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幻乐之城(2018)

简介:

    《幻乐之城》是湖南卫视和酷博特文化联合打造的全新原创综艺。

演员:



影评:

  1. 看完窦靖童的表演后,我就来把三星改成了四星。

    表演很意识流,舞台效果也很好,现实与梦境交错,很奇幻,甚至可以说迷幻。

    王菲评价是最点题的一个作品。这点毫无疑问。

    弹幕好多刷没看懂,现场的祖儿和娄艺潇也强行总结了一下中心思想。

    还是阅读理解题目做多了。

    意识流不需要看懂,体会感受就够了,用眼睛和耳朵去欣赏美。

    中心思想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

    游戏一次次OVER后重启,是不是很带感?

    从洗衣机的滚桶爬到另一个世界是不是很带感?

    同一个人的二十多个不同状态站在同一个舞台当背景是不是也很带感?

    有这么带感的画面效果还需要总结中心思想?千万不要总结,一总结就俗了。

    最最重要的是,唱得很好听。非常好听。

    表演也很酷,相当酷。

    窦靖童天生自带舞台魅力。

    恩,王菲,我要当你女儿的粉丝。

  2. 节目创意五星,但整体看下来二星..有点懵,因偶像菲我本满怀期待。。从开场看到何炅主持到梦中人音乐响起我菲掀开报纸的一瞬间,我还激情未变,但直到菲出来慢慢跑跑跳跳听她唱歌..第一感觉就是假唱吧 (听过她最近那场上海演唱会的人都知道,现在菲姐的气息唱功确实倒退不少。。)后面黄晓明啊雷佳啊。。观众一个个都哭啊。。就连我们“不食人间烟火”的菲姐都哭了!?!what??为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都哭??这个节目想表达什么,完全没有get到,没有震感,没有感动,没有视觉冲击。。并且全程菲姐就像打酱油一样。。真的本来以为这个节目是我们菲姐的主场才来看的。。

    哎 总之形式>内容 ,有点失望咯

  3. 在前三篇分析里,我从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人物成长曲线简要分析了《丑》。但这部简短却不简单的短剧,绝非三言两语可道尽。近来一些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故再次提笔,记录拙劣的学习心得。

    1 拉康和镜像理论

    拉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在此不对此人生平做过多介绍,有兴趣可戳

    理论是拉康提出的重要理论,其主要点如引用。

    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之后才进入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其对镜像阶段的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生理事实上的。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然而,它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其具体过程是,刚开始,婴儿认为镜子里的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首次充分认识到自我。 而在此之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了“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成为“自我”。 拉康的镜像阶段从婴儿照镜子出发,将一切混淆了现实与想象的情景都称为镜像体验。

    简单总结:拉康认为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辨别“镜像”的过程,包括认知、识别和自我意识形成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不仅限于心理学,在文艺作品分析和批评的领域,拉康的镜像理论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将从镜像理论切入,分析丑的成长过程。

    以上涉及理论知识部分都是瞎瘠薄扯淡,如果对理论有兴趣建议阅读书籍文献,千万别信我信口胡说。

    2 再讨论丑的人物线

    我在“三谈丑”中简析过《丑》的人物线,因为探讨重点和切入视角不同,不作深度引用。在这偏文章中,我将从镜像理论入手,重新整理丑的人物线。 作为《丑》的主角,身上同时承担了叙事任务和塑造人物。本文只谈塑造任务。

    在前期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丑遵循着压迫-觉醒-反抗的模板。故事的开始,丑以一个“边缘者”的形象出现在作品之中,作为剧院中可有可无的一员,他一方面对舞台充满了憧憬和向往(抢戏、第一次谢幕,Fig2.1-2.3),另一方面又因行尸走肉的生活而麻木(藏钱Fig2.4、买醉Fig2.5)。

    Fig2.1 向往

    Fig2.2 抢戏

    Fig2.3 谢幕

    Fig2.4 藏钱

    Fig2.5 买醉,其间夹杂着他和不同人的互动,很有意思

    人物成长的契机是女孩的出现。

    女孩带来了玫瑰花,在填补了丑空虚的精神世界,并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玫瑰花作为表演的“馈赠”,代表了一种符合丑内在价值观的肯定和精神支撑)。

    丑在和女孩增进感情的过程中,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装满玻璃瓶的玫瑰花代表的是丑的精神世界的丰收。而外界的压力(剧院老板)则打破了平静的生活。

    Fig2.6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交接

    作为真正唤醒丑自我认知的契机,殴打女孩的老板和受伤的女孩,唤醒了丑压抑已久的精神世界。他开始反抗,开始将精神需求投射到物质世界中,开始向现实宣战(维护女孩)。

    人物线最终以丑的释然、成长和超脱告终,丑用钢琴回馈女孩的陪伴,并致敬重塑的自己,彻底完成了人物的成长。故事之后的部分,则不完全涉及人物成长,过多的是叙事和主旨升华,故不在此讨论。

    3 丑的镜像以及丑和镜像

    在剖析丑的人物线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丑的成长过程完美兼容镜像理论。丑的成长过程,是对镜中的自己从识别到认知最后到同化的完整过程。本节重点分析这个。

    3.1 前镜像阶段、发现和投射

    婴儿自我意识的形成的开端,是开始注意和认识“镜中人”。丑亦然。丑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像,是他在酒馆之外[Fig2.1]。

    女孩一闪而逝的身影让他想起了谢幕后收获的玫瑰花和掌声。这是他第一次跳出冗杂沉重又苟且的现实,审视镜中的“人影”。女孩和玫瑰花共同触发了丑的审视。这一阶段里,丑识别到“人影”,并对其产生了好奇和向往。

    与其说吸引丑的是女孩和玫瑰花,不如说是丑在生活压力下逐渐丢弃的自己。作为一个契机,女孩的出现,使得丑注意到了这个“镜像”。

    FIg3.1 镜像的隐喻 a发现 b好奇 c吸引

    作为意象,女孩和玫瑰花是丑精神需求的具体体现,是丑内心的投射——而这个阶段的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3.2镜像阶段:认知和移情

    识别阶段的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镜像是自己。潜意识驱使他接近和认知镜像。丑在和女孩接触的过程里实现了自我价值,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一反他麻木的初始状态。他开始为此踏出安全区,开始反抗,以及享受反抗[Fig2.2]。

    Fig3.2 反抗和反抗的满足

    丑是一个向往舞台而又无缘舞台的演员,他与舞台唯一的交集在短暂的收钱过程里。女孩的出现唤醒了他的精神需求,他开始审视镜像,也开始审视自己。镜像的出现让他真正开启了自我认知的过程。——他需要观众,他需要玫瑰花。

    Fig3.3 精神财富的填充

    他真正认知和认同这个镜像的契机,则是外界的压力。环境的急剧改变。老板这个意象代表的是毫不留情的现实,面对如此倾轧,丑终于认识到,镜子中那个需要“表演”,需要“认同”,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身影,其实就是自己。所以,当追求遭到侵犯的时候,他拿起了武器。

    Fig3.4 理想与现实的交界

    丑不是没有犹豫,但几相撕扯中,愤怒终于战胜了恐惧[Fig2.5]。

    他触摸到了镜子中的人,这一次他坚信,那就是自己。他凝视的,他向往的,始终是他忽视的自己。

    Fig3.5 a-c:犹豫、思考和决断

    所以,他出手了。

    3.3 后镜像阶段:同化和成长

    从镜像的发现到识别,故事进入了人物线的小高潮,丑也完成了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这一次,他凝视着女孩,或者说他凝视着自己,则不再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

    Fig3.6 他向镜像伸出手

    Fig3.7 这张图,或许也可以理解为丑和镜像?

    当丑开始认同镜像,或者说镜子中的丑自己时,他就完成了镜像的同化和自我的认知,他实现了角色的破而后立,他完善了人格,完成了成长[Fig3.8-3.9]。

    Fig 3.8 独白是成长的宣告

    Fig3.9 褪去妆容,成长完成

    4 一个小问题:女孩和镜像的关系

    在丑的成长过程里,女孩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那么女孩和镜像的关系是什么呢?

    女孩是镜像,她是“镜像”在现实中的投射。她和丑关系的推进,象征着丑发现镜像、认知镜像和同化镜像的过程。

    但女孩又不是镜像,她还承担着镜像之外的任务。她肩负着丑价值和意义,她也是给予丑指引和慰藉的独立角色。很多人认为,女孩是“丑”自己,女孩和丑的相遇,是梦境中跨越时间的会面。我倒认为这点合理与否无需探究,女孩本就同时担负着丑“自己”和“自己”之外的任务,角色的二重性将观众引向不同的解读角度和结论,这是非常正常的[Fig.4.1]。

    Fig4.1 消失的伤痕,抽象和具体之间

    5 小结

    作为文艺作品分析方法的一种,镜像理论给出了一种《丑》的解读方式,也解释了很多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内容。“镜像”是丑自我认知过程的象征,也是丑完成人格成长的重要元素。

    《丑》这个作品本身带有非常多的隐喻,同时掺杂了现实和抽象成分,具有解读的多样性,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6 致谢

    特别感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饼老师和朱一龙学研究委员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鞠躬!

    ---

    2019-5-13 08:12:06

  4. 这是一个王菲和她的追随者(歌迷)的现实与三段梦境相互交织的故事,而其中由现实到梦境的纽带就是音乐。故事所表现出的,在我认为,是一个偶像与她的追随者所应该形成的关系。

    开头王菲说“从来没有注意过这家唱片店”,而店员却问候她“好久不见”,可以看出店员是王菲追随者的身份。

    第一段《流浪的红舞鞋》是一个具有童话色彩弃世登仙的梦。歌曲中黄昏、流浪儿、慵懒的歌、舞蹈的鞋、马戏团等元素在唱演中一一呈现。这一段作一楔子,像是王菲对梦的理解: 梦,美好、多彩、绚烂;在梦中,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可以得到自己现实中所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一切。(p.s.之前一直在猜会用哪一版的红舞鞋,结果居然钢琴版开头,常规版结尾)

    第二段《My Valentine》是追随者的梦,这首歌也是以一个男性的口吻写给他的爱人的,正诠释了追随者对王菲的爱慕。追随者先是点了这首袒露心声的歌,再是在乐手的口中探得王菲的行踪,幻想王菲也在百叶窗后momo地关注着他。在通过为王菲撑伞成功走近她之后,兴奋地跳起了《雨中曲》中的舞蹈,好像得到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流星》是王菲给以追随者(歌迷)回应的梦。歌词“遥遥呼应,却永远走不近”,在我看来,应该是王菲所认为歌迷与自己间应该保持的关系。歌迷不应自私地幻想独自占有偶像,把她包围在自己温柔的宇宙中,而是与她的个人生活保持距离,因为王菲已经在她自己一个人流星般璀璨的舞台上将最美好的自己带给了歌迷。她更愿“化作一颗流星”,随着演出的落幕“美丽地消失”。(p.s.流星的两段之间应该漏唱了“美丽”两个字)

    整个作品最后在《流浪的红舞鞋》的旋律中结束,可能是想借此提醒观者,对于偶像的崇拜一事(整个故事)本身,就是虚幻的。我们一直追求的,其实是理想中自己的样子(即自己的梦),只是在某位偶像身上找到了一些与自身追求相呼应的地方。认识到这一点后,某个偶像的存在与否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真正追求的其实是那些虚幻而美好的品质本身,是我们的梦。所以,“我们真的醒过吗”?

    正如她在第一期开场短片中说“幻,是流动和变化;乐,是比语言更自由的表达;城,是意念堆积出的境”,这部作品完整表达出了“幻乐之城”四个字的内涵。尤其是在对“乐”的诠释上,整部作品中对情节的推动、思想的传达几乎都是在那三首歌中完成的,这也许才是作为一个“幻乐之作”所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