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死亡之夜 Dead of Night(1945)

演员:



影评:

  1. 拍摄于1945年的《死亡之夜》是一部经典作品,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观看不仅能唤起艺术上的满足感,甚至还能唤起观看的纯粹乐趣。根据现代标准,它很难被归类为恐怖电影,但它包含了恐怖元素,并且超越了它的时代。

    故事发生在英国的某个地方,建筑师驱车来到一处乡间小屋,好友约了一些朋友在这里举行一个小型聚会。从建筑师到达的那一刻起,就确信这些情景和宾客都似曾相识,他甚至能预料接下来将来会发生什么,他甚至向所有人暗示这天深夜将有可怕的事发生。这种意识引发了在座宾客的兴趣,唯独其中的心理学教授不以为然,他一直用心理分析法来排除建筑师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谬论。宾客们索性讲起了发生在自己身边或听来的奇闻逸事,所有的故事都有一种精神分析式的潜台词,它的风格是一种轻松的叙事方式进行的,就像一个童话故事,或者说是《阴阳魔界》的单元剧一样。

    这五个短故事和贯穿短片的片外故事(即乡间小屋内的故事)是由四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他们是:巴兹.迪尔登的通篇故事和短片《灵车司机》、Alberto Cavalcanti的《圣诞派对》和《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查尔斯.克里奇顿的《高尔夫的故事》、罗伯特.汉默的《幽灵古镜》等。现在这种叙事结构的短片集已经很常见了,但在1940年代,这样的串联还算是一种实验。 聚会中五个人物分别讲述的故事如下,一切都含有宿命论的主题: 第一个故事《灵车司机》简短而激动人心,引起了听众的兴趣。由一位男青年叙述,赛车手在一次比赛中受伤,在医院疗养之际产生幻觉。他看到一位驾着灵车的老司机在窗外对他说“先生,只剩一个位置了”。似乎暗示他上车,令人不寒而栗。康复的赛车手在某次等公交车之际,老售票员对他说“只剩一个位置了”,赛车手没有上去,这列公交车没开多远便从桥上坠落了。 这是全片最薄弱的一则故事,但我相当喜欢它。带有预言色彩的警示性,通过主人公幻觉上产生的错觉,从而幸运逃过一劫。 第二个故事《圣诞派对》带有假面舞会的元素和孩子们对噩梦的感知。由一位年轻的姑娘讲述,一个圣诞夜,她和同龄朋友在别墅玩捉迷藏。她藏在一间百年前发生过谋杀案的小卧室里,在这里她遇见一个男孩,并照顾她入睡。当她出了卧室才知道根本没有男孩的存在,男孩就是当年被亲姐谋杀的小孩。是中邪还是错觉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男孩的幽灵并没有伤害年轻姑娘,而不知情的姑娘反而像姐姐一样照顾他入睡,让孩子感受到了亲如姐妹的情感。 第三个故事《幽灵古镜》比前两个稍长,陷入了难以醒来的极限。在那一刻,建筑师认为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地方。但他还是选择听一位女士陈述这个故事,女士为她的丈夫购买了一面古镜作为生日礼物。但丈夫总在镜中看到另一间屋子的反映,渐渐地,他的脾气变得古怪起来。时间稍长,妻子也感到古怪,她在买来镜子的古董店老板那里得知,这面镜子是几百年前一位伯爵之镜,他因为腿部受伤一直躺在床上,由于身体限制无法外出被困于屋内,久而久之性格发生巨变,开始猜疑妻子红杏出墙,最终在镜前掐死了妻子。女士回家后发现丈夫也怀疑自己出轨,也试图勒死自己。挣扎中的女士砸碎了镜子,丈夫也逐渐清醒…… 这个故事通过一面镜来展现人物在面对真实自己和幻境中的徘徊,在镜中你看到的自己是你本身,还是你的潜在面呢?如果有勇气,是否可以战胜自己? 第三个故事过后,乡间小屋的主人用一个笑话《高尔夫的故事》来调节气氛。讲两位玩高尔夫的死党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女孩也喜欢他俩,可他们必须有一个人成全女孩。因此决定用高尔夫比赛定胜负,最终失败者跳河自尽。胜利者婚后幸福美满,直到有天遇到了失败者的鬼魂,但是只有胜利者能看到它。后者显灵却忘了消失的法门,为此十分苦恼,胜利者开始帮他分析如何消失,但结局是胜利者消失了……结局也很有颠覆性,笑话嘛,博君一乐,紧张的气氛开始稀薄,但只是暂时的,这也让建筑师放松了警惕,错过了逃离噩梦的机会。 第五个故事《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由心理学教授讲述,这是唯一能从他的专业角度解释的。也是全片最精彩和不安的恐怖故事,难怪拿来压轴。故事通过腹语表演者温特瑞和他的腹语木偶雨果展开,他的表演与雨果一张一合的嘴形配合得天衣无缝。某次表演,他巧遇另一位腹语专家奇。雨果好像有着自己的主意一样,千方百计诱惑奇来取代自己的主人。奇认为这是温特瑞的恶作剧。在酒店房间,温特瑞误以为奇偷取雨果而开枪射伤了他。在监狱中,一直被人觉得无辜的温特瑞被雨果百般调侃,一怒之下将其剁得粉碎。奇来探监时,剧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躺在床上的温特瑞用雨果的声音对他说:“你终于来看我了,我一直在等你。” 心理医生下出结论:温特瑞并非无辜,他是人格分裂患者,长期对自己表演木偶的技艺信心不足,和他多年来从事腹语表演有关。让他渐渐分裂出一心想寻求他人合作的雨果的性格,而自身缺乏信心又不肯同雨果决裂的软弱。于是在遇到奇之际,心中的二元性开始催生意识(当然这种性格是温特瑞用木偶呈现),而他本人浑然不知,一直心存猜忌的他误认为奇偷拿了雨果,所以开枪酿下惨剧。 这个故事无疑是最精彩的一个,安东尼·霍普金斯后来主演的一部影片《傀儡杀手》(Magic)与这个故事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谁是谁的傀儡呢? 五个故事结束后,建筑师的预言一一应验,就在所有人都去忙活自己的事情时,他开始歇斯底里起来。借助于这种种预言来完成自己杀死一个人的心理满足,从而通过合理的解释来圆局,而不会让人产生质疑。在勒死心理学教授后,他也出现了幻觉——先前那些故事中的“坏东西”统统跑了出来,犹如一个超现实主义的万花筒:和小朋友玩捉迷藏,他藏到那间发生谋杀案的房间,见到了古怪的幽灵古镜,监狱长对他说了一句:“只剩一个位置了”,关入监狱后木偶人雨果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噩梦惊醒,原来一切都只是一场噩梦,他醒来后接到一通电话,是好友邀他到乡村小屋聚会,这显然就是《死神来了》系列的戏剧前提啊!而此时此刻,已经忘掉噩梦的建筑师异常高兴,妻子的一句“这才是你所需要的,它(指代聚会)可以帮你摆脱那些可怕的噩梦!”才使他想起点什么。的确,很多人睡梦中醒来并不会记得梦中的事情,这才是对于梦境最真实的还原。当建筑师驱车前往聚会的地点,故事又回到了影片开场,还是屋主好友前来迎接。这一切的一切又与电影开场交相辉映。这是梦对他的暗示?还是另一场噩梦?国内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箱子》(2007)的结尾同样如此,这样的手法现在已经司空见惯。

    真正的恐惧并不是由鬼魂或被诅咒引起的,而是由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引起的。片中的建筑师实际上是被睡眠恐惧或噩梦困扰的,他被迫一次又一次地经历这种心理状态。心理恐怖是一种以角色的恐惧和情感不稳定为代价,制造心理压力的电影类型。事实上,这类电影的创作者故意将标准的人类情况放大,迎合成人的恐惧,无论是背叛、孤独、对失业的恐惧、种族主义等。

    就在弗洛伊德去世后不久的这个1945年,涌现了大量「心理分析」和「梦的解析」式影片,如《爱德华大夫》《爱到天堂》及这部《死亡之夜》等。编导特意安排对梦境和现实的混淆来阐释梦境是由现实生活支配的,而梦境同时也会支配现实世界的点滴。而宴会的一伙人和心理学教授的分歧是否也是唯物和唯心的对峙,迷信和科学的对峙?就好像《周公解梦》和《梦的解析》的一场较量。

  2. 《死亡之夜》上映于40年代,豆瓣标记人数不足一万,而IMDB上也只有1万多一点,然而大多数观众已对它对无限循环的开放结局赞不绝口。然而,循环的结局处理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形式上的创新,但在情节上并没有充分的自洽,“为何循环”在影片中没有以令人信服的逻辑表达,但依然不能否认此片天马行空的设想。

    此片的伟大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为打破线性叙事的结构,呈环形叙事,也正是上文所说。没有《死亡之夜》,就没有之后诸如《土拨鼠之日》《时空罪恶》《恐怖游轮》等时空循环电影,也不会有《记忆碎片》《低俗小说》这种非线性叙事。而大部分观众之所以跟这么一部40年代的悬疑片给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

    《死亡之夜》的结局不禁让人联想到《恐怖游轮》

    而第二个我个人认为它伟大的原因,是它情节中对恐惧与梦境的精神分析,其典范性是整个影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这一点之后我会解释)。就精神分析的母题而言,《死亡之夜》开创了以弗洛伊德理论解构恐惧和欲望式电影的先河。没有死亡之夜,就没有《惊魂记》(《死亡之夜》中的精神分析的精准性和典范性是完全可以让希区柯克的这部悬疑经典所逊色的),就没有《穆赫兰道》《致命ID》《搏击俱乐部》这些我个人称为“后弗洛伊德式”电影。下文我将阐释《死亡之夜》是如何进行精神分析的。

    《惊魂记》是精神分析学类电影的典范,但他注重的是对非正常人的精神分析,而《死亡之夜》注重研究正常人的心理。因此我觉得〈死亡之夜〉更具有典范性

    我们关注一下影片中那几个配角阐述的梦境/幻想分别代表了什么,是什么形式的恐惧,以及在逻辑上是如何自洽的。

    1.赛车手

    赛车手的幻象是一个男人(司机)对他的提示,“只剩下一个位置了”,而最终的结局是这个司机驾驶的巴士跌入水中,车上的人不幸身亡。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司机出现两次时带有的符号(精神分析的方法就是解析梦境和幻象中的符号所代表的客体和情感)

    司机第一次出现
    司机第二次出现

    首先,司机是司机,开车的。而赛车手也是开车的,而他却因为赛车事故受到了创伤,所以无论是马车还是巴士,它们所代表的就是带有潜在风险的车子(交通工具)。这是赛车手在事故之后恐惧物的一个代表。

    而驾驶交通工具的司机的含义就很耐人寻味了。乘上由他人驾驶的交通工具,命运就仿佛被司机主宰了一样,如果司机犯了错,全车人都要遭殃。赛车手此时的恐惧从“自己无法掌握对车的控制”转移,泛化到了害怕”乘坐所有交通工具上,更何况是由他人掌控而自己没有能力干预的交通工具上”。

    而之后巴士跌入水中的幻象也应证了男人潜意识中对交通工具和死亡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从何而来?从他是一个出了事故的赛车手而来。逻辑完成自洽。

    2.小女孩

    小女孩的恐惧想必所有人都可以有共鸣,那就是童年时期对骇人听闻的鬼故事和凶杀案的恐惧。小女孩遇见了死者,是从伙伴听闻这个凶杀故事之后,且正好处于那个环境,童年阴影通过幻象被客体化为了死者的再现。

    让我们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分析女孩的人格特质。首先,她和我们一样都在童年/青年时期有对未知事物和恐怖故事的惊吓,以及深处陌生环境时的惊愕感。其次,女孩对恐惧的客体(小男孩)的反应和之前赛车手对恐惧的反应不同,赛车手遇见巴士司机选择的是拒绝(拒绝死亡的邀请),而小女孩则是焕发出了母性的爱和宽容,就像所有孩子一样,以纯真和善良的方式解决潜意识中的恐惧。

    3.买镜子的女人

    买镜子的女人并非幻象的经历者,她的丈夫才是。那么这一段幻象寓意了什么?想必已经很清楚了——婚姻中的猜疑和对配偶不忠的恐惧。

    镜子中的男人孤身一人

    镜子的缘由是一个残疾的男人,他猜疑妻子在暗中跟别人搞关系。而后来买到镜子的夫妇也陷入了这种“阴魂”之中。丈夫也对妻子的行踪产生了怀疑。在镜子中,他只能看到孤独的自己一个人。男子对妻子不忠的猜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妻子的美貌和她自由的社交,而男人显然更加内向,且并没有像妻子一样受到别人欢迎。

    4.管家的幻象

    这段幻象虽然是以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正如影片中所述,此段故事可能是管家为了站边挺男主才编造出来的。但这些动机不是我们所要分析的范围,因为所有的故事无非都是男主一人的幻象而已。所以我们依然有义务对高尔夫球手所述的故事进行分析。

    他的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对友人背叛(或者说亏欠友人的自责),二是对自身名誉受损的恐惧。

    这两点都不难看出。其中第二点更耐人寻味,高尔夫球手可能正是以作弊的方法获得了很多的冠军,同时他也是很在意名声的人,所以他对自己作弊被别人揭发这件事情一直非常在意,害怕自己名誉被玷污。另一方面,恐惧与欲望是紧密结合的。高尔夫球手不是一个典型的个体,所有人都有很他一样的潜质:虚荣,渴求荣誉,同时又提防和自责。

    5.腹语者的幻象

    这里的精神分析就很难展开了,因为腹语者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先前我们所说的所有案例都是正常人,表现的也是正常人如何处理自身的恐惧。而腹语者是典型的非正常人,如同《惊魂记》中的杀人犯一样,是精神分裂者。但我们依然可以对他非正常的心理进行推测。他是一个具有身份焦虑的人,当他在职业中的任务一部分转嫁到了人偶上后,且当所有观众都为人偶而非他喝彩的时候,他逐渐丧失了身份感和对自我的认同感,而这个人偶的,更受欢迎的人格逐渐占了上风。被控制的人偶反而成为了控制者,而腹语者变成了被人偶的精彩所牵引的那个无名小卒。这种身份的颠倒正是引起人格分裂走向癫狂的原因。

    更深一层说,还可以阐释为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焦虑。这时弗洛伊德理论也当然与存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了。处于工业时代的个体对劳动异化和机械的恐惧。。。。。这里可以聊的就更多了,就不再叙述了。

    5合1

    分析完所有的个案,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考虑。

    既然这些所有人都是主角的幻象,那么可不可以说这里所有的恐惧都源自主角一人的恐惧?我们可以进行推测,揭开冰山的另外一面。

    注意妻子和镜子

    其一,他是恐惧死亡的,或许他曾经出过车祸。

    其二,他在孩童时期时也受过鬼故事的惊吓,而这种惊吓一直延续到了成人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心理失调全是孩童时期的“后遗症”)

    其三,他担心过妻子的不忠,他在婚姻中处于弱势,他曾陷入过婚姻的猜疑之中。(见上图,妻子和镜子正对应了先前对婚姻猜疑男人的幻象中的客体)

    其四,他可能做过对不起友人的事情,或者说他在职业上的成功可能曾经是通过欺骗取得。

    其五,他处于过身份焦虑之中,他或许反思或质疑过自己的成就。或者说他在职场上是弱势方,是劳动异化个体。

    五合一,所谓他人的梦境,便是自己潜意识的恐惧的写照。这部电影就是对男主一人的精神分析。其实,上述五种不同的恐惧是具有共性的,绝大多数现代人可能都会经历过这种焦虑和恐惧之中。这种是为何我称《死亡之夜》是影史上在精神分析层面最典范之作。

    其一,因为它以虚幻的,但又很简朴,且分离式的心理解构阐述人的恐惧,相比于《穆赫兰道》《内陆帝国》这种眼花缭乱的“后精神分析”电影,没有太多的幌子和疑团,而是很容易就分析出来。

    其二,他表现了多种恐惧,而且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恐惧。当今的精神分析片多注重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精神分裂者。但这部电影主要表现的是正常人潜意识中的恐惧(对死亡,对童年,对婚姻,对名誉,对身份和存在)是如何被客体化而以似真似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3. 埋在深处的俄狄浦斯的宿命观:我们最恐惧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将要做出的(或已经做出的)。我们面对深渊所恐惧的并不是单纯未知的深渊,而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去想要或者强迫着跳下去的幻象或预知(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换句话说,也许世界上本没有预知,只有宿命的反复轮回和重复发现。

    或者,这一切都是幻想,预示以及预示的证实都是幻想。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个恐怖就出现了:当幻想重复多少次的时候就将变成现实?当我想到每一次我们意识到的重复也许已经是无数次的重复的后继,我就不寒而栗:黑暗的幻想向液体一样溢出了我们的梦境,变成了现实,一个毫无救赎的现实。我逐渐明白了主角的选择:与其承认这个现实,我宁愿选择生活在无穷的梦中:至少每一次都有醒来笑着感叹这一切只是个噩梦的安慰机会。
  4. 影片以主人公克雷格拜访一间乡间小屋并对屋中众人有着似曾相识之感为因,从而借由屋内宾客各自叙述自身所遇之事而组成一部既独立又不乏共性关联的电影。不知是不是最早具有构筑环形结构意识的电影作品。放到现今看,这五个独立故事对于后世类型片及潜意识心理分析一脉的影像创作者来说真是影响颇深。 第一个赛车手格兰杰的自述故事最为简单,但在影像层面也最具视觉化的美感。当他在深夜看着钟表产生向窗外窥探的念头时,最简单的凝视空间变化以证时间真伪的绝对概念就应运而生了。随后照向灵车司机特写的快速变焦镜头处理的十分利落,配之诡异的预示性台词“先生,只剩一个位置了”,不免让人想起伯格曼《野草莓》的开场中也有此类亦梦亦幻的梦与现实交汇场景。当然,就借鉴而言,更为通俗化的剧情延展出现在了《死神来了》系列。而之后赛车手因此前灵车司机的预示而逃过一劫的结局,既有些梦境照进现实的偶发性,也减免了些乡间小屋内一众人“正在进行时”所遇困惑的严肃氛围。但在剧作逻辑内,则更像是用偶然产生的幻觉来反驳主角沃尔特向屋中五人因自身怪梦而发问的疑惑。至于格兰杰自身的不解,终因结果的正向而并未引起其他人太多科学性的辩证与遐想。 第二个故事,也就是由屋中唯一一名年轻姑娘莎莉讲述的《圣诞派对》,最讨喜,我也最心水。一个平淡无奇的圣诞夜,莎莉跟一众朋友在别墅里玩捉迷藏。而她作为藏的一方,是最先被提议玩此游戏的男生找到的。此后,男生向莎莉讲述了此房因百年前谋杀案而可能被诅咒的故事,并在烘托气氛之后又开了个略带嬉戏意味的玩笑,但被莎莉果断拒绝了。二人分开后,剧情进入下一个节拍。莎莉在另一间屋偶遇了一个小男孩,并照顾他入睡,但到最后却得知那个小男孩就是当年被亲姐姐在这间布置温馨的小屋所谋杀的那个孩子。此遭遇的惊奇程度想必会令这个姑娘终生都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如第一个一样依旧不能验其真伪,但多多少少对于人性深处的善意,做了些意蕴悠长的描绘和乐观积极的肯定。从游戏开始后的被寻找,变为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的一方,再到无意中抚慰那个幽灵未曾被满足的内心,如果依照佛洛依德潜意识心理分析的那套学说来看,遵循短篇叙事节奏的剧情走向无一不是探究主动与被动的本能博弈。但跳脱这一思维,把这个故事当做被梦境环环嵌套在其中的一段“记忆”来看,是否有反证小屋内“正在进行时”的各个角色并非处于梦境中的思想“静止状”,而是可以随彼此之间性格的差异化在主人公脑海里进行梦中的主观“移动”呢?姑娘率先逃离死亡之夜的动作安排似乎给了我们某种答案。 即便在不同维度空间里游弋,不觉间的善意流露也会有改变宿命的微小可能。这是这个短小篇章中所透露出的温情表象下所涵盖的乐观主义精神。《罗生门》、《内陆帝国》、《死亡幻觉》、《土拨鼠之日》等片均应有此意。 第三个《幽灵古镜》的故事最庄重,但也不乏煞有介事的叙述口吻。故事由屋内一位女士伊恩.奥美讲述。有一天,她为丈夫购置了一面古镜作为生日礼物。但这之后,古怪的事也随之而来。丈夫总在镜子里看到另一间屋子的影像,这令他疑惑,也在疑惑的同时被受欲所驱的念头渐渐控制。在向妻子讲述此事之后,情形虽有一定程度的遏制(受妻子鼓舞直面镜像以致怪像暂时消失)但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治愈作用。而后,妻子从古董店老板那里了解到一段关于古镜的故事。这面镜子的原主是百年前的一位伯爵,他因腿部受伤而无法行动,长时间面对镜子的投射(内心)使他对妻子在婚姻里忠诚与否起了疑心,最终酿成一出弑妻的悲剧。同样的情境在这对夫妻之间也有所上演,不过结局则是以妻子砸毁古镜成功“拯救”丈夫而告终。这个故事比之前两个看似更具有解读的价值,如自我与本我的意识对垒、两性关系不对等的事实辩证、潜意识里挣脱既定婚姻关系的自我欲望投射等等。而位居中间的此章,也更加直白的点出了这部电影叙事结构中所隐藏的可引申性,也就是潜文本的存在。(之前两章皆为开放式,不提供B故事的空间建立)但这个具有工整对仗意识的故事问题在于,所有的解读空间都是建立在镜中怪像这一强设定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成立,脱离了这个以物喻人的文本框架去分析,一切多义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就可独立于影片整体之外的开放式构造而言,这章《幽灵古镜》放在现在看可说是略显刻意和创作保守。 不过要说对于后世类型片的启发,希区柯克的《后窗》可算是对这一章做了较为成功的修正与延伸。 第四个《高尔夫的故事》,着实有些顽皮。两个因同爱一位姑娘而在高尔夫球场上“决斗”的莫逆之交,都演绎的颇具喜感,也都透露出些执拗的可爱体态,但实在难说他们固守的胜者为王价值观放在时下的美国影史来说有何可取之处。其结果是,一人取胜抱得美人归,一人败后默然走入水中自我了结。之后的剧情带有些科幻的成分,但却也有些意趣。婚后的那位再遇入水那位的鬼魂,驱而不散,散而不得,达成某种表面互不侵犯的共识后干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在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是不是创作此章节的导演怀着对于二战刚结束后的隐忧,从而将这个从结构到类型都与前文后语搭不上关系的戏谑故事担上台面,以消解戏内戏外那些倾听者某种潜在的不安情绪。 而故事结束后,我们的想法应该跟片中另一位女士笑着所言一般,“你的故事既不可信,又不可能。”它似乎只能借于某人口述的表达方式来供人一笑,因为我们体会荒诞情节的同时,也能意识到,在这个故事里,声画并不是那么的同步而又和谐。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在剧作中最显精妙。揭开压轴故事的是小屋内的一位心理医生,他讲述的是一位知名腹语表演者迈克斯韦和另一位腹语专家西尔威斯特.奇之间交锋的故事。在迈克斯韦的一次表演中,西尔威斯特不合时宜的加入了“操控”人偶雨果的战斗,让前者有些难堪。而出乎他们二人意料的是,人偶雨果像是有了独立意识一般,用言语一面引诱西尔威斯特将老朋友取而代之,一面诱导迈克斯韦将来者视为敌对。在人偶雨果的挑拨下,迈克斯韦开枪射伤了西尔威斯特,后者也因此行为被关进了监狱,最终演变为迈克斯韦和另一“附着”于人偶之上的独立人格雨果之间争夺意识主导权的精神战役。 这个受潜意识欲望支配的腹语表演者最终在狱中砸毁了人偶雨果,释放了自己对技艺渐退这一事实的怨戾,但也因此剥夺了超我本我一体两面的共生权利,彻底让后者的本能冲动欲望击毁了前者泛道德化的规范壁垒。他最后躺在病床上喃喃自语的样貌像极了《惊魂记》中安东尼.博金斯所饰的那个任由自我在体内肆意徜徉的精神病患者。看得出,希区柯克应该也受此章节的概念化处理影响颇深。亦或者说,后世所有想将精神分析学说视觉化的影像作品,都离不开本章所论述的心理动力论中个体本我、超我、自我精神三大部分互相纠缠钳制直至衍生背离可能(负向能量驱动的作品)的概念具象化落地过程。 第五个故事结束后,克雷格因五位叙述者在讲述完毕后的种种暗合自身梦境的行动,终于承受不住梦中之想逐渐转化为现实之实的重压,将心理医生勒死。但这个因潜意识作祟所产生的满足感并未持续多久,幻觉就接踵而来。随后五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带着各种意象登场,轮番折磨克雷格的神经。那个心怀善念的女孩莎莉诚邀克雷格加入捉迷藏,但未能换来《圣诞派对》里的美好结局。随后古镜的出现则变为了克雷格想藏匿其中的逃避通道,但镜像中心理医生的惨状果断打消了他的念头。腹语者西尔威斯特的诘问使克雷格的罪恶在观众面前无从遁形,也将它顺利引入牢狱,直面灵车司机在第一个故事中救人一命、但在此刻变的多义起来的警示性台词:只剩一个位置了。最后,人偶雨果在狱门外观众的注目下掐住了他的脖子,向他道了句晚安,随之终结了克雷格的噩梦。(此景的氛围营造在希区柯克的伸冤计中可窥一斑)而有趣的是,变焦后的叠化转场至“现实”中克雷格的醒来,只是为了告诉你,下一个梦境已为你备好,循环往复的宿命亦可为之期待。 最后这个章节的超现实处理不但趣味十足,也在精神分析探讨的主题层面有着完成各类型统一性体现的必要作用。纵观影史,虽有众多效仿者意欲构筑环形叙事结构的同时并兼容类型元素统一性与作者表达,但大多却因缺乏对于类型分支的有效拆解能力和将两者有机融合的意识而滑向概念化落地后的空洞。《恐怖游轮》算是一例。小林正树的《怪谈》很是不错,但个人认为,还是具有启示性的本片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