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高原上的家屋(台) / Our Home / 无雨问苍天(港)
导演: 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
编剧: 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
主演: 何塞·卡尔西纳 路易莎·基斯佩 Candelaria Quispe Placide Ali Félix Ticona 桑托斯·肖克 René Calcina René Pérez Jorge Yucra Nogales Juan Carlos Calcina
类型: 剧情
上映日期: 2022-01-22(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IMDb: tt10984580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本文为课程作业视频的文字稿版本,由@@ 共同创作
《我们的家园》由玻利维亚、乌拉圭、法国合拍,是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所执导的处女作。本片荣获了第38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入围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多个奖项。
在气候干燥的玻利维亚高地,生活着一对年迈的、自给自足的克丘亚族夫妇,影片围绕他们生活中的两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是一年多的大旱灾造成了水源的匮乏,威胁到整个村庄的存亡。另一个问题是丈夫的咳嗽日渐严重,性命攸关。孙子从城市赶来,想让他们与自己一起进城生活,但这对夫妇拒绝了提议,由此展开了两代、三人对家、自然、生命的不同理解。
一、视听表达
出生于玻利维亚的导演亚历杭德罗最初从事静态摄影,后来转为纪录片摄影,风光摄影,常常与自然打交道,这种背景经历为他的第一部故事片提供了美学和主题基础。影片采用16:9的画幅呈现无垠而广阔的高原景观,干涸土地上每一条裂缝,角色皮肤上每一条折痕。干净而空旷的景色,营造出游离在世界边缘的感觉。该片的拍摄地位于波托西,安第斯山脉西部的高原。海拔超过4000m,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这里干旱少雨。影片中可以多次看到因天气炎热而使画面变形的热雾。虽然这里地处偏远,土地贫瘠,但克丘亚人世代生活于此,以农耕游牧为生。
拍摄自然环境时,影片多采用远景、全景,地平线通常水平于画面之中,上方是褪色的蓝天,下方是开裂的大地,人类只剩下微小的轮廓。这片大地是美丽的,也是荒凉的;是无边的,又是闭塞的。导演利用景色和人本身所具有的线条结构,创造出了画面无边的延伸感。又最大程度地利用镜子窗户门框进行构图,让无限的空间因为有人的存在而显得有边界,使封闭与开阔,聚集与离散,一体同存。这片大地哺育了生命,也残酷地夺走了生命。成群的羊驼行走着、奔跑着,耳朵上的玫红色丝带随风飘舞,彰显生命的动感。而当队伍中有羊驼死去、当爷爷倒下时,其他的羊驼却漠然走过。一种难以言说的矛盾感自始自终贯注于影片中,导演运用相对客观、冷静的视角让观众感受着生命的渺小、无常、坚强与伟大。
在室内场景,多采用中景、近景、特写进行构图,近距离观察角色,将夫妇俩的亲密无言地呈现了出来。比如西莎在桌前伸手拉住弗吉尼亚的手,起床前弗吉尼亚深情凝望西莎,西莎躺到丈夫旁边两人牵手入眠,这样简单的、日常性的眼神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默契。虽然弗吉尼亚和西莎的饰演者是非职业演员,但两人是现实中生活多年的夫妇,这也为影片增加了一层写实性。
不管拍摄室内还是室外,导演都想突出一种关系。在室外,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力量的庞大与人类的渺小,人类的生存与自然息息相关。在室内,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妇俩紧密相连,惺惺相惜的珍贵情感,他们就是彼此的世界。无言的大地,少言的妻子一起构成了整个家园。
影片开头,弗吉尼亚独自一人向着金色的群山走去,他颤颤巍巍却又坚定不移,好似受到某种神思的召唤。太阳灿烂的光芒穿透笼罩在群山上方的云层,整个场景让人心生敬畏。而结尾空中密布乌云,西莎缓缓向观众走来,在构成首尾呼应的同时,又有现实的希冀,渴望了已久的雨水似乎在弗吉尼亚献祭般的死亡后抵达。导演温和地处理,不仅给予人们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希望,也保留观众对于西莎追随弗吉尼亚留在故土的那抹感动。
影片的配乐中透露出一种冷酷和绝望,这平衡了观众眼前看似清澈的美景。弗吉尼亚吃力的呼吸和干咳打破了广袤、被阳光炙烤的高原的寂静,他沉重的呼吸声与山脉的呼吸相契合,仿佛是大地的回响,两者脉搏的跳动是相似的。一呼一吸间,表现出弗吉尼亚对大地的坚守深沉而饱满。配乐采用了传统玻利维亚民间音乐的成分,但作曲家瑟吉奥·普鲁登西奥解构并破坏了它们。安第斯山脉排箫营造出了不同层次的风声,玻利维亚木制直笛的声音仿佛是毁灭的前奏、低音的民族打击乐加剧了不安的效果。就像组成弗吉尼亚和西莎的生活元素一样,音乐似乎既熟悉又陌生、不可预测,一种不详的感觉缓缓流淌在影片中,让人感受到事物慢慢分崩离析。
二、影像符号
任何以农民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电影风险在于,它会使观众滑入对民族浪漫化的想象,而《我们的家园》为观众提供的是年迈夫妇在民族背景下一种濒临灭绝的生活方式,除了镜头以一种较为客观、冷峻的方式去呈现之外,还体现在对于文化传统的表达之中。孙子克莱弗的到来打破了夫妇俩平静的生活。他们和克莱弗跨越了两代,让交流鸿沟更大,对民族文化渐趋消融的呈现更加直接。
首先是语言的障碍。长达400余年的西班牙殖民历史迫使玻利维亚土著居民的生存空间限制在中部山谷及西部高原地区,保持着原始的民族文化,以农耕游牧为生,说克丘亚语、艾玛拉语等。而东部水源充足、气候温和,殖民者多居于此,现代都市在此建立,居住着梅斯蒂索人(出备注:“梅斯蒂索人:欧洲、非洲与土著的混血后代”)和来自欧洲、非洲的移民,以西班牙语为沟通语言。因此世代生存于西部的爷爷只会说克丘亚语,而来自城市的孙子说的则是西班牙语,爷孙难以沟通。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爷爷奶奶的生活基本充斥着织线、放牧,而克莱弗常常戴着耳机、浏览手机,这其实表征着玻利维亚国家传统与现代的一体两面。
其次是死亡的观念。安第斯神鹫,主要栖息在安第斯山脉。在南美早期的部落文化里,安第斯神鹫被视为太阳神的使者,象征勇猛与敏锐,有“安第斯文明之魂”之称。按照克丘亚族的传统,当神鹫认为它的生命失去意义时,它会飞到山顶,然后合上翅膀自摔在山下的岩石上死去。影片中神鹫出现了3次,暗示着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应验克丘亚人的文化寓言。第一次出现是弗吉尼亚洗头时盯着自己水面上的倒影,看到一只神鹫从他身后飞过。在晴朗的天空下,萌生出不详的预感。第二次出现在弗吉尼亚对孙子克莱弗讲解秃鹫的死亡过程中,远处的天空中飞翔着一只秃鹫,它仿佛俯瞰着大地,用它的精神、意志灌注在绵延的安第斯山脉之中,创造着克丘亚人的文明。第三次,神鹫直接停在了弗吉尼亚旁边,预示着死亡离老人越来越近。
“你快死了”,弗吉尼亚盯着美丽而荒凉的山景,在某一时刻低声说。最后,在爷孙俩的争吵之中还透露出死亡就是去湖边“穿越灵魂之路”的观念。对克丘亚人来说,死亡是一种转化,是生命的一个新阶段。而湖泊对于克丘亚人来说是神圣的,穿过湖泊是为了与神灵相遇,获得神的祝福,使灵魂能够安息和重生。而孙子克莱弗对这些死亡观的文化一无所知,文化并未如血脉一般传承。通过不断显现的神鹫,弗吉尼亚看到了自己即将死亡的征兆和迹象,也传递出即使畏惧死亡也要直面死亡的勇气和传统。弗吉尼亚最终如神鹫一般长逝于孕育他的大地,尸身回归故里,他穿越湖泊,死亡变为重生,一个新的循环重新开始。
再次是自然崇拜与超自然崇拜。在农业上,传统宗教文化令克丘亚人相信有一股超自然力量支配着人类的日常活动,例如气候及身体状况。有着上百年畜牧传统的克丘亚人从印加帝国起就以羊驼为主要的畜养种类。克丘亚人利用羊驼来做运输工作,并利用它良好的皮毛制作御寒衣饰,因此羊驼在当地被称为“流动的黄金”。克丘亚人认为借由宝贵的羊驼作为祭品供奉,便可以顺利祈雨,获得神灵保佑。电影中宰杀羊驼,以其鲜血祭祀神灵,祈求降雨。而夫妇俩也只在有羊驼死亡后才会以其肉为食。对早已迁徙至城市的克莱弗而言,在观看祭祀仪式时,脸上自然会充满着疑惑和不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聚集在一起的村民提到了政府不愿意帮助他们钻井的问题,影片虽然没有直接指责政府,但自1825年独立之后,玻利维亚长年经历政变或革命,印第安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直至后来,土著左翼政党派的上台,使西部土著人“耕者有其田”,玻利维亚才维持了十年的稳定。导演于2019年写作《我们的家园》剧本时,正值反对派与拉美右翼暴乱,玻利维亚国内形势混乱不堪。所以我们不难理解电影中村民围坐一炉时提及“政府不愿来打井”,既是揭露西部土著屡遭忽视的边缘处境,也表达对时下反对派、右翼临时政府的不满。
三、主题分析
20世纪50年代,各国民族电影运动风起云涌,拉丁美洲电影文化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由于动荡的政局和衰退的经济阻碍本国影业的发展,玻利维亚很少受到外界关注和支持。
直到60年代豪尔赫·圣希内斯以《它就是如此》《秃鹫之血》等影片令玻利维亚电影被世界知晓。20世纪8、90年代建立的电影教育、生产中心与电影委员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电影投资困难的局面。2010年后,玻利维亚电影年产量也仅有数十部,但逐渐出现胡安·卡洛斯·瓦迪维、基罗·鲁索等导演。2019年,中国与玻利维亚签订“一带一路”合作计划,更进一步推动玻利维亚电影进入国内视野。玻利维亚电影多关注殖民问题与阶级差异,例如《秃鹫之血》《南方安逸》以及改编自历史事件的《以花之名》,本片也正是承继了玻利维亚后殖民时代对社会现状的关注。
从土地观来看,在儿孙辈的克莱弗看来,生活在这片土地是处罚、是受难,但对弗吉尼亚来说,这片土地是恩赐、是神圣。在观看这部影片时,观众的心理也在经历一个变化:从初始的领略他乡风光,到默默祈求身患重症的主角离开恶劣环境,到最后热泪盈眶,慢慢理解了主角为什么难以割舍这片土地,理解了他的眷恋、人与土地根深蒂固的联接。
对于克丘亚族来说,人与自然是一体的。这里的土地、空气、蓝天、羊驼、水已经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是身体的延伸,已然彼此交融。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抽离。一位村民说道“如果我们离开,我们的土地将在沉默中被遗弃”。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海德格尔称为“此在”)是“澄明”,而世界万物在“此”被照亮。这片土地因为该民族的人生活于此而显现于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片土地也因为人而展露于艺术世界。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是“建立一个世界和置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大地是这个世界奠基于其上的物性基础。这部影片建立了一个世界,但它并没有使这个真实的民族的人、真实的大地消失,而是使其在作品的世界里敞开。
其次,这个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是一个澄明之所,人在其中与万事万物打交道,建立亲密可靠的关系,这在影片中表现为克丘亚族夫妇的生活方式、克丘亚族的宗教文化等等。
而正是指向物质的地与指向意义的人两者共同生产的场域下,才让存在者之本质得以显现,人类也得以“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弗吉尼亚和茜莎最终都不愿离去,他们的“此在”通过大地的“存在”得以显现。
一位村民提到“时间不等人”,透过这句话,导演除了想要传达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对克丘亚人生存境遇的忧思与关怀。在线性、不断往前的时间长河中,一旦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消失殆尽,人类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这片土地的挽歌,而是这个民族的挽歌。
导演、编剧: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 Alejandro Loayza Grisi,玻利维亚人,1985年生。
女摄影师:Barbara Alvarez,巴拉圭人。 Camera:Arri Alexa Mini 镜头:Zeiss Super Speed Lenses
获得2022年圣丹斯评审团大奖的是玻利维亚电影《我们的家园》(Utama),这部电影还获得了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以及最佳影片的提名。全球票房22.8万美元左右。
家园,这个词在文学影视作品里出现,似乎就没好事,连接它的词句多是“保卫家园”、“守护家园”,仿佛提到家园就要毁于一旦或需要重建。而且家一旦+上了园就不能仅仅是关于一个小家的故事,要能代表一片地域才行,如”地球家园”、“公园”、“幼儿园”,“园”是复杂的,因为里面牵扯的东西很多,就像这部电影,玻利维亚干涸的家园不仅仅关于土地,还有土地上的村民、羊驼、秃鹫、高山、河流、天空甚至空气。细想的话这些动物、人和大自然,似乎只有人可以说走就走,离开得一干二净,其他的似乎走不了或者走了也适应不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的家园》,要展现或是证明——除了动物和大自然,也有走不了、离不开的人。
是不是很大胆?emo脸~
我先告诉你们,这部电影成功了。获得2022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影片提名;2022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票房23万美金。《我们的家园》展现了家园里还有一种走不了的存在叫,人。光是这样的设置就让这单独的一类人超了社会(搞笑),超越了社会人,人变成和羊驼、秃鹫、高山、流水、天空和空气一样,他实现了逍遥游。
这位“他”在社会里被定义为农民。农民本来就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和家园不能对等,就像大家不会觉得农耕是逍遥,农活是繁重的,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忙农民是靠天吃饭的,所以电影要实现证明的前提又难了一层。
该开始解答农民逍遥远远大过于农夫辛苦这道题了:
马上带来电影行业顶尖的答案:玻利维亚编剧、导演亚历杭德罗·洛艾萨·格里西 Alejandro Loayza Grisi和巴拉圭女摄影师Barbara Alvarez
如果这些前提在你脑中成立,这部电影你可以继续看下去。它要说:动物、人、河流、高山都是家园的匆匆过客,生于斯,长于斯,就像孙子生于城里长于城里,我不去你也不要叫我去,至于医学延长寿命确实是科学的,但是大可不必,斗转星移活在充盈里绝对不死在不是我的自然。
人老病多,年没下雨的玻利维亚村庄、秃鹫虚弱之时主动跳崖、人不需现代医学延长生命;尊重动物生命,羊驼死了才吃肉;老人将死婴儿将生等等。
PS. 电影这种昂贵的东西--商品或是艺术品,对投钱的人不可能是自娱自乐;电影节获得奖项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艺术贡献。另外,2022年不仅仅是这样一部农民与土地体裁的电影获奖,还有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西班牙《阿尔卡拉斯》以及获得提名的我国电影《隐入尘烟》,于是乎美洲、欧洲、亚洲都放“闪光灯”在农民与土地体裁。
我想可能因为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的紧张、局部武装冲突的再起,各国影评人、策展人、基金会、财团和政府更希望通过好电影这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宣传土地和家园之于人民和国家的重要性。也许我对当代电影持有过于谨慎的态度不够浪漫,如果你有别的看法也欢迎评论分享~
BJIFF 20220815
这片子后劲可太大了,片尾字幕我还在哭。 当秃鹰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时候,它会去往山顶,收起翅膀,纵身跃下山谷。也许这就是它第一次学会飞翔的那座高峰吧。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老人似乎和秃鹰一样,也能感知死亡的降临。爷爷一直都知道死神正在向自己走来,和秃鹰对视的那一刻,他就知道是时候了。秃鹰应该是会害怕的吧?我想爷爷也一定是害怕的。 可能爷爷确实是有些自私和固执的吧,坚信儿子是因为懒惰才离开高原,坚信孙子是父亲派来劝自己去城里的说客,坚信老伴一定也和自己一样想留在自己的家园。但这也是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之间的爱与默契啊。即使生活艰难,即使所有人都选择了离开,他们仍然选择留在家园,留在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上。爱情真的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爷爷出去看到好看的石头都会捡回来送给奶奶,老两口每天醒来都会对视片刻才起床,放牧回来的爷爷会躺在奶奶的膝盖上陪她一块儿等雨来…一切都无言,但无言中却都是爱与羁绊。 整部影片就像高原上的风,自然地流动,裹挟着沙石迷了你的眼睛,让人不自觉落泪。爷爷走了,奶奶留下接替他放大羊驼的工作,雨季似乎就要到来了。虽然爷爷再也看不到了,但埋在这片土地下的他的遗体一定会知道的。
1.本片是根据真人改编的吗?
导演:不是,但是根据当地的真实情况改编。
2.那个秃鹰与爷爷同框的镜头,你们等了多久才拍到的?
导演:是分别拍摄,然后后期合成的。
3.影片中提到一个湖?爷爷说要跟奶奶一起走到湖的另一边,是什么传说典故?
导演:我们是西班牙人,其实不是非常了解他们当地对这个湖的古老传说。
4.影片一开始就感觉爷爷要死去,后面的确死了,没有悬念,你们有没有构思过其他的结局?
导演:这部片并不想给出反转或出乎意料的结局。从第一分钟就能感觉爷爷会死,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想法。其他人物的剧情倒是有一些调整的思考。
5.奶奶为什么最后没有走,没有跟孙子去城市?
导演:坚守?她的名字的含义即坚守?
——————
当时没有刻意记,晚上突然想起来,靠回忆记录下几条,不一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