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声像资料馆里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不成想,这部片子竟成了我私属片单的前十,前前后后看过多少遍,我也不记得了。
也许有人会问有那么好看吗,豆瓣评分才不过6.8,应该也就是平平常常的那种吧。怎么说呢,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是个宝藏,我每次看的时候都能挖掘出新东西。它不像是《末代皇帝》那样各个方面都做到极致的全能电影,但的的确确制作精良,内涵丰富。
首先,它有一个扎实的剧本。约翰勒卡雷自不必说,他的间谍小说改编成电影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影线。剧中关于冷战双方斗智的桥段环环相套,初看时十分考验智力。编剧汤姆·斯托帕德是四得托尼奖的编剧圣手,在叙事结构上的调整以及节奏上的把控,很有点慢火细炖,渐入佳境的炒用。
其次,是强大的演员阵容。肖恩康纳利是头牌,暂介不表。88年到93年是米歇尔菲弗的鼎盛期,颜值当打之年,佳作不断,当时好莱坞的第一女主角。最值得一提是一众特色配角助阵,让这部戏熠熠生辉。詹姆斯福克斯,虽然演技谈不上多么精湛,从早年的《仆人》到晚期的《去日留痕》,始终以最正统的英国坤士形象示人,作为剧中英国军情局的代表再贴切不过。罗伊·谢德,《大白鲨》、《爵士春秋》,70年代好莱坞的硬汉代表,本是挑大梁的主角却甘心来配绿叶。还有克劳斯·马利亚·布朗道尔,看过《靡菲斯特》、《约翰克里斯朵夫》就领教过他不输任何人的非凡演技。只是形象过于早衰才落得后来无人知晓。还有沃尔什、基臣、肯罗素、约翰马奥尼等一众熟客,简单几分钟的戏份就把角色塑造的扎实有力。
再有,就是杰瑞高德斯密斯的音乐了。杰瑞是著名的电影配乐作曲家,在配乐行当里,他是并驾于约翰巴里、埃尔默伯恩斯坦的一流作曲家。影片中音乐占的很满,并没有喧宾夺主的疏离,悠扬抒情的曲调反倒把这个冷洌残酷环境下真挚的爱情故事衬得格外温暖。杰瑞一生作品无数,晚年他在自选集中留了一席给这部电影配乐,可见他对这次出手也很满意。
最后,就是影片的旖旎风光了。据说这是苏联第一次允许西方电影公司来红场和冬宫拍摄,所以片中大量的实体拍摄为我们留下难得的解体前苏联城市影像。当然摄影很美,多的有些出戏的空镜头让观众充分领略了俄罗斯古典美。有几个里斯本海港镜头也很出色。
为什么说是宝藏电影呢,初看被剧情吸引,一个包裹在冷战谍斗下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再看是东西方智斗角力,局中局的谋略设计,专业的间谍手法,完全可以当作教科书来看。当熟悉了这些再看第三遍,又发现了美英情报部门内斗的纠缠不清。英国人始终想在美国人面前挣回些面子,可美国人总觉得英国人在自作多情,拉拉扯扯,妙趣横生。看第四遍的时候发现台词的精妙,气质儒雅的英国人说美国人为什么总喜欢话里带“屎“,美国人说自己的同行是“直肠里生出来的“,还有康纳利撩妹的俏皮话,不同文化之间揶揄的段子,智慧且幽默。第五遍的时候又注意到影片用色的考究,片头有红黑相见的字幕设计,影片中又反复出现的红色,如讯问室里的大红窗帘,乌克兰酒店对面的徽章,康纳利的毛衣和MF的大衣。红色既可以暗示残酷斗争的恐怖,也代表着冷洌寒风中的温暖。影片中可圈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处处可见主创们精巧设计的小心思。
事隔多年,相信很多人都不记得这部电影了,剧中主创估计也仅是把这次合作当成一个有些记忆模糊的工作片断吧。但它却是我的心头好。在我看来,它集合了一部优秀电影的所有品质,细腻、丰富、有趣、动人、美的享受、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