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性少数群体中的一员,我觉还是有些权利来评价这部影片的。 《红裙下》像是把性少数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痛又血淋淋地重演了一遍 ,观影过程中我的心一直都是揪着的,因为知道这个故事注定不会有好结局。 男主角演的很传神,无论是造型还是动作,都像是真的男跨女一样,仿佛一具男生的身体里装着女性的灵魂。还有些细节可能只有性少数群体才会懂得,比如偷偷戴上假发,听到外面来人了就慌忙摘下来,还有男青年靠近时男主角时,男主那种既惊喜又害怕的感觉,仿佛使我看到了自己。他演出了很多性少数群体的挣扎,迷茫,痛苦,彷徨。性别是一个透明的牢笼,想挣脱却挣脱不开,想有人爱却被隔离在外。 国内因为种种原因,很少有类似题材的影片,《蓝宇》《东宫西宫》已经是水准较高的佳作,可惜两千年以后这样的作品几乎不见踪迹。 而《红裙下》无疑近年同影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剧情,场景,人物,都尽量贴近现实。我虽然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却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作者的风格太对我胃口了吧,让我觉得相见恨晚。
当然也有些小瑕疵,比如雪的特效比较假,配音和演员的演技还不够专业,但是知道这是学生作品再看完全片我就挺惊讶的,那些场景,比如工厂,舞厅,宿舍,再到一些小道具,演员的服装,可以看得出都是很用心设计过的,而且也许花费不少。
这是我个人的解读,偏视听,可能存在误读、过度解读的情况。可是解读本身就是带有主观色彩才产生的,那就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啦。本来已经在微博发过一遍了,但是现在才想起来,我的豆瓣还没用过呢!那就开始吧!
1.撩头发 2’20’’
人物刘玉美在陈实遭受同事排挤时,劝阻同事少说两句,这个场景中陈实与刘玉美之间有对视,之后有一个刘玉美撩头发的慢动作特写。女孩在男孩面前撩头发,一般可以解读为对男孩有心意与爱慕,加之刘玉美此时此刻脸上的表情,我一开始也是认为刘对陈是有喜欢的意思。但结合后面情节,刘与陈的倾慕对象李国涛之间也存在暧昧,这让我有些拿捏不准刘对陈的态度了。
(这个女孩的名字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我是通过演员表推断的,如有误读,在这里向导演致歉。另外,我实在喜欢这个特写镜头,被摄人物被表现得很美:口中呵出的白气,笑起来扬起的嘴角与微微颔首,指尖把碎发别到耳后。还有光,曝光的光源来自于窗户,不知是拍摄场景本是如此还是导演有意为之,总之自然、让人物面部有了朦胧美的意味,以及那种人物关系之间的不清晰也得以体现。实在是厉害!)
2.事件发生年代 2’28’ ’
年历空镜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92年。
后接两个拍摄收音机、书本的镜头,也是对增强年代感的补充。
(恕我必须再次强调导演的用光,后面两个镜头的用光实在是太真实太自然了,画面信息的传递是可以给受众带来情绪心理变化的,虽然这两个镜头时长不长,但我看到觉得很温暖。
但有一处我存在怀疑,还是2’32’’-2 ‘36’’这两个镜头,通过桌子上的影子和书本上的受光可知,光线是自画面右上斜向下打下来的,因此曝光处应该在桌面也就是画面的左下处;但紧接着的2’37’’-2’58’’的平推镜头,可以看到桌面上的曝光处是放置在画面右侧的茶缸,书本与收音机的位置反而暗了下去。这是否是一处穿帮?我对打光不非常了解,如有误读还是向导演表示抱歉(╯︵╰))
3.先合上镜子,再摘掉假发 3’07’’
这一处的设置很巧妙。
陈实偷偷在职工宿舍戴假发,模仿女孩挽头发,照镜子自我欣赏,听到门外有脚步声说话声传来,不论是害怕有人破门而入发现秘密,还是源自自己内心长久的不安,一般步骤是先把一眼就能看到的假发摘了,镜子合不合上已然不重要。因为照镜子是比较平常的行为,但戴女士假发是个别“不正常”的行为。
主人公反常态而为之,先合上映射着内心的镜子,再摘下符号化的假发。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在此时此刻,陈实虽有打破现状的行为(戴假发),但还未正式接纳自己的内心,而对周围环境能否接纳他也存在担忧,只不过内心太过于低迷,对环境的期待稍强一点罢了。
(这么一想,主人公真惨,自己还未完全接纳自己,环境接纳他也不明朗,太难了。)
4.鱼缸与鱼
这是许多导演在影片中都会运用的道具。
鱼往往代表着身处困境,但依然寻求出路的人,一般为主人公;而鱼缸就是那个困境,把人们囚禁其中,只能隔着透明的玻璃向外外界的美好。想要冲出去就要打破鱼缸,这个过程伴随着碰壁与受伤。
在《红裙下》中,鱼缸作为一种意向表达多次出现,每一次都与主人公的心境有关,这也是影片的表现手法之一。
5.一个人在这儿,很辛苦吧?
陈实在楼下抽烟,刘玉美过来讨烟,两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刘:昨天周婷说的话你别放心上……她们喜欢你才跟你开玩笑,不是故意为难你。
刘:一个人在这儿,很辛苦吧?
陈:(点头、叹气)也很有意思。
刘:撒谎,这人活在世上啊,哪有不苦的……
这一段对话我有两个猜测。
一是陈实被女同事语言侮辱“干女人的活儿”,刘玉美竟然说这是喜欢陈实跟陈实开玩笑呢,这是不是导演要侧面反映出,有着与陈实类似经历的人受到欺负,都是被这样搪塞过去的,没有正儿八经的道歉,也从未被人们正视过。
二是刘玉美问陈实“一个人在这里很辛苦吧”,这虽然是问句,但却是陈述语气,为什么不问“一个人在这辛不辛苦”或“一个人在这顾不孤独”,刘玉美这么问,表明她也是一个人,且过得很辛苦;陈实接着问题只答了半句“也很有意思”,那个肯定“我是很辛苦”的前半句被微微点头取代,说明陈实有口(苦)难开;刘玉美又说陈实“撒谎”,更体现刘玉美也是内心孤独的“一个人”,但又与陈实不完全相同,陈实是内外煎熬的跨性别者、独自来到这里工作的临时工,而刘玉美不是临时工,其他的则又有属于她自己的故事了。
6. 长发帅哥 6‘01‘’
凭我的直觉判断,这位小哥一定有故事。凭借有限的影片场景,观众可以知道喜男色的副厂长碰(骚扰)过长发小哥,置于小哥什么态度,那就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论了。
7.“教授施妙术,须眉变女郎”确有其事
百度显示,这则报道于1990年8月31日在上海《文汇报》中发表;而影片的故事发生时间在1992年,难道是主人公收藏了90年的这份报纸?可报纸纸质较新,不像是收藏了两年之久的模样。难道是一处穿帮?这里我也存有疑惑。
参考资料:
8.“舞厅” 7’42’’
这里有对“舞厅”二字的特写镜头。交代人物所处环境,以及用黑掉的半边字展示舞厅的老旧。这都没问题,但是我突发奇想,如果黑掉的不是“舞”的下半部,而是“厅”的中间部,会不会更有象征意味。
(这条纯粹是我胡乱掰扯,尊重导演创作意图。)
9.邀请陈实跳舞的男子 8’23’’
通过后面的剧情,我们已经知道这个男子就是李国涛的同伴,二人串通起来演“英雄救美”的戏码罢了。但是在前面的场景中,该男子已经登场,就坐在李国涛对面,只是因为充当了背景板被虚掉了,不易被观众发现。
10.《偿还》
这个背景音一出来我就炸了,容我出戏1秒钟。
陈实和李国涛在舞厅外面说话的场景,全片总共出现三次,可以做对比分析:
①《偿还》这一处,两人间的关系刚刚建立还不明朗,且陈实刚被猥琐男骚扰还掉了眼泪,心情如何可想而知。这时候选用的背景音乐是悲伤的,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是黑暗的,营造了一种消沉的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符。
②这一处交谈,是在两个人物开心地跳完舞之后,两人的关系也已经更为亲密。这时候环境灯光也一改前面的黑暗,用了叫人觉得温暖舒服的暖橘色,背景音乐俏皮活泼,总让人觉得一切都在往好处发展。但是后面的剧情可知,李国涛是个小人,陈实会被伤害,现在发展的一切都是李的骗局,导演当然留了线索,所以这一处的背景乐叫《自作多情》。
③这一次春草迈上台阶,与李国涛站在台阶上交谈,暗示两人关系更进一步。
11.耳钉
这是也是一种符号化的表达。
在B站无意看到弹幕,影片进行到背景音乐《偿还》那一处时,李国涛对陈实说“小姑娘哭了就不好看了”,陈实反问:“小姑娘?”有观众表示一说话就知道是小伙子了,这里我想分析一下。
李国涛这个角色的性取向也是属于“不正常”的一类(这个不正常加引号,我对任何取向都表示尊重,只是一时间不知道用什么词汇来简单表达意思而已),观察他的耳钉佩戴方式便知。我又百度了一下,男士右耳佩戴耳钉,可能表示性取向“有问题”(我还是要表示尊重,任何取向都没问题!),所以男士在戴耳钉时,尽量避免右耳单只佩戴。
虽然这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导演设置李国涛右耳佩戴耳钉一定是有指向意义的。既然如此,也可以分析出,李国涛一开始就知道陈实是男儿身,心怀不轨有意接近而已。
参考资料:
12. 没有等到的雪
那天分开的时候,李国涛问陈实什么时候再见面,陈实答下雪再见面。所以陈实第二天一起床,马上掀开窗帘看穿外有没有落雪。答案是没有落雪,那就意味着不能见面。这几组镜头很有意思,除了第一张图前景是两个小人,其他都是形单影只的孤独个体。
有一个小小小小疑惑,就是最后一张图的烟灰缸拍摄方向。前面的被摄主体是由左向右退出画面的,如果烟灰缸这个镜头将摄影机架在物体右侧拍摄,对于后期画面组接会不会更流畅一点。(如果我说错了我先道个歉。)
13.是跃轴吗? 15’15’’
在这一场景中,陈实用指尖划拉着墙面,位于画面左半部,火车压轨道的声进来,画面就转到了两位主角背靠墙面对面交谈,陈实的站位也由画面左半部转移到右半部。
14.场景——公园
陈实身着红衣由入口进入,之后脱下女装换男装出来;李国涛跟踪到树下,这应该是确认陈实的身份;两个警察压着两个男人从门口出来。单条看哪条都没问题,放在一起就有问题。
之前在长发帅哥出现的场景中,就提到了“公园”。男性可能会在公园里寻找同伴,甚至doi,因为“里面全是兔儿”,影片最后陈李两人在公园被抓也能体现。但在这个场景中,陈实仅仅把公园当成换衣服、想事儿的地方,没李国涛那么肮脏还玩跟踪。
还有一个地方,其他两个室友在陈实和长发帅哥面前提起“公园”的时候,两人看起来都没什么反应,但仔细想来,一个去公园里面换衣服,一个被副厂长骚扰,即使陈实去公园换衣服是后来的行为,但怎么都有点两人本来就知道“公园”的意味,那就代表陈实和长发帅哥互知底细,那就更代表陈实第一次去舞厅回来后帅哥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我就知道长发帅哥没这么简单。)
15.用光变化 23’39’’
这时候打在刘玉美身上的光不再通透虚幻,反而更实更硬,这种变化表现了陈实对刘玉美看法的转变。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太主观,感觉这一场的刘玉美妆面有点“村”,没有了往日脱俗的气质。
16.让我想到了《丹麦女孩》 24’33’’
17.独舞 24’44’’
春草来到铁轨旁跳舞,因为李国涛曾对她说:“我从小就喜欢来这边,因为可以听见火车隆隆开过的声音”
可是这里没有隆隆开过的火车,也没有李国涛。
18.最后两位主人公在公园里暧昧,而后被抓,总让我想起《东宫西宫》
19.这里面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例如拿报纸上的铅为自己画眉,最后一次去见李国涛前,红裙加身却短发盈盈,对着镜子擦口红,有一种蜕变错乱的反差;在一片洁白床单中裸露也纯粹的接纳自己……这些都让人难忘。
罗里吧嗦讲了很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顾忌太多。如果您看到了这里,谢谢您!
导演可能看不到我写的,不过我还是要说,这个故事是美的,拍摄的画面是美的,您的创作思想也是美的。我很感谢您让我看到了这么好的作品,谢谢!
电影《红裙下》,进度条虽短,但导演成功在仅有的三十分钟里,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里,一位跨性别者的心境转变历程。向观众传递了导演对个人性别取向、社会包容及人性的思考与感悟。
导演对光线与色彩元素的运用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在营造出特定叙事氛围的同时,亦展现出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进而隐喻了深刻的主题。
相较于其他电影中以对话为主的叙述方式,《红裙下》更着重于通过对场面调度、镜头特写和细节描述来突出人物心理。全片的布光以柔和为主,营造出了一种静谧又朦胧的历史年代感。不自觉地,便将观众带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从而帮助观影者更好地理解电影主人公的心境。
例如以摇镜头的方式来带出女主角。通过对刘玉美在陈实面前撩头发的慢动作特写,来暗示她对陈实心存爱慕。镜头中的曝光来源于窗户外,在光线中漂浮的尘埃让人物面部有了自然而朦胧的美感。
而对于陈实在工厂宿舍里换装成女人随后前往舞厅的过程,则采用一气呵成的长镜头来拍摄。此时的镜头画面,无声胜有声。
除了对光线的运用和场面调度外,《红裙下》也善于通过多次出现的实物来象征主人公内心。如贯穿影片始终的重要线索,金鱼。
鱼缸里的金鱼总是在不停地冒泡,试图露出水面吸氧。这里的金鱼,则是陈实内心世界的象征。金鱼的一生都活在美丽却短暂的光影世界里,隔着透明的玻璃向往外面世界的浮光粼粼。努力向外吸氧却无法逃脱自己生存在鱼缸里的命运,只有在特定狭隘的空间里,才能维持那种美丽。
陈实就如同金鱼般脆弱,一旦跃出鱼缸,就无法生存。他努力生活在自己装扮点缀的梦境里,试图向社会借一点突破世俗的勇气。但在昏暗的树林里,回答他的只有“耍流氓”的罪名和内心世界的土崩瓦解。
若你问我,《红裙下》是什么,我只能这样告诉你:这是两场大雪之间的一厢情愿,是红裙下禁锢的灵魂,是时代和思想桎梏下产生的一场又一场悲剧。
陈实不仅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实活在每一个不被认可和尊重的反同性恋社会。我们如今倡导同性恋合法,我们支持着同性恋,并非是希望同性恋成为社会主流。相反地,是让这份社会不认可的,所谓的“异样情感”能够与普通人一样得到同等的尊重。最重要的是喜欢,而不是喜欢男人还是女人。
红裙之下,我喜欢的不单是红,更是一切错乱的繁华。
喧嚣与骚动,都是生命。
今天在“上海酷儿影展”asian2场看完《红裙下》。主角,白日是过曝惨淡阳光里的纺织男工,夜晚是光怪陆离舞厅里温柔娴美的红色长裙姑娘。白日他模仿着那个用暧昧眼神注视他的女工吃苹果的模样,夜晚他成为自己,为初雪里的邂逅沉醉。与舞厅男的“爱情”,在初雪里蒙上了一层虚幻的浪漫,对于舞厅男一场普通的套路式的猎艳,但对于“春草”而言,正是因为自己身份矛盾的无从选择,更是奇迹般的罗曼蒂克,或者是在自己理想身份中沉浮的一根稻草,像扎出手指指血的布条放入下身一样作为一种假想女人身份的象征。正是因为不被接纳,正是因为每一次——不仅是在那个流氓罪都还存在,上街拉拉手都困难的时代,也包括今天——自我实现,都像是飞蛾扑火,正是因为作为trans的交往选择狭隘,他们无从分辨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不敢确证对方所示爱的是什么。他们是文化的受害者。整部片子看得我压抑,无论是什么性向、或者对自身是什么样的性别认同,都需要爱,作为一个异性恋,我是幸福的,我可以在宽容和自然的社会环境中相对自由地择偶,我选择广泛、不受异视,我的各类行动在制度的框架中显得理所当然……而LGBT群体,他们选择狭隘,导致了很多问题。这是文化的问题、结构的矛盾,与个人无关。但我还是真心期盼,每个人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民间的话语已经逐渐发展起来,LGBTQ不再接受异样目光的未来就在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