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独居江南
公众号: 江南的故事酒馆
第一期
微光会吸引微光,微光会照亮微光,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by熊浩
现在哪有什么纯绿茶,大家都是混合饮料。by赵英男
我看过的直播必须得打赏,这是一种对内容的付费。 by3Bangz
如果你们班同学中有妇产科主任、小学班主任和中学班主任,爬,你都要爬去同学会!你混得普通没关系,为下一代加油!by傅首尔
第二期
其实你对那个人不是太在意的时候,你才会给他自由。如果你很在意的时候,你会给他一个礼物。by薛兆丰
礼物是爱,是关注,是仪式感。by杨奇函
尊重别人的心意,才是最重要的心意。by庞颖
第三期
我们都好像一个小小的飞船,当有一天要离开地球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一直去抚摸出厂时的那道伤痕,而是勇敢地去拥抱灿烂的宇宙。by熊浩
陪伴孩子12小时不是真谛,付出心力才是这条规定的真谛。by蔡康永
今天的父母不是不要爱他们的小孩,而是怎样的陪伴才是有效的陪伴。by薛兆丰
爱是可以培养的,恨也是可以培养的。by李诞
大家都说不要把孩子当作婚姻的纽带,但是事实上就是啊。我整天都见不到你人,孩子不是纽带,什么是纽带,WIFI吗?by傅首尔
第四期
如果你真的要盲目地相信你需要嫁妆的话,你要相信:你就是唯一的嫁妆,不是房子。 by蔡康永
你不看我的前半生,我也会看你的后半生。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我不会错过你的后半生,也请你不要错过我的前半生,我们有情有义。by颜如晶
我觉得婚姻是一个壳,两个成年人要把所有最坏的事情都说好,把这个壳做得足够坚固,来保护我们。by李诞
第五期
我们某些艺人,犯了错误,不但跟没事人一样,反而把老百姓给整郁闷了。by秦教授
为什么中国所谓的大片只有一没有二呢?因为一已经够二了。by秦教授
不是只有践行正义才显得崇高,呼吁正义有时候同样需要勇气和代价。by席瑞
当人能在神身上看到人性的时候,人才有可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神性。by花希
一个人只有温暖纯良了,才有资格谈论爱与自由。否则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by陈铭
第六期
爱情是一个家园,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都可以不那么好。by马薇薇
我们要随时保持对我们另外一半一个追求者的心态,同时还要随时保持一个修行者的心态。因为当我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我为你戴上了紧箍咒,我们共同度过那九九八十一难。所以,当你能够怀抱一颗追求者的初心,怀抱一颗修行者的诚心,你们俩的感情就再也不会有第三者。 by肖骁
爱情不是最重要的,成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什么是更好的自己:纯良的自己,诚恳磊落的自己。两颗自由的灵魂相爱才是最美的,两颗阉割的灵魂,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藏着掖着,那不是好的爱情,更不是好的人生。 by高晓松
第七期
你以为我心中没有远方?不是,我缺的是去远方的那张车票。 by李思恒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我们不再像小孩子一样任性,我们不再仅仅把喜欢和讨厌当作我们判断和选择一个事情的唯一标准。by李思恒
公司用高薪不只是想买你的时间,它想买你的效率,买你的注意力,买你的创造力。这些东西是用钱逼不出来的,它唯有喜欢可以带来。by詹青云
喜欢带来创造,创造最终累积成财富。by詹青云
不是你的自由比我的自由来得更高级,我们都是自由。by李思恒
你拿诗和远方和苟且斗,你永远斗不赢的。因为苟且有一万种需求,一万种痛苦,而诗和远方只有一种快乐。by高晓松
你不一定要做你最喜欢的一件事,可是呢,你要去做你能够学到东西的事,因为学习是快乐的。by蔡康永
一个你会停滞而无法成长的工作,我认为你喜欢不了多久,如果你正要找工作,我建议你选择会让你成长的工作。by蔡康永
第八期
普通人在爱情中只能做到尽力,很难做到无瑕。by杨奇函
程度不重要,方式才重要。数值不重要,体验才重要。真实可能没那么重要,真实感才重要。by邱晨
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答到满分的主观题。by邱晨
我们解决掉了对这个按钮的好奇心,我们得到了一切真相,但是我们失去了对爱情的好奇心。by肖骁
第九期
左和右不一定谁更好,可是都比谁快谁占道好。by詹青云
两个人在一起是为了爱,然后在你们的情感账簿里存入越多的情感,你们可以交往的越持久,你们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by蔡康永
第十期
对受害者的苛责,就是对霸凌者的放纵。by席瑞
小孩的观念是成年人一人一句堆砌起来的。by席瑞
如果我连对自己都如此狭隘,我对别人的宽容,也是一种虚伪。by庞颖
一旦你从心里接纳了自己的弱点,就再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by庞颖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缺憾,都有阴影。我其实很庆幸,我的缺憾,我的阴影只是胖,这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但是它却像一个柔软的小垫子,保护着我,它吸收了我所有的,无处安放的小挫折和小失落。不要让我减肥,不要剥夺我的小垫子。by庞颖
你知道为什么胖子都很快乐?因为我们颜值不够,所以情商要高一些。要让大家觉得我们很亲切,而愿意跟我们做朋友。by颜如晶
没有人能够豁免于所有人的眼光,真正的接纳自己。by蔡康永
做废物是极需要天赋的,我们普通人只配好好活着。by李诞
第十一期
我今天有八个字可以跟大家分享:勇于索取,能被拒绝。什么叫勇于索取,就是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东西,想争取的东西的时候,要说出来。但是我也要提醒大家,我们是能够被拒绝的。有些人的人生卡在了前半句,他不敢索取。有些人的人生卡在后半句,他不能被拒绝。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勇于索取,能被拒绝”这八个字,面对不喜欢的东西,理性反弹,这才是最健康的心态。by颜如晶
这个世界上有一条重要的规律,那就是谁更容易适应这个社会,谁就有责任去适应这个社会。by薛兆丰
第十二期
每一个合格的前任都应该像“死人”一样,那他以后的每段爱情跟你有什么关系,都是冥婚。by傅首尔
每一段爱情都有一颗彩蛋,这颗彩蛋的名字叫成长,你需要一点时间去孵化它。by傅首尔
真正的分手,真正的告别,是告别那个和他相处时的自己。by董婧
第十三期
夫妻之间看久了,真的会晕脸。就像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高速公路上开车,我们需要参照物,我们需要视觉刺激。by傅首尔
婚姻是什么,是两个人约好了一起要去远方,上车之后发现上当了,互相要给对方当服务员。by傅首尔
需要比爱更重要,结婚是因为相互需要,没离是因为不停地相互需要,TA有多需要你,就会有多自律。by傅首尔
婚姻是两个道德、性格、外貌、行为都有瑕疵的人的结合,我们接受了彼此的凹凸不平才能走到一起。在我们彼此磨合的过程中,有容忍、有痛苦、有放弃、有牺牲,最后我们形成了圆。缘份,其实有忍才有缘份。by马薇薇
容忍会导致我们不在意,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by蔡康永
第十四期
一句话如果噪声很大,不是好话,因为它会影响意思的表达。by陈铭
当你想要照亮一个人身上的点,表示赞美或评价的时候,形容它的结果,不要形容它的过程。因为形容过程本身,会迅速地引发歧义。by陈铭
人到四十岁,功能全减退。躺着睡不着,坐着打磕睡。心里想得美,干啥都白费!by秦教授
努力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张底牌,是所有失败的借口。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张王牌,我们要留给最珍惜的人和事。by邱晨
你不用担心你现在做的事情,是配不上努力这个词的,人要有成长的心态,你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被你的努力所改变。by邱晨
第十五期
万物皆有裂痕,弄不好那是绿光照进来的地方。by熊浩
爱情当中最本质,最让我们动容的力量,不是他合适,而是我愿意。by熊浩
第十六期
独立是我们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且相互连接,相互守望。by席瑞
亲子关系就像内裤,每条都不同,样子不重要,舒服最重要。by傅首尔
第十七期
知识共享不是推开窗户,是让我们把每个世界的门打开,我们会走到一个又一个的五彩斑斓的平行世界当中去。by陈铭
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只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今天对待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by詹青云
知识必须有一个知道的过程,它才成为知识,才成为脑海中的智慧。by詹青云
宗教为什么要迫害科学?因为科学在跟宗教争夺解释世界的权利。by蔡康永
发明创造也有它的最佳时刻,怎样保证这个最佳时刻,背后就是专利制度,就是垄断。by薛兆丰
因为一个人不遗忘任何事,其实等于没有知识。by梁文道
非要在人间建天堂,只会建出地狱来。by李诞
第十八期
爱情里肉不是靠称重的,谁重谁值钱,我们比较的是灵魂的饥渴程度。by庞颖
一场没有输的比赛,参赛人需要勇敢吗?他就是因为明知会输,却还是敢于认输,他才配得上勇敢两个字,不是吗?by董婧
我付出我有喊停的权利,你索取你没有要求我继续的能力。by颜如晶
第十九期
行为经济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损失的厌恶。与其从未得到,我对得而复失的厌恶是更加强的。by庞颖
当我们在选择一个爱人的时候,我们不仅仅在选择我爱谁,我们其实也在选择对方瞳孔里的那个自己。 by陈铭
第二十期
没有伤悲,就不会有慈悲。by詹青云
那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by詹青云
你在回忆你的痛苦的时候,你终于接纳了你的痛苦,并找到了痛苦的意义。痛苦可以使你思考,意义不是被赋予的,意义是思考出来的。by马薇薇
人与人之间最深的感情和羁绊是由泪水建立的。没有泪水组成的海洋,人与人会活成孤岛。所谓情感,也包括快乐,可是它最深处是冰冷的泪水。 by马薇薇
人生如果希望每一秒都快乐,最后那个快乐就会没有意义。by蔡康永
第二十一期
美不仅仅只有轮廓、色泽,还有样式和造型,美还有背后那份用心凝结成的真情,那才是世界上礼物当中最美的部分。 by陈铭
爱没了,你看什么都丑,只要爱还在,任何礼物都有美的部份。by陈铭
所有在爱情里害怕麻烦别人的人,其实都是在害怕别人麻烦自己。by席瑞
爱情从来不是一场一锤定音的买卖,它应该是一种共同成长的经历。by席瑞
用心的礼物才是礼物,不用心的礼物都是任务。by肖骁
成长之前的人,最在乎的,以及最能够享受的是快乐。成长之后,你最在乎跟享受的变成了喜悦。快乐跟喜悦的差别是什么?快乐仰仗外来的东西,而喜悦发自你的内心。by蔡康永
第二十二期
我们这个社会把年轻人像燃料一样投入社会这部机器。它只问这些年轻人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从来不去问这个社会能为年轻人做什么。只问这个社会需要这些年轻人做什么,而不问这些年轻人是不是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这不是坑吗?by詹青云
第二十三期
生活本身有质量,时间本身有速度,它会拽着我们往前走,带着我们离开那个震惊的原点,继续往前走下去。只要你自己愿意把自己交出去,愿意面对这件事情。by邱晨
为什么说死亡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是因为死亡不跟我们讨价还价,它一视同仁,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放下内心的偏见和傲慢,放下内心自以为是的那点漫不经心。by邱晨
第二十四期
自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群形塑的过程。by陈铭
不合群只是表面孤独,合群了,就是真的内心孤独。by颜如晶
延伸阅读:
我过去把《奇葩说》看得很重。我成长三大催熟剂:失恋、奇葩说、年龄。不管身边的人对奇葩说什么态度,我对这个节目永远都怀抱着最大的宽容和期待。
关于奇葩说现在的问题,我其实不是没有看到:选手报团,撕逼,各种人鱼目混珠。节目开播前,傅首尔打董婧又上了热搜。看评论看得我心头发慌,我慌于这个节目真的不再被“宠爱”,也慌于这个节目是不是真的“病了”。
看了一期节目过后,我有些安心,也轻松了很多,并不是说第一期真的有那么精彩,而是不管这个节目成了什么样子,我都觉得甘之如饴。如果选手幽默,那我就捧腹大笑;如果辩题严肃,那我就反省思考;如果逻辑满分,那我就努力提速,跟上思维。
是因为真的对这个节目爱得深沉吗?倒不是,我只是觉得,我开始不再对节目带给我什么那么执着。用马东的话说,这个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包容。那我可能大概是有幸学会了一点点包容吧。
我已经能包容这些“乌烟瘴气”的选手们了。哪怕一个操着一口川普看上去还有点娘娘的男人在舞台上搔首弄姿、胡搅蛮缠,我也能精准地看到他的另一面可爱了。放几年前,我一定是很讨厌他的。
这真的是个太有魅力的舞台了。它的魅力在于,好像什么人都想来,什么人都能来。它让我们第一次在舞台上能看到和我们“差不多”的普通人,同时也看到与我们“差好多”的普通人。好像第一次看到不管好不好看,学历高不高,年龄大不大,同不同性恋,健不健康。大家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赢得掌声。这种“共享幻想”,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误以为这是什么世外桃源或人人自由的人间仙境了。
我倒是觉得这就是一个“嘈杂”的杂技团。一些人是“小丑”,所以不断“献丑”;一些人身怀绝技,所以往往能获得最多的掌声;还有一些人,递递道具,当当配角也就够了。可是观众永远是最体面最高傲也最难伺候的人。不被聚光灯照着,大概是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丑陋”的。
我也有喜欢的或讨厌的选手,但好在,我总有一种置身事外的清醒。我在喜欢或讨厌这群人的时候,清醒地知道他们不过也是普通人,是一个个比我们稍微有勇气一点有底气,或是刚好离舞台更近而已的“普通人”而已。
这个舞台太容易让人得到尽情的释放,这种迅速的释放让大家很容易拥抱在一起,我想这可以稍微解释老奇葩的“抱团”现象。因为这是一群最先看过我锋芒和丑态的人。但是人们对于太过快速的友情的消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哪怕你告诉我他们在背后天天撕逼打架,我也是不意外的。一群“张牙舞爪”的人之间没点摩擦?
我觉得马东是个精明的但又有情的商人,这一季奇葩说开始“洗牌”了,这个舞台要被挤爆了。这些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过的老奇葩们,有人终于要被掏空了。我觉得真的挺残酷,我心疼这些人在这个舞台上名利双收的同时榨干了自己后,却不得不离开的惨状。要说这个舞台的魅力,他们是感受最多,也得到最多的人。而1v1赛制一边解决掉奇葩说“抱团”现象,一边又为奇葩说注入新的血液。节目在迎合观众的同时也在逼一些老奇葩以不得不接受的方式黯然退场。
我总归是不希望节目就此止步的,我也不知道我能支持这个节目多久。但总归是还能得到一点,就看一天吧。我只是个普通人,我不能对我抱有太大希望。我现在也终于学会不再对他人和事抱有太大希望,看奇葩说以来,它教会我“包容”。这个词语的定义经过我耐人的加工后来逐渐变成了“无所谓”。但好在,目前这个节目还对得起我的包容。
《奇葩说》的落寞,让我看到她是一个如何从一个一见倾心、惊为天人的女神变成各位处处嫌弃的糟糠之妻的。从前你们爱她热情似火,日子久了,你们嫌弃她粗俗聒噪。后来她开始吸收营养,注重内涵,你们又嫌弃她沉闷无趣。说到底,就是各位太难伺候了。
而这个节目终于变成了我的“隔壁老王”,不管你热情或是高冷,肤浅或是深刻,美或是丑。你在,我们热情相拥,你走,我们挥手告别。
当年爆红的国内第一网综,如今豆瓣评分从第一季9.1掉到了7.1,《奇葩说》终于不再把自己伪装成辩论赛,露出了它“撕逼脱口秀”的本来面目。
无论从赛制、辩题、选手、导师、嘉宾还是节目外八卦来看,奇葩说这一季都不太尽如人意。
不过在聊这些之前,我要先掉个书袋。
“辩论”其实是个特别牛逼的东西,这件事要从古希腊说起。
大家都知道,无论拿什么学科的学位,最高级别的学历头衔“博士”都被称为PhD(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
这是因为,大学在中世纪兴起后,欧洲人沿用了古希腊的学科分类,把所有知识分为四个学科:哲学、法律、医学和神学。神学研究的是超验的上帝;医学和法律是实践导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学问;而剩下诸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都在哲学门下,其中数学又可以分为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等等。所以我们常听人说,“哲学是科学之母”。
在科学革命之前,医学一直没什么突破性进展,而神学和法律的研究都需要依赖哲学思辨,所以在西方古代文明中,几乎没有什么学科能和哲学抗衡,除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辩论所代表的修辞学。
在哲学中,有一条一直绵延至今的线索,叫做“诗与哲学”之争,而诗最重要的特点是修辞,所以也被称为“修辞与哲学之争”。哲学家特别反感类比、隐喻、夸张、移情、联想等等这些辩论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他们觉得这些用法掩盖了哲学问题的真相,只会让事情越来越难说清楚。
但是,修辞学,以及作为修辞最主要表现形式的辩论和口才在古希腊却是生死攸关的技能。在教育普及之前,识字阅读是少数人具备的能力,绝大多数民众只能依靠听别人讲话来学习和了解事物。这些口头的技能就包括吟诵《荷马史诗》、在法庭和公民大会上演讲、论辩,在广场上和别人撕逼等等。
古希腊人动不动就打官司,打官司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赢,所以辩论技巧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于是兴起了专门教人修辞辩论的“智者”学派。
当时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可谓势不两立,苏格拉底觉得这些人不教人真知识,只教人如何信口开河去说服别人。
可是,苏格拉底本人就是一个修辞和辩论大师,在弟子柏拉图记述苏格拉底言行的对话录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修辞和辩论的奇淫巧技。他整日在雅典的大街上拉着年轻人辩论,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哲学家反对修辞和辩论,更像是一次不自量力的自掘坟墓。历史证明,无论在哲学内外,修辞和辩论都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于人类生活的这种内在需求,2014年,《奇葩说》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攒足了天时地利人和。今天的年轻人每天在网络上抬杠、撕逼,生活中充满对世界的困惑和虚无,但却没有一个节目能将他们感受尽情表达和宣泄出来。而整个社会一方面要求年轻人张扬个性,做一个快乐的奇葩,另一方面又期待他们能够达成世俗的物质和事业成就。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长相丑陋,在大街“骚扰”青年,在雅典就是个实打实的“奇葩”,但他也是智慧、理性和自我认知的代言人。所以《奇葩说》的出现,更像是古希腊精神在现时代的一次借尸还魂。建基在这个精神内核之上,《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就将自己的独特气质发挥到了极致,攒足了口碑。
导师
高晓松的博学多才,搭配蔡康永的款款深情,再加上马东的幽默戏谑从中调解,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得不说,高晓松的存在提升了节目整体的文化底蕴。第二季导师换成金星之后,虽然仍旧保持了第一季的整体效果,但金星却成为最受诟病的败笔。相比《金星秀》现成的台本,奇葩说毕竟需要大量的临场发挥,金星的言谈不但缺少幽默感,而且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的“直男癌”属性,被网友大加讨伐。
第二季也是LGBT元素最丰富的一季,除了蔡康永和金星,还邀请了基圈名媛樊野,加上姜思达、陈咏开,花希和邱晨等,节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或许正因为如此,加之蔡康永一段痛苦流涕的“我们不是怪物”言论,直接导致当期节目在爱奇艺下架。
为了应对金星带来的危机,高晓松在第三季火速回归,加上史航等文化名人,节目回归到了第一季的水准,依然非常有可看性。但是《奇葩说》在导师方面,显然并没有吸取第二季的教训,为了弥补高晓松缺席的影响,第四季开始出现导师扩大化,请来了罗振宇和张泉灵。
何炅主持,四位导师直接下场辩论虽然是更具可看性的全面升级,但却带来两个弊端:一是导师的光芒很容易掩盖选手的特色。之所以称之为《奇葩说》在于选手的奇葩,而不是导师。出身央视的张泉灵和创业先锋罗振宇都不是奇葩,他们恰恰是主流价值的代表。从节目效果来看,两位导师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第二个弊端是,导师的发言通常气场强大,但缺少互动性和针对性,最后很容易沦为个人演讲,而不是辩论。这也是第五季增加车轮战、互杠等辩论噱头的原因。
马东是奇葩说最核心的角色。在前几季中,他都奉献过精彩的观点,这一季到目前为止表现都乏善可陈,只充当着裁判和协调者的角色。
也正是因为马东,《奇葩说》成为第一个把广告做出新意的综艺节目。
《奇葩说》拥有所有娱乐节目中“最舒服的广告植入”,观众甚至已经开始期待他以怎样的方式引入广告。这个段位不知道要把小S和蔡康永的《花花万物》甩出几条街。
赞助商
不仅如此,奇葩说的赞助商其实很值得聊一聊。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美特斯邦威(以及有范APP)都是奇葩说的首席冠名赞助,直到第四季,雷军以1.4亿(一说1.8亿)挤下美特斯邦威为小米6拿下了第四季的首席冠名,而且亲自上阵做嘉宾助威。
有统计,在前四季节目和两季海选中,一共有19个品牌参与了赞助,其中38%的品牌都进行了二次赞助。在这些品牌的品类中,快消品(饮料、酒、乳制品、个人护理和快餐)最喜欢做奇葩说的金主,而汽车品牌(东风标致和吉普自由光)都从未进行过二次赞助。
这当然和节目本身年轻化的定位,以及品牌们对节目的理解有关。
值得玩味的是,第五季的赞助商中居然还有一个汽车品牌“别克君越”。印象中,像窦文涛的《圆桌派》和许知远的《十三邀》这类定位中产、走精英和深刻路线的节目更吸引汽车(奔驰和雷克萨斯)品牌冠名。
游戏、洗发水、食品和潮牌作为快消品和信息科技产品一直青睐奇葩说并不奇怪,因为知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反应的速度,以及年轻化的标签,是《奇葩说》节目持续火爆的原因。别克却成为《奇葩大会》之后唯一二次赞助《奇葩说》的汽车品牌。
米未向来爱惜羽毛和口碑,对赞助商非常苛刻。比如,之前曾敲定滴滴出行做首席冠名,但由于今年滴滴负面新闻缠身,已经开始录制的《奇葩说》也受到了影响。外界都推测节目不可能临时换掉冠名商,但马东还是让滴滴在节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随着80、90后年轻人消费主体地位的确立,汽车消费者的年龄层次也在逐年下移,诸如别克等品牌不仅从产品的性能、功能上极力去贴合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尝试用年轻人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与他们对话,与年轻人共情,传递品牌理念,塑造品牌价值。
毫无疑问,马东的广告词在第五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疲态。在何炅做主持第四季广告植入就已经变得生硬。所以这一季干脆用四个品牌来冠名四支战队。从形式上来看,第五季还是延续了前几季的营销方式:对品牌的Slogan进行反复的洗脑式口播;与产品直接互动(手机拍照、选手喝牛奶);与产品的代表(雷军、人偶)互动;选手为产品拍摄创意广告等等。
这说明,虽然苛刻但另一方面,马东对金主还是很有诚意的,这当然不仅体现在他在节目中对各个品牌不遗余力的推广。今年6月爱奇艺还特地为别克做了一期《奇葩说第五季江湖招商会》的广告片。这个片子一开始就说马东太老,以此迎合该品牌的年轻化定位。除了颜如晶之外,不但请来了当红的戏精牡丹,连已经和米未核心撕过逼的姜思达都来参与。
赛制
这一季的赞助商暴露出本季《奇葩说》的两大问题:一是赛制;二是辩题(也就是节目定位)。
奇葩说内部拉帮结派、撕逼站队抱团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今年开播之前就爆出了董婧和傅首尔动手冲突的新料。到底是马薇薇加持傅首尔从中作梗,还是董婧化身搞les复仇,我们自然不得而知,但奇葩说对选手本身的改变和塑造是有目共睹的。
傅首尔上一季还只是一个爱讲段子的家庭妇女,这一季在马薇薇的调教下俨然在替代范湉湉的位置,试图碾压全场;而董婧也从一个土里土气的市民生活女主播变身《奇葩大会》导演,从谈吐到着装的精致程度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选手之间既有风格的差异,又有利益上的纠缠,拉帮结派在所难免,但以赞助商为名组成“别克君越”“皇室战争”等四支从头到尾都固定的战队却有意无意强化了这种内在冲突。比如马薇薇与傅首尔的组合,对陈铭的争抢和黄执中与颜如晶的搭配,都把场外的站队引向了场内。甚至反过来说,或许场外的势如水火早在节目录制之前就已影响到场内,以至于不得不采取这种战队配置。
从整个五季的赛制来看:
第一季的赛制是:淘汰赛、积分赛和决赛,选手按照辩题自由选择组成站队。
第二季的赛制是:新老奇葩大逃杀、新老奇葩大混战和决赛。
第三季的赛制是:高晓松和蔡康永带领两只相对松散的站队。
第四季的赛制是:新奇葩资格赛、星星争夺战和半决赛、决赛。
通观前几季的节目,选手基本上按照辩题选择和风格(辩论型还是段子型)自由搭配,并没有特别明晰的针锋相对。
而且最关键的是,无论选手在节目外如何撕逼,都从未影响过节目本身。但在这一季,傅首尔和董婧之争不但最后要对簿公堂,而且也导致两个最有节目效果的人直接退出了奇葩说。这些赛场内外的复杂因素,就像一艘行驶多年的旧船,满是稀里哗啦的乱响。
辩题
从赞助商的类别来看,他们自然是看中了奇葩说年轻化的定位,这个定位在辩题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在中:
第一季23道辩题,其中与恋爱和婚姻相关的情感辩题有12道之多,其余辩题也大多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等青年人领域。其中“该不该看伴侣手机”“催婚是爱还是变态”“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你更不能接受哪个”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话题,奇葩说不但能说出新意,而且金句频出,发人深省。
第二季24道,第三季25道,第四季23道,与恋爱、婚姻和家庭有关的辩题都在10道以上。这些辩题不但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有讨论价值,而且充满现实关怀。比如“同性恋该不该向父母出柜”“小朋友被欺负了,应该鼓励打回去还是告老师”“高学历女生做全职太太是浪费吗”既是奇葩说的经典辩题,也在播出后持续占领着网络社区的话题热榜。
第五季仍然大打感情牌,但目前为止的几个辩题都透露出深深的无力感,既没有推陈出新,也缺少真正的现实关怀。诸如“取消爸爸称号”和“一个按钮知道伴侣爱不爱你”“一个按钮让前任鸡飞狗跳”这种科幻又无聊的辩题,看似在影射现实,其实在现实中并无太大争议。而“胖子该不该减肥”基本已经处于观众承受能力的底线了,无论马东在节目中如何解释开脱,仍然让人感觉不舒服。
新选手
最后再来聊一下这一季新选手的表现。
前两场海选争夺战可谓怪力乱神集结。1V1环节充分体现了“有理就在声高”。谁喊话声音最大、最有戏剧感和综艺感,谁就会赢,全然不顾辩题本身的内涵和发言的价值。
辩论最忌讳的两点:人身攻击和诛心,在前几期节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最善于搞道德大棒的是杨奇函,除了他本人散发出浓浓的装深沉不适感,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大高帽论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他与沈清的1V1的辩论中,不但发生了言语上的人身攻击,沈清还直接动手。虽然全场笑作一团,但观感极其尴尬,让整个节目都low爆了。
这种尴尬的失控不时在节目中闪现。在第七期刘云奇的发言中,因为他不满意马东敲木鱼对节奏的控制,接连两次与主持人直接对峙,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显然,马东本人的接地气路线,已经让他的威信大打折扣,无论在场内还是场外,他都不再能够轻松控制局面。
撑了五季的奇葩说终于显露出气数将尽之感,连蔡康永本人都在节目里调侃可能没有下一季了。段子手李诞的加入和对新选手综艺感的强调让它彻底丢掉了节目核心所在的内涵和逻辑。
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和其他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一样,当做一次末日狂欢吧。
来自奇葩说老粉深更半夜的repo: 奇葩说到现在这个地步真的可以结束了。从第一季开始,马东一直试图平衡辩论的严肃性和奇葩的娱乐性。但是这毕竟是一个讲逻辑,讲话术的地方。马薇薇,黄执中,邱晨,如晶,陈铭,这些人的插科打诨都是基于强大的观点,严密的思维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最终都是为了辩题服务。没有人想听那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没有人想看夸张的肢体语言和声嘶力竭咆哮。夸张的装扮和无聊的段子只能说明你是个奇葩,是个浮于表面说不出什么的奇葩。奇葩说终究是落脚于说,奇葩的也不是人而是那些突破上限、下限、广度、深度的观点。然而,从第四季开始,奇葩说慢慢向娱乐化的角度倾斜,要不是罗振宇,张泉灵的挽尊,奇葩说大概真的会变成戏精的诞生。第四季的巅峰之战在最后一集,所有人安安静静地坐着讨论着脑洞突破天际的话题,高手们全力应战,观点交锋的火花甚至点亮了老罗那光秃秃的脑袋,马东东同志也帅的惊为天人。这才是奇葩说该有的样子,辩论场的废墟和硝烟中开出思想的玫瑰。我不想生活在菜市场中,满耳喧嚣,一地鸡毛。 看预告片的时候还感动了一下下,以为节目还是可以救一救。看完第一期,我想说你还是去死吧! PS:现在凌晨一点半,我真的不该那么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