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黑镜子
导演: 阿丽·潘基乌 萨姆·米勒 约翰·克劳利 乌塔·布里兹维茨 托比·海恩斯
主演: 安妮·墨菲 萨尔玛·海耶克 迈克尔·塞拉 希米什·帕特尔 阿维·纳什 乌米·马萨库 洛利·阿德福普 罗伯·德兰尼 本·巴恩斯 杰瑞德·戈尔茨坦 雅布其·杨-怀特 阿尤·艾德维利 凯拉·洛雷特 蕾拉·法扎德 瑞奇·富尔切尔 Laurel Lefkow 伊娃·马格亚 比雅·塞古拉 斯特恩·拉斯科普洛斯 麦克斯·哈伍德 Mark McKerracher 丹妮尔·维塔利斯 Camirin Farmer 塞缪尔·布伦金 米哈拉·赫罗德 莫妮卡·杜兰 丹尼尔·波特曼 约翰·汉纳 基尔斯蒂·安妮·沃克 韦鲁切·欧皮亚 理查德·艾欧阿德 亚伦·保尔 乔什·哈奈特 凯特·玛拉 奥登·桑顿 罗瑞·卡尔金 丹尼尔·贝尔 比莉·斯特罗克·基维士 查理·菲德尔斯基 莎姬·贝兹 克拉拉·卢嘉 丹尼·拉米雷斯 罗比·坦恩 詹姆斯·P·里斯 大卫·里达尔 杰克·班戴拉 克里·约翰逊 肯尼斯·克拉德 玛尔塔·卡斯特尔维 胡里奥·佩里兰 加里·安东尼·斯坦内特 安贾纳·瓦桑 帕帕·厄希度 凯瑟琳·罗斯·莫利 大卫·希尔兹 尼古拉斯·本恩斯 邵恩·杜里 艾米莉·费尔恩 尼克·霍尔德 乔·埃文斯 乔舒亚·詹姆斯 Steve Garti Janie Booth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3-06-15(美国)
集数: 5 单集片长: 43-80分钟 IMDb: tt20247352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在主题上,从开篇就被标为“红镜”的恶魔79十分与众不同。它抛去了黑镜经常涉及的未来因技术造成的反乌托邦的可能性,更加着眼于当今时代,探索了曾经英国现实里的真正恶魔:
那些生活在血河演说阴影下的传播仇恨的种族主义者和恶意利用这种仇恨情绪的政客。
2010年,喜剧演员Sanjeev Bhaskar回忆血河演说给当时英国印度裔人注入的恐惧:
1960年代末,Enoch Powell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相当可怕的人物。他代表着(我们被)强制遣返,所以我们总是把行李箱准备好。我的父母觉得我们可能随时得被迫离开。
1979年英国发生了什么?
血河演说(Rivers of Blood speech)
1968年4月20日,Enoch Powell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保守党政治中心会议上发表了“血河演说”。他的演讲强烈批评大规模移民,特别是英联邦移民到英国和拟议的种族关系法案。
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民意调查显示,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民众中很受欢迎。一项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75% 的人对Powell的观点表示同情。NOP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约75% 的英国人同意Powell关于完全停止非白人移民的要求,大约 60% 的人同意他要求遣返已经居住在英国的非白人。
虽然一部分白人似乎对Powell的讲话表现出好感,但作家Mike Phillips回忆道,血河演说令对像他这样的英国黑人的敌意甚至暴力合法化。
1968年的血河演说后,导致对在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和其他亚裔人的暴力袭击变得频繁。“打烂巴基”("Paki-bashing")的攻击在70年代和80年代达到顶峰。剧里女主的杀人工具是一把锤子对此的隐喻。
1969年,披头士乐队的《Get Back》的早期版本为《No Pakistanis》。《No Pakistanis》中提及了Enoch Powell的反移民观点。《No Pakistanis》歌词:
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
Oh,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Oh ne nu ne nu was a Puerto Rican born in na na na na na
All the folks around said "Boy, he a Mohican living in the U.S.A"
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Sidi of the west was a Pakistani living in the mmmm..
All the folks around don't dig no Pakistanis taking all the people's jobs so
Get back, oh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很明显,剧里数次出现的 NF(国民阵线)是一个极右翼党派,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和反移民倾向。然而,这个NF并非剧情虚构,而是现实存在的。
国民阵线(National Front,NF) 是英国的一个极右翼法西斯党派,成立于1967年。
NF被政治学家定性为法西斯主义或新法西斯主义,包括新纳粹主义、斯特拉瑟派和种族民粹主义者。
NF支持种族民族主义观点,即只有白人才能成为英国公民。NF呼吁结束非白人移民进入英国,并要求剥夺已定居的非白人英国人的公民身份并将其驱逐出境。
NF作为一个白人至上主义的党派,它宣扬生物种族主义和白人种族灭绝阴谋论,呼吁全球种族分离主义,谴责跨种族关系和种族通婚。
NF支持反犹太阴谋论,支持否认大屠杀,并声称犹太人通过共产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统治世界。
NF提倡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强硬的疑欧主义和远离自由民主的转变。
NF的社会政策反对女权主义、LGBT权利和社会宽容。
继BNP之后,NF成为二战以来英国政坛最成功的极右翼组织。在其历史上,它建立了子团体,例如联合会、青年团和反对gòng chǎn主义摇滚音乐组织。
NF只允许白人入党。在全盛时期,NF的大部分支持者来自英格兰北部和伦敦东部的英国白人工人阶级和中下阶层社区。
NF在其历史上一直受到左翼和反法西斯团体的强烈反对,NF成员被禁止从事各种职业。
70年代是NF的鼎盛时期。当时它在选票份额方面曾短暂地成为英格兰第4大党派,但是它的代表从未被选入英国或欧洲议会。NF只通过倒戈获得了少数地方议员,以及它的一些代表被选入了社区委员会。
自1974年以来,NF宣言的基石是强制驱逐所有非白人移民及其后代,以及混血关系中的英国白人伴侣。它指出,“遣返”过程可能需要10年,并补充说,在驱逐出境之前,非白人将被剥夺英国公民身份,并在获得福利、教育和住房方面落后于英国白人。它呼吁禁止未来的非白人移民到英国。1970年代,NF表示它不反对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白人移民的到来,但呼吁对来自其他地方的白人移民进行“严格控制”。
在NF成立的第一个10年中,NF强调了这样一种说法,即促成移民的政客(而不是移民本身)应该受到指责。1969年,它声明:“你的敌人不是有色移民,而是让他们成百上千进入的英国政府。” NF声称,工党推动移民以增加他们的选票,而保守党将移民视为廉价劳动力。
NF的早期出版物通常避免对非白人使用贬义词,例如“wog”或“nigger”,但此类语言会出现在NF集会上。随着发展,NF的媒体开始使用种族煽动性的标题,如“黑人野蛮人恐吓老人” 和 “亚洲人引入怪异的性谋杀仪式”,还将非白人移民与害虫相提并论,将地区描述为“移民出没”(immigrant-infested)。
NF还将其他问题与种族和移民联系起来,针对英国白人在移民竞争工作、住房和福利方面的担忧。
常见的NF声明包括移民携带麻风病和肺结核等疾病,移民是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 的负担,以及不称职的移民工作人员对 NHS 不利。NF声称,移民逃税,移民在工作场所傲慢、好斗和不讲卫生。NF坚持认为黑人是犯罪的根源,黑人学生拉低了学校质量。
1976年8月5日,Eric Clapton在伯明翰的一场音乐会上公开反对增加移民,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和挥之不去的争议。Clapton表示支持1968年Enoch Powell的血河演说,并在台上宣布英国有成为“黑人殖民地”的危险,还说 “让英国保持白色!” (Keep Britain white),这是当时NF的口号。
1972年,John Tyndall成为NF的主席。在John Tyndall的领导下,NF利用对南亚移民到英国的日益关注,迅速增加了NF在东伦敦和英格兰北部城市地区的成员和投票份额。1982年,John Tyndall离开了NF。
John Tyndall曾说:
为了生存,我们的社会必须要充满活力和竞争。我们的社会必须要求其成员承担责任和努力。我们的社会必须成为鼓励适者和强者的社会——从摇篮里就向年轻人灌输: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除了努力和奋斗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值得成就的东西。我们必须像过去一样致力于培养坚韧不拔的年轻人。
NF的公众形象是通过街头游行和集会提升的,而这经常导致与反法西斯抗议者们的暴力冲突,其中令NF声名大噪的暴力冲突是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和1977年Lewisham争斗。
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Death of Kevin Gately)
1974年6月15日,NF在伦敦市中心举行游行,呼吁支持强制遣返移民。当游行到达红狮广场(Red Lion Square)时,发生了骚乱。在骚乱中,Kevin Gately因头部受伤而死亡。
Kevin Gately是一名学生,不是任何党派/组织的成员。他第一次参加抗议NF的游行。到目前也尚不清楚他的受伤是故意还是意外造成的。
Kevin Gately是当时英国55年来第一个在公开示威游行中丧生的人。
红狮广场骚乱事件使NF在英国家喻户晓,其支持者/反对者/其政策的示威意愿都有所增加。
1977年Lewisham争斗(Battle of Lewisham)
1977年5月30日,警方在伦敦东南部进行黎明突击搜查,因涉嫌一系列抢劫案,逮捕了21名年轻黑人,其中包括一名24岁的女性。逮捕之后,警方表示,他们相信“帮派”对“过去六个月伦敦南部 90% 的街头犯罪负有责任”。
1977年6月1日,21名年轻黑人被控多项“串谋抢劫”罪。在听证会上,数名被告与警察发生冲突,而听众席上的观众则试图闯入法庭。
不久后,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成立。他们严厉批评了警察当时的做法。
1977年7月2日,Lewisham 21防务委员会在New Cross举行了示威游行。200多名NF的支持者对此表示反对,向游行者投掷腐烂的水果和成袋的烧碱,80多人被捕。
1977年8月13日,500名NF成员试图从New Cross向Lewisham游行。当时NF的组织者Martin Webster告诉媒体:“我们认为多种族社会是错误的、邪恶的,我们要摧毁它”。各种反示威大约 4000 人,导致了团体,反NF者,SPG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到场5000名警察,56名警察受伤,其中11人住院,214人被捕。
后来,在Lewisham镇中心发生的骚乱中,英国大陆首次使用警察防暴盾牌。
1979年Southall发生了什么?
Southall是西伦敦的一个大型郊区城镇,是伦敦伊灵自治市的一部分,是其七个主要城镇之一。历史上它是米德尔塞克斯的一个市镇,直到1965年才由Southall市政厅管理。
自50年代起,Southall的当地工厂和靠近希思罗机场的位置吸引了大量亚洲移民,最终成为印度次大陆以外最大的旁遮普社区的所在地。如今Southall已成为南亚文化的主要中心,获得了“小印度”的绰号。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Southall 已成为主要的南亚住宅区,是伦敦最大的锡克教社区的所在地。除了主要来自旁遮普邦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口外,Southall最近还成为阿富汗、斯里兰卡和索马里社区的家园。
由于1947年印巴分治后的人口转移,造成了超过一千万人陷入贫困。许多锡克教徒和印度教徒离开印度来到伦敦定居,尤其是Southall。
1950年,第一批南亚人抵达Southall。据说他们被招募到当地一家工厂工作。该工厂由一名前英属印度陆军军官所有。由于希思罗机场等不断扩大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南亚人来到Southall就业定居。
在Southall定居的最主要群体是亚洲人。根据种族平等委员会数据,Southall的 7万人口中超过55%是印度/巴基斯坦人。到1976年,Southall 三分之二的儿童为非白人。据报道,1982年,Southall的8.3万名居民中有65%是亚裔。
到1965年,所有较低级别的工人都来自波兰或印度。在接受过教育或培训后进入英国的亚洲工人中,有85%只从事非熟练或半熟练的工作。
工作场所的种族歧视很普遍。印度工人还面临来自白人主导的工会的歧视,因此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即印度工人协会 (IWA)。 IWA是西伦敦地区最大的社区组织。到1966年,Southall所有旁遮普出生的男性中有一半以上是 IWA 的成员。
长期以来,西伦敦一直是极右翼的目标。在60年代的地方选举中,一些候选人在竞选上使用反移民策略取得了成功。1964年,反移民的BNP在Southall获得了15% 的选票。BNP的John Bean获得了Southall地区9.1% 的选票。这是令英国右翼采取选举战略的关键时刻,即1967年NF成立了。
70年代,Southall的种族问题紧张。IWA成员们有政治激进主义的传统,还有对殖民主义和反殖民斗争的记忆,是非白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生活在长达十年的工会斗争中。
1976年,在Southall,一名16岁的南亚裔男子Gurdip Singh Chaggar 在IWA办公室外遭到种族主义者的谋杀,被两名白人男子Jody Hill和Robert Hackman刺死。
在Chaggar去世后的几天内,在Dominion剧院发起了Southall 青年运动(SYM)。SYM由年轻的非裔加勒比人组成,以对抗种族主义的抬头和NF的攻击。
1979年大选前夕,NF宣布将于1979年4月23日在Southall市政厅举行会议。Southall 将成为NF提出候选人的 300 个议会席位之一。1万名Southall居民提出取消NF会议的请愿书,但并无效果。
1979年3月23日,当地居民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和平示威。他们是一代和二代的英国亚裔,其中的许多人(但并非所有人)都是旁遮普锡克教徒。在当时的流行文化中,锡克教徒的普遍形象是胆小而恭顺,是一群戴着头巾的当地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Southall人不断应对着来自NF的种族主义的威胁。
在1979年4月23日之前的几天里,也举行了反对NF会议的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有数百人参加,并在上周末举行了一次有5000人参加的反对NF的游行。
Southall的年轻一代可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学到了反抗的传统,但他们试图创造更激进的斗争形式。老一辈人敦促这些年轻人要有耐心,然而,年轻一代并不愿意等待。
1979年4月23日,SYM的成员从中午左右就开始在市政厅外聚集。据BBC采访的一位与会者说,“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对吧? 我们的领导人什么也不会做……我们的领导人希望平和地坐下来,但是在这里平静地坐着你能做什么呢? 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年轻人。”
Special Patrol Group(SPG)是伦敦警察厅的一个机动部门,成立于1961年,被用来对付大型示威游行活动。SPG一直富有争议。它前有1974年红狮广场骚乱中学生Kevin Gately之死,其肇事者从未被查明;后有1979年Blair Peach之死的不公正调查。
有人指责SPG警察对示威者施以不恰当的暴力。前警长Tim Brain表示:“他们(SPG)的批评者怀疑他们是一股力量中的一股力量”。前警长Geoffrey Dear表示,SPG “可能显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即少数群体与一般警察之间的关系恶化”。
1986年,SPG被解散,取而代之的是District Support Units (DSU)。在受到负面报道后,1987 年1月,DSU也被解散,由Territorial Support Group取代。
1979年4月23日,SPG在市政厅对面的人行道上设置纠察队。为了应对潜在的暴力事件,征召了 2876名警察,其中94名骑警(骑马的)。他们上午11:30 抵达现场,为保护晚上7:30在市政厅举行NF选举候选人会议做准备。
晚上7:00 ,NF成员陆续到达。他们的会议在预定时间举行了。在会议期间,NF的一位发言人呼吁 “铲平Southall,并用‘和平的英国小村庄’取而代之”。4名公众被允许进入市政厅,以满足《人民代表法》的要求,但The Daily Mirror的一名记者被阻止进入,因为The Daily Mirror被认为是 “爱黑鬼”。会议在晚上10:00 左右结束时,一些与会者在市政厅的台阶上向纳粹致敬,然后被警察护送到安全地带。
Southall抗议游行事件代表了激进的非白人社区与官方舆论之间的冲突。官方舆论可能不信任NF,但仍然更倾向他们的发言权,而不是当地非白人居民没有恐惧地生活的权利。
1979年4月23日的Southall抗议游行骚乱中,主要有三个群体成为了SPG的受害者。
首先,许多人因参加抗议游行而被捕,其中很多是青少年。有几个人只是被SPG警察拦截在西伦敦以外的道路上,并被命令要他们自己回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遭受了一种特别激进的即决审判,Ealing地方法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定罪。《卫报》有以下报道:
一名14岁的锡克教男孩出现在Ealing少年法庭的地方法官面前。1979年4月23日下午6:20 分,他被指控犯有“威胁行为”和持有“攻击性武器”…… [一名] 白人医生、一名白人律师和一名白人救护员……所有的人都作证说这个男孩,当时 ,正在接受手部伤口治疗,严重失血……这名男孩被判有罪,并被罚款100英镑。
其次,SPG闯入人民团结大楼。该大楼被用作治疗受伤的反种族主义者的医疗中心。数十名目击者抱怨说,SPG警察将警棍对准医生、护士和律师的头,以及躲在那里的抗议者的头。
雷鬼乐队Misty and the Roots 的Clarence Baker头部被警棍击中,导致他受重伤,昏迷了5个月。
担任志愿者医生Annie Nehmad 回忆起救治伤员的情况时说,一名男子,Narvinder Singh,他在一次警察袭击后右手有三英寸的伤口。当警察走近时,她看到有人在外面的街道上奔跑,她关上了窗户和门。警察要求获准进入,她拒绝。在警察踢门而入之前,有人试图将门关上。她和一名护士被强迫离开房间。尽管Nehmad向警方表明自己是医生,但后脑勺仍遭到暴力击打。由于击打过于猛烈使她站不稳,她被其他示威者搀扶救起。
回顾这些事件,Nehmad坚持认为,“4月23日,不仅使用的警棍比普通警棍重,而且整个过程中的SPG警察都使用这些警棍打人的头部。一定有人在某个地方说过这样做没问题。某个地方的某个人准备好看到人们在抗议游行中被杀。”
截至1979年4月23日晚,有700名抗议者被捕,其中340人受到指控,主要罪名是违反公共秩序罪。有64人因被警察暴力伤到而接受治疗,其中有几人头部受伤,还有Blair Peach的死亡。
抗议游行骚乱的第二天,即1979年4月24日,Southall市中心的商店停止营业,许多当地工厂也关门了。
Blair Peach之死 (Death of Blair Peach)
Blair Peach出生于新西兰,30多岁,是一名特殊儿童学校的老师,也是一名反法西斯者。在1978-1979年期间,他曾两次骑车回家时遭到NF支持者的袭击。
1979年4月23日,Blair Peach与一群朋友一起前往Southall参加抗议游行,试图阻止NF在市政厅的会议。晚上8点左右, Peach遭到一名SPG警察的袭击,他的头部被击中。另一名SPG警察看到Peach在被打后站不稳了,却仍强迫Peach继续前进。午夜过后不久,Peach在医院去世。
在Peach死后的一天,伦敦警察厅投诉调查局的John Cass开始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当天从SPG警察那里获取了陈述。David McNee爵士是当时的伦敦警察厅的厅长。McNee也对Southall抗议游行进行了为期8天的审查,但是他没有将Peach的死亡作为他分析的一部分。
1979年4月26日,开始了对Peach死因的调查。西伦敦的验尸官John Burton监督整个调查过程。当时,Cass和他的团队已经调查了400人。Cass的一项调查得出结论,Peach被6名SPG警察中的一名杀害,其他人保持沉默以阻挠他的调查。该报告并未向公众发布,但John Burton可以查阅。然而,Burton拒绝让陪审员阅读调查报告。Blair Peach的死因调查明显不公正。
1980年5月,陪审团做出Peach之死为意外死亡的判决。
1979年6月12日,Blair Peach的遗体被安放在Southall的Dominion剧院,8千人为其送行。第二天,他被葬在东伦敦公墓。5千--1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工会的Ken Gill在葬礼上发表讲话,呼吁1.5万名哀悼者必须解散SPG。
葬礼三天后,McNee为SPG辩护,并告诉一位黑人记者 “我理解你们人的担忧。但是,如果你们远离伦敦街头并规规矩矩,你们就不用担心SPG了。”
后来,Peach的妻子Celia Stubbs发起要求全面公开调查发布Cass报告,但被拒绝。
198九年,伦敦警察厅向Peach的家人支付了75k英镑的赔偿金。
2009年,伦敦警察厅厅长Paul Stephenson爵士发布了报告和支持文件,并向Peach的家人正式道歉。
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设立了Blair Peach奖,以表彰他在平等和多元化问题上所做的努力。Southall的一所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
Peach死亡事件后,伦敦警察厅还不断卷入了一系列事件和执行不力的调查,所有这些大大地加深了伦敦警察的负面形象。
女主最后为什么选择杀Michael Smart,而不杀她的同事或经理呢?
虽然女主的同事和经理都是种族主义者,但却都远不及狡猾的Michael Smart那么危险。
Michael Smart帅气干练的精英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冰冷的法西斯黑暗内心。当看到未来的他带领着一个现代极端主义政quan对世界发动战争和破坏时,在一个恶魔真实存在的宇宙中,那些如Michael Smart般巧舌如簧的正崛起的青年才俊才是真正的怪物。
有关于纪录片的所谓伦理问题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问题,2023年第41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给19岁的我》因其对拍摄对象的剥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社会事件。不过非常有趣的是,时隔四年再度在Netflix上复播的《黑镜》却在这一季第二集《亨利湖》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一集的焦点却放在了网飞自己擅长的罪案纪录片上。
这一集讲述了主角戴维斯和女友皮雅回到家乡探望母亲,他们原计划在这里过个周末,然后去另一个地方完成他们的纪录片。但是在家乡的小酒馆里,皮雅从戴维斯的发小斯图尔特那里了解到这里曾经有一个可怕的虐杀犯伊恩阿代尔,他在自己的地窖绑架虐待无辜的受害者并且最终杀死他们,最后被发现后杀死自己的父母并引弹自尽,戴维斯自己的父亲作为警察也因为追捕他们时的枪伤而死。
在两个男人介绍这个事件的过程中,本集在展示这件事的画面中就已经暗示了这起久远的罪案作为纪录片素材的可行性。纪录片独有的老旧质感的“真实影像”和从不正面展示人物面部的“情景再现”都凸显着这种暗示。
果不其然,尽管戴维斯本人一开始因为此事涉及到了自己不好的回忆拒绝拍摄,但在皮雅的软磨硬泡下最终决定将其成片。而我们也得以看到,剧中的这部所谓的罪案纪录片是通过几层剥削完成的。
对于当事人的剥削,是纪录片完成的第一重剥削
如同剧中所说,戴维斯自己就是这起案件的亲历者和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个人视角的进入也是对于自己伤痛的剥削。其他当事人也经历着这种挣扎,斯图尔特的父亲反复阻止纪录片的拍摄,但最终却作为被采访者在镜头前说出了部分真相。而所谓的真相带来的却是更大的创痛:戴维斯最终发现自己的父母原来才是那起血腥案件的元凶,他们是伊恩阿代尔的共犯,并且最终将伊恩一家灭门封口。戴维斯的女友皮雅在这个过程中死去,母亲在知道事情败露之后上吊自杀。
讽刺的是,也正是以上戴维斯包含个人视角的痛苦反而造就了纪录片的巨大成功甚至还获得了他自己梦寐以求的BAFTA。通过自己真实的痛苦经历完成一部影片,这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艺术界”最受到追捧似乎也是最值得嘉奖的行为,但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却是无尽的讽刺,它给当事人带来的,永远只有更深邃的痛苦和更持久的剥削罢了。
不过,似乎对于这些当事人的剥削甚至还远远不是最悲惨的。从剧中角色的对话中,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纪录片内容的真正兴趣,他们调侃着当年的凶手对于受害者各种虐待方式,并且斯图尔特甚至和两人参观完当年的事发地后认为这样的地方没准能够吸引游客:
而这一切都需要借助“精彩的纪录片”去完成。随着故事的深入,皮雅发现了戴维斯母亲的秘密:原来她的母亲的录像带里纪录着自己和丈夫、伊恩一起虐待折磨受害者的影像。而在她母亲发现事情已经暴露,选择在自我了断之前,她将纪录自己实行虐待的那些录像带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帮助他完成影片。
对于剥削影像的利用,构建了纪录片的第二重剥削
在影片中,戴维斯的母亲詹妮特戴上夸张的面具,拿着夸张的道具玩乐着惊恐的受害者。这种夸张的性虐影像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某种“剥削电影”。在詹妮特人生的最后,她自己多年未启封的箱子,尽管因为生命将要结束留下眼泪,却依然带着笑容观看那些自己为被虐待的受害者拍摄的照片。而面对那些受害者的影像资料“微笑”的却不仅仅是詹妮特独有的,这些纪录片的观众们也同样享受观看这些“剥削影像”的“视点”,甚至他们一部分人兴致勃勃来到亨利湖,戴着詹妮特生前戴着的实行性虐的面具,享受着纪录片所带来的“精彩”。
事实上,这样一起悲剧细究起来也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在戴维斯和皮雅向制片公司推销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被要求挖掘更多的“新素材”,而最后他最后从自己母亲手中拿到了录像带。这些剥削影像成为了真正让片子成功的“新素材”。也打开了戴维斯在电影界的成功之路。而那些美丽的亨利湖的远景镜头和纪录片中它的恐怖神秘也共同成功地为这个“好地方”招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听起来,以上这些对于受害者、当事人的剥削已经足以作为对于纪录片剥削本身的批判,但不让人失望的是,Netflix却通过对于自身的解构完成了第三重批判。尽管作为一部集绵式的剧集,《黑镜》的上一集和下一集往往没有什么情节和角色上的连续性。但《黑镜》的第一集却似乎和第二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中比较明显的一个地方,是网飞meta自身所创造出的一个镜像的流媒体公司Streamberry,本集中纪录片的发行商和上一集故事的重要发生地都是它。
而更深一层内在联系是第一集就提出了关于“原型”的概念。在第一集中,故事进行了一个叙述上的反转:以为自己被别人扮演的女主角Joan发现自己也在扮演真正的“原型Joan”。在第一集的故事中,这个故事的真正“原型”甚至并不是最后出现的“真Joan”。而是在观看这一集的可能也同样同意了流媒体隐私协议的我们。不过第一集毕竟只是个喜剧色彩的故事,到了第二集,这层对于观众的指涉才发挥出更严肃的意义:
Netflix将“纪录片进行剥削”这一已知的现象作为原型,拍摄了这一集《黑镜》,完成了第三重剥削。
网飞自己的作品也并不缺少这种“剥削”的现象,据说这一集有影射网飞自己的《怪物:杰弗瑞.达尔莫的故事》,这部也因为其对当事者痛苦的剥削受到了受害者家人的抗议。而整个故事的发生又像极了HBO的纪录片《纽约灾星》,在这部纪录片中拍摄对象自己在纪录片说出了自己是杀人案的凶手,这样的钩子(hook)也造就了《纽约灾星》的成功。这样的“成功纪录片”从来不少见,最终在富有自我解构精神的好莱坞成为了新一季《黑镜》的其中一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同样不过是盈利的商品,这样一集《黑镜》和那样的纪录片是否又差了什么?我们在期待这一集的相关反转以及观看那些录像带中的“剥削影像”的时候,我们和那些真正剥削受害者的凶手以及剥削当事人痛苦经历的纪录片观众又差了什么呢?还是这仅仅是不同影像一层套一层的关系?
尽管隔着影像,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间离看到对于纪录片进行剥削的批判,但最终这种批判本身也就像最终被剧中虚构中的Streamberry所产出的影视作品一样变成影视工业产生的一部分。但批判和被批判的对象本身都只是一种收益的时候,批判本身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全新的剥削。而只有当我们发现那些被我们在影像中剥削的痛苦与挣扎也在凝望着我们时,我们才会明白:抛开影像,回应我们的只是永恒的悲伤和虚无。
总体还是好于第五季,中档水平。借用第一集女主形容未婚夫的话,"Vanilla"。在我心中算是个中性词,说不上多出彩,但也基本合格。个人最爱第1、2集。
第1集足够meta、搞笑又不乏鸡汤点缀,故事也恰好映照最近好莱坞编剧罢工、传闻有工作室启用AI编剧的背景。第2集虽然放在黑镜里好像不够科幻,反而挺复古的,但整体氛围+反转都还是不错,尤其是结尾拍出了不一样的悲凉感。第3集的结尾比预想的要黑暗得多。第4集的故事构思有隐喻,但效果不佳。第5集则是全新的魔幻题材,下图海报中还特地标红,但个人实在不太感冒。
另外本季的“彩蛋”,即对经典前作的呼应也非常多,饶有趣味地把原本独立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有点黑镜宇宙那味儿了。下文分为【剧情篇】和【彩蛋篇】两部分。
所谓“流莓”,就是“致敬”金主网飞的虚构流媒体 StreamBerry,直译恰好对应中文“流-莓/媒“,是个有趣的巧合。logo动画、首页设计与现实几乎一致,meta感十足。
这一集其实包含内外两层。外面一层是切合时事的AI创作、隐私堪忧的大背景,恰好最近几个月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核心议题就是流媒体时代下的薪资问题以及AI写作的隐患。
类似于第四季的机械狗,在现实中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况且这一集的设定时间,在女主被抓后拍照时有暗示,手举的牌子上日期显示12112X,代表2X年12月11日,也就是不久的将来。
而里面一层的实体故事,则是女主琼“美梦“成真,就像对心理治疗师说的那样,真的 literally 成为了自己故事的“主角”,但是被篡改后,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发言权。
在现实中被夹在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她、面对未婚夫用善意的谎言去应付的她,何尝不早就是“失语”的那一位主角。而直到她的故事被推到了大银幕上,直到对她的生活带来毁灭性打击时,她才真正意识到了“失语”的危害。
尽管在起点处,她是被时运不济裹挟着推出了生活的舒适圈,但好在最后就像一代女主所说,“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最终找回了,荧幕内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内外这两层其实融合的很好:将原本看似与寻常人关系不大的AI创作、deepfake拉近到弹指间就被“公开处刑”、隐私全无的现实,让人后背发凉;
同时也用这些科技将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具象化为可以反复观看的剧集现实,成为主人公落难并作出改变的契机。
本集整体的氛围也十分诙谐风趣,不仅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台词,更多亏于两位喜剧演员萨尔玛和安妮的扎实表演,让本集化身成为本剧中别具一格的幽默小品。
至于结局,个人认为并不是无限往前套娃,而就是剧中直白展示的,原版即现实。
首先是画幅变化。第一层和第二层虚构并无画幅区别,但是在结尾原版女主摧毁计算机后,画面的画幅就发生了明显变化,从下图左侧的2:1变成了右侧的全屏16:9。西部世界里也有类似的处理手法,用不同画幅区别现实与虚拟世界。
其次,不同层layer里,不仅人物面孔不同,台词对话也并不相同,而是像是条款里说的那样,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创造对话甚至角色“。
增加戏剧效果,可以简单理解为夸张化。
比如第一层虚构中助理告别时只是挥了挥手,而第二层虚构中助理就直接妖娆地大喊“再见我的女王!”(原版的助理拿平板的手势其实也有点基达报警hh),那么最后程序员解释的桥段,也大可以是因为戏剧效果,增加了这个角色或者改动了台词,其主要意义还是提供门禁卡。
同样,第二层的女主显然比第一层更awful,因为机器为了增加这个特质,篡改台词、桥段。
比如女主解雇女职员,第一层中离开办公室是因为助理在招呼她,走之前还摸了下女职员以示安慰,而第二层中离开则是因为自己感到不舒服而径直走出去;第一层女主谈及前男友是喜忧参半,而第二层女主就直接变成全身心地渴望了。
所以倒推,上一层要更nice。如果说原版不是真source而是第N层,那么往前就要一层更比一层nice。我们所看到的前半段,第一层女主安慰解雇职员和见前男友产生愧疚,其实就无功无过,比这nice的话就是主动去安慰职员、以及纠结见前男友,更别说要比这nice N倍,难以想象。
也正是因为有虚构杜撰这层面纱在,所以也会给观众对原版女主真实情况留下想象的空间 —— 这才是最后片尾彩蛋的意义:虽然存在虚构,但是通过喷射召唤女演员,这件让人目瞪口呆的事,现实中女主确实也做了……
最后从角色塑造来看,也应是回到现实。第一层女主对于未婚夫厨艺的反馈是假装“hmm"、轻微地愁眉头,以及“这是盐的味道吗?”这样轻微passive-agressive的行为,那么倒退原版女主多半面对未婚夫是完全掩藏自己真实想法。
她虽然感觉随波逐流,“不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但也不愿和心理治疗师以外的人表达。直到被AI写进剧集中,将自己的不安感、“Awful“不断放大。
特别触动于关于独处的三段有细微差别的台词:第一层的“不要留下我一个人”的害怕,到第二层的“我无法一个人生活”的彻底放弃,扎扎实实地正面了埋藏在自己心底的恐惧。
最终学会了独处,也能够自信地说出那句“It feels good to be okay on my own“,实现了“on my own/by myself“的前后呼应、收束。
至于最后,说的是现实女主和女演员患难与共成为了朋友。而两位脚上带的,当然就是house arrest软禁的追踪器。两个人非法入侵别人公司总部,肯定被处罚了,只不过这个可以自由行动的house arrest有点形同虚设的感觉(捂脸)
第二集前80%的进度条其实就是比较工整、质量上佳的罪案故事。二刷时线索铺垫、台词呼应的震撼力更强,比如刚进屋时看照片时给了正中央红色面具镜头,后续发现真相才恍然大悟;
男女主夜晚doi发出声响被母亲听见,而她看了眼床边亡夫的相片,后续才明白是她怀念起了曾经的“美好时光”;以及母亲在镜头前看似无心的话语,实则暗指着罪案的过往,属于是细思极恐类。
但和同样是破获罪案题材的S4E3《鳄鱼》一比,本集用古早的录像带发现真相,就显示很复古,主体部分也几乎是去科幻化的。直到最后20%从母亲自杀到纪录片后续宣传、获奖,才有了“黑镜”那味儿,以meta的形式讽刺当下火热却病态的罪案生态圈,呼应了第一集流莓老总给记者介绍能带来更大流量的“mesmerized horror“令人着迷的恐惧。
本集最后更是展现了“三重面具“,交相呼应。第一重,母亲的红色面具,是她黑暗欲望的象征,亦是她最后的遮羞布,不让儿子看见自己上吊后惨死的面孔。
第二重,BAFTA面具奖杯,名利、成功的象征,但这背后却是男主曾经生活的彻底崩塌毁灭。
第三重,熙熙攘攘游客的面具。杀人魔的标志成了炙手可热的流行单品,不理会背后隐藏的黑暗,而是以娱乐至上,满足着自己内心对黑暗的窥探欲,沉溺在那令人着迷的恐惧之中。
白天面对众多镜头佯装正定的男主,回到酒店房间后、夜深人静时,也卸下了面具。本在职业巅峰的他,却一脸忧郁。不关心祝贺和喧闹,挂掉了酒吧老哥的电话,并再次打开了母亲留下的便条。不是我爱你、对不起,而是“为了你的电影/给你的电影用”。
写下这句话,也许是母亲实在羞愧难当,想留下些帮助男主事业的东西。当然羞愧的不是做过的那些事,而是龌蹉肮脏的秘密被他人知晓,就像当年Iain一样,“蠢货似的糟蹋了这一切”。
而男主把这张便条带在身边,看似有点病态的自我激励/怀念,实则是自我安慰的一道药方。“为了这部电影”,排除万难,让失去的爱人亲人、被摧毁的这一切并不白费一场。所以看到便条后,男主先像是有点欣慰地抿了抿嘴。
但是转眼间眼神又变得悲凉起来,泪水在眼眶边打转。呼应着理查德摔下楼梯后对男主一行的训斥:“做这部电影为了什么?你就是想要一个奖杯?他人的表扬与赞赏?“,男主虽然此刻获得了他提及的这一切,却可能在回想/质疑着这一切的意义。
这部电影已经达到了它所能抵达的巅峰,名誉双收、给小镇也带去了游客。但是再多的荣誉鲜花与掌声,却弥补不了男主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人似乎都赚得盆满钵满,而只有当事人的男主,需要一直背负着创伤继续前行。
更别提从此以后,他就成为了如同女明星口中的“The Loch Henry Guy“,永远和自己这辈子最创伤的经历完全挂钩,无法挣脱掉。自己的母亲甚至家族将永远背负着这个耻辱,而自己也无法忘记自己的爱人的死亡 die for nothing。于是悲从中来。
(男主母亲以为去告密的女主,在小溪中滑倒溺亡了,呼应了最开始男主在酒吧里给女主介绍Iain故事时,所提及的“其实也有危险潜伏于此,有的人也许只是走错了道就消失不见了“。画面对应山谷里的溪流,恰好类似于女主最后失足的地点。另外也增加了阴差阳错的荒诞感)
在这令人着迷的恐惧盛宴之下,本集最后揭开了这欢愉背后当事人的悲凉与创伤。
用母亲的面具,换来了属于自己的BAFTA面具,而在这面具背后会隐藏多少秘密不得而知。只是结合片尾空灵且略带惊悚感的配乐,以及男主抽搐的脸颊,不禁让人后怕,是否黑暗的种子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太惨了,实在太惨了,都不忍得再细看一遍。
结尾比预想的要黑暗得多,进度条过一半时还以为会是狗血的鸠占鹊巢,没想到却是“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凝视着你”。黑暗侵蚀下让对方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痛苦,而且笃定对方不会拿自己没办法,只因双人太空舱缺一不可,复仇之后也就相当于将自己处死。灭门大仇不能报,真可谓诛心的终极惩罚。要我是小粉,直接跟这个大栽种一起毁灭得了。
片尾的法语歌曲Charles Trenet的《La Mer》,唱的就是美丽的大海,其中一段英译歌词如下,对应最后太空舱驶向远处的镜头,就像是大海中的航船一般。只不过跟他们打招呼的,不是歌词中的天使,而是人性深处的恶魔……
The sea, reflects the summer sky N' confounds those ivory sheep Shepherd of blue, you watch the view Revealing the angels as they greet.
这一集角色作死、逻辑全无,单看只是狼人B级片(Supermassive Black Hole一响起就想到了暮光之城第一部的名场面,狗头),唯一还能说说的是狗仔队-明星-娱乐圈的隐喻关系。
首先女演员大概率不是天生狼人,而是在酒驾创伤狼人后被唾液-血液传播,从而后天患上了狼人病症。线索在于女主开车时手指还流着血,而第二天车上却缠上了创口贴并且还一直揉搓,可能就是感染的征兆。
再加上狼人本身的特质,嗜血、满月时每月一次,还发生在年轻的女演员/明星身上,其实就是暗示娱乐圈狗仔队对成年后女明星的妖魔化。
例子之一便是促使女主离开狗仔行业的“开场杀”,就是有恶臭狗仔羞辱女明星、大骂其为荡妇,为的只是换来她失态的照片以换取流量金钱。
而后来女主行为失常,狗仔队都想拿到她“疯掉”的照片;甚至最后发现她看似被囚禁时也毫无怜悯,只是想着怎么拍性感怎么拍赚钱。
对应现实中,尤其是对于在00年代(本集大概在07年,因为开场广播中说汤姆克鲁斯给女儿起名)的一些童星,最出名的莫属狗仔队/娱乐圈对布兰妮 Britney Spears 的妖魔化、摧残。
而恰好本集女主等咖啡时看到了一份杂志,上面就写着 ——“Mazey Day,从童星成为荧幕海妖”,Siren这一词简直就是sexualize + demonize的双重结合,对应关系呼之欲出。
而最后,女主将手枪递给了奄奄一息的女演员,除了是在剧集中为了制造噱头赚大钱的本义外,更是借最后远景中,难以区别的开枪火光与摄像机曝光,暗示对于女明星而言,开枪与被曝光都是死路一条,一种是肉体死亡另一种是职业死亡的悲惨结局。
批判娱乐圈糟粕文化、刻画明星挣扎成长的故事并不少见,同类的就有最近被骂惨了的《偶像漩涡》。和本集一样,有些片段能够看出最初的立意,甚至有所触动,但在试图批判的过程中变成了被批判的样子,变成让人不适的revenge porn。本集其实也类似地剑走偏锋了,不仅多了层狼人的隐喻不一定看得破,对狗仔的也像是编剧跟他们结了仇,各个脑残作死,味同嚼蜡。
其实架构类似于S4E6的《黑色博物馆》三个物件,这集也是用恶魔血祭的三杀,展现炼铜、杀妻、民zu主义的丑恶,伴随着女主逐渐地释放天性,最后还被塞了波狗粮。
被捕后接近零点时的小反转,对恶魔是否真的存在的摆动,其实设计得还不错。Smart算是最出彩的角色,短短几句台词就把其道貌岸然以及让人胆寒的邪气展现无遗,更别说其现实意义浓重,也难怪在本季前两集也作为彩蛋预先出场。全集复古服饰装潢+迪斯科配乐赏心悦目,二刷也更感受到其中的喜剧camp元素。但是整体故事还是有点走马观花,punchline也有点无厘头,心软后世界毁灭,就和我的恶魔搭档双宿双飞?还是有点欣赏不来……
在晚饭过后,女主打开流梅、浏览剧集预览时,扫过了4行x4列的剧集预览图,大部分都是黑镜中的故事,“黑镜宇宙”实锤,彩蛋满满。
台词中特别点名提及的《亨利湖》《宁静之海》则分别呼应本季的第二集、第四集。
一行一行来看,
1.1)(第一行第一列,下同)狂人纪录片
Jerome F. Davies 此人来自第4.5季的《潘达斯奈斯 Bandersnatch》,男主创作的游戏就是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在电影中多次被提及甚至露面,有文学成就但最终失心疯杀死妻子的“狂人”。讽刺的是类似的事情也再次发生在了男主身上……
1.2)政客纪录片
呼应本季第5集中,巧言令色的nationalism领袖Michael Smart。纪录片名字《Smart?》巧用了他的姓,打上问号,似乎暗示他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般精明。
事实上他还出现在了第2集的旧报纸中(90年代末,黛安娜王妃逝世之后),其中讲述了他因为激进演讲导致选民流失、最终惨被保守党踢出去(上述的纪录片应该就是对应他的这段经历),也在第五集女主的未来幻影中出现。而他也“发誓”一定会回来的。
而事实上他也确实东山再起:
在最新的新闻快报中(大约10-20年),“Smart揭晓警察局的机械狗“,说明他活着且身居高位;介于第5集的结局,这应该是另外一个时间线上的Smart了。
最后在第1集,202X年时,女主前男友的手机新闻说其当上了首相,并到访美国。第5集的预言成真,当然也是在隐喻时下。
1.3)《太空舰队》
来自第四季第一集《卡利斯特号 USS Callister》男主最爱的电视剧,也是他囚禁其他人克隆体的游戏的灵感来源。
2.1)《亨利湖:真相大白》
对应本季第二集。CEO办公室墙壁上也挂着海报,据第二集可知是因为它不仅人气爆棚,还获得了英奥BAFTA桂冠,名利双收。
2.2)《宁静之海》
第四集被爆出gui后自杀的演员的代表作,
更有趣的是剧集简介:
HBO具有开创性的西部科幻片回归
恰好也呼应了第1季第1集,最开始找来帮忙的特效师,他的代表作也是《宁静之海》,当时的介绍也是“HBO的月球西部剧集“(要的就是个混搭)
细看一下,《宁静之海》预览图上还标记着原创的logo。例如下图,和现实中的网飞首页对比下,可以看到原创剧集左上角会打个官方图标,非原创的《闪电侠》《善地》就没有。
那为啥HBO的剧集在StreamBerry播放?
恰好有个现成的例子,《命运航班》,原本是NBC制作,但第三季被砍,第四季被网飞“复活”制作,因此也成了续了命的“原创”。《宁静之海》估计也是被HBO砍了之后,被流梅复活的吧。
而《宁静之海》在黑镜中还有个日漫版本的替身,在第3季第1集中以日漫形式摇身一变,成为女主搭便车的借口;也在第5集第3集中的新闻中出现,官宣重启。难得贯穿好几季的一个梗了。
继续下一个预览图:
2.3)《寻找里特曼》
再次呼应第4.5季的《潘达斯奈基》的金发游戏设计师科林,该演员也在前不久的《银河护卫队3》中饰演亚当一角,应该也算眼熟。因为《潘》的互动性质,他其实有多个结局,被杀或者被抓,而这里是《寻找》应该是指失踪案,估计凉凉。
2.4)《热点》选秀节目
第1季第2集的选秀节目,直接挪用了剧照哈哈,不过按时间线来说S1E2应该还在未来。
而在本季第2集的新闻快报中,也再次出现 ——《热点》选秀在悉尼举行。
3.2)《The Callow years》:第1季第1集的首相 Michael Callow的纪录片,最搞扯的是简介里写的“从未面世的档案视频“,真的是娱乐至死,持续公开处刑。
简介中的"Never-before-seen" footage,恰好也呼应了第二集制作人让男女主去找“新资料”,才能创造爆点。她的办公室刚好也挂着这个纪录片的海报。
在快速掠过的报纸剪影中,出现了对麦克的“地狱笑话”——他在管理动物园吗?Zoo还大写的,暗讽他在S1E1的故事。
4.1)又是罪案,右侧女士上半张脸有点像第2季第2集《白熊》的女主,但不确定。
4.2)《Botherguts》,在第1季第2集出场的搞笑低俗节目
4.3)《On A Roll》,第5季第3集女明星Ashley的同名歌曲MV或者纪录片。
4.4)《Junipero Dreaming》,呼应第3季第4集《朱尼佩洛》“梦乡”的故事。在本季第2集,和《亨利湖》一同提名的纪录片《朱尼佩洛计划》中再次出现。
第一集中除了信息量巨大的网页,前男友麦克的手机和女主读的报纸中也有彩蛋,包括
第5集后来当上了首相的Smart访问美国,遭遇持久的protest抗议
第3季第1集的Lacie秀蛋糕,呼应那一集开场的日常发妹妹的票圈日常
第3季第6集中被cancel的说唱歌手,这会儿还蹦哒在社交媒体上,说你们cancel不了我……
另外前男友手机上不仅显示7G,还现实了服务商Tckr,也是第3季第4集《朱尼佩洛》负责最终数据存储的公司。
另外女主读的报纸上,左边一栏写到名叫Grains的记忆存储播放技术宣布退市,也就是第1季第3集男主用的那款。
第二集最后真相揭露后新闻播报混剪中,也塞入了不少呼应前作的彩蛋,包括
上文提到过第4季第5集的夺命机械狗:
第3季第2集失控的游戏测试:
其中扮演测试员的Wunmi Mosaku在第一集中客串了第二层虚拟世界的律师一角
第2季第3集的沃尔多在意大利获胜:
以及第2集原本想要采访的egg man,也因为纪录片中被提及,也蹭了一波流量。
本剧其实每一季都使用了一首歌曲,Irma Thomas的《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本季也不例外。
第1季中,第2集女主选秀时唱的歌曲:
第2季圣诞季特辑《白色圣诞节》中,因为这首歌曲让犯人男主意识到了生父真相:
第3季第5集恐吓村民时,女士兵唱的歌曲:
第4季第3集保险员调取车祸记忆时收听到的配乐,后续也多次出现:
第5季第3集昏迷的女明星“梦到”的歌曲:
也是本季第6季第1集女主会面前男友时,酒吧的BGM:
大魔王惊喜客串?只是PS了下已有的照片
第3集Ross右手臂上的徽章写的是“Arkangel“,呼应S4E2同名单集,讽刺的这里没有守护天使,只有在无尽宇宙中遁入深渊的失足者。
第2集结尾与《亨利湖》纪录片一同提名的,除了前面说到呼应《朱尼佩洛》的纪录片,还有一部叫《蒂普利XX团伙》
恰好呼应第5集女主吃饭时看的剪报全部都是发生在Tipley 这个地方(下图黄框),也就是第5集故事发生地……邪气很重。
最后一集的白熊标志,出现在S2E2,后续在S4.5潘达斯奈基中成为重要符号之一,
the White Bear symbol means pain, torment, revenge, and sadistic spectacle
本季在第五集多次出现,既是恶魔血祭的符号,也是Michael Smart被保守党踢出家门后、自创新党的标志(斜体)
整理不易,欢迎点赞支持
点个关注,追美剧不迷路
看到一些讨论帖说,编剧想表达人的嫉妒欲,想说明人性。大家看完反感了,觉得恶心了。所以这就是编剧的成功,达到了目的。
对于这类观点,怕是对艺术作品理解有所偏差吧?想表达怎样的寓意,比如说这集里想表达的人性相关的内容,没问题。但一个故事重要的不仅只有内核的观点。好的呈现手法,讲述的合理性,也非常重要。而对于本集来说,后者上简直一塌糊涂。
关于还不如让复制人直接去执行任务,还有的洗。比如复制人需要定期维护相关的说法。但对于一个容错性为零的航天级任务,除了大家所说的,航天员的心理素质、相关部门的监管,链接的鉴权方式,都是如此的拉垮以外。都不去考虑容灾的问题?一个最低标准需要双人完成的航天任务,就刚好只派2个人去?对于地表上只能实体存在的时候才可以产生的复制人,也不多搞两个?零容错的任务都没有backup plan?就这个智商的世界,真的能进化到发展航天工程吗?
所以朋友们,在洗之前是不是可以搞搞清楚,是什么让大家恶心了吗?是你编剧想表达的故事内核人性本恶吗?还是你那一对不合逻辑的bug,为了讲故事而设计的架空设定?
如果故事都是这么讲的,还要什么编剧?干脆演员演技、拍摄手法、高清画质等等这些都别要了,就编剧出镜开始讲道理:
大家好,我是本集编剧,我要告诉大家
1.机器人有悖伦理,可能会引起极端分子的极端行为。
2.夫妻之间需要多沟通,对去了解对方。
3.不要相信人性,人性本恶。
以上,本集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观赏。
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