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M.奈特.沙马兰也许是当今好莱坞的一位另类人士:他保持着一到两年一部的高效而不流水线的创作模式;总是能抛出引人入胜的概念,剧情却往往遭人诟病;在本土美国影评人的评分体系下反响平平,同时又被以电影手册为首的法国媒体和小部分影迷群体视为奉为圭臬…这让这位褒贬参半的悬疑大师成为了一位游离于制片体系和独立映画之间的好莱坞”作者”。近年来,沙马兰的电影逐渐摒弃了高强度的剧情反转,而逐渐转投于相信的力量。《玻璃先生》为我们展现了观众为何着迷于超级英雄的神话,《老去》则在高概念的背景下提炼出亲情的纽带,而《拜访小屋》则进一步展现了末世中亲人间的信任与否… 到了拥抱于流行文化的《陷阱》,一切变得更加简单而直接:一出被层层包围的演唱会,一场无处可逃的猫鼠游戏,一段看似美满的父女关系;几个关键词便基本涵盖了这部电影的全部要素。但除此之外,沙马兰也在延续作者性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甚至是前所未见的。
不剧透地讲,《陷阱》的核心冲突依旧是亲情,具体来说是父女情。乔什·哈奈特饰演的主角库珀一方面处心积虑地躲避警方为连环杀人犯屠夫所设下的天罗地网,一方面又要在女儿面前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做一名陪孩子看演唱会的好好父亲。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库珀的形象在观众眼中将愈发矛盾:他到底是一只残忍的野兽?还是一位温柔的父亲?亦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观众对于角色的信念,换句话说如何审视主角身上情感与冷血反差,成为了本片剧情发展的根本逻辑。有趣的是,这份父女关系不仅仅存在于戏内,沙马兰选用了他的二女儿莎莱克饰演影片中的一位主要角色——演唱会上的Icon巨星Lady Raven。不仅如此,这位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创作了电影的全部十四首插曲并在电影中进行表演,且与剧情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涉及剧情内容,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再聊。无论如何,这些原声音乐在一部沙马兰式悬疑片中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的女儿则是促成这些的决定性要素。
《陷阱》的另一大革新则在于其对镜头语言的大胆尝试。在前作《拜访小屋》中,沙马兰就已经通过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室内空间的镜头推移不断拔高剧情的张力。而在《陷阱》中,得益于泰国摄影师萨永普·慕德迪普罗的加盟,演唱会现场这一复杂的空间得到了物尽其用的设计:无论是歌手背后的投影与场地之间的构图,还是那些面目狰狞的极端面部特写,亦或者是跟随于主角游荡于场馆各处的向后推移的镜头,皆一步步将气氛不断升温,使观众逐渐沉入这场猫鼠游戏的紧张氛围之中。在一次采访中,沙马兰表示,这位与阿彼察邦、瓜达尼诺长期合作的摄影师为电影带来了自然主义的质感,即电影中的打光与色彩全都来自于电影内部,一条走廊就是一条真正的走廊,至少得它们看起来如此。在一个镜头中,哈奈特的眼睛一开始是黑的,随着演唱会的灯光亮起,观众得以看到他的表情,而后又黯淡下来。这带来了真实的触感,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光鲜亮丽的表象背后,黑暗在视线之外不断蔓延。
------以下内容有严重剧透,未观看全片者请谨慎阅读----------
所以,究竟是什么让《陷阱》在沙马兰的序列之中脱颖而出?
观众显然难以忽视乔什·哈奈特的表演。在刚出场不久,库珀是屠夫的身份便被导演公之于众。即便没有,这个角色身上的种种异常也能明显感受到他的异常。他不协调的肢体语言,逐渐失控的面部表情,都可以清楚地感知其英俊面孔之下的危险。沙马兰有意将这个角色设计得极端而塑料(包括加入了很多抽象而笨拙的幽默),他就像是《诡笑》中感染了致命诅咒而神情怪异的凶手/受害者们,或者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法兰西》中的蕾雅·赛杜。所有这些角色都有一个不约而同的特征:在数字时代逐渐失焦的面孔,或者说是伪人。回到电影本身,这样的形象也与片中的诸多元素不谋而合。库珀/屠夫总是不加掩饰的将自己暴露在聚光灯之下,却一次又一次的逃之夭夭;他残忍的杀戮和无因的暴力,却也他收获了无数的信众。这个深耕于数字媒介之中的幽灵形象,自然能在演唱会,一个同等现代的场所之中得心应手。
莎莱克所饰演的Lady Raven明面上是凶手的对立面,却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形象?她青涩的演技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些不合时宜的天真,她唱跳全能,受无数人追捧,甚至在电影后半部分不惜以身犯险独自对抗屠夫。如果只是从理性角度来看,这个角色的冒险显然毫不合乎情理,但转念想想,其博爱而虚假的特征,似乎正是这个所有偶像的公约数。一个冷血无情的屠夫,一个众星捧月的歌手,两个消失了特征的时代形象,也代表了沙马兰对于数字媒体的审视与反思。
另一方面,本片对于亲情的塑造实际也足够玩味。本片不同于《老去》《拜访小屋》之中对于家庭成员的信任,反而更像是《分裂》《神秘村》一般暗示家庭之殇。在影片的结尾,
“陷阱”的另一层含义得到了揭晓。演唱会的抓捕并不是由警方设下,而是来自屠夫朝夕相处的妻子。她将购票的凭据放在凶手的据点并向警方匿名举报,夫妻之间多年的不信任,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而屠夫呢,他依旧扮演着爱家男人的形象,直至被捕,他也要扶起孩子被撞到的自行车,就好像残忍之余是多么动人的爱家之情。但下一个镜头就立面这份动人全盘推翻。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他拿出从自行车上卸下的铁丝,预示着必然的逃脱。这好像表明:家庭只是他的伪装,而杀戮才是那个无法掩藏的内心。
除了库珀的家庭关系,片中还设计了另一条父女的暗线。Lady Raven在演唱会上声情并茂德讲述着自己在小时候父亲的离开,并表示她已经原谅了他。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也无非得到了粉丝们的集体欢呼。然而,没过多久,沙马兰亲自饰演的演唱会工作人员便表明自己是歌手的舅舅。从电影有限的信息中无法确认这两人的真实关系,但联系到戏外的父女身份,这样的设定似乎很容易联想到一个暗黑的可能,也再一次验证了家庭关系在本片中的工具性,或者说是,一个陷阱。
当然,片中对于猫鼠游戏的编排确实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很多发展和转折都显得意料之而情理之中,但就像沙马兰在片中屡屡致敬的希区柯克那样(包括但不限于恋母杀手,导演客串,演唱会追凶等),类型元素的编排并不完全合理,更关乎于电影本身的运作法则,以抵达那个必将到来的顶端。在《西北偏北》中,加里·格兰特所饰演的主角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危险,观众总是相信他能揪出幕后黑手;而《陷阱》则也像是一个形象倒转的《西北偏北》,遭人陷害的英雄变成了无恶不作的凶手,观众却对他们有着同样的信念,从而全盘托出导演的表达:在数字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家庭的存在也像是一个陷阱。
初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沙马兰这次会在凶手身份上搞点反转。没想到,最后成片就是个纯粹的杀人魔逃出生天记。不得不说前半段还挺不错的,禁闭空间的智斗逃窜。但到后面这个故事的主心骨发生多次转移时,电影就有点走向下风了。
电影起于Lady Raven的一场演唱会,父亲库珀为了奖励女儿莱利的优秀成绩,遵守诺言带着女儿来看她偶像的演唱会。本该温馨的父女之旅,却被现场的异样给打破。荷枪实弹的特警,多到不可思议的安保,这场看似寻常的演唱会实则暗藏玄机。
库珀从T恤摊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场演唱会是个陷阱。警方得到通报,代号名为屠夫,杀害肢解12人的疯狂连环杀手将会出现在演唱会。此时,会场已经被团团包围,任何人都难以逃离。库珀十分的担心,只不过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身为屠夫该如何逃出生天。
毫无疑问,这个以主人公为杀人魔头的逃生故事还是很有看点的,实际表现也是如此。禁闭的会场环境,各个地方设卡重兵把手。从人心入手玩弄自己的谎言与魅力,设计一个个制造恐慌的诡计与让人真假难分的伪装,最终露出凶相逃出生天。
电影前1个小时,这些密闭环境下的猫鼠游戏十分有效。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屠夫逃生与女儿面前好父亲身份的冲突,库珀的每一步计划都在各种危机边缘上进行。观众也期待着他下一步游刃有余的行动,他又会怎么伤害其他人来达到自己恐怖的目的。
而且库珀的身份与人物特征,也在他逃生的过程中逐渐揭露。像是普通人间的闲聊安插在他的身上的诡异,特警说被害者不该被杀时,他的远离和观望。还有直观的只露出半张脸的撕裂镜头,表现这个杀人魔在正常情感上的缺失以及他非常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对伤害他人毫无愧疚,通过谎言、魅力和机智来操纵别人,自恋自大并且没有对错之分。这些情节的一点点堆砌,无负罪感的伤害、巧舌如簧的谎言和胆大妄为的伪装,面不改色的戏耍着一个个路人和特警,让库珀的高智商反社会屠夫形象愈发立体,可以说也让这位掠食者非常的迷人。
这也多亏乔什·哈奈特的精彩演绎,通过各种小细节演活了一个反社会杀手。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大多对人类情感缺乏敏感度,没办法对人类表情进行深层的神经反应,没有恐惧感。所以电影中乔什·哈奈特的表演不少都聚焦在面部肌肉的抽动和诡异变态笑容与冷面的交替,这符合反社会者人格障碍的特征,真是非常精彩的演绎,而且46岁的乔什·哈奈特真是依旧迷人。
当然,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对我个人来说,这电影也只有这1小时足够精彩。
后面的45分钟时间里,故事的中心不断发生偏移,导致库珀逐渐边缘化。先是Lady Raven突然成为女主闯入库珀家中,拯救被绑人员化身恐怖电影中的Final girl,用粉丝力量和抢手机给库珀来了波降智打击。看上去很抽象,但毕竟反社会就是自恋自大,马失前蹄就马失前蹄吧。但沙马兰你公款给女儿莎莱克·沙马兰办演唱会就罢了,最后还来这出Final girl,过分了。
从这刻开始,电影也进入了反复拉扯环节。前一个小时的库珀逃生记迅速重演三遍,屋内逃生、轿车人群逃生、押送警车逃生,这种来来回回一个情节,看着库珀浪费时间的自我拉扯真是完全瓦解了前半段的紧张紧迫感,环境也不再禁闭更加削弱了氛围。
后面中心再度转移到瑞秋,库珀质问瑞秋的环节成为了一场反社会人格解构的戏码。撕裂、隐藏和对人类情感的麻木,这段二人脸部反复特写的切换倒是很有设计,用正常人的情绪表情去衬托库珀的表情障碍。不过,瑞秋举报库珀和把他与屠夫联系在一起的前因后果依然很粗糙。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就是场反社会人格杀人狂的特征剖析会。库珀身上表现的全是这种病症的标志性体现,对于库珀这种反社会杀人狂来说,社会和家庭当然才是他的陷阱,就像他要参加的演唱会一样,库珀需要的反而成为了束缚他的陷阱。
和著名的以反社会连环杀手为题材的《罪恶之家》(黒い家)相比,后者更加纯粹的展现病态者对社会、家庭和生命的亵渎和蔑视,《陷阱》则极力通过双重身份下的撕裂感,来塑造连环杀手借伪装融入社会家庭的恐怖。而我还是保持那句评价,这一切都止步1小时。
另外,沙马兰说这电影的灵感来源,是1985年12月15日的旗舰行动(Operation Flagship),美国法警局和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局联合组织的逃犯抓捕活动,他们通过虚假电视台送的橄榄球比赛门票和获得第二十届超级碗门票的噱头来吸引逃犯落网,166名法警和警察参与了旗舰行动,还有便衣人员伪装成司仪、服务员、啦啦队,最终101人被逮捕。这种活动在1981年到1986年搞了9次,有彩票也有贵重快递各种手法。
watched the film yesterday and i was like errrhhhhh. honestly i thought the film was going to be able to offer much more since the director of the film has made quite a few nice wiorks in the past. but unfortunately the film was really slow and bor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 film was just like watching a concert and the rest didnt bring much excitement nor twist either. the only thing that truly shined a bit was the performance given by Josh hartnett. having him portraying a twisted character definitely gives him a lot space to be an actor and the result is quite satisfying.
as a film in its genre and directed by a big name director, the film itself is not successful, but as a transformation of Josh Hartnett as an actor, the film is worth watching.
今天测评了M·奈特·沙马兰导演的《陷阱》。
原因是看到《荧屏在发光》导演简·申布伦在推特上称不理解为什么在著名电影论坛上letterboxd上的评分只有2.9分。
截至目前豆瓣评分为6.1(国内评分还可以)。
现在外网这部电影已经被评为“M·奈特·沙马兰最糟糕的电影”。
带着怀疑的态度测评了一下电影,哇感觉网友说得还挺中肯的。
其实《陷阱》出预告时便感觉不妙。
因为观众基本从预告中便可知晓剧情发展:乔治·哈奈特饰演的消防员库珀带女儿去看lady Raven的演唱会,中途得知整场演唱会是一个圈套,目的是抓捕一名叫做“屠夫”的连环杀手。
而观众已经知道,男主就是杀手。
接下去,沙马兰导演似乎准备践行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
观众提前知道炸弹就在脚下,就看主角什么时候踩到它。 已知男主是杀手,观众将目睹他如何在一场事先预谋的演唱会中进行一场密室逃脱式的逃生。 日落预设主角库珀在这场演唱会中会经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而这整部电影都将会在演唱会发生。
然而并没有。
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男主以一种很草率的方式逃脱了演唱会的追捕——威胁Lady Raven带他们离开,谎称是邀请他们坐豪车走一圈。
期间没有一个警员产生怀疑,从头到尾都没有追捕。
而在电影的下半场,当男主带着歌手和女儿回到家以后,事情开始变得戏剧化,朝着不好的方向。 理解沙马兰导演的初衷,预告是想让我们把焦点关注在演唱会,好让他铺设电影后半段的各种反转。
但说实话,后半段的反转冗长而无趣。
最后男主和妻子的那段对话,以及妻子坦白自己反水估计是杀马兰导演心中预设的高光时刻,但似乎没什么必要。
另外,不知道为什么,男主在最后的对话期间突然脱掉了上衣。
尝试理解原因,估计是他一方面知道妻子闻到了他身上处理尸体的消毒水味道,就干脆脱掉上衣。 另一方面当时他正在回忆自己小时候过双重生活,既然妻子得知真相,脱掉上衣体现他内心如释重负,不用再隐藏自己的黑暗面。
看到最后,基本上已经不在乎男主会不会被抓捕(内心已经开始烦躁)。
最后男主落网竟然是因为在精神逐渐崩溃中见到了过世的母亲?
说实话,电影前半段还挺紧张的。
男主作为父亲和杀人魔的双重身份带给人强烈的心理冲突。
一方面,希望警方快点抓捕他,将他缉拿归案。另一方面,也不希望男主在女儿的面前被戳穿身份。
但电影后半段的折磨掩盖了前半段的紧张感。
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加入讨论~
The End
日落使我头皮痒你的恐怖和小众电影指南,也是电影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