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歌声俪影 A Night at the Opera(1935)

歌声俪影 A Night at the Opera(1935)

又名: 歌台三怪杰 / 歌剧院之夜

导演: 山姆·伍德 埃德蒙·古尔丁

编剧: 乔治·S·考夫曼 莫里·里斯金德 詹姆斯·凯文·麦吉尼斯 巴斯特·基顿 阿尔·博斯伯格 伯特·卡尔马 乔治·奥本海默 罗伯特·佩罗 哈里·鲁比 乔治·希顿 凯里·威尔逊

主演: 格劳乔·马克斯 奇科·马克斯 哈勃·马克斯 基蒂·卡莱尔 艾伦·琼斯 Walter Woolf King 西戈·鲁曼 玛格丽特·杜蒙 爱德华·基恩 罗伯特·埃米特·奥康纳 Enrique Acosta Harry Allen Sam Appel 金·巴格特 Marion Bell Edna Bennett 斯坦利·布莱斯通 阿尔·布里奇 Loie Bridge Lorraine Bridges Nina Campana Jack Chefe 露丝·谢林顿 Martin Cichy 基诺·科拉多 Gennaro Curci Sidney D'Albrook Bill Days Mario Dominici Mike Donovan 杰伊·伊顿 Fanchon Adolph Faylauer Antonio Filauri Harry Fleischmann 贝丝·弗劳尔斯 Otto Fries Bud Geary 比利·吉尔伯特 威廉·古尔德 Julia Griffith George Guhl 乔纳森·哈勒 Ben Hall Oscar 'Dutch' Hendrian Luther Hoobyar Art Howard Rodolfo Hoyos 乔治·欧文 塞尔默杰克逊 格温·李 Jack 'Tiny' Lipson Wilbur Mack Tandy MacKenzie Tom Mahoney 弗雷德·马拉泰斯塔 Jerry Mandy Alphonse Martell Francisco Marán Charles McAvoy 汤姆·麦奎尔 Frank McClure 埃德蒙·莫蒂默 詹姆斯·C·莫顿 George Nardelli Field Norton Alex Novinsky 韦奇伍德·诺埃尔 威廉·H·奥布莱恩 Inez Palange Claude Payton Alexander Pollard 拉斯·鲍威尔 珀内尔·普拉特 Hal Price Ronald R. Rondell Alexander Schoenberg Earl Seaman 罗尔夫·塞丹 Evelyn Selbie Bruce Sidney 菲利普斯·斯莫利 Stephen Soldi 约翰·圣波利斯 Count Stefenelli

类型: 喜剧 音乐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35-11-15(美国)

片长: 91分钟 IMDb: tt0026778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剧情描述三兄弟之中的老大想尽办法欺骗一名贵妇投资他的歌剧公司,不料两名调皮捣蛋的弟弟却在歌剧首演之夜在台前幕后大出洋相,但如此以来却让两名真正有天份的年轻歌唱家得到出头机会。

演员:



影评:

  1.   1935年马克斯兄弟联合导演萨姆•伍德拍摄了可能是他们电影生涯最杰出的一部电影《歌声俪影》。在好莱坞经历了基顿、卓别林两座喜剧高峰之后,随着1927年有声电影的出现,默片喜剧开始淡出历史舞台,我们迎来了30年代兴起的另一种喜剧类型“神经喜剧”。其实在由基顿、卓别林的“动作喜剧”过度到念叨个不停的“神经喜剧”之间的这几年,马克斯兄弟与他们的喜剧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他们的电影中,我们既能发现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来制造笑料的“动作喜剧”元素,又能找到以后在“神经喜剧”中大行其道的那种连珠炮式的对白。可以说,正是由于兄弟几人的各具特长,将他们放在同一部电影中时就能产生出那独一无二的化学反应。当然,让现代观众记住马克斯兄弟的并不是他们承前启后的影史地位,而是他们电影中的“无厘头”风格。看来,马克斯兄弟不仅成功预测了当时流行的喜剧元素,也阴差阳错地领导了40年后的喜剧电影风潮。70年代开始“无厘头喜剧”大出风头,不过一提起“无厘头喜剧”大家的第一印象多是“巨蟒剧团”而不是马克斯兄弟。回顾百余年来的世界电影史,马克斯兄弟如同一个个“徘徊不去的幽灵”,时隐时现,孤独地游荡在那一颗颗早已散发出霉味的历史尘埃之中。
      《歌声俪影》的一个最大遗憾是马克斯四兄弟只聚齐了三位,泽波退出了这部电影的拍摄。不过,这丝毫不会影响这部电影的品质,有格劳乔风趣的台词、哈博令人叫绝的哑剧功力、还有奇考“无厘头”的表演风格,有这三位撑场,电影想不成功都难。再加上一干配角(准主角)的精彩演出、伍德精妙的场景调度、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以及当时财大气粗的米高梅的技术条件,《歌声俪影》就成为了足以与《将军号》、《城市之光》、《热情似火》这些“神话级”喜剧电影相提并论的“神作”了。影片的成功还有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电影中音乐的使用,特别是那首《孤独》成为了当时的流行金曲,这在其它马克斯兄弟电影中是找不到的。音乐与喜剧两种娱乐元素的巧妙结合,直接影响了50年代美国歌舞电影中最杰出的作品《雨中曲》,《雨中曲》不管从剧情设计还是配乐选择都与《歌声俪影》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见,《歌声俪影》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喜剧片的范畴。
      好莱坞进入30年代以后,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电影视听风格来适应技术条件的突飞猛进。在《歌声俪影》中好莱坞想要的一切:音乐、对白、大场面、剧情,均做到了极致。现在我们不妨再来仔细回味一下这部电影。
      电影开始于意大利米兰,中间部分发生在由意大利去美国的轮船上,最后结束于美国纽约。非常典型的三段式经典叙事模式。在米兰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影片中的七位主要人物及他们之间的戏剧矛盾(格劳乔:一个美国剧院的经纪人去意大利拉赞助;拉斯巴里:被邀请去美国,但他不具备真正的实力,又骄傲蛮横;瑞卡多:剧院的一个小角色,具备真正实力的男高音,但一直没有机会;罗莎:剧院的女高音,喜欢瑞卡多,又被拉斯巴里追求;奇考:不识字的经纪人;哈博:服装师;杜蒙夫人:赞助人)而在去往美国的轮船上则是戏剧矛盾的发展阶段(“好人”利益集团形成去对抗“坏人”集团)最后在纽约的歌剧首演则是矛盾冲突的大爆发,也就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好人”集团大获全胜,典型的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在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中,影片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演员的个人特色。首先说说格劳乔的角色。格劳乔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倒霉”的人,本来是去拉赞助,没想到被奇考、哈博、瑞卡多等人缠上,形成利益共同集团,不但丢了工作,还被警察通缉。可以说,在马克斯兄弟的电影中格劳乔这个“大哥”要做的就是不停的应付弟弟们给他制造的麻烦。格劳乔的台词幽默,不仅仅是编剧的功劳,因为一句经典台词的诞生固然有赖于编剧,但同时也要依靠那个说台词的人,格劳乔的每一句台词都能制造“笑点”,甚至是那些不是为了搞笑而说的台词,这就是演员的魅力。《歌声俪影》也一样,编导固然出色,但它归根结底还是一部演员电影。格劳乔台词幽默与讽刺的力量正是“无厘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格劳乔为观众介绍拉斯巴里,“他妈妈是女低音,爸爸是位发明家”这一段看似正常,后面一句就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就是发明往面包里加小苏打的那位,据说可以帮助消化”。而最后拉斯巴里不满观众对瑞卡多的欣赏,再次上台准备演唱却被轰了下来,他生气地说:“我从来没受到过这种待遇,他们竟然拿苹果来仍我”,格劳乔马上接话“是呀!可惜西瓜已经过季了”。格劳乔玩世不恭的态度,当然还有那两撇小胡子,绝对是他无人能挡的喜剧“气场”。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哈博,哈博不说话是他在马克斯兄弟电影中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每当观众看完一部马克斯兄弟电影印象最深的绝对是哈博。哈博的沉默在有声电影中更能体现出特点来,因为马克斯兄弟是视觉与语言上共同的幽默造就的,哈博的沉默与格劳乔的唠叨之间的张力是独属这两兄弟间的默契。最集中地体现在船上点餐那段,格劳乔根据船舱中哈博的口哨声不停地调整着菜单。哈博的哑剧功力则表现在甲板狂欢的那场戏中:哈博弹钢琴时状况百出,回到他所擅长的竖琴时又让人惊讶于他高超的演奏技巧。提起哈博就不能不提到他随时变出的小道具,这些小道具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如用大铁锤把骄傲蛮横的拉斯巴里打晕、船舱里的口哨等等。最后说奇考,奇考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气氛,然后帮忙“使坏”。在《歌声俪影》中属于奇考最精彩的戏是在飞行员欢迎仪式上的发言。马克斯兄弟被后人贴了一个十分后现代的称谓“无政府主义四贱客”,“无政府主义”正是在奇考的发言中被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当然,在马克斯兄弟的另一部杰作《鸭子汤》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说完了演员,再说说几场很精彩的戏。几次声画对位的喜剧效果让人难忘。如罗莎对格劳乔说“瑞卡多可能还留在码头上(她此刻并不知道他已经偷偷上了船),因为他喜欢宽阔的地方,不喜欢狭窄的地方”,下一个镜头马上接瑞卡多与奇考、哈博不愿再呆在格劳乔那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偷偷跑了出来,参加甲板上的狂欢。而类似于那场三等仓的甲板狂欢的场面在 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比比皆是,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的美国人对这种载歌载舞,忘却现实的“大场面”很是感冒。还有一场戏发生在纽约的歌剧院中,哈博偷偷地换了乐谱,结果乐队一演奏变成了《和棒球一起去》,这时哈博的小道具又起作用了,不知从哪里拿出棒球和手套和奇考玩了起来。声画结合的喜剧效果是默片喜剧无法做到的。警察查房那场戏同样是声画结合的喜剧范例,格劳乔的无厘头台词与哈博、奇考的夸张表演相得益彰。与警察猫捉老鼠般的游戏追逐是所有马克斯兄弟电影的一个重要标签,如果要扣帽子的话,这是一场“庶民的狂欢”,马克斯兄弟“解构掉了权威”。最后的“大决战”作为整部影片的高潮更是精彩,伍德将不同阵营各式人等交替剪辑,制造出一种带有紧张感的喜剧效果来,典型的D•W格里菲斯手法。
      《歌声俪影》绝不仅是一部属于马克斯兄弟上蹿下跳、插科打诨的喜剧片,它将喜剧情节与深刻主题巧妙结合,它告诉我们严肃和喜剧特点,两者并不矛盾。这种成功主要归功于配角(准主角)的精彩发挥。其实这部电影的真正主角不是马克斯兄弟,而是瑞卡多,他怀才不遇,但坚持自己的做人准则“名字是不能卖的”,还有他对爱情的执着都是电影要向观众传达的“主题思想”,而拉斯巴里、剧团老板、杜蒙夫人则被塑造为装腔作势、威严、毫无幽默感的形象,这种反村效果同样明显。
      我也用马克斯兄弟式的幽默为这篇拙文结尾吧,“女士们,先生们,应该差不多都包括了吧,我向你们强烈推荐这部电影!”
  2.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A Night at the Opera (1935)

    没有想到,又看了一部Marx Brothers的电影。在看过《鸭羹》后曾想过,再也不看他们的电影,可是我们又在AFI100里碰面了。不过,AFI100里确实应该有一部Marx Brothers的电影,毕竟他们的电影在美国占有一席之地。

    电影讲述三个人帮助一个年轻歌手获得成功的故事。男主角要傍一个富婆,就帮助她策划一个知名歌手到纽约演出。知名歌手唱歌不如他女搭档的男朋友,而且女搭档的男朋友的两个好伙伴想要帮助他获得成功。这一切,引发了一番误会。误会后,男主角一行人踏上开往纽约的轮船。女搭档的男朋友和两个伙伴偷偷搭上了船,并且请求男主角帮助,男主角同意了。于是,男主角帮助他们三人逃过了警察的搜捕。可是富婆发现了一切,断绝了与男主角的关系,使得四人沦落街头。男主角只得带领其他三人大闹知名歌手演出现场,并顺势推出女搭档的男朋友,让他拯救了演出。最后,女搭档的男朋友和女搭档成功演出,并且获得了富婆和剧场老板的肯定。电影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女搭档的男朋友也获得了成功,而知名歌手却被人唾弃。

    本片的风格还是那种Marx Brothers典型的无厘头式搞笑,并穿插进各种滑稽表演,这一切都使得影片的情节显得并不重要。而且,从电影开始直到影片结束,疯疯癫癫、不合常理的情节遍布全片。所以,这部电影在情节方面根本无话可说,它只是起到串联各个场景的作用。本片只有一条比较单一的故事线,即三个人帮助女搭档的男朋友成名,并毁掉知名歌手的“知名”的过程。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则可以理解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忠贞的爱情多么伟大等等。总之,本片不需要多想,只需要看懂剧情和笑点就可以了,它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本片与《鸭羹》相比,笑料不那么频繁,但是笑点设置比较自然,比看《鸭羹》舒服很多。也可以换句话说,本片的“无厘头”不是那么的无厘头,是有迹可循的。比如男主角的性格在影片的前后没有太大变化,很完整的塑造了一个喜欢钱、但是心地善良的小白脸。此外,电影的故事主线也可以说的通,即帮助男主角获得知名度,不似《鸭羹》那样连一个完整的故事都概括不出。总的来说,从观感这方面来说,本片比《鸭羹》容易接受许多。

    本片既然是Marx Brothers的电影,自然少不了他们兄弟的绝活。片中好玩的场景不少,比如一群人挤在一个小房间内、两人撕合同、优美的钢琴与竖琴演奏等等,但最精彩的是片尾歌剧院内的混乱。兄弟中的一人飞檐走壁般爬上爬下、在绳索中穿梭,实在叹为观止,他的动作堪比杂技演员!单凭这个场景就让本片比《鸭羹》强上百倍,而且也让它在好莱坞电影中也留有一席之地。AFI评委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本片入选AFI100当之无愧。

    片中的主角是Marx Brothers,关于他们见我前段时间写的 《鸭羹(Duck Soup)》:无厘头元首(IMDB250 TOP 240) ,其中有详细介绍。扮演女搭档的Kitty Carlisle和扮演男朋友的Allan Jones戏份不多,只有他们的歌声给我留下印象。他们二位很明显是优秀的歌剧表演者,查过资料之后也确实如此。在欣赏搞笑的情节同时还可以聆听优美的演唱,这绝对是意外收获。

    总的来说,一部无厘头式歌舞片,具有鲜明的Marx Brothers兄弟风格,而且比他们另一部作品《鸭羹》好看许多,看来IMDB250有时候也是不客观的。

    Kitty Carlisle

    Kitty Carlisle

    序列:0608

    歌声俪影.A.Night.At.The.Opera.1935.DVD9.MiniSD-TLF

    2011-10-28
  3. Marrying the Marx brothers’ nonsensical knockabout with the highfalutin opera scenery, Sam Wood’s A NIGHT AT THE OPERA is an earnest bid to gratify both audience’s eyes and ears, while the narrative is largely inconsequential, ceding its primacy to various skits of the brothers’ trademark drollness and virtuosity.

    Off the top of this reviewer’s head (or frankly any viewer’s), the most memorable set piece is the cockamamie 15-people-crammed-inside-a-pokey-stateroom lunacy that flat throws any vestigial concern about logic into the oblivion, typifies the brothers’ comic style and mass appeal that espouses a “the more the merrier” tenet and unlike antecedents like Chaplin or Keaton, trenchant social or political commentary can find no room in the brothers’ schticks, even if political schism is alluded to during the 3 impersonating aviators’ public address, the moniker of that elephant-in-the-room is eschewed entirely.

    Among the three brothers (the film is their first movie made in MGM and without a fourth brother Zeppo), Groucho plays a caddish (Dumont, as a minted New York dowager, takes the short end of the stick with profuse poise and grievance) and pesky business manager of and proves that infallible adage - empty vessel makes the most noise, and his painted mustache becomes a requisite distraction from his witticism-lite rodomontade; Chico comports himself comparatively better, although as a general rule, to see middle-age men act like petulant, puerile beings is something not everyone can suffer gladly, but credit when credit is due, Chico and Groucho’s two-hander of signing a contract is a total gas; and Harpo, in a wordless, buffoonish role, who has the privilege to show off his unassuming sleight of hand with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reads through an awesome scrim-scaling caper in the climatic opera of IL TROVATORE (during which Ruman also does a Sisyphean job as the ponderous antagonist, huffing and puffing in vain), emerges as the real deal as Yours Truly sees it.

    A threadbare romance between soprano Rosa (Carlisle) and Ricardo (Jones), an unknown tenor, has little to savor apart from their sonic contribution, but the overall auditory impression is muted and inarticulate, hurt for an overhaul from the able hands of film restorers. That said, still a fairly impressive vintage comedy from the top-drawer assembly line of the escapism mill.

    referential entries: Ernst Lubitsch’s ONE HOUR WITH YOU (1932, 7.1/10); Arthur Lubin’s HOLD THAT GHOST (1941, 7.1/10); Sam Wood’s THE DEVIL AND MISS JONES (1941, 7.2/10).

  4. 学习合同法时候,老师放的一部电影,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牛逼的片子竟然涵盖了合同法的主要内容。。。这门课最后考试也是用这个片子的剧本编了个案例来写个合同。。。。这门课是我来美国上的最好的一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