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电影的90%,千寻小姐的形象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90%前的过程是这样的:看似是千寻小姐不断带出并辐射着周围的角色,其实只是她在对一个并不存在的场景作无谓的逃离——一个被全能的掌控者建构的、只为在不断的日常碰撞中拼贴出千寻小姐的虚拟小镇场景。 千寻小姐成立的前提是:1)场景内除了千寻小姐外的所有角色都认为风俗女是难以启齿的职业;2)场景内除了千寻小姐外的所有角色都不在乎她风俗女的身份,都受她关照或关照着她;3)场景内除了千寻小姐外的所有角色都能因为她的情绪、外形、着装、行为或者干脆毫无原因地立刻受她感染。后两个前提与第一个在现实世界已然是矛盾的了。 几个主要角色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千寻小姐某一面的投射或一个可能的歧路假设。他们围绕着她出场,受她影响,并最终分别在一个完全脱离她的情景之中完成内心转变。然而在时间线上,在场景内的其他角色眼中,千寻小姐的形象却是始终如一的:真诚善良、纯粹率真。 电影却向观众毫无保留地泄露了她的前史:一个被风俗女意外治愈的孤单女童、一个穷途末路的OL、一个若有所思的风俗女,最终承连到当下,一个率性开朗的便当店员。我们现在知道,千寻小姐是孤独的。 于是来到最后五分钟正片。失明的老太婆对着电话细语:“一股寂寞的气息离开了。”另一端一滴眼泪缓缓滑落,属于千寻小姐的人物弧光这才姗姗来迟——她终于被揭破并承认了她的孤独。 千寻小姐离开了便当店,在牧场继续开始了打工生涯,现在她的身份是前便当店员而非前风俗女了。电影结束了。既然最大的矛盾在一个矛盾的场景中消弭无痕,最大的和解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完成,那么结局就只能是继续前进的无解的孤独——“我并不坚强,所以我不来学校。”她并不坚强,所以她肆意洒脱、自揭伤疤、对前风俗女的身份毫不避讳。 这是一部演员形象和导演的作者性相互成就的电影。有村架纯贡献了从影以来最有魅力的角色,她终于演出了她曾经演过几次的那种「大脸盘子但超美而且不在乎」的气质的完全体。今泉力哉拍得飞快,也不知道有多少文本是漫画里现成的。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当她小时候遇见那个给予她关怀的大千寻时,她有好几次想要去牵大千寻的手,她想要进一步体会这种被爱的感觉,但连续伸手好几次都没有引起注意,最后她拿着大千寻给她的名片站在有风的街头(这种感觉真奇妙,小朋友手里握着一张休闲会所的名片,就像是未来向她发送的一封邀请函)。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长大后她的确做了小姐,她的本名叫绫,在被会长问及名字的时候她最终决定要用千寻这个名字,从风月场所离职后来到一家便当店打工,附近受她鼓舞而振作的包括但不仅限于旁边工地的工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家庭氛围压抑的女学生、容易发脾气的男青年......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甚至于一个人吃便当的时候也能享受其中,认认真真地吃完每一份菜;她能够给别人沮丧的生活带来转机,让他们变得开朗、变得勇敢与自信。
但这些并不影响她是一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当她用心去照顾一个陌生的小弟弟却被家长责骂,当她真诚表达自己对店长的感觉却被别人质疑,如果将自己日日饮酒寻欢作乐叫做对抗,那么像她这样不随意显露并努力生活应该叫做赡养,她细心赡养着自己的孤独,努力过得充实与精致,但她的孤独又有迹可循:在那个主角们悉数登场的聚餐上,她选择在相聚的时候离开,最后在电话里多惠对她说:“不管你去那里,都会有这样一种孤独感”。小姐作为千寻的工作切中了人物的内核。
我觉得在是枝裕和以后,日本讲述现代生活的电影不断朝着更澄明更干净的方向努力,以叙述出那种平静美好的感觉,但一味地追求精致容易落入鸡汤叙事的圈套,所以在这样的基调下又不能潦草地处理人物性格,权衡彼此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千寻小姐》在这一方面不能说有多惊艳,毕竟它没有是枝裕和的画面,也没有坂元裕二的台词,但我觉得从观感上来看倒也不错,整部电影看下来没觉得有多枯燥,所以我给了四星。
有时候我们被孤独感包围的时候,或许也可以像千寻一样从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与孤独和解是一件遥远的事,毕竟人的孤独或许无法求解,但像千寻这样不显不露,乐观生活,大口吃饭,默默影响身边的人也挺好,毕竟“吃饭都吃这么干净的人,一定不是坏人”。
“当我们在追寻光的时候,会不会开始想去成为自己的光,成为别人的光。如果你有时候,也像是一只蜂鸟,希望你成为自己的光。让我们这些渺小的光在广袤的黑暗里聚合,相互辉映,抵挡扛不动的寂寞,成为自己的力量。”《蜂鸟》作为台湾歌手吴青峰的原创歌曲,以明快旋律和极具寓意的歌词勾勒出在残酷现实中积极奋进的当代青年处境。在黑暗中看见光,然后靠近光,成为光。那么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否会出现一个像光一样闪烁的人呢?
名为千寻的小姐是一个奇怪的人,她会同路边晒太阳的的小猫一起散步,将社区的儿童秋千荡得老高,独自一人站在傍晚的海边看日落。在外人来看,她是一个孤僻的人,她似乎并不融入社区集体,总是独自一人做一些旁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在她背后似乎有着沉重的过去,层层包裹着神秘的她。
《千寻小姐》是日本导演今泉力哉执导,由日本当红女演员有村架纯主演的剧情电影。在2023年2月23日上线Netflix并同步登陆日本院线。该片改编自安田弘之人气漫画,讲述在海边街道的小便当店工作的前风俗女千寻,与生活不顺利的人们交流,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故事。
这一次,今泉力哉舍弃前作中精巧往复的电影结构,脱离现代男女的爱情思辨,纯粹聚焦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困境中的当代青年投以深切关怀。
“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而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总有一天会遇见他们。”说出这句话的千寻小姐似乎早已点出电影主题,而围绕这句话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也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娓娓道来,为身处边缘中的苦闷青年交出了一份温馨答卷。
千寻的前风俗女身份在日本的文化背景之下并非是禁忌,日本对于风俗行业一直处于听之任之的放纵状态,加上二战时期的空前发展,使得风俗行业已经成为了日本潜在的文化现象之一,难以剔除。众所周知,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赚钱养家,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在家里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女人更多扮演的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在家里洗衣做饭,任丈夫驱使。千寻最初走进风俗店时,穿着一身利落正装,不由得让前风俗店老板对千寻的来历感到疑惑,但老板留意到千寻脚上那双脏兮兮的皮鞋时,却果断同意千寻入行。
千寻此前经历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在这种女性不被重视的社会历史风气影响之下,广大日本女性遭受了非常不公平的对待。她们在职场上被排挤,被边缘化,在家里又被打压,被奴役化。所以很多女性为了谋求生存发展,只能不得已走上了风俗业这条不归路。
不管日本人对风俗业存在着何等的包容之心,至少在世俗的眼中它丑陋肮脏,见不得光。也许在其他的文化环境之下,难以包容此类题材作品,但在日本已经诞生了不少风俗业题材的作品。但电影只是赋予了千寻一个“前风俗女”的身份,以及在此身份的前提之下所展开的一系列事件。
正如漫画原作者安田弘之所说:“这不是故事而是记录。 我只是一直追在她后面,忠实地再现了发生的事情。”
今泉力哉对于人物塑造是碎片式的,他并未直接交代每个人物过去,而是让千寻与其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步还原千寻这个立体的形象,以及其他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
千寻对待陌生人有着无来由的善意,她保护被欺负的流浪汉,甚至将其带回家洗澡,会在流浪汉曝尸街头后独自将其埋葬。但得知母亲的死讯后,她却不愿出席母亲的葬礼。千寻同曾经亲密之人的割席,告别过去的决心在她面对各种事件的抉择之后被逐步还原。
群像戏对于今泉力哉来说并非棘手,《千寻小姐》中的群像看似散落,其实都是被千寻身上所散发的光芒吸引的“边缘人”。
在生物学中,生物趋光性是一种生物对光靠近或远离的习性,也是生物应激性的一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影片中的群像各自背负着沉重的身世过往,千寻的出现如同火焰,让人不禁拥有扑火的勇气。
在影片开头,千寻更像是作为一个被记录的客体,许多并未与千寻直接交流的镜头视角窥视着千寻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是在西高读书的高中生久仁子创造的偷拍视点,观众同久仁子的视点一起探索千寻,感受她的乐观与坦率,以及在她秘密背后的孤单错觉。
在影片中,与千寻产生连接的人物或多或少背负着沉重的命运或悲惨的身世。久仁子出生于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但她却从未在家庭中感受到应有的安全感,于是她被千寻所吸引,并被她的随性与坦然所治愈;
男孩小诚是一个由单亲母亲抚养的“留守儿童”,他用玩具蛇恐吓千寻后被千寻严肃教育了一番,尽管他用圆规扎伤了千寻,千寻仍带他吃便当,甚至充当他留守时的监护人;
经常被父母赶出家门的宇部千夏,千寻成为了她的漫画同好;
同是风俗女的马耳流在被骗走开店的钱后想到的千寻是她“唯一看对的人”;
甚至与她只有几面之缘的男客户,也愿意向千寻倾诉自己破碎的原生家庭以及对自我的厌恶。
千寻如同一道光,吸引着和她“处于同一个星球的外星人们”,她努力生活,坦然面对生活中人们的来去以及得失,似乎她站在那里就能给人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勇气。于是在晦暗中的人们习惯性地抓住身边的点点星光,获得慰藉以及温暖他人的能力。
久仁子受千寻委托成为了男孩小诚的免费家教,两人笑笑闹闹成了一对欢喜冤家,在小诚妈妈简单的炒面里吃出了被遗落的亲情;久仁子在千寻的介绍下结识了同校的部千,彼此成了学校里的朋友与依靠;马耳流通过千寻认识了前风俗店长,两人成了彼此的知己...
不知不觉中,千寻像一粒纽扣般连接起这样一群孤独失败的人们,大家在千寻的影响下成为了彼此的依靠,从独自在黑暗中踌躇不前的人变成了也拥有温暖别人能力的光。
我们可能会疑惑,如此的千寻,如此亲和友善的千寻是从何而来?
今泉力哉在电影中用了几次简短的闪回交代了千寻的过去。我们得知,千寻的本命并不叫千寻,她的本命其实叫古泽绫。在绫的童年时期曾遇到过另一个名为千寻的风俗女,她们于一个夜晚相遇,千寻并没有以一种成年人的角度同小千寻相处,而是用一种平视的目光将小千寻视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对自己风俗女的身份妄自菲薄,用善意和耐心温暖同样着孤独的小千寻。这便是绫长大后之所以让别人称她为千寻的由来,也是千寻对自己身份认同如此坦然的原因。
在辞掉风俗女工作之后,千寻在便当店认识了店员多惠阿姨。多惠阿姨是一个喜欢雨天的人,在听到千寻之前在风俗店工作后多惠阿姨并没有像常人一般感到诧异,而是笑着说了一句“そう(这样啊)”。如同密电码一般,千寻发现多惠阿姨就是和她一样“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于是,在多惠阿姨因为眼疾而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的时候,千寻顶替了她在便利店的工作,常常以绫的身份陪伴在医院的多惠阿姨。
这样的千寻被他人温暖着,甘愿扑向散发着光芒温暖她的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千寻如此耀眼。
“因为被他人温暖过,所以也想成为温暖他人的光。”
在大家温馨的聚餐之后,千寻独自一人离开了聚会。在她离开后接到了来自多惠阿姨的电话。千寻问“你怎么知道我走了?”多惠阿姨回答:“因为那样孤独的气氛消失了,很不注意到。”
千寻虽然是一个纽带式的人物将大家连接起来,却在大家其乐融融成为一个集体的时候选择悄悄离开。马耳流曾说千寻看起来很孤单。但事实上,千寻对于自己有着非常清晰的认知,她认为男女之间并不只能有恋爱关系,认为在恋爱的问题上她不能醉。就像不能喝酒的人一样,千寻无法忍受独占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独占的感觉,喝太多酒可能会生病,那一开始为什么要喝呢?如果能够清醒地享受生活,为什么不去做?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持有这样恋爱观的千寻最终选择离开。事实上,千寻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但她的孤独并不等于寂寞。选择离开的理由有很多种,正如千寻所说,我们只要知道世界上也有像她这样的人便已足够。
影片的最后,千寻来到了一个饲养奶牛的农场,一个全新的开始。
奶牛工人问她“你之前是做什么的?”
这一次,千寻笑了笑,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回答。
“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彼此,家人也是,恋人也是,朋友也是。而来自同一星球的人,他们一定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总有一天会相遇的。”
——“想要独占一个人的心,或是太想一个人想到心痛,你从来没有过那些感受吗?”
——“很久以前有过,我曾以为爱情就该是那样。可是,我了解到一件事情,你没办法独占一个人的心,我也不想被人占有。如果说那就是恋爱的话,我想我不需要。就跟没办法喝酒的人一样,要是喝太多就会恶心想吐,甚至有可能死掉。既然如此,就不该强迫自己喝酒,能够清醒享受快乐人生,就够了。”
有些人为了避免狂喜和失去,直接避免开始。爱情的魔法在于它的不可控,但如果人人都可以调控自己对感情的需要而不需要承担残缺的后果,世界应该会美好很多吧。
千寻将这句话奉为人生准则,所以,对于人情往来,她总是看得很淡。不依赖,不留恋。总是意外地出现,又突然地离开。
《千寻小姐》独有的澄明感,像一汪清泉从国产职场独立女性的鸡汤叙事中脱颖而出。雨后春笋般的“女性题材”剧,一味追求高级,精致,反而落入俗套。
要高职位,要疯狂换装,要强行悲惨,要手撕渣男,最后还要爱情事业双丰收。即便是爽剧,如此复制粘贴,也审美疲劳了吧。
更何况人生不只一种活法。没有女主光环的大多数人,终究要和人生和解。
虽然电影里,只是简单的描绘了一些生活片段,态度、状态和选择,当我们依然可以大胆推断,千寻是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 千寻会吸引久,也因为久也是同样的人格。
他们在遭遇到父母的忽视、情感勒索和冷漠之后,造成了对这个世界的逃避和无力承担的状况。他们表面上令人如沐春风,实际上内心负担和压力奇大。
他们总是选择逃跑,哪怕明明可以很幸福,却也执意要一个人逃走,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这就好像是一种旁人看起来没有必要的自毁诅咒。
电影里展现的是这种人格美好的一面,舒缓、细腻、干净、善良、独善其身,遗世孤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我并不太买这部电影的账。因为我还算比较了解事物的两面性。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全如电影里所展现的都是优点,他们也有残缺、可怜、无助、乃至可恨的一面。虽然他们自己并不这样想。
只想寻找同类,假装不需要爱情,遇到幸福的场景反而开始逃跑,我不是不理解。我很理解。因为我也算是他们的同类。说实话,我真的挺吸引各种类型的边缘人的,因为我的风格气质也很边缘,也很有同理心。
我可能就是电影里,千寻所说的外星人同类,终于又遇到了令其温暖的人。
但说到底,如果跳开个人的视角,这些还是路径。(换表弟来讲课)他们所展现的理想面是路径的一环,并不是他们本真所控制,而是被命运驱使,正如他们所隐藏的负面一样,是童年和家庭里受到的创伤一直没得到治愈,因此而残缺的灵魂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悲剧。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可治愈的,可改变的。建立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类似这样的电影,它或许阐述了某种人生状态引起共鸣,但并非是某些奇幻作品里遇到了不可解开甚至无法揭开的悲剧。
改变人生,对抗命运,也可以热血沸腾。为何要因为过去的经历,来定义无限的可能?
尤其是先进的心理学发展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局限于自我而因此不被现代成果福泽实际上是一种愚昧,就好像生了病不去医院吃药反而要去山里求仙一样讳疾忌医。或许进山的路上也有一番风景,但我始终认为去医院之后还有大把的时光,而死在山里的浪漫只是一种自我谄媚。
讳疾忌医扁鹊三连,是小学生都嘲笑的课文,不是吗。
正如千寻穿着白裤子跪在地上逗猫,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障碍小清新式的自我意淫。一尘不染,干净潇洒,童贞烂漫,不被束缚。他们极力营造出一种这样生活好像也不赖的假象,来维持自己内在的残缺和压抑,以及对真正健康的关系无力维持,无法负责。一种假象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就是营造假象的艺术。
《千寻小姐》展现的人物魅力和神秘感,可以俘获很多观众,尤其是一些同样的人格障碍。但是,对表弟而言,这没什么神秘的,也算不上太多魅力。它表现了女主角这种人的闪光点,但也不过又是浮世绘里一个人,红楼梦里一个姑娘,人间喜剧中一个角色,路径之内一个囚犯,芸芸众生你我他。
所以话说回来,这部作品也许是不完美的。不过,倒也不是不能理解。我并不是说,人必须要和解,必须要改变。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有些许悲伤。我理解每一缕阳光,每一个笑脸,都真实得晃眼,破旧的窗帘,乱糟糟的桌面,都是生活的样子。
或许,千寻需要再逃向自己想象的自由里,再多享受松弛的生活,正如有村架纯那样大脸盘子但是毫不在乎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才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并下定决心做好改变的觉悟。再此之前,整个世界也只能为之等待,带着某种怜悯。 这倒是和前天聊《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治疗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