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這部影片中重要的意旨,傑西從小被母親拋棄,潛意識中一直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母親會回來接他。這雖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卻透露出傑西對「家」的渴望。社會局雖為他安排寄養家庭,傑西卻一直排斥與逃避,究其原因則是傑西的不安全感。
傑西當然想過自己被拋棄的原因,必然是生父與生母有了爭執;不管真正原因如何,對「爭執」恐懼的意念就根深蒂固攀繞在他腦海。葛林與安妮夫妻表面看來和善,傑西擔心萬一日後有了爭執,自己會變成二度的受害者。
所以當葛林和安妮吵架時,傑西的情緒再也無法掌控,儘管葛林向他解釋,大人的世界中爭吵難免,並不意味他會傷害安妮或傑西;但對葛林的撫慰,傑西還是無法袪除心中的恐懼。
直到傑西與蕾林、藍道夫運送威利受阻,葛林以他的專業拯救了鯨魚,才使得傑西開始認同葛林與安妮夫婦,並進而溶入他們的「家」中。
鯨魚之所以被當成鯨魚,只是他的外形與生活方式與人類不同,其溝通的方式與人類有異。編導似乎極力訴求萬般生命均尊貴的理念,這也使得本片成為值得推介的教育素材。人與人之間必須心靈互通才能和諧地相處,如何溝通就變成一種重要的課題。
威利受了驚恐而使得演出失敗,小孩的吵雜固然是原因,卻突顯了威利的獨特性。如果威利的位階被界定在與傑西是朋友的「人格」上,那威利的拒絕演出就不令人意外了。只可惜傑西無法了解這點,只是沈溺在演出失敗的窘境中,相對地牽怒到眾人;所幸他離開前還想去向威利道別,也使得威利的生命受到拯救。
管理員藍道夫是個印地安人,他們族人對殺人鯨的傳說雖有一套故事,但除了那句咒語之外,故事與威利並未有所鍥入。訓練師蕾林以其學識上的專業與了解,依然無法受到威利的青睞,這似乎也說明了學識的主觀與偏離;在心靈世界的探索中,許多學識的解說往往派不上用場,這一點倒也值得眾人深思。
以電影情節的結構情節而論,本劇算得上相當精彩的。從西北冒險公園將威利吊上車後,往海邊的一路上出現了許多轉折與困境,這些標準的模式不但可以提昇觀眾觀賞的緊張與樂趣,劇中人物也往往從這些試鍊中得到人格的提昇與救贖。
當拖車到達港口海邊時,可惡的老闆戴爾率歹徒來攔阻,葛林夫婦也加入打鬥。葛林一句:「不要打我的孩子」道出了日後全家團圓的契機,這是一種認同與體諒,從「家」中所散發出愛的力量,也是傑西一直渴望卻又害怕的東西。傑西在威利受到攔阻時,以聲音帶領威利游到防波堤,在激勵與道別聲中,威利不負眾望一躍而過,鏡頭不但賺人熱淚,同時也成為影史上經典的畫面,使得威利成為美國小孩心目中的偶像之一。
威利最終回到母鯨身邊,傑西也忘卻對生命曾有過的憂慮,轉而認同養父母的家。在一切都回歸到秩序的原點時,世界才有寧靜的期待。
我們無法預知與傑西同時流浪的那幾位小朋友日後的命運,但傑西是一個重要的象徵與指標;相信那幾位小朋友在逐漸懂事之際,也能體會到「家」的重要性,是生活互動中重要的依據之一。
「威」片是成功的商業影片,在影史上留下許多話題。除了這些之外,它也帶給我們許多思索的課題,這才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