中也为《蛇性之淫》增添法师于主人公背部写满篆籀似的文字的情节。1996年,英国画家兼电影导演彼得·格林纳威也被这种“人体书法”的东方古典世界所深深吸引,以自己的理解抒写了清少纳言《枕草子》的异国情调版。

      《怪谈》原作中琵琶法师芳一本为女性,小林正树把她改为男性,大概觉得男性更适宜唱出“坛浦会战”的悲壮惨烈吧(幕后由日本琵琶巨擘鹤田锦史作曲、演奏和吟唱)。另一方面,琵琶法师芳一作为男人寄宿寺院、赤裸身体被和尚书写等情节显得更合乎常识。

      4、茶碗中

      明治末年的一位作家创作一篇志怪小说,写到一位武士一次喝了一碗碗中映有一个男人倒影的茶,尔后就被碗中的那个人找上门来,纠缠不清……作家写到这里却没了下文,迟迟不交稿。出版商催稿心切,登门拜访,竟在作家家中的水缸里发现了作家的倒影。

      《茶碗中》是小林正树四个故事中对原作改动最大的一个。并且采取调侃谐谑的处理手法。他摒弃原作中“人鬼缠绵”和“法师驱鬼”的篇幅,是避免跟《黑发》和《无耳琴师芳一》重复。而改变了女鬼的性别,大概是要体现出江户的“男色”情趣。《怪谈》“作者”小泉八云在故事中登场,不过不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而是十足的“江户儿”。

      二、雨月物语

      小林正树的《怪谈》自戛纳获奖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被誉为最能反映日本文化底蕴的日本电影。但真的是这样么?

      欣赏日本艺道,如能乐,尤为讲究“心眼”,而非依靠直观上的肉眼,它以最大的“无”来酝酿最大的“有”,“无即是有”,可以说是纯为心象的感受。反观《怪谈》,尽管小林正树苦心孤诣地把中村正义的绘卷画、武满彻的能乐、鹤田锦史的琵琶融入其中,表面上丰富了传统艺道的内容,表现了物哀、杳冥、玄幽的东洋审美,但无疑是停留在“肉眼”的所谓客观知觉的层面上,而非以主观的“心眼”为始发点。就是说,小林正树借助西方镜语的高超手段,越俎代疱地把艺道行家“心眼”的心象付诸视觉了,让它的美的魅力变得具象化。与其说是拍给西方人看,也莫如说是让外行人直接领略到“无”中的象外之象。以《雪女》为例,它传递了日本的美,然而,它宽银幕中的构图、空镜头的运用、表现画派式的幕景舞台和色调等等无疑是西方式的。

      另一方面,小林正树选择《怪谈》这样一部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鬼物语文本,难免也带有一点迎合西方的投机心理吧。真正把日本传统艺道保留在电影这门西方艺术里,也许只有沟口健二才能做到。

      即便在日本,沟口健二也一致被公认为最具传统风韵的导演。早在二战前,年轻的沟口便表现出时代剧题材的倾向--那时日活公司但凡明治题材的作品都交由他来拍;二战期间,他蛰居在歌舞伎和净琉璃的古典世界里,拍出了“艺道三部曲”《残菊物语》、《浪花女》和《艺道名人》;而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最能反映晚年沟口古典艺风的作品是他直接取材自古典文艺的《西鹤一代女》、《近松物语》和《雨月物语》。

      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大兵的长驱直入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既有概念、旧体制统统瓦解,社会处于一种飘忽不定的文化焦虑状态。沟口健二正是于此强烈意识到弘扬民族传统的艺术使命,他断然乖离时髦的西化潮流,相继把江户时代的作家/剧作家井原西鹤、上田秋成、近松门左卫门的古典作品搬上银幕,从题材到形式,都追求至纯的日本化。
     
      《雨月物语》是日本江户时代宽政年间(1789~1800)上田秋成集日本民间传说和中国神怪故事之大成写就的志怪小说,全书由九则故事组成。沟口健二选取了其中两则--《蛇性之淫》和《夜归荒宅》。

      沟口健二把两个故事组接为一个故事,实际上并不很和谐,风格更没有达成一致。事实上它恰体现了沟口毕生的两种艺风倾向--罗曼蒂克的唯美和描摹日本女性现实状态的情怀。

      其中,《蛇性之淫》是素有电影界永井荷风之称的沟口健二耽溺江户情趣、“好色情趣”的浪漫、唯美一面的投影,而《夜归荒宅》则承载着沟口《浪华悲歌》、《祗园姐妹》一类作品展现女性苦难世界和隐忍美德的一面。

      《雨月物语》中,沟口健二不是利用鬼魂的元素营造阴森恐怖,而是借氤氲、玄幽、空灵、诡异的氛围表现最古老的东方美,并且通过保留鬼故事劝诫寓意的内核明显背离现代意识,完成纯粹回归传统的策略,达成形式与内容的美之和谐。

      诚如电影理论家佐藤忠男所言:由于死者(鬼)的出现,那是充满恐怖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无比幽美的值得怜悯的世界。

      1、蛇性之淫

      中国的白娘子传说在传入日本后,衍变成了很多不同的故事,最典型的是《道成寺》和《雨月物语》中的《蛇性之淫》。《蛇性之淫》改编自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上田秋成在小说前部分只做了一些符合日本社会习俗的修改和简化,后部分则天马行空地进行了一番官能性的颇大改动。描写以白娘子为原型的蛇女真女儿死缠以许仙为原型的丰雄并进行疯狂复仇,以及她与牛交合便会生出麒麟,与马交合便会生出龙马的淫荡本性。日本学者称之为“魔性的情欲”。

      《蛇性之淫》初登银幕是在大正年代(1921年)。那时候,年轻的谷崎润一郎受聘于大活电影公司担任艺术顾问,雄心壮志的他革新日本电影的两条路线:一是学习好莱坞的先进技术和开放思想,使当时仍盛行男扮女角(女形)的日本电影中,破天荒地出现只穿一件泳衣的半裸而健康的女性,在夏天的海滨活泼地追逐嬉戏;第二便是唯美的古典情趣,把《蛇性之淫》那种契合自己“恶”之化身的女性形象的、充满了幻想与官能淫欲的浪漫古典作品搬上银幕。可惜的是,当时日本电影的技术,无论在摄影还是美工上,都不能达到足使这种美大放光彩的水平。况且,谷崎的合作者、一个对日本古典美毫无感受因而缺乏想像力的、从美国归来的栗原汤默斯担任导演,更是使影片遭到失败的致命原因。谷崎的野心,终于毫无成就以失败告终。《蛇性之淫》的失败,也致使大活电影公司匆匆夭折了。

      三十年后,日本电影技术终于成熟了,更何况有沟口健二那样在古典世界毕其一生的伟大艺术家,作家川口松太郎、剧作家依田义贤、摄影师宫川一夫那样一流的摄制班底,皆为《蛇性之淫》的视觉化呈现提供了契机。沟口素来被人津津乐道的、蕴涵日本性格的全景长镜头,在《蛇性之淫》中发挥了最大价值。

      小林正树在《怪谈》中直接把摄影机对准“坛浦会战”绘卷,还模拟了一段绘卷画效果的影像,但那只是借题发挥的小智慧而已,那样的僵硬模仿只见其形不见其神。进一步说,绘卷对他而言只是对象,而非艺术载体。反观《雨月物语》,则跟他截然相反。沟口健二的全景长镜头布局、鸟瞰视角的构图、画面相互间的对称、连绵的流淌等影像手段,无疑是在切实吸纳绘卷画这一东方古老艺术载体的基础上摸索出来的。

      电影《怪谈》和《雨月物语》中,都有能乐的成分。能乐,这一日本最古老的戏剧,很大一部分跟鬼神有关,例如“梦幻能”中的“胁能”、“修罗能”、“蚝能”、“鬼畜能”,都是有关鬼神的题材。正因此,小林正树和沟口健二都没有忘记利用能乐的元素。不过,武满彻的能乐“谣曲”,在《怪谈》中其实是起到了声音蒙太奇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故事之中,只是对故事主题的烘托、外在渲染。反观《雨月物语》,可见沟口健二对能乐的直接吸纳和引用。当“许仙”首次拜访“蛇女”宅邸之时,“蛇女”那一段幽婉的折扇舞蹈无疑脱胎自能乐表演。而神龛处摆放的古老甲胄回应的“谣曲”之音,也很好地体现了能乐假面具的象征意图。不能不给人玄奥幽邃之感。

      此外,沟口健二最后为《蛇性之淫》添加法师在主人公背部和手脚上写满篆籀似的文字的情节,出自《雨月物语》中的《吉备津之釜》。

      2、夜归荒宅

      《夜归荒宅》可谓是《黑发》的另一个版本。男人为了自己的发财梦背妻离乡,苦等丈夫的妻子死于非命,待男人回心转意重归故居,妻子虽然化成了鬼魂,仍不计前嫌来迎接他。这是多么崇高的女性情操呀。

      沟口健二通过影片反映了“安分守己”的东方价值取向,从而保持东方的至纯性。更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了他一向充满感激心思的东方传统女性,并加以褒赞、崇拜。在那个愚昧、落后、男权的封建年代,日本女性所褒有的传统美德--贤惠、大度、服从、忠贞,都被清晰地衬托出来了。


      影片资料:

      《怪谈》1965年
      导演:小林正树
      原作:小泉八云
      主演:新珠三千代 三国连太郎 仲代达矢 岸惠子 中村贺津雄 中村玩右卫门
      出品:东宝

      《雨月物语》1953年
      导演:沟口健二
      原作:上田秋成
      主演:京町子 田中绢代 森雅之
      出品:大映京都
  2. 小林正树1964年版的《怪谈》,是日本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艺术杰作。其中《无耳芳一》一段,讲述了琵琶法师芳一因为弹唱”平曲“招惹了平家武士的鬼魂,戏剧性地失去耳朵的故事。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小林正树花了很大气力在银幕上再现了使平家武士化为鬼魂的坛之浦海战,那古典的惨烈感,相信看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印象。 在海战的末尾,画外音念道,从此,这片海就一直有冤魂作祟,以至于海边的螃蟹,背上都带着平家武士的面孔(画面:被海水冲打的平家蟹)。 呵呵,相信和我年纪相仿的朋友,看到这里,多半会被勾起一些遥远的记忆吧?没错,咱们上初中那阵,通用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里,正是收录了卡尔·萨根的《日本平家蟹》一文! (注:此课文选自卡尔·萨根的《宇宙》一书。而平家蟹由渔民人工选择产生的说法,并非萨根原创,而是出自Julian Huxley之笔,1952年发表在LIFE杂志上。见。 另:注意到《宇宙》有电视片版本,搜了一下找到了有平家蟹故事的一集,,4:15秒开始吧~) -------------------------------------------------------------------------------------------------------------------------- 下面就是当年的课文: 让我告诉你们关于地球生命乐章中的一个小乐曲的故事吧。1185年,日本天皇安德才八岁,他是平家武士集团的名义领袖。当时这个集团跟另一个武士集团——源家武士集团——正在进行着一场长期的血腥战争。他们都宣称自己是天皇的正统继承人。这一年的4月20日,在日本内海坛野里爆发了决定性的海上遭遇战,安德天皇也在船上。平家一方因寡不敌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幸存者大批大批地涌到海里淹死。天皇的祖母丹井皇太妃决意不让敌方俘获她和安德。后来的情况在《平家物语》一书里有记载: 天皇今年刚八岁,但显得少年老成。他英姿焕发,乌黑的长发松散地垂在背后。他神色惊惶地问丹井皇太妃:“你要把我带往何处?” 皇太妃转脸望着年幼的君主,老泪纵横……她一边安慰他,一边把他的长发扎在他粉红色的长袍里。小君主泪珠涟涟,丹井皇太妃将他紧紧地搂在怀里,嘴里念着:“我们的宫殿就在大海的深处。”然后跟他一起沉没到波涛之下。 平家的舰队全军覆没,只有43个妇女活下来。迫于生计,这些宫廷侍女只好向战场附近的渔民卖鲜花或提供其他服务。平家武士集团几乎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但是那些前宫廷侍女和渔民们所生的后代结集在一起,定下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节日。他们每年4月24日都会披麻戴孝地到埋葬天皇的赤万圣陵去举行纪念活动,观看记述坛野里战役的演出,至今依然如此。 渔民们说,平家武士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日本内海的海底漫游,体态如蟹。在这里可以发现背部斑纹古怪的蟹,其模样和形状都跟武土的面孔惊人地相像。人们捉到这种蟹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回海里,以纪念坛野里发生的令人悲哀的事件。 这个传奇故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武士的脸会被雕刻在蟹壳上呢?答案似乎是这种脸型是人造成的,蟹壳上的模样是遗传下来的。跟人一样,蟹也有许多不同的血统,假定这种蟹的祖先当中碰巧有一只蟹的模样跟人的面孔相像,哪怕只是稍微相像,即使在坛野里战役之前,渔民们也不会把它吃掉。当他们把它丢回海里的时候,它就有了一个进化过程:如果你是一只蟹,你的壳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会把你吃掉,你这一血统的后代就会减少;如果你的壳跟人类的面孔稍微相像,他们就会把你扔回海里,你的后代就会增多。蟹壳上的模样是蟹的一大投资。随着世代的推移,那些模样最像武士睑型的蟹就得天独厚地生存下来。因此,最终的产物不是一般人的脸型,也不是日本人的脸型,而是武士的严峻面容,所有这一切都与蟹的需求无关。淘汰是外部作用的结果。你的外貌越像武士,你的生存机会就越大,最后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地武士蟹。 上述这个过程称为“人工选择”过程。就平家武士蟹而言,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渔民们不自觉的选择过程。当然,这个过程跟蟹的意愿毫无关系。但是,人类几千年来对动植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从婴孩期开始,我们就被熟悉的家畜、水果、树木和蔬菜所包围。这些动植物从何而来?它们是曾经独立生存在野外,后来才被引诱到农场里过比较安逸的生活的吗?不,事实正好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我们造就的。 一万年前,猎狗、奶牛、大穗玉米等是不存在的。当我们驯化这些动植物——有些动植物的模样跟现在完全不同——的时候,我们控制住了它们的繁殖。换句话说,我们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当我们需要用狗来牧羊的时候,我们就挑选那些机敏、驯服并且具有一定放牧天才的品种,因为我们可以利用狗的这种天才来看管成群猎食的动物。奶牛之所以有大乳房,是人类喜欢吃牛奶和乳酪的结果。我们现在吃的既可口又富有营养的玉米,是从它的瘦瘠的祖先开始,经过几万年的培育而成的。事实上,玉米已经变得没有人的干预而不能繁殖了。 无论是平家蟹、猎狗、奶牛,还是玉米,人工选择的实质在于动植物的许多生理和行为特征被忠实地遗传下来。由于种种理由,人类促进了某些品种的繁殖,阻止了另一些品种的繁殖。被选中的品种竞先繁殖,终于繁盛起来;未被选中的品种日益稀少,甚至灭绝。 但是,既然人类能够造就动植物的新品种,难道自然人类生存在地球上短暂时期内对野生动植物的改造以及化石所提供的证据,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生物在亿万年里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化石毫不含糊地向我们表明:过去曾经存在的生物已经大量灭绝。在地球历史上,已经灭绝的物种远比至今仍然存在的物种要多得多,它们是进化的终端试验品。 驯化所引起的遗传变化是非常迅速的。野兔一直到中世纪初才开始驯化(是法国修道士饲养的,因为他们把新生的小兔子当作鱼。所以在教会日历的某些天,兔肉不属于禁食的肉类)。咖啡驯化于 15世纪,甜莱驯化于 19世纪,水貂现在仍处于驯化前期。在不到一万年的时间里,驯化的结果使每只绵羊的产毛量从1千克增加到10~20千克,使每头哺乳期奶牛的产奶量从几百毫升增加到100万毫升。如果人工选择在这么短的时期内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变化,那么,自然选择在几十亿年里能够引起什么样的变化呢?绚丽多彩的生物界就是答案。进化是事实,而不是理论。 ---------------------------------------------------------------------------------------------------------------------------- 这篇课文给当年的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也未曾怀疑过文中的说法。无论如何,平家蟹这个例子,都非常精彩地解释了人工选择的原理。 抱着怀旧心理,看过《怪谈》后,我去搜索了更多关于日本平家蟹的信息,没想到这么一搜,却让我倾向于认为:日本平家蟹的人工选择故事多半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而不是事实。 根据wiki (),日本平家蟹的学名是Heikea japonica,主要分布在日本,但在中国、韩国、越南也有分布。 这便让人产生出第一个疑问:如果日本平家蟹是日本渔民人工选择的结果,那么如何解释它在中国、韩国、越南的分布呢? 在不违反渔民人工选择说的前提下,唯一的可能就是物种迁移/入侵,即在日本产生的平家蟹经由在海中自由爬行/东亚贸易到达了日本以外的广大区域。这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总是让人感到十分牵强。如果古代上述各国的水生生物志里有关于平家蟹的记录的话,根据这些记录的年份就可以知道人工选择说是不是完全站不住脚了。 第二个疑问是,坛之浦海战发生在1185年( ),小泉八云的《怪谈》 出版于1904年,鉴于小泉八云只是辑录了日本民间故事而成《怪谈》一书,平家蟹故事的实际流传、成型时间,应该远远早于1904年。那么问题就是,从1185年算起,这样短的时间是否足以使人选择出平家蟹呢? 人工选择,在理想的条件下,其发生之迅速应该是有目共睹。著名者如上世纪的西伯利亚银狐驯养实验,短短数十年中,就选择出了品性近于家犬的温良品种。但问题是,平家蟹并非家养,海里来,海里去,渔民的采捕,能影响到的个体,在整个平家蟹的种群中,应该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这样的选择压,足以塑造分布遍布日本多地(参见日文wiki, :北海道南部、相模湾から紀伊半島、瀬戸内海、有明海、朝鮮半島、中国北部、ベトナムまで、東アジア沿岸域に広く分布する)的平家蟹吗? 这是我自己的疑问,我非水生生物专家,也无力做更多史料考证,不过很快我就发现对人工选择说的质疑早有存在。 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水生生物学家Joel W. Martin的短文 The Samurai Crab: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上面的短文,不过对于懒得读的同学,就让我总结一下Martin的质疑点和证据吧: 1. 关于平家蟹传说最早出现的时间: Martin也没有办法进行详尽的考证。但是据他所知,平家蟹曾以风格化的形象出现在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的画作中。歌川国芳(1797-1861),从其生活的年代可知此传说的产生最晚也是18世纪了。 此外,在1716年出版的日语插图百科全书《和漢三才図会》中,也出现了人面蟹的身影,但却另有其名。 当时的叫法,一是”武文蟹“,出典于元弘之乱(1331年)战死的秦武文。() 二是”島村蟹“,出典于战国时代享禄四年(1531年)战死的島村弾正。 ()。 由此可见,人面螃蟹的传说在日本由来已久,并非平家武士的专利。其具体出现时间虽难以考证,但有数百年历史,应该不是夸张的估计。

    【更新:搜到了愛知学院大学大学院的民俗学家 蛸島 直 教授的两篇考证文章《蟹に化した人間たち》,第一篇整体考证了日语古文献中的各类人面蟹记载 ,第二篇专门考证平家蟹 。维也纳大学的日本神话wiki 有德语翻译,可以机器翻译查看。

    蛸島 教授指出,日本这些名字各异的人面蟹,存在大量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16世纪中期成书的《塵塚物語 》中就已经出现了平氏霊蟹的说法。】 2. 关于平家蟹背面的人面花纹: 作为水生生物学家,Martin指出,平家蟹背面的人面花纹乃是肌肉附着点,有着适应意义。与其适应意义相应的是,平家蟹的数个近亲种,无论是否在日本有分布,都有与其类似的人面花纹! 这表示,人面花纹是受到来自自然的选择压的,其产生,并不需要渔民的怜悯做助力。 Martin援引日本水生学者的说法,太平洋地区至少有17种人面蟹,且分布广泛,在各国都有相应的命名与传说。例如,在中国,就被称作”鬼脸蟹“。更重要的是,化石证据表明,平家蟹的近源种远在人类活动开始前就已经出现。此外,也是最致命的一点,日本渔民实际上并不食用成体大小仅在3cm左右的平家蟹! 由此可见,平家蟹花纹的人工选择说多半是站不住脚的了。《日本平家蟹》一文中的解释,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真实性并不高。 不过Martin在他的短文里指出,虽然这个故事可能并不真实,但是平家武士不会被遗忘——1990年以前,平家蟹的学名是Dorippe japonica,后来因为人们发现它和Dorippe属的其他种类有一些重要的区别,另辟新属以纳之。在为新属命名的时候,来自荷兰与美国的科学家为它选择了Heikea一名。Heike,即平氏的罗马拼音。

  3.    下午,风雨欲来,看小林正树《怪谈》。
      很长的片子,三小时,四小节。每看完一节必得打瞌睡十分钟,站起走一圈,才有力气往下看……
      
      有可比的,是黑泽明的《梦》。都以小故事串连,都是人造景的为多,非常注重气氛与色彩,说着荒诞不经、让人精神恍惚的故事。
      只是《梦》的指向更明确,更西洋化,会出现梵高的画与原子弹。《怪谈》则试图复原古代的、君主的、阴柔的美。
      
      第一节《黑发》。女人肩是斜斜溜下的,面相端庄而无限温柔,倒地时姿势美丽,像被揉成一卷的花。而男人的第二个妻,服饰华贵拖沓,眉毛剃掉,在上画了粗短的两横,牙齿染黑了,让我想起《源氏物语》。尤其是最后回到破败的庭院,也很像源氏后半部的情景。“凄凉之雾,遍布华林”。倒是一夜缠绵,黑发复仇,并不是导演那么看重的想要描绘的事了。
      第二节《雪女》。在《梦》里有很类似的一节,描绘的大约是临死前的幻觉。《雪女》则是承诺与爱情,是聊斋一类的故事。两者的雪花都是泡沫做的,比较假:)。有一处写男子心动——是女子在洗脚,他看见她美丽的小腿,羞涩地微笑了一下。对话也很有意思,很山野气、纯朴、又带着危险与小小的忌妒的,有种初民的神态。
      第三节《无耳芳一》是我觉得最好看的一个。这节以能剧为起始,以能剧终,基本把一个战争故事的缘由、细节、对话都弹唱到了,非常非常好听。和尚芳一身上写的是《心经》。整个故事似乎是比较合理的,鬼魂请盲人琴师芳一去弹平氏的冤死历史。最后芳一成了很有钱很有钱的人,这个结尾也很有意思。
      第四节《茶碗》,有一点点恐怖,也比较不知所谓。比较好看的地方是武士们一边奔跑一边熟练地扎袖子、拔剑、在房子里跑得咚咚直响……
      
      导演似乎只为借一些故事来表现一些民族的细节,就像川端要用小说来写织绢、制麻、茶道,金庸要用小说来写佛道、中医、饮食。这是一部极精致的电影,虽然不太容易看懂,但感受到了一种气场、氛围。相比起来,《聊斋》就一直缺少一位这么用心的导演呢。
  4. 《怪谈》—词顾名思义就是谈论怪力乱神之事,这个词语最早起源于日本的江户时代,相传江户时代的民众,习惯聚集于盛夏的夜晚,彼此分享从各地听来的恐怖传闻,以驱逐夏日的暑意,而本片的4个怪谈故事,正是来源于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传闻。《黑发》,武士被妻子亡魂报复时,如苍蝇在耳边令人不安的配乐记忆犹新。《雪女》,小林正树独特美术风格的极致发挥,作为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小林正树毫无保留。《无耳芳一》在电影中时间最长,75min,大量尽显怪谈之鬼怪古典神韵的琵琶弹奏场景,日式怪谈风格和东方文化底蕴表现的集大成者。《茶碗中》,这个有头无尾的故事,小林正树改编出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结局:《茶碗中》的作家因此延误了交稿日期,当心急如焚的出版商前来催稿时,只在作家的书桌上,发现了没有完结的稿件,却不见作家的人影,结果出版商与作家的妻子在一口水缸里,看见了离奇死亡的作家。这个结局初看时可能会晕,但清楚了幕后的民间故事,才会发现这个结局的改编实在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