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欣月童话(2008)

欣月童话(2008)

又名: A Chinese Fairy Tale / Xin Yue's Fairy Tale

导演: 林伟伦

编剧: 林伟伦 陈蓓妮

主演: 梁家辉 黄伊汶 黄海波 李特特 艾敬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2008-08-02(中国香港)

豆瓣评分:6.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不幸患上脑瘤并且双目失明的欣月随时可能失去生命,然而她却有个未了的心愿: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但欣月虚弱的身体已经无法到达北京,于是当地媒体和社会各界二千多名群众共同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带着欣月在长春坐车转一圈,然后到一个能升国旗、奏国歌的地方,告诉欣月那里就是北京天安门。为了让这个仪式真实,众人对乘车路线、交通工具、行车时间都作了精心谋划,甚至对志愿者们进行了明确分工,有的做报站员,有的做导游,有的做北京公交车上的普通乘客……

演员:



影评:

  1. 第一次听到欣月的故事,是在大一去医学部上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课的时候。那门课真正有思想深度的东西不多,也算不上拓宽了视野……倒是记住了这个故事,还和别的同学讲过。

    只不过讲过了就讲过了——也没再想什么。

    其实仔细想想,便会蛮不可思议的——让那么多人参与到这个谎言中,该是何等不容易……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长春,而现实中的欣月是便吉林九台人(九台行政上属于长春)。而如果她是湖北黄陂人呢?武汉市能操纵得起这么大的谎言吗?也许那就不是去不去北京的问题,而是如何治病的问题了;或者,如果,她是山东章丘人呢,那么,济南到北京路程近,也许就真能来天安门一趟……

    但这个故事发生在长春,一座不大不小,而且离北京不近不远的城市。上述条件决定了这个童话只能在这儿发生?其实不是。上述的条件只是客观上的原因而已。真正实现,还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那座城市的性格。

    想来,大家一起通过谎言来实现小女孩儿的梦想,这件事真是充满黑色幽默,从最开始小女孩儿提出看升旗的梦想时产生便是。

    在我们的时代,在我们的城市,在理性而带着冷漠色彩的环境(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哪里会有这么天真的梦想?她(或他)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如何治好自己的病,治好了病才能有别的……而她(他)周围的环境自然恐怕也不会想到。不是说大城市就没有爱心,而是有爱心也不会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即便她(他)最后真的没救了,出来救场的也可能是心理医生或者临终关怀工作者等等科学(理性)的存在。内心的需求以另一种方式满足,也难说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个故事却不是这样。促使这个故事走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便是长春的性格。欣月的愿望,不但有人听进去了,还有人去做,去号召。若非如此,又哪里是一两个记者能够实现的?即便他们能号召,也得有人响应。

    不是说长春人就比全国别地儿的人都善良,但长春人大都是胆汁质型,热血冲动,敢想敢干,哪怕带点儿荒谬。于是造就了这座城市这种孩子般的性格。

    这么一个因素,带点儿心领神会的色彩,就像《十七岁的单车》曾被外地某大学思想道德休养老师当成反面教材播放——你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可能有些微妙的东西你就体会不到。然而这种表达就一定合适吗?何况,真的,电影对长春的性格发掘也不算深,只是有所体现而已。这大概是最大的遗憾了。



    (附注:说道心领神会,倒是可以提一个细节。公交车里,新疆姑娘问“北京”售票员,从天安门去北京师范大学怎么走?售票员说,坐地铁,到新街口倒22路就到了。其实吧,天安门那里本来就有22路,直接坐过去便是了。然而,一上来便提地铁,确实是一些外地到北京的人,路还不熟时的一种惯性思维。)
  2. 影评第一部分:一群写童话的人写好了童话。 把童话、幻想映射在现实中,需要多大的成本? 每一类商业的映射和消费的景观都告诉你:它们是童话,得到它们就能得到美好。每一个追逐这样“童话”的人,得到的却是无止境的要求:他们追逐到的童话只是一个残片,完整的童话还在前方。追逐!继续追逐它才能抵达童话的世界! 我们厌倦了这样的伪童话,我们渴望真正触及心底的童话。这份渴望既让人们为之焦虑,也给了人们无穷的创造力。 《欣月童话》的故事原型,便是这样一群寻觅着童话的人,找到的、存在于现实中的童话。 童话故事的世界里除了小红帽还有猎人,除了白雪公主还有七个小矮人。本片主创们不止希望将在零几年普遍看着金钱权势的目光们看看小欣月,也希望他们同时看看在实现小欣月的愿望的过程中努力的人们。 这些人们并非超然物外:总编家里有对脑洞大过天、歪主意一对接一对的母女,让他颇难应付;女记者陶彬为纪录新闻的不断奔波背后,是她对未来的极度焦虑;农村青年记者大胜在自己的宿舍遭到母亲嫌弃后,渴望进入“以经济建设为纲”的时代大潮中,只求为母亲赚取更好的生活......红尘似网,小欣月小小年纪身患绝症固然可哀,这张大网中的每一个生灵,也一样跋涉在困苦之中。 主创们以写红尘众生写童话,故事也许平凡,但情真意切。为这样的悲悯,这部一共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写这些人物的前一个小时,我愿意给五星。

    影评第二部分:这是一部有舍有得的不完美童话。 在影片中,欣月的父亲舍弃脸面哭求《城市晚报》编辑部,让他们帮忙召集人圆小欣月看升旗的愿望;在被带去看升旗的路上,欣月也许已经对“去北京升旗”的真实性有所怀疑,但她没有深思没有追究,她选择了全身心地相信身边的亲人与陌生人、完全接受了他们给予的善意。 人们舍弃一些东西,是为了得到另一些东西。另一些东西,往往是对人们而言,非常重要的东西。 在影片内部是这样;于创作影片的主创们而言,也是这样。 影片前一个小时都在描写帮助小欣月的人们,影片的最后半个小时,描写带欣月在长春听升旗的时候,时间明显不够了。 为了描写长春市社会各界人士为实现欣月的心愿做出的努力,一些前期缺乏铺垫的人物几乎是没理由地帮助小欣月(如坑骗患者的院长、陶彬认识的公交司机);在吉林警官学院不愿意变通以帮助小欣月时,出现几乎是完美救场的长春公共关系学校都让人颇感情节设置刻意、剧情转折生硬。比起前一小时丰满的人设、情感饱满的设置,更让人失望。 主创们得到了饱满的非虚构故事、舍去了对事件本身的描写,这不得不说有些遗憾。但写好了配角儿们的童话,也可以说是别出心裁。

    总结:愿未来这样的童话故事不会再被歌颂——那样的社会中细微之处都会是美。 “大道废,有仁义。”主创们将好心人帮助欣月实现愿望这件事看作童话并展示出来,是好心人和小欣月的幸运。 而需要他们把这件事看作幸运的,是当时的社会。那样的社会之中,隐藏着无数没那么幸运的红尘众生。 《欣月童话》在片尾写道“这件事感动了国人,我们心底都还珍藏着善。”我希望有一天,足以帮助欣月实现心愿的善意,能够从每一个人的心中浮现到我们社会的角角落落。

  3. 看这电影,眼泪掉了一箩筐。
    后跟一个朋友介绍这部电影,说小主人公欣月在脑瘤晚期最大的心愿的是去北京看升旗,但是因为她的病,无法到达北京,所以长春的人们给她制造了一个伪升旗。
    这朋友听完我的简介之后只说了一句话:你就在北京,你看你多幸福!

    汗··说实在的,我来了北京将近一年,还真没去看过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主要原因是周末赖床,不愿意起早。

    看完这片子,我真想去看一次天安门的升国旗,总认为在北京的时间还很长,迟早都要去的。却没想到也许有一天一个突发情况,还真看不到升国旗了,想做的事情要抓紧,一拖,就不知道是那年那月了

    还有那句台词,长春很长很春。。。。
  4. 当影片在上海首映的同一天,故事的主人公现实中的朱欣月离开了我们......初看简介,觉得情节很是俗套,看了电影才知道这些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再一次为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良而流泪,是我真的太感性了。
    印象深刻的是那位父亲还有记者陶彬,为了给欣月治病,买了家里的所有家具,但在卖电视机的时候,欣月说:我和弟弟都想看。父亲立马不卖了,全家人都坐在院子里啃馒头看动画片;欣月说要上学,就等她放学了在去长春。陶彬实在受不了这种让人痛苦的经历,大喊不干了,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