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胡佛 J. Edgar(2011)

简介:

    年过七旬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应《犯罪纪实》之邀口述个人回忆录。胡佛向回忆录代笔作者讲述了他自1919年以来的重要人生历程:逮捕左翼分子领袖、缉拿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破获震惊全美的林德伯格绑架案等等。依据胡佛的讲述,他力排众议,改组联邦调查局,引入高科技侦查手段,尽心尽力为美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而操劳。然而另一方面,他的私人生活却成为了他想要极力掩饰的部分。

演员:



影评:

  1. 由里奥那多·迪卡普里奥领衔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掌镜的“胡佛传”,尽管由“米尔克”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撰写剧本,并涉及胡佛与门徒托尔森长达50年的地下恋情,但在日前接受GQ杂志采访时,迪卡普里奥和伊斯特伍德都强调:这不是一部同志电影!用伊斯特伍德的话来说:“他们是形影不离的伙伴。是不是同志应由观众判断。但电影并不是关于两个同志,而是关于一个男人,他如何操纵身边的所有人,经历9届美国总统仍权势熏天的故事。我根本无所谓他是不是同志。”

    以此为引,我们可以将布莱克的剧本分割为三段,解读这个建立了美国最重要机构——联邦调查局,塑造美国近半个世纪面貌,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胡佛。(含大量剧透,请斟酌阅读;另外由于片中大量涉及美国反gong史,为保险凡涉及该词一律用GCZY代替)

    【PART 1】

    在GCZY大肆渗透美国的20年代,胡佛如彗星闪亮登场,这个气场缤纷的小伙子一来就展示了过人的调查能力。1919年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家里被 GCZY分子投掷饵雷炸弹,年轻的胡佛骑着自行车第一个赶到现场。当时胡佛24岁,刚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帕尔默招募胡佛进入司法部,授权后者组建特别情报小组(GIU),胡佛和小组成员以缜密的推理和侦查,顺利抓获了当时美国无政府主义的精神导师埃玛·高德曼和肇事暴力分子。

    这既是电影揭幕,也为全片设定了基调:GCZY对美国本土的渗透从未间断,并且从事着危险的暴力活动。很多人都以为苏联是从50年代克格勃后才开始策反美国,剧本纠正了这个误解。可以说,“胡佛传”贯穿始终的就是反GCZY。GCZY分子被塑造得面目可憎,他们狡猾和善于伪装,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受迫害形象相反。那些制造炸药的工厂和钻法律空子的手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伊斯特伍德在这里要传达的信息再明显不过:为制止恐怖、保证安全,一个强大完备的联邦力量势在必行。

    这个时期的胡佛超级注重仪容整洁、恋母情结严重,不擅长与同龄女士交谈。但另一方面,他身手矫捷,观察敏锐,有超乎常人的判断力。片中他办起案来颇有福尔摩斯的神采,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远超同侪。最让人赞叹的是他思考的深远。例如我们知道是胡佛在后来建立了FBI指纹数据库,而这个创意的来源是他在20年代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设计的卡片检索系统。这一时期的胡佛无疑是个另类、讨人喜欢的天才,人们把他想成能破案的达尔文,就像迪卡普里奥在04年“飞行大亨”中饰演的那个精力旺盛的发明家一样!

    【PART 2】

    作为承前启后的核心,第二部分从林德伯格幼童绑架切入,正式宣告了联邦调查局的崛起。而胡佛与副手兼学徒克莱德·托尔森的情感萌芽,成为了壮阔历史中的微妙浪花。

    1932年美国飞行员林德伯格的儿子、18个月的小林德伯格被人从新泽西州的家中绑架,2个月后尸体在家附近被发现。该事件轰动一时,光侦查就花了两年。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手段,侦破难度比今天的辛普森案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胡佛巧妙的将公众对侦查的诘难转化为筹码,推动国会通过了林德伯格法案,为为他一手建立的联邦调查局争取到了一条影响深远的原则:受害人一旦跨州即为联邦犯罪,联邦调查局将取代州警成为执法主体(尽管在今天看来这有点不证自明)。该原则是联邦与地方职能分权的第一条红线,也是FBI迅速崛起的关键。

    这一时期的胡佛成为了媒体人物和玩弄媒体的人物。青年时期的羞涩已完全褪去,他游刃于花边新闻和大案报道中,与女明星们调情,利用新闻报道获取他想要的信息。他甚至慷慨出借自己的形象到漫画和电影中,前提是——必须正面。意气风发的他逐渐习惯于玩弄公众于股掌。而随着权力的扩张,剧本也渐渐转向黑暗。胡佛利用自己的调查权,开始对政府官员使用录音窃听等非法手段。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尼克松,都曾受到他直接或暗示的威胁。他指示FBI调查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因为他怀疑后者有一个同性爱人,想获得要挟资本;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1952年竞选总统,胡佛派人散布史蒂文森是同性恋的谣言、破坏他的政治形象;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收紧FBI随意抓捕GCZY分子的权力后,胡佛启动了非法的秘密抓捕计划:“反谍”(COINTELPRO)。此时的胡佛开始让所有人胆战心惊,除了一个人:克莱德·托尔森。


    托尔森的扮演者艾米·汉莫坦言,在看到剧本时让他不适的不是同性恋,而是不懂为什么克莱德会如此喜欢并甘心委身胡佛阴影下50年。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的回答可能会感动无数人:当你喜欢的人只要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克莱德和无数学徒一样,因为对胡佛怀有神明般的崇拜而进入FBI;但不同于无数学徒,他因为唯一把胡佛当作普通人来爱,而成为胡佛的灵魂伴侣。他们每天一起午餐,一起晚餐,从未间断,没有缺席过一天。吃完饭后还会(小心翼翼的)手牵手散步。不过克莱德在进入FBI后主管的是人事和纪律部门,因此当胡佛开始随意篡改自己的档案后,两人感情渐生裂痕。

    【PART 3】

    可以说直到这里,胡佛内心的最黑暗才真正迸发, 形象也开始接近现代对他做出的一系列负面评价。60年代后出于对GCZY幽灵的恐惧加深,胡佛对很多组织团体都心存怀疑,使用包括渗透、造谣、窃取、监听在内各种手段遥控。最大的事件自然是对马丁·路德·金的非法监听。讽刺的是,胡佛想利用马丁·路德·金在诺贝尔奖前夕背叛妻子出轨的录音作为筹码,但自己跟克莱德同样见不得光的关系让他也成为纽约黑帮的要挟对象。晚年胡佛开始对身边任何人都不相信,变得更加冷酷无情,脾气也更加怪异,撒的谎更多也更大(甚至在国会听证上)。托尔森最终与他爆发直接冲突,指责他对公众隐瞒了数十年的个人档案。

    事实上,从杜鲁门开始,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各届美国总统都考虑过罢免胡佛,但最终无不投鼠忌器。胡佛的最大资源——录音磁带和窃听笔录,让所有想对付他的人都不得不衡量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冲击。1964年就在胡佛为肯尼迪遇刺案做国会陈述前,约翰逊豁免了美国政府公职人员法定退休年龄限制(当时为70岁),批准胡佛为FBI“终身”局长(有趣的是,胡佛也将70岁的豁免用到了克莱德身上,挽留后者一直就任FBI副局长)。而肯尼迪遇刺的最终报告,直到胡佛死后才得以发布。报告谨慎指出FBI可能有参与策划刺杀肯尼迪。

    胡佛的死并不体面。在剧本中,这位掌控FBI半世纪的风云人物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发:他身穿丝绸睡袍躺在地上,身边散落着权贵人物的性爱录音笔录,还有打碎的男性裸体雕像。电影结尾,尼克松的人正把胡佛的办公室翻个底朝天,寻找那些不利于尼克松的证据;而另一边尼克松对公众发表着动情的演说,赞美胡佛留下的“伟大遗产”。胡佛时代刚落幕,新马基雅维利就匆匆上演,予人以强烈戏谑。

    【总结】

    布莱克的“胡佛传”剧本最引发争议之处有二:1)胡佛与克莱德的关系;2)胡佛对马丁·路德·金的做法。

    胡佛和他的最大成就FBI无法用简单的二元善恶来区分,而“胡佛传”剧本同样存在艺术性与真实性的取舍平衡。剧本对胡佛私生活的刻画,最直接来源是胡佛传记“官方与机密:约翰·埃德加·胡佛的秘密生活”,作者安东尼·萨默斯提到胡佛异装,“穿毛绒绒、荷叶边、带蕾丝的黑色长裙,踩高跟鞋,还戴卷发头套。”胡佛50年代反GCZY调查的副手、律师罗伊·科恩宣称胡佛私下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沮丧、想方设法拥有一份正常感情。然而这些信息从未经过确认,罗伊·科恩本人更是一个未出柜同志。我们只知道胡佛确实与克莱德都终身未婚,一起做任何事,生前住所比邻,死后墓地相依。但同性恋情的标签是否就与历史真相吻合呢?剧本显然在发掘真相上并非强项,一个明显的错误就是,作为二号灵魂人物的的克莱德·托尔森,在布莱克的剧本中一直是Toulson,而实际上正确的拼法是Tolson。

    迪卡普里奥和汉莫“激情对戏”的谣传显然过火了,至少剧本中没有任何“动作”场面,只有亲吻戏。而任何爱情,只要掺杂了政治,你就不可能指望它会像“断背山”那样回肠荡气。

    胡佛对马丁·路德·金以及很多宗教社会团体的做法,都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隐私权利。作为美国最受尊崇的电影大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不只一次谈到,自己一惯支持自由主义,胡佛对公民的侵犯代表权力令人憎恶的被滥用。但电影似乎在充满悖论的强调侵权行为存在良善初衷以及必要的背景,对当时GCZY的刻画尤其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恐怖主义。“胡佛传”连同之前的“硫磺岛家书”“父辈的荣誉”似乎体现了伊斯特伍德从右倾向左倾的政治立场转变——尽管伊斯特伍德本人可能会不认同,但对11月进入影院的多数观众来说,极可能会这么觉得。

    电影预告结尾,那句“伟大的人,也可以是腐败的”,或许正代表了伊斯特伍德现实的无奈。



  2.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邻座老大爷出字幕起身时对老伴说的话。

    说实话,若不是为了给某人惊喜去接早上的班机才决定熬夜,我是不会去看周四的午夜首映的。

    对我而言,我一直不是倾右的共和党的老克爷爷的粉丝,可是老龄的奥斯卡评委喜欢他,老龄的影评人Roger Ebert热爱他,所以这次这部片子又成为一部妥协的产物。对于胡佛这样一个争议人物,整部电影如同温吞水一般。

    先说说剧本,Dustin Lance Black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时间跨度从胡佛20多岁一直到去世大概五十年左右,这应该说是过于长了,于是写的也就是历史书上你能看到的那些事,杂七杂八统统放上去,观众你看着办吧,这就跟Milk如出一辙,nothing new,如果是要说新一点儿,可能是把Hoover和Tolson的恋情明朗化,鉴于他自身的经历,将Hoover种种怪异行为归罪于严厉控制狂母亲(常见的同性恋成因解释,shocking!)。我始终觉得好的传记片不应该像本片一样用第一人称视角,而应当用第三人称视角,而且这种像这种用写传记的人来记笔记来触发事件是种最偷懒的方法。

    如果说剧本还行的话,那么老克的导演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的,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过去现实起码应该呈现至少一种变化,但是在这部片子里,过去与现实的表达是完全一致的,结果观众看到的是年老的演员与年轻的演员跳来跳去,在这种混乱的调度中,像一周金曲大回顾一样罗列Hoover的大事件,完全忽略了Black笔下的Hoover的人格复杂性。更别提他那糟糕的作曲了。

    说说演员,这部戏也就全靠演员的表演在那里支撑了,否则真就无法看下去了。其实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演员是Naomi Watts和Josh Lucas,可惜两人没有太多表现。小李奥转型以后就是一副满脸胡茬,双眉紧缩的样子,这部也不例外。本来看好的Armie Hammer也让人失望,说话的腔调,与小李奥眉目传情时的眼神,太过twinky,还有两人关于时尚和装修的话题,就跟gay bar里搭讪时的对话一样,还有那打架之后的一吻,闻来闻去的手帕,活脱脱就是断背山一样。还有看到有人说化妆很好,这真是让人无语了,假的有时都会让人分心到不会去关注演员的表演了。老克,两个建议:1,少用橡胶;2,像时间这么长的跨度,换演员。

    好的传记片应当让人去重新思考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这部片子显然没做到。

    ――――――――――――――――――――――――――――――――――――

    Warner Bros.针对奥斯卡的公关也已经开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男配,提名或许可能,得奖不太可能,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公关。

    我显然是这批观众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难得这些老大爷老大妈半夜来看这部片子。

    当Judi Dench说道我宁愿要个死孩子也不要个gay,坐在前面的一对中年妇女一直咯咯傻笑,说什么我宁愿要个gay son,呵呵。

    早晨机场回来路上,看着副驾上熟睡的某人,我只庆幸神棍节我不是一个人。
  3. 导演Clint Eastwood说胡佛传不是爱情片,但我还是觉得这是部爱情片。一方面是因为我对美国二十世纪历史所知甚少而对立面发生的政治历史事件普遍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是因为小李子演政治片不行但感情戏是长处,而影片中的两处高潮——两次亲吻,也都与爱情有关,最后感动我的地方,还是爱情。

    有关FBI的崛起其实是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美国9届总统都对胡佛普遍具有的畏惧感就能看出来。影片致力讲述胡佛把FBI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用了几个里程碑的历史事件比如Colliger案件等来表现胡佛和FBI的成长,可惜大部分时间都像纪录片一样用画外音来念课本,在办公室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户外和场景中的时间,本来可以体现沧海桑田的历史画卷就这样变成了干巴巴的教科书,让人觉得实在不过瘾。

    不过这也许是Clint的一贯风格,用笔含蓄而克制,从颜色到音乐均是如此。这种克制同样也体现在他和副局长Tolson的感情线中。我觉得他们的感情不能用普通的定义,而其实是一种超越友情和爱情的感情了;胡佛对他的爱更多的是源于孤独,因为孤独,所以他需要找一个人来信任,如同他信任了Helen一辈子一样,他选中了Clyde Tolson,信任了他一辈子。因为信任,所以有了友情,因为孤独,所以有了爱情,因为忠诚与合作,所以有了长达五十年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似乎是从胡佛把Clyde招进局里面的时候就奠定基础了:Clyde说,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论岁月好坏,关系好差,我们都不能错过每天共进午餐或者晚餐的时光。原谅我在这里直接翻译成脑补了,其实原话就是如此——但谁听到这种话不会想到结婚誓词?这种“家里人”的感觉在最后一幕,胡佛亲吻Clyde额头的时候达到了高潮,第一次亲吻是激烈的,冲突的,带着矛盾和张力的,第二次亲吻则是安静的,纯粹的,不掺杂欲望的。最后这个吻与之前他们对人生的回顾一样,仿佛回到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小心翼翼地相互试探,眼睛里都是光芒。

    无论这个片子作为历史片或者传记片是否成功,至少爱情片是成功了,里奥还是演感情戏来劲啊。总觉得他近几年演的人物都有和自己较劲的感觉,其实心之全蚀和泰坦尼克里面,那一举一动全是风情的少年才是他自己啊。

    转载请保留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