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Age of Infidelity / Death of a Cyclist / 骑自行车人之死
导演: 胡安·安东尼奥·巴登
编剧: 胡安·安东尼奥·巴登
主演: 露西娅·波塞 阿尔维托·克洛萨斯 布鲁娜·科拉 卡洛斯·卡萨拉维利亚
上映日期: 1955-08-27
片长: 88 分钟 IMDb: tt0048394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很久没有看到能够能够真真正正触动我心灵的电影了,这部《骑车人之死》就是这样一部影片。该片由西班牙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登导演,他正是现在活跃于美国银幕的西班牙影星贾维尔.巴登的叔父,胡安.安东尼奥.巴登被称为是西班牙早期和布努艾尔齐名的著名导演,本片正是他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电影为西班牙和意大利合拍片,所以片中有很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基调。 这部影片探讨的是道德观念的问题,就像我前几天写《魔鬼知道你死之前》所想的一样——道德作祟是人性的原始罪恶。两个因为怕被别人发现他们不道德行为的人在“骑车人之死”这件事上再次违背了一次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必然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车祸那时,胡安是有良知的,他下车去看伤者,那时伤者还没死。他是希望伤者能获救,但被玛丽娅阻止了,她怕两人的奸情被人发现,于是胡安的良知一下被打了回去。从这以后,他一直惶恐不安,在看到报纸上那则“骑车人之死”的新闻更是给他火上浇油。他还是一名有良知的人,他也曾试图去探寻伤者的家人(当然有一方面原因是想要了解这个事情到底有没有被人发现)。他因为在学校考场上一时紧张,造成了一个女学生玛蒂尔德考试不及格的错误举动致使学生集体抗议。通过这件事他重新思考了他的生活和道德准则问题,最终他醒悟了,觉得自己应当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去警察局自首。 而玛丽娅考虑最多的是她和胡安的奸情不要被丈夫知道,到影片最后段落观众发现她其实什么都没有。她不想跟胡安去自首,她害怕失去现有的富足的生活、社会地位和她那富翁丈夫。这也正是她和胡安不同的地方,学校老师、副教授胡安虽然有着一个当学校系主任的妹夫,但他从来都没有靠妹夫的关系上位上教授,相反他在最后醒悟时还主动递交了辞呈。而玛丽娅是个向钱看齐的女人,在胡安即将自首难免要牵连她的节骨眼儿上,这个被她那价值观和理想冲昏头脑的女人亲手终结了自己心爱的人,她最后在胡安(道德)和丈夫(金钱)之间摇摆并选择了金钱,而失去了道德(开车撞死了胡安)。 电影的尾声很有讽刺意味,在车祸发生的老地方,玛丽娅开车撞死了胡安。玛丽娅因为赶时间和丈夫旅行,在急切返家途中又因为躲闪骑车人而坠下桥当场呜呼。很有因果报应,这点和《眩晕》的结尾女主角坠下致死很像。这样的安排也很像美国的黑色电影,蛇蝎心肠的女主角往往要在最后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而受到惩罚。 我觉得导演胡安.安东尼奥.巴登的电影技法非常了不起,他的这部电影有机的将美国片和意大利片有机的融合进西班牙电影中。影片开始便直接由车祸切入主题,胡安与玛丽娅肇事逃逸,然后渐渐勾勒出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并且都是有家室的人,而又从勒索者拉法的暗示展开剧情,剧情非常紧凑。 就前半段有一段平行蒙太奇就处理得非常好,一边是深受“骑车人之死”而困扰的胡安,另一边是玛丽娅和丈夫亲热,巴登在两个场景间的转换非常巧妙,而玛丽娅在床上看着丈夫,下一个镜头又切换到了胡安,仿佛是在暗示玛丽娅亲热时将丈夫幻想成了胡安。而且他善用蒙太奇,片中这样的转换随处可见,比如敲诈失败的法拉愤怒的将一个瓶子朝一扇玻璃砸去,下一个镜头由学校的玻璃砸碎而展开了学生集体抗议这一事件。 另一点,电影中人物眼神的传达非常经典,往往不用借助于台词便可看懂一切。尤其是片中宴会那段,跳舞唱歌者声音很杂,法拉就在此时恐吓玛丽娅,并向玛丽娅的丈夫告发他妻子和胡安的奸情。而整个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完全靠眼神交待,非常有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