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的这部,今天翻了一下评论,发现没有人发表和我一样的看法,那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在朋友圈发的一句话影评是这部“大英帝国简史”还蛮好笑的。有人问我如何解读,我分析如下。
这位Henry Sugar就是大英帝国。你再想想他原本是什么样子的,接触了印度之后,被赋予了“超能力”(英女王加冕成印度女皇),摇身一变,全世界到处去赚钱(掠夺),然后再在全世界“做善事”,即所谓得开孤儿院和医院(殖民)。
主角的名字叫Henry,其实已经很明显了。所谓的很普通的名字,其实应该翻译成很常见,但并不普通。Sugar,想一想糖和东印度公司的联系。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部戏相较韦斯安德森过往的戏,这种个人风格又加强了,有点过了,直到我明白过来这是部“大英帝国简史”。故事中的戏眼,一直在提示不要用肉眼去看。所以这种煞有介事,神秘兮兮的喋喋不休,其实更像是电影用来深藏隐喻的障眼法。
用绘画伪装背景,让人看起来像飘浮的箱子,这种对“超能力”的讽刺也是强得不要不要的。
假如你确定每天可以入账五万英镑,那么你的金钱观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假如你确定哪一天会死亡,那么你的时间观会和原来完全不一样。
假如你确定谁是命中注定的爱人,那么你的爱情观又会是怎样?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从反面探讨了生命的不确定性这一主题——假如没有不确定性,我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没有不确定性,万事万物都可以推算出唯一的可能性,也就是最优选。那样的话,人就像一个拧好发条的钟,按部就班一直走到停转之时。意念归零,万念俱毁。
佛教认为,意念产生世界。你看见什么,由你的意念决定。没了念想,也就和世界划清了界限。意念归零,你眼里的世界已不复存在。
韦斯安德森的画面调色一直迷死人。但这部电影实在太简陋了。干脆导演拉把椅子坐下来,把原著故事读一遍得了。故事太精彩,看完电影立马去找原著。
7月份,当我看到威尼斯电影节的介绍里这部电影的名字的时候,我愣了一下。这是达尔的故事!!他们居然改编了这篇故事!这篇短篇小说相比与达尔的巧克力工厂,狐狸爸爸来说,非常非常的没名气,不是达尔真爱粉,谁会想到改编它呢?
再一看,韦斯安德森导演。果然。近年来,达尔的长篇作品已经有了不少导演改编,但我私心最认可韦斯安德森,因为在他的作品中,我能看出来他也在狂热地迷恋着达尔那种有一点疯疯癫癫、无比幽默,又无拘无束的写作风格,并且想要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这一特色。我最喜欢韦斯安德森的作品是《青春年少》,这一部虽然表面上和达尔没什么关系,但是几乎完美的呈现了达尔特有的幽默和荒诞,主人公Fisher完全是个从达尔故事里走出来的人。看完了这部电影,我确信韦斯安德森抓住了达尔的魅力所在,已经可以自创新篇而味道不减,因此他可以名正言顺地称自己为“达尔文化遗产继承人”了。想必达尔的版权商想法与我一样,不然我们也看不到韦斯这次的四个短片了。
我心里的罗尔德达尔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达尔是那种会站在你家门口对你坏笑的白发老头,头戴毛茸茸的黑色圆顶帽,身穿古板的棕色卡其布西装,手里却拄着一个红白色的糖果拐杖,旁边有一条脏兮兮的小白狗凶巴巴地朝你叫。最关键的是,你在这时候一定是个不到10岁的小孩,傻乎乎的看着门口这位怪人,你咬着手指甲,只穿了一只袜子,正在考虑要不要大喊:妈,有人找你!
但你不会叫的。你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老头的魅力像面包店的新鲜出炉的蛋糕一样席卷了你,你站在那里,他微笑着,盯着你的眼睛说:“我走累了,能请我进来喝杯茶吗?”
这一幕采自明天出版社的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的介绍语,我在小学时贪婪地阅读了无数遍这一套书,并且做了无数次梦希望我是那个小孩。我现在仍可以告诉你詹姆斯和大仙桃的故事,小乔治的魔药,丹尼怎么成为世界冠军。但是我们必须打住了,不然这篇影评就成了我对罗尔德达尔的表白信二号。
转回这部短片!!!!
舞台剧+无感情说书的诡异组合,我不能想出比这种形式更贴近原著的改编了,韦斯安德森太爱达尔了,台词原封不动还不够,甚至达尔的心理描写也要照搬给观众看。对于我这样的达尔狂热粉来说,这样的改编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看到开头和结尾的达尔,在他最喜欢的吉卜赛小屋里坐着,四周是他最喜欢的黄色,对我讲起他的写作习惯:把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我也是!)吃一块巧克力(达尔的最爱!)我的偶像,我最喜欢的作家复活了,并且有生来第一次,对着我说话!
停停停,不说达尔了,来说亨利休格。居然评论有人说故事平平,感觉不到达尔的魔力?你们果然是长成大人了。开个玩笑,但是当我第一次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差点把自己憋死----长时间屏住呼吸,太精彩啦!后面亨利休格变装那一段,浪漫又荒唐,像一个密谋着送小孩圣诞礼物的007一样,如果说短片有缺点,我猜就是这一段实在太短,没让我体会到那种看到合情合理的荒唐情节的喜悦。台词也完全可以念的慢一点,让我们琢磨琢磨达尔的灵动文字(但一些人又要说无聊了)。
我不能说这是完美改编,在我们原著粉里眼里怎么可能有完美改编呢,我可以挑出一百个和我读书时想象中不一致的细节,但是韦斯安德森的这一部短片,我觉得已经足够了。
在韦斯·安德森的新短片中可以看到比《小行星城》更激进的舞台调度和对话方式,这种毫不避讳的处理方式我认为比《小行星城》那种亦真亦假的暧昧表达更加易于接受。不论是演员机械式的动作与表情,还是完全复述文稿形式的台词表达(例如说话之后加上“我说”),以及角色对话后与第四面墙的观众直接眼神交流,都营造出了一种绘本般的观影体验。影视的动态与连续感被压抑,绘本方式的离散与平面画面成为主要构成,作为短篇幅作品观看时饶有趣味。
此外,韦斯·安德森在他经典的对称式构图和《小行星城》中的舞台幕后风格更进一步,这部影片有一种更加纯粹的舞台剧风格,但同时又保留的电影的视角切换与光线调度,在舞台剧、小说、电影三种艺术形式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舞台剧风格中除了人物行走与场景切换的表现,悬浮的处理方式将舞台剧的辅助道具形式与电影的固定镜头的优点兼收并蓄,在直白中透露着幽默感,尤为亮眼,或许这也是这个画面成为了海报的一个原因。
故事本身也挺有趣,但我并没有读过原作,所以我并不清楚这是导演的功劳还是原著本身就如此吸引人。我在观影过程中脑海中先浮现出来的是《全职猎人》漫画中会长的每天一万次挥拳,然后是黑塞《悉达多》中悉达多经历人生百态后心境的变化,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些佛教哲思的意味。
另外,故事对于“真实性”的讨论值得思考。一方面是叙述层级递进中的真实性:瑜伽行者的话是否真实?领悟到瑜伽行者奥妙的 The man who sees without his eyes 的经历是否真实?记录事件的医生所言是否真实?阅读了医生记录的亨利·休格的故事是否真实?将亨利·休格的故事写成的书籍《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是否真实?又或者现在这部改编后的电影看起来是否真实?从理性上来说一个童话故事肯定没人会信以为真,但是每个子故事中又总有那么些元素将故事包装得有些真实性,思考哪些元素带来了真实性也是个有趣的思维活动。并且递归来看,上述层级的不同人可能也都对上一个层级的真实性抱有怀疑,但是他们选择了相信并且创造出了下一个“真实”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亨利·休格赚到一笔大钱后对人生真实性或者说确定性的质疑,看见不可见之物的引申含义是可以准确看见人生中各种可能性与不确定性。功成的亨利·休格可以看到生命的红线,也可以预知自己未来的财富,这个角度透露出的人生观是非常积极的存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