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有福的人(2013)

有福的人(2013)

导演: 张子木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14分钟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个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中国女人,哪些认识她的人眼中的她的世界。

演员:



影评:

  1. 若是想把《有福的人》变为一部带着主观性质的散文电影,字幕条不妨换成导演自己的画外音。即便不是导演自己的,换成其他人的声音也没有关系。画外音与字幕条的区别不只在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比如字幕条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无人称的表述,声音则总是由某个个体发出来的;还在于画外音使得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无论发出的声音是向谁倾述的,听闻的观众都会有一种是在对她默默谈论、表达的感觉。

    不是说字幕条不能再用了,作为从默片便有的表达方式它依然有效;只是如今纪录电影的一个发展方向乃是瓦解传统创作概念中纪录与虚构的区隔,尝试在两者间游走,从而创造出一种让人观看、理解、思考和体验的虚实影像。画外音是最常被采用的用来创作主观电影的方式,它简单易行,而且效果显著。如同小说创作中的非间接引语,可以在人物和叙述者之间暧昧地游动。

    我不断想起《美丽城旧事》这部短片中所使用的手法,便是通过画外音来组织零碎的影像,将其变成为一种散文化的影像书写。如果《有福的人》中的字幕条都用声音的形式附加到影像上(当然在转化过程中需要进行修改,增加更多的主观色彩),这部短片会变得更加动人和有意思。它好像带着观众进入到一趟寻找那位中国女孩的旅程,并拒绝给出最后的结局。(补:引用海桑的诗实在是很文青的用法,大可以不用。不过作为学生作品中出现的点缀,多少可以理解。)

    《小北来信》中使用了画外音念信,这是正确的方向。虽然用手机拍下的小北街景显得杂乱而缺乏可看性,但画外音自身具有的趣味和信件内容的丰富性弥补了这份缺陷。导演写给异国友人的信并不是由她本人念出,而是用了友人的声音。这像是在还原友人第一次拆开信件读信的状态,这都保留在了友人嗓音的变化上。同时,信件内容在个体、记忆、思考等方面的丰富性让短片变成一份可以阅读的影像。不知道是否有香特尔·阿克曼的影响,她也曾拍过一部相似的“来信”电影,叫《》。

  2.   子木的片子我看过两部,第一部是《火锅店的爱人们》,这个是第二部。就作品本身来讲,《火锅店的爱人们》更加成熟与完整,让人看到了她的努力和进步,但相较来说,这一部更有趣一点:作为一个最初的创作者,她展现出了自己的灵气,也显示出她的追求与尝试。
      
      对于纪录片来说,短片通常是比较困难的表现类型。本来拍摄纪录片就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时常你要耐心的等,才能看到事情变化,故事发展,人心浮动。成片的时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片子是子木硕士某个学期的作业,拍摄时间不长,注定也只能做短片。于是拍什么样的故事,怎么拍,怎么剪都是个挑战。
      
      而她选择去表现的是一个叫做PY的神秘女人,并以“寻找”的方式来叙述。她让认识PY的各路人人来讲述这个女人种种:她是什么样的人,她的遭遇,她的感情,她的近况,他们和她相见的细节、对她的看法,甚至作为叙述者本身,子木也跟她见面,然后以字幕的方式讲述她们见面的细节。但自始至终,这个人物从来没有出现过,她长什么样子,声音如何,住在哪里,后来又怎样了我们还是不知道,就连结局也是以她再一次的出走而告终。她就像是一阵风,来了又去了,留下些许线索,但依旧谜一样的存在。
      
      初看这个故事,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日本纪录片,《横滨玛莉》,也是关于一个传奇的女人。但不一样的是,在那个片子里,玛莉的身影是反复出现的:穿着夸张的白色礼服行走在横滨街头,一张妆容夸张的脸。一样的是,里面同样充满着大家对玛莉的描述与追忆,混合着对战后日本历史背景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玛莉已经成为这个城市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人们记忆里的她和那个时代。所以我自己的理解是,那个片子想讲述的根本不是玛莉本身是怎样的一个人,而是人们是如何记忆这个谜一样的女人和那样一个时代,而所谓传奇也正是这样诞生的。但在那个片子的最后,导演还是让玛莉出现了,一个卸掉妆容平凡的老妇人,淡淡微笑,颤颤巍巍地走远,最终消失在镜头深处。这个场景像是一种谢幕,一个映照着时代历史被人们反复提及记忆的人物,也不过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她也终将消失在历史深处,带着一抹神秘的微笑。
      
      相较于《横滨玛莉》,PY这个人物明显没有那么强大的传奇性,甚至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我们甚至弄不太清楚PY遭遇的来龙去脉。但难得是这个片子里还是表现出了一种异国漂泊的流离之感,人们像是候鸟一样偶然栖落在这个城市,相聚在一起,却也可以在第二日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不见。而PY便是这样一个异国飘摇生活里的小传奇,一个诞生在人们茶余饭后闲言碎语中的故事主角,一个具体而微的时代语境下、飘泊不定又拒绝阐释的符号。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子木在空间上的敏锐。无论是这一部,还是《火锅店的爱人们》,她对于空间的把握都很出彩,不少场景的选取、构图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时常特别寻常的场景在她的片子里奇异地体现出一种生活的烟火气息但又不失诗意感。而她似乎也钟爱不时加入一些具有表现色彩的镜头、一些静态画面,在叙述之外进行一种诗意的表达。对她来说,想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纪录一个故事,讲述的方式同样至关重要。
      
      我想,这样的拍片理念跟她在欧洲留学所接受的影像教育多少有些关系。有趣的是,中国独立纪录片在出产了大量表现真实、严峻社会现实、但视听语言表现匮乏的片子之后,这些年,一种团队化制作、更注重声画质量和表现力的作品,正在逐渐丰富起来。而子木,作为一个年轻创作者,其片子中呈现出的一种对诗意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


    子木的回复:谢谢Alice评价,确实,PY不那么传奇,我所做的仅是把一个”谣言女子“ 部分还原与涂抹,让“道听途说”有些暗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