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忏情记 I Confess(1953)

演员:



影评:

  1.         提到希区柯克,其出名的作品多是他巧妙设置悬念,烘托气氛,同时伴以几个影坛巨星的作品,戏剧性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他的故事总是那么有看头,剧情总会有抓人的地方让你继续下去。在希区柯克的作品中,《忏情记》显得算是特别的一部,在这部影片中,希区柯克并未巧妙的去设计悬念,从故事本身上并无太强戏剧性,但是它带有强烈的内省和人性拷问,是悬念大师为数不多的深入剖析人性的作品。

            《忏情记》的故事倒是关乎了我一直以来一个疑问,即我们常见美国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个人在告解室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行”。我常常疑惑,这要是有个人说自己刚刚杀了谁,这神父如何是好,保守秘密的承诺是否可以超越公民基本的准则。从这部影片看,开场就是一个人,惶恐的想神父告知自己杀了人,而神父作为神职人员,需要为此保密,但是这却并不代表自己的内心可以宁静。杀人本身就被视作大罪,而神父却要隐瞒这样的罪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的悖论,也是对神父个人的拷问。而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中,又制造了另一条线索,让神父间接的被牵连进去,即他与一个女人似乎正要与受害人碰面,而这个女人和他的关系也显得朦朦胧胧,似有隐情。而当这些许信息被真正的行凶者了解一二后,他便采取了更卑鄙的手法,将杀人罪行栽赃在承诺为他的行为保密的神父身上,这里,神父再一次面临更深的道德悖论,当一个人率先行恶时,特别这份恶针对自己时,是否应该揭示真相?而吊诡的地方就在这里,揭示了真相就是揭示了行凶者告知他的秘密,就是对神职教条的违背,他似乎陷入了一个身不由己的陷阱,越陷越深。

            希区柯克在本片中采用了“相对悬疑”和“双悬疑”的手法,所谓“相对悬疑”,即片中凶杀案对于观众来说,已经真相大白,但是对于片中的诸多角色来说,还是一个谜,而这个探案、栽赃与道德纠葛的过程更加考验希区柯克讲故事的能力。“悬疑”重在过程?还是重在结局呈现的结果?其实各个角度都可以很好的展开,比如著名日本推理剧《古畑任三郎》就是典型的“相对悬疑”,真相从开始就呈现,但是过程却依然精彩,只不过它重的依然是推理过程,而希区柯克在《忏情记》中则聚焦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与内心,那种看到无辜的人因为道德而无力反抗时,观众的情绪也自然的跟着焦灼起来。而进一步烘托这种情况的则是在这条“相对悬疑”之上,希区柯克又加入了一条“情感悬疑”的线索,组成了“双悬疑”的局面。随着故事的进行,我们发现了神父与即将于受害人碰面的女人间似乎有着故事,有着过去,而女人与丈夫间欲言又止间透着令人好奇的往事。于是,神父的过去被这条悬疑的线索带出,一场爱的纠葛和苦恋让这个故事有了另一层的唏嘘色彩,也让神父的境遇更显得令人感叹和同情。

            片中的真凶成为了绝对恶的象征,他没有一丝悔意,对他的一再宽容、忍让和妥协只能让他更加嚣张。但是,对于他,希区柯克以神父的角度给出了并非激进的态度,神父依然以恪尽职守与道德自律,并不以恶抗恶。而真凶的妻子则可以看作更多大众的化身,他们时常目睹恶行,却出于种种原因,不肯公之于众,哪怕看到有人因此承受名誉和生命的代价。然而,也正是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于恶人以恶抗恶之外的路径,神父的真与善令她内疚,焦灼,并最终以生命的代价说出了真相。这正是本片一场道德焦虑后,一抹令人百感交集的希望光辉,对于恶行,以善相待常常显得无力,但是神父的善,也带动着更多人对他的信任,并最终诱发更广泛的善的力量与恶对抗。在本片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性的力量对恶的约束,有合理的司法制度,有发自内心的道德约束,希区柯克并未在片中直接给出自己的道德指向,但是整个过程和结果已经将神父的精神升华,一场忏情波折后,这份道德的寄托依然让人感到善行与自我约束的价值。

  2. 希区柯克的标签多是悬疑,惊悚,紧张,刺激,好看,或者是不断出新的电影技法,而本片悬疑还在,却展示了其不多见的另一面。
    本片是希区柯克为数不多指向严肃宗教的悬疑电影。一个神父必须为忏悔告解者保守秘密,即便忏悔者是凶手。这是个悖论,恰恰也成为本片悬疑所在。这是个大胆而敏感的悬疑,可惜希区柯克最后还是选择了凶手妻子良心发现,还神父清白的构想,算是对上帝信仰的胜利(神父和凶手妻子)。但其实希区柯克最初神父有私生子和最终含冤致死的构思才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也更符合这个怪老头光怪陆离的大脑。
    忏情录也许并不算出名,事实上上映后也的确没赚到钱,但它的严肃悖论,它开篇的经典指示牌蒙太奇,它对镜头场景的把控调度剪辑(比如检察官最后追问神父时,画面上的耶稣受难与神父最终选择保守秘密),眼神与音乐对心理的刻画,女主倒叙时的浪漫忧伤情调,蒙大帅及众演员的出色发挥等等都使得本片可以称得上希区柯克系列里最具特色最具内涵的经典之作。它摆脱了纯粹的心理或感官刺激,升华到了形而上和更高层次的思想撞击,也因此让我觉得有看黑泽明电影的感觉:好看实用但又催人思考。也可以说,所有大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总有相同点。
    向大师们致敬!
  3. 美国电影里经常有句台词
    前面一个人说了件很头疼的事,后面一个人说,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一个杀人犯向神父忏悔,然后神父被怀疑有作案嫌疑,但是因为职业道德,他不能说出其他人向他忏悔的内容,差一点成了冤假错案,幸亏最后犯人的妻子良心发现,说出了真相

    这部电影有很多层面可以解读
    首先说凶手,一个穷苦的人,为了钱杀人,他在心目中默认自己是对的,我是有苦衷的,那是我的原罪
    无数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置于一个可怜人的位置,然后原谅自己
    他去找神父忏悔,这是第二点,他忏悔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这就讨论到了,忏悔的意义,很多人忏了之后没有悔,他们安慰自己说上帝原谅了他,然后他就可以继续犯罪。忏悔的存在,到底对社会好处更大,还是坏处更大哪?

    之后,神父因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说出真相,这就是职业道德和大道德的冲突。
    神父有情可原,因为他认为上帝已经原谅凶手了,凶手就没必要在人间受到惩罚。可是如果是其他职业,比如心理医生哪?他们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放走了杀人犯,这对社会的大道德公平吗?

    然后是神父受审。
    神父受审涉及到一个在希胖的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命题,窥阴癖。
    人们总是潜意识里希望完美的人有缺点,当他们发现完美的人有缺点时会欣喜若狂这是嫉妒心理使然。尤其对名人,权威,神秘职业的人,他们窥阴癖更强。大家都在关注神父的一段情事。
    神父每当神父以前,和他自己不知道当时已经已婚的前女友约会过。这就够了,一个神父,一个有名望的已婚贵妇人,满足了太多人的心理。
    但问题是,他当时不是神父,也不知道她已婚。
    人们会把这两句话自动忽略过去,这件清清楚楚的事,将会成为神父一生的疑团。
    这又有了一个身份标签的问题,人们喜欢用标签来看人,把人看成标签。

    再回到神父身上,我爱的是神父身上的人性和神性。

    神父是个人,是个和我们一样的人。
    他有爱的女人,也曾经因为害怕牢狱之苦考虑过要不要说出来。他不是你没无私的人,他也恐惧过,挣扎过,动摇过。
    还有一个问题,电影里没有交代。
    神父为什么当神父?
    情场失意?看到自己苦苦等待的恋人嫁给别人,所以灰心丧气,躲到上帝那寻求安慰?
    那个凶手是这么说他的。

    其实因为我有宗教信仰,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自己到底是因为真的是大彻大悟,还是寻求心理安慰?我找不到答案。
    有人说我还有恐惧和疑惑(对宗教上)

    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我想明白了。
    每个人都不是大彻大悟的人,否则他们就没必要修行了。
    你来以前明不明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以后明不明白。

    神父当过兵,在那个改变全世界,尤其改变美国的战争中。我相信他不只是因为情伤,他对人生本身有感悟。

    我很佩服这个神父,他面对牢狱之灾,面对所有人的指责,他动摇过,但是他尊重坚守了。
    他在法庭上被人问询,一次次的被质疑,面对那么多人的质疑,你动摇了吗?你退缩了吗?
    如神父死了他会心安理得,而杀人犯会在恐惧中度过一生,连他的妻子都瞧不起他。

    我很喜欢这句话,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我觉得不光是宗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的理想,我们不被看好的爱情。
    那么多人都在质疑你,指责你,你动摇了?

    这能考验你的信仰。
    记住这句话。


    我觉得忏悔还是很好的,最起码能让人相信自己能上天堂,如果你不让他们相信,他们会自暴自弃,更加伤害社会。
    据说心理医生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很好吗,催生了一个新学科。
    中国人就是不喜欢说出来,其实说出来就没事了,不说出来问题更大。
    心理医生让人觉得,这个世界还有人理解你,你不是孤独的,变态的。你只是个可怜的,普普通通的人。
    引导,不是审判。
    因为人,没有审判同类的权力。
  4. 除了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之外,Hitchcock在1953年拍的I confess简直是展现了辛普森案件。就像林达在《第三只眼看美国》里总结的那样:陪审团制度的特点是“宁可错放100,不可错冤1人”。
     
    凶手向神父告解自己杀了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神父是杀人凶手,物证是粘血的法衣,动机是死者勒索神父和他从事神职之前的女友,再加上凶手的伪证,检查官的犀利指控和推断。。神父也有自己的职业操守:不可将告解内容泄漏于人。他坚持,于是黑锅简直要背定了。。法庭让陪审团做出裁决,陪审团认定神父清白。神父当庭释放的时候简直就是辛普森,被无数人唾弃。Hitchcock此时高潮了所有矛盾,凶手自己现形。
     
    这里的悬念不在于案情,而在于在神父自身的矛盾下如何洗脱罪名。想想上帝教中有专门聆听告解倾诉的神父,当真是件好事,信仰上帝的人们是有福的。
     
    还看了Hitchcock在1956年拍的The wrong man(中译《伸冤记》)。比较闷一些。相通的感触就是人生当中碰到无妄之灾当真同样软弱无力,只能听天由命前途茫然不可知。即便像神父这样有强烈的信念支撑,依然会痛苦迷惘。人生的真相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