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印度的女儿 India's Daughter(2015)

简介:

    此纪录片围绕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纪录片采访了其中一位强奸犯Mukesh Singh、他的律师和受害者的父母。

演员:



影评:


  1.        “我们拥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就意味着‘性’。”
           “如果我的女儿姐妹有婚前性行为,我会非常肯定把她们拉到农舍离去,然后再全家族人面前把汽油浇在她们的身上,一把火烧了她们。”
          【这是印度公交轮奸案的施暴人辩护律师说的话。】

           “一个体面人家的女孩不该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闲逛,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她不应该反抗,她应该安安静静地等待强奸。”
          “一个女孩不应该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来闲逛。这不仅仅是强奸,也是在解释一种规则。”
         【这是印度公交轮奸案的施暴人说的话。】

         然而最让我震惊的是其中一个施暴人妻子说的话。
         “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她又该为谁活着?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这个在前期采访中沉默寡言的、极其年轻的传统女性抱着半大的儿子,在听说自己的丈夫要被绞死时突然神情激动,出口斥责。
           ——当受到不公平规则压制的群体都能如此理直气壮地维护施害者的权力时,这个社会的病态程度可见一斑。这个年轻的牺牲品拒绝承认自己丈夫的暴行,她的世界狭隘到只容得下她劣迹斑斑的丈夫,却看不到受害女性的蔓延整个车厢的鲜血和另一个家庭的即将蔓延整个后半生的眼泪。

           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凶案,这是一起有预谋、冷酷地对人性的摧残。受害的女性才23岁,她在印度首都这个世界级的城市的主干道上,在晚上八点这个并不冷清的时间,被六个素不相识的男人轮奸,她的下体被铁器捅伤,肠子被抽出来,全身器官衰竭,布满咬痕和伤疤。她在被轮奸后抛弃在路边,全身赤裸,当时无数人围观却无一伸出援手,直到值班警察将她送进医院,她怀着对父母的愧疚,在苦撑了两天后不甘地告别了这个并不友善的世界。
           很残酷吗,但是更残酷的是公众对这件事的反应,是他们对于受害者“不该穿裙子”和“不该在晚上八点出来”的指责,是权力机关的漠视和对报道示威的镇压,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整个社会对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视。
           在其中一个案犯的采访中,他说,我之前并不了解这个女人,直到有了新闻报道,我才知道她是个医学生。是啊,在他的眼里,受害的姑娘不是一个完整的、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她没有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她没有疼爱她的父母家人,她只是一个容器,一个盛放他对于世界不公的愤懑与不满的容器,一个低贱的发泄工具。他以自诩高高在上的态度教训这对在“不正当的时间”出来的男女。他以侮辱和毁灭性的方式展示了他身在男权社会的浅薄的沾沾自喜。
           男女观念的极度不平等,基本人性的沦丧,权力机关的相互推诿,很多时候人们将之归咎于贫穷。一个施暴者的母亲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差,无法管住孩子。“他三年前就离开家了,我还以为他已经在哪里死了。”在他们眼中,多个孩子不过多一个争抢食物的负累,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和糟糕的朋友来往,也不过是为了混个温饱。孩子在他们眼中并不是需要用爱来呵护和培育的生命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与自己毫无关系。他们甚至不愿意给孩子提供基础的衣食。这不是贫穷,这只是被生活过早地消磨了意志,他们没有当下的具体目标,更不用说对未来的规划。
           经济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灵魂的贫瘠,思想的荒芜。教育的缺位让这大部分人缺乏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他们不明白女性和他们一样是同等级的生命体,女性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女性也需要爱和尊重,在他们眼里女性只是生育的工具和泄欲的工具。
           我唯独对受害女孩的父母无法释怀。虽然经济紧张,虽然社会形势严峻,他们依然尽全力去爱、去保护自己的小女儿。他们拥有最先进包容的思想,却仍然逃不过这个肮脏的社会所能造成的最残酷的伤害。我无法直视她母亲含泪的双眼,也无法聆听他父亲亲手火葬女儿的自白。他们的女儿刚刚长大成人,他们明明就要看见希望,却一下子被打入最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此后半生,无以为继。
           印度这个传承千年的文明古国,其遭受侵略的历史和飞速发展的当下,以及密集的人口比重,都与当代中国有相似之处。在视频中,仿佛也能看见一些微妙的相似之处。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些片段之后,也能静下来思考其与中国的联系。
           所谓掌上珊瑚怜不得,却叫移作上阳花。将一个懵懂的婴儿培养一个真正高雅的女性,并不是如同被告律师说的那样,把她放在家里关起来,像爱护温室的花朵、稀世珍宝一样爱护她,让她天真无邪,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而是创设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女性的平等的世界,让她去见识外面的风景,在健康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三观和兴趣,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被爱和被尊重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2. 很多年前第一次有人跟我谈“女权”和“女性主义”时我表示不甚赞同,原因是时年13、4岁的我认为男性和女性本来就是平等的,谈“女权”的前提是把女性降到一个比男性低的位置,反而突出了女性和男性不对等的身份地位。好在这个幼稚的想法很快就被取代了,因为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把目标当成了现状,而如今女性和男性的地位的确是不对等的,就像《印度的女儿》这部记录片中的极端例子表现的那样,就像我们每日在现实中和在网上都不断地听到看到的那样,“男性”这个概念被扩充理解为“人们”,而“女性”则仅仅是女性,女人,较为软弱的,屈从的,被动的,肉体(欲)的,当然也同时是美的、善良和慈爱的——给男性以抚慰的。固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区分两种性别,但是整个社会倾向于这样的划分,否则一个女人就不会被别人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上贴上“女性”的标签:女大学生,女医生,女律师,女代表……并不仅仅是强调“女”这个自然属性,而是将其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形象跟这些传统上仅属于男性的身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怪异的整体(比如我们想到“女技工”,就同时想到女人细弱的手腕,以及这只手腕上满是油黑,拿着大铁钳子的画面,给人——男人一种另类的性感)。

    很明显,这种把女性视为“异类”的做法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原因是女性无法像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一样表达自己。女性或者完全没有话语权,或者需要按照男性制定的规则出声,即受到男性声音的影响和左右,也就是说,她们发出的是一种借女性之口表达出来的男性声音,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纪录片中凶犯的年轻妻子对着镜头面无表情地控诉法律带走了自己所依附的丈夫和幼子的父亲,让自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和可能,所以我国古代妇女心甘情愿地从夫从子,为自己的亲生女儿裹脚,一些现代女性也惯于把婚姻当做终生所倚——这些当今网络女权主义者常举的例子,仔细想想,其实都是关于“发声”的:只有主动发出声音,才能摆脱被言语的主体(Subjekt)划归为“对象"(Objekt,这个词也可以表示“物体”)或者说,被物化的境遇。然而物化并不仅仅是那些让所有人义愤填膺的极端例子那么直接——如影片中的年轻女子被一群男人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和泄欲工具,因为他们觉得她比自己低下【注一】——更体现在“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的形象特征上。
    简单说,当人们谈论女性时,谈论的是什么?是女性的画像,Frauenbild。这是我的德语文学学之路刚开始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三个词之一,是读莱辛的市民悲剧《艾米莉亚·伽罗第》(Emilia Galotti)的研究文献时发现的一个词:莱辛的剧作中有一个情节,画家为剧中两个女主角分别画了张像,王子的情妇奥尔西娜伯爵夫人的画像满溢着性诱惑力,形象凶狠狡诈,贪婪傲慢,而市民少女艾米莉亚的画像则展示了一位贞洁娴静的姑娘,一脸天使般的天真纯洁。这两张画像就可以代表男性赋予女性的两种形象:圣女和淫妇,Heilige oder Hure。仔细想想,几千年女性史上几乎每个留下名的女性都能被归到二者其一中:要么是100%的精神和0%的肉体(欲),要么相反,总之都是强调肉体,简单极端。与之相对的,“男性画像”则很难画出,若非把男性用职业、地位、籍贯等细化,人们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为男性制定出一种或几种典型形象(Stereotyp【注二】)。原因很简单:可以发声的男性为沉默的女性群体作出了两张标准像,到了为自己画像时,每个男人都会考虑自己的个性,以至于画不出来一张代表所有人的像,只能用一些和女人不同的特征来做些模糊的修饰。

    因此,当现代女性第一次打算突破自己被赋予的框架和形象时,她们只看到了女性和非女性两种可能性,认为把自己放到男性的规则和语境中,做法就是一味模仿男人,比如穿裤子,不戴胸罩,不剃腿毛,为抽烟而抽烟等等。这是女权道路的重要一步,可是这些为了打破男女之间的界限而想出的做法不仅是模仿男性,同时强调了传统的女性画像上的特征。这种手段似乎被人们嘲笑至今,但总算是寻觅过程中的一步。
    其后的女性主义者找到了“模仿并且颠覆”这条路。举个我熟悉些的例子吧:既然文学上的主导权在男性作家手里,只有一脉相承的男性文学,女作家们却缺少可以借鉴的传统,所以她们一方面模仿男性文学体系的传统,一方面试着颠覆这些传统,并从自身的女性视角出发对其作出批判(“schielender Blick”,乜斜着眼看),这种手段虽说不那么极端了,却也不算真正地用女性自己的声音说话,仍在用男性的视角观察自身,哪怕最优秀的女作家也常常不免用介于男性和传统女性之间的目光审视自身和世界,仍无法在作品中营造出纯粹女性的声音。一个例子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两部小说《美狄亚》和《卡珊德拉》。作者把作品的背景放到神话时代,也就是父权/男权社会形成之前或者之时,以便探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女性”,探究被禁言之前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以及有个性的女人怎么就变成了面孔模糊的女性画像。其中特洛伊女祭司卡珊德拉的形象和我们这部纪录片中被害者Jyoti Singh有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聪慧、有个性的年轻女子,却被强权贬低得物化,首先是一个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的人,其次是一个被装入框架中的女人【注三】。《印度的女儿》这部纪录片就是要打破这个画框,把Jyoti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23岁,认为没有什么比医生更为崇高,自尊自爱并且爱家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充满期待,有作为现代都市青年的精神生活;或者表现其作为学生和子女的身份——观众看到这个名叫Jyoti Singh的人是个有不同维度社会属性的人,社会意义上的“女性”只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强奸犯的做法就是把Jyoti限定到这一重身份之内,更不用这一重身份,及典型化的社会女性属性,还是个越发难以立足的命题。

    我想这部纪录片和现今的无数女性主义宣言及作品都属于上述的“模仿和颠覆”这一阶段:女性打破窠臼,为自己发声,同时打破男性赋予女性的画框,这无疑是男女真正平权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远不是最后一步,毕竟片中的抗议者和众多观众还在为打破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而斗争,也就是说偏见还在,问题还在。Michail Bachtin曾提出过不同声音之间“对话”的模式构想。在这种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模式下,原本被边缘化的群体可以和强势群体共同发声并且进行交流,由此慢慢地消除不同群体间地位上的差距,同时,不同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不再被看作应该消除的鸿沟,而是对话的价值所在。就这样,逐渐地,无论是女性还是其他边缘化群体,都能不再只是“为自己发声”,而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为一个女人说话,或者说,作为”身为女性的自己”,与他人平等地对话,愿意做机械师还是家庭主妇都是以自己的独立意愿为基础,破除的只有是社会偏见,而不是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这种平等对话的模式虽然仍不可能,却不失为大家理想中的下一步骤候选。

    不过这是理想。理想实现之前,这部纪录片一类的“为自己发声”是必要的。
    要平等交流,只能从学会发出声音开始。【注四】

    =======

    注一:让我特别留意的一点是,纪录片里的主犯说:“我对她一无所知,现在报纸上写她是个医学生,我才开始了解。”从中可以得到至少两个讯息:第一,这群男人并没意识到女性的社会身份,只考虑了“女性”这一重身份和她混于几亿印度女性中的模糊面孔;第二,如果他们考虑到这个姑娘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未来医生又会怎样?会不会多一点敬畏之心?面对“肉体化的女性”和“社会精英”这两重标签,他们更看重哪个?私以为还是“肉体化”的这一重,医生这个职业很可能只能给他们添一些“异类”的性感罢了。
    注二:别跟我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什么的,那一般是男性在婚恋中的角色,算是细化过的。
    注三:所以说大家是不是小看《十二年为奴》这部电影了?
    注四:写到后来有些困了,所以收尾很草,争取将来再改改。
  3. 首先,对于本片,最好的影评便是摘抄,因为语言已经无力:


    ***************************为什么要强奸?************************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个体面的女孩是不会晚上九点还在外面闲逛的。比起男孩,女孩更应当为强奸负责。”——罪犯A

    “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家务才是女孩该干的,而不是夜里去迪斯科和酒吧闲逛、(不是)穿着错误的衣服。大概只有20%的女孩是好的。”——罪犯A

    “女孩像花,娇嫩美艳。男孩像刺,坚硬刚强。女孩应当受到男孩的保护。但如果你把花放在阴沟里,它就会腐坏;放在寺庙,它就会被崇拜。”——律师

    “一个女孩竟然和一个不知名的男孩一起约会。在我们的社会,我们从来不允许女孩在晚上六点半、七点半或八点半后,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一起走出房间。”——律师A

    “如果实在非常重要或非常必要,她可以出去。但必须和她的家人一起,譬如,她的叔叔伯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律师B

    “他们背离了他们的文化。他们沉浸在(西方)电影文化的幻觉中,以为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罪犯A

    “她不应该被摆在街上,就像食物一样。
    一个女士,或者, 女孩、女人,比宝石、比钻石更宝贵。(至于)如何把这钻石保存在你手里,取决于你。如果你把钻石放在街上,当然,狗会把它叼走。你是无法阻止的。”——律师

    “你在谈论的是一个男 ”人” 和一个女 “人” 。很抱歉,我们的社会里,没有(女 ”人“ 这种概念)存在的空间。
    一个 ”女人“ (只)意味着,在她眼里我可以与她即刻性交。“

    ”我们有着最优秀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女人是没有位置的。”-律师

    (这个穿着现代、口吐英文的律师,是真!心!这!样!以!为!的!)


    ****************为什么会施暴?*****************

    (他们不仅强加她,还用铁棍伸进她的身体,把手伸进去把她的肠子拽出来。最后导致她在巨大的痛苦中死亡。)


    罪犯是这样平!静!地!叙述这一切的:
    “他们打她,把她拖到后面。然后一个一个来,先是……然后是……。后来从她下面掏出一条长长的东西,是她的肠子。他们说,她死了,快点把她扔出去。先是准备从后门扔,但后门打不开;就把她拖到前门,从前门扔了出去。”
    “我们十分钟后回到家,约定如果警察介入了,谁也不说出来。
    那有许多血。座位上、地板上、手上。我们擦干净车、洗好手。然后我睡觉了。”



    (人愤怒地说“这实在太野蛮了。他们把铁棍插进去。我实在不能理解!“人”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镜头切换给罪犯:)


    “我也不知道这为什么会发生。(我想)主要是(为了)给她们一个教训。”

    “他(其实只是)可能想做一些破坏。就是把手插进去、打一打。只不过像这样的动作。把他的手用力地放在里面(而已)。” (律师A边比划边说)

    “这个主要的思想基础是:这是我们的权力。我们只是在一种欢乐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有权享受乐趣。大人物,你知道的,那些有钱人,用钱做这种事。而我们有勇气,所以我们用勇气来做这种事。那就是他们的感受。”(律师B理直气壮地推测)


    “我哥哥以前做过这种事(应该指强奸)。但这次他的意图不是强奸或打架。他有权力解释给他们听。他问那个男孩,为什么他要这么晚和一个女孩出去,那个男孩说,这不关你的事。然后他们就打架,就强奸。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对这俩人做了(所谓的)“错事”,他俩也不会说出去。 因为(对他们而言)太羞耻了。而(这样)他们就会得到一个教训。”


    “当她被强奸的时候,她就不应该反抗。她应该默不作声,允许强奸(才对)。这样他们就不会把她扔下去,而就会只是打她几下了。”——罪犯


    (学者的解释:“他们(印度人)有一种关于“强奸”的耻辱文化。被强奸是一件非常羞耻的事,甚至比死还可怕,受害者会宁愿去死,因为她们以后就如同行尸走肉。”)



    展示了这件事引起的巨大抗议和反应的画面后后,切回罪犯:

    “到处都有更恶劣的强奸。但对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生。在某某,他们强奸后把她的眼珠挖了出来。有时候他们会对女孩泼酸;在某某,他们把一个女孩强奸后活埋了。难道那些没错吗?如果我们有错,那他们更有错。”-律师

    “死刑只会让女孩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现在,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留活口),他们强奸完会杀死她。而以前,他们强奸完,会说“留下她,(反正)她(也)不会告诉任何人。现在,他们强奸,然后杀死她。”-罪犯

    (按照他的逻辑,他简直可称之为“善”了。)



    “如果我的女儿或姐妹参与了这种婚前行为,自轻自贱,丢尽了脸面,我很有可能把这种女儿或姐妹带到我的农舍——在我所有的家族成员面前——放汽油烧死她!”
    “这是我的立场。我仍然坚持这样的立场。”

    ——判决之后律师依然这样确凿无疑、”一脸正气“地表态。



    ************罪犯家属的反应***************

    “我们怎么知道这场犯罪会把他从我们身边带走?孩子毕竟是个孩子。”

    罪犯的母亲这样说。

    (受害者父母的反应:当听到他只被判三年的时候,我们又害怕又恐慌。我们就像被折断翅膀的鸟。既然印度的法律规定12、3岁的女孩就可以婚嫁,为什么强奸女孩的男孩17岁就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呢?)
    (抗议的画面:绞死他!)


    “我确信我丈夫不会做这种事。坏事会过去的。”罪犯妻子悲伤地说。

    在展示抗议和“印度女儿”的标语后,镜头再一次切换给她:

    “难道我不是这个国家的女儿吗!难道我没有活的权力吗!难道你们绞死了他就能制止强奸吗?!你们可以绞死所有的强奸犯吗?一个女人是被她丈夫保护的。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她将为谁而活?我也不想活了。我的儿子,一个孩子,他什么也不懂。我必须要把他绞死。否则,你叫我怎么办?”她愤怒地说。

    【她的愤怒,在于她根本不能想象”女人“还可以有另一种存在的状态;在于她不仅接受了”好女人“”坏女人“的标准,并为自己是这个标准中的”好女人“自以为傲;在于她不明白一个良性的道德体系中应以生命为重,应给予并尊重个体的选择权;她因此也根本不能明白,为了“国家的女儿”,到底是什么意思。】
    【既然“一个女人应当被她的丈夫所保护的”,那对于那个没有丈夫保护的受害者,当然就是咎由自取;既然“一个女人是为了他的丈夫所活的”,比起那个单身的受害者,有着丈夫和儿子的她,当然要更加可怜。你们的口号是为了国家的女儿,可“我”这个女儿,实在是比那个咎由自取的女人更珍贵一些;而你们却为了她让“我”的利益受损,这怎能让我不愤怒呢!】


    “在忍受了这么多痛苦把他养大之后,我们希望他可以给我们养老。这难道不是所有的人养孩子的原因吗?即使什么都没有,至少,他(还可以)完成我们的葬礼,让我们入土为安。可现在,我却要亲眼看着他化为灰烬,看看我(可怜的)的命运吧!”罪犯的母亲“老泪纵横”。

    “这是Akshay Thakur和那个少年的错。他俩在车上放了酒。” 另一罪犯的父亲说。


    (罪犯与他们的家属,自始至终,没有听到一句对受害人的愧疚与同情,对罪犯的自责/谴责和后悔。)


    ************政府和路人的态度***************

    “我们的城市和世界其它国家的首都和城市一样安全。”
    (上一帧画面是政府用暴力镇压抗议)

    而路人的反应,也是对这样的事见怪不怪:

    “12月16日这天,非常冷。我当时在这一片巡逻。听到有人喊救命。我看到是一男一女赤身裸体躺在那。我就去对面的旅馆拿了一张床单和一瓶水。我把床单撕成两半,盖在他们身上。”
    “当时聚集了三四十个人,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忙。我甚至说“请帮下忙吧!”,但没人前进一步。“
    ”过了一段时间,警车来了,他们被送往医院。”



    ————————————————————————————————————————————————

    为什么???????????!!!!!
    怎么可能??????????!!!!!


    那些罪犯、那些家属、那两个律师,他们真得没有“人性”,只会想到自己,不会“同情”别人吗????他们难道不会哭泣,不会难过、没有移情能力吗?????

    不!

    最不幸的是,这些“恶魔”,不是“可以排除出去的恶魔”。而是“也是人,也是‘我们’中的一员。”(官员或学者发言)


    他们不是“反社会”,而是在他们的“观念社会”里,根本把被强奸者的权力、把女性可以独立的概念,排除在了“考虑范畴”之外。

    我们可以确凿无疑地看到,这种野蛮、残暴、愚昧,是完全无法用现代理性来沟通的。女性低贱的极端父权体系,在这些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这是他们解释“人类”、解释两性关系、解释世界的基础。这是他们一切逻辑的基础。


    罪犯、罪犯家属和律师,与受害者、出离愤怒的抗议人群,彷彿不同世界的两批人,这二者的”沟通“,彷彿是立足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时空维度上的。

    而前者,显然在印度为数众多,性别严重不公、性压抑、是一个社会整体的舆论氛围,贫穷酗酒和犯罪是这个社会的常态。而其它尚未犯罪、不愿犯罪的人,也会这一切熟视无睹、不以为然。

    政府,当然就更加毫无忌惮地忽视。



    所以,道德、理性无法有用。
    “自始至终,我没有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丝害怕、羞耻、后悔的痕迹。”
    “这些人事后根本没有一丝一毫悔意。法律必须要惩罚他们;否则他们更无所畏惧。”


    但刑罚与暴力,也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但是,就算一个混蛋被移除了,社会就会好转了吗?不。”
    “这个社会,他们的观念要改变。”

    无法改变他们,而只能禁绝和惩罚他们;但以暴制暴,依据他们的解释系统,又会激起更大的对立与仇恨。



    这简直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不准确地概括,也许野蛮与文明,甚至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



    如果把罪犯妻子和母亲,与受害者对比来看,一切更加明显。

    (受害人是独生女。
    “别人说,为什么你们为一个女儿庆祝出生,简直就像她是个儿子;你们为什么会为一个女儿卖地?”
    (地本来是按传统做她的嫁妆,被请求用来做了她的学费)。
    “他们是一个传统的家庭,却有着现代的观念。”她的朋友说。
    她勤工俭学,“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别人问她如何坚持下来的,她说“I have to;and I can。”
    她说“她有很多梦想”。)

    (一次她被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抢钱包,警察捉到了他,开始暴打他;她制止到,“这样(打他)他能从中学到什么呢?”她问他为什么抢钱包,他说想要新鞋、新包、汉堡,她全部卖给了他,并请他以后不要再偷盗抢劫。)

    【这里要展示的,不仅仅是她的勤奋、上进和善良,更是她所拥有的另一套与那些闭塞印度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

    (与之相对,
    “村里的人们相信,亲吻是不好的。”
    “我不好,他们就打我;哥哥后来是电工,他教训我的时候,就电击我”。
    “他们自幼就可以见到看到男人殴打女人、看到妓女、听到强暴;到处都是这样,是稀松平常的景象。”)




    最可怕的甚至不是仇恨与暴虐,而是施暴的人自诩为正义。


    这不仅关于两个性别,更关于两种世界。


    从反复切换的画面:抗议的队伍里有愤怒的男人,而受害者的家属里也有毫无悔意的女人,更鲜明地彰显了这一点。


    正是观念的差异,才让二者没有任何可做交谈基础的”共识“。

    这不仅是性别不公,不仅是贫富差距,不仅是精英与民众的鸿沟。

    生理的性别不是划分人群的最佳依据,而是”头脑“中的观念,是不同的思维体系,让各自互为“异类”。


    (其中有一处对话涉及到精英主义的维度:“我对她一无所知。但现在这些文件说她是个医学科学生。所以我才开始知道。”-罪犯)
    【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理由。精英-底层大众割裂的绝对和深刻,使得这种差异已经非传统意义上的阶层差异,而是很大程度上混杂了所各自代表的文化冲突。对于母国的文化资源,他们共用的更多只是表面的形式,譬如抗议者以印度歌舞的节奏来喊口号,但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解释系统,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



    片子最后给出的答案是”教育“。教育提供了特定文化系统的解释符码的输入端口,让新的白板不再有机会染成另一种颜色。可是这个过程里,又会有多少Jyoti Singh被继续地谋害和牺牲呢?又有多少继续像那个28岁和17岁的罪犯,愚昧地害人害己而不能自知呢?又有多少继续像那个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纵容残忍而无任何歉意呢?





    女权是人“权”的“权”。而其后所支撑的,是一整套现代的有关“人”的理念。无论这套理念的发源地在哪里,都可以在此之后,在不同的世界里,各自互共同进行不断的反思和完善。文化是在交流中发展的;文化总是正正生成的;而不是封闭自大,视任何“异己”为敌对。

    用任何曲解了的、简化了的文化相对主义、爱国主义,也都无法不能掩盖这些戕害女性、压抑人性、颂扬不平等的“文化因素”里的野蛮与残暴。



    Jyoti Singh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受屈辱的、受磨难的印度女性,还代表着那群吸收了其它文明有益因素的,与”旧“势力不断战斗的“新印度人”,也代表了世界所有受着封闭文化桎梏并与之交锋的新的生力军力量。



    这不是女权对男权的抗争,更是文明与野蛮的较量。





    Jyoti Singh,印度的女儿,卒于2012年12月29日。她不仅是“印度”,也不仅是 “女儿”。





    附则(附片源):

  4. 如果要从意识形态上解读《印度的女儿》,也不是不行,当然我们可以把它看做“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和评判”,或者是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卑微地位,甚至是结构性伤害对女性的涂毒。
    但我意识到,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你意识不到女性的存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原因有二,一是男人把女人藏起来了,自然地,男性就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而且是male only, 二是女性自己对当下的权力分配非常认同,她是男权社会的拥护者,任何试图质疑这种社会建构的人,都会受到斥责与嘲笑。

    我的担心并不多余。问了身边的几个女生,让我最无语的便是,对印度的这起案件显露出毫不在乎的神情,然后反问我:“我为什么要难过,我又不生活在印度。”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男的,听见这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管得太多,为什么偏激地认为一场惨无人道而且蛮横无理的案件会让广大女同胞同仇敌忾。但我知道我没有,我只是觉得,如果一个社连对女性的宽容都没有,那么它对于异数的抵制会更加强烈。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异数的地方。或许有人喜欢脚丫子,有人偏爱圆润的体型,等等。而在某个霸权且单一的思维控制之下,一个人必须怎样,都是被规定好的,而且任何违背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多可怕。

    比起我们,印度可能对于妇女的歧视更深刻,但我们对女性的隐喻也不少,不论是温柔的情人或是贤惠的妻子,好像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周国平,理所应当地把每个独立鲜活的女性个体摁在一个个制作好的模具当中,说这才是理想的女性。
    小学的一些同学已经当妈,大学的朋友也计划着她的生育,偶尔愤怒一下,说她才不要做生孩子的机器,隔了几天以后又满怀希望地说起结婚买房生孩的精打细算。以我现在的性格,我要是一个女的,一定会认真地看一看《印度的女儿》,它将女性的不平等放大了,好让我们对比一下,天天说平等平等的我们的社会,是否也有相同性质的事情,以不同面貌轮番出现。

    我努力跟她们介绍这部片子,其中一个人说:“好啊好啊,我最喜欢看这种片子了。”喜欢?呵呵,我苦笑,然后问她:“你觉得印度怎么样?”她说“那种地方,我一辈子都不会去!”是啊,就像另一个人说的,既然不生在那个地方,何必去反思自己的位置和行为,还要产生连带的担心。白费劲。
    既然是一个女性主义者,我想不管我的性别如何,我都会把男人和女人看做等同的,对,除了生理上,男人和女人是一样的。我知道我这样做很冒险,因为会有女人指着我的鼻子说:“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婆婆妈妈的像什么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