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不是黑子!只是做一个探讨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陈晓卿这个名字变得广为人知。几经沉浮后,由陈晓卿携原团队打造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再次出发,第一集播出即成为突破2亿播放量的爆款。
《风味人间》缘何火爆?各大媒体对此已经有了不少的讨论,从镜头、配乐、剪辑到美食以及美食文化的精彩呈现。这些的确是成就这部优秀纪录片的重要因素,但很多时候,优秀并不等于火爆;豆瓣9分以上的纪录片比比皆是,真正具有全民性热度的,少之又少。《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都是极少数的例外,它们必然是在哪一点上击中了受众的心理,满足了受众的需求。那么,这玄之又玄的诉求是什么?
时下美食类纪录片、美食类综艺,是市场上的蓝海;从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播出至今,大量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和综艺涌现。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纪录片《人生一串》,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中餐厅》,与《风味人间》同期开播的纪录片式真人秀《野生厨房》;除此还有各大自媒体上勃兴的美食短视频节目,比如《日食记》《美食作家王刚》。它们当中也有个别节目获得不错的口碑,但显然没有《风味人间》般的全民热度。
这与某些节目立意上的偏差有关,虽然它们号称是美食节目,本质上却像是打着美食旗号的明星真人秀。比如谢霆锋的《十二道锋味》《锋味》,谢霆锋的确是个爱做菜的人,节目对美食的呈现也颇为专业,但它更侧重的仍是谢霆锋与嘉宾之间的“火花”。每一期节目谢霆锋都会邀请他的朋友做客,这些朋友都是或曾是演艺圈的大咖,范冰冰、赵薇、小S、容祖儿、twins、陈伟霆等,当嘉宾的综艺效果比较强烈时,美食就沦为可有可无的陪衬。这个通病在《中餐厅》《野生厨房》里就更明显了。
概而言之,就是一心二用,美食不“美”。它们既不像《风味人间》第一集,50分钟的时间里20多种美食纷至沓来,也达不到那种看时令人垂涎的效果。
但纪录片《人生一串》、自媒体短视频《美食作家王刚》,与《风味人间》一样,都是一心一意地在呈现美食,它们在互联网上引发的效应却平庸得多。这才是症结所在。
《人生一串》是B站出品的烧烤美食纪录片,其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分。摄制组从32个省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
《人生一串》里有四川西昌的带皮烤凉山小猪肉,辽宁锦州的干豆腐卷,山东烟台的烤海肠,湖南岳阳的烤牛油;有烤肉,有烤素菜,有暗黑系烧烤,还有各种筋头巴脑……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可以说,贯穿《人生一串》始终的是一种“平民性”。但也正是这种平民性,阻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评论里曾有人写道:不卫生不健康的廉价地摊烧烤,有什么好吃的,会致癌的。
平民性,意味着亲民、接地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廉价、粗粝和不够精致。这也是《美食作家王刚》遭人嫌弃的原因。@美食作家王刚是互联网有50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超过1亿次的短视频自媒体。“哈喽大家好我是王刚,本期视频我跟大家分享XXX的做法”,这是王刚美食视频的开场语,每一期视频里王刚都是穿着整洁的白色厨师服,先摆手和观众打招呼,接着指向另一只手突然掏出的主要食材,报出一个十分家常的菜名,一步一步教观众怎么做菜。
王刚的走红在于他的教程直观、简单、清晰,一看就懂;而他的传播阵地主要局限于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则归咎于刚才提到的“粗粝”。王刚做菜时的厨房背景、刀具、餐具,都是农村里的老旧款式,没有其他美食节目的浓重滤镜,以及营造的一种小资情调。因此,笔者认识的一个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研究专家转发王刚的美食视频时,就不无讥讽地说:“你说实话,看了他的教学视频,你真有食欲吗?”
由此观之,同样一心一意拍美食,但《风味人间》比《人生一串》《美食作家王刚》在互联网上传播度更广,根本原因或许就在于,《风味人间》拍美食的姿态更“高级”;如果说前者体现的是平民性,那么《风味人间》营造的气氛则是中产阶层式的。有研究者通过种种数据指出,“新中产”是美食视频强有力的支撑人群。
虽然中产阶层这个词频繁地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但目前学界并没有关于中产阶层的准确定义,从几个不同的说法里,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中产阶层的基本特征。中产阶层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在此基础上,中产阶层一般还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从事脑力劳动、收入相对稳定。而在一个消费社会,中产阶层也逐渐成为一种建立于经济物质基础之上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这就是布迪厄提到的“区隔”,一个阶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资本确定自己的身份,并将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至于中产阶层,文化区隔是他们的惯用手法,他们通过品位、中产趣味来明确自己的阶层边界,并将自己与暴发户和社会底层区分开来。
美食,是中产施展品位的极佳领域。在一篇《中产美食煮义》的报道中,南风窗记者发现,他认识的热爱美食的中产,“他们坚决反对‘食物是用来果腹的’,认为真正的美食必须用心来做,用心来吃”。
食物不能暴饮暴食、胡吃海喝、骄奢淫逸,这是暴发户的做法;食物也不仅仅是用来吃饱的,它还与“心”有关,用来赋予种种文化和意义,也因此,做美食的方式哪能像王刚那样简单粗暴,它是隆重的、具有强烈仪式感和形式主义的。《风味人间》的美食不一定是美食,但它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得诱人。
《舌尖上的中国》某一集曾拍摄了笔者家乡的某一道小吃,节目组将食物拍得非常诱人,并将食物与文化结合起来,拔高到很高的高度。友人纷纷问我该食物的味道真如此美味吗?事实是,它就是最家常最普通的菜肴,味道并无任何出奇之处;更滑稽的是,节目播出后,家乡刚好爆出了食材滞销的新闻,农人们贱卖都无人问津。
在把美食拍得更美、更极致上,《风味人间》比《舌尖上的中国》更进一步。《风味人间》采用了更先进的拍摄技术“显微摄影”,将视角缩小到“分子级”。“分子级”视角下,我们看到了零下状态,新鲜的马肉一夜凝出美丽的冰霜,用盐腌制马肋排时,剔透的盐粒在鲜红的肉上跳跃的变化……这种美感和格调,就是中产孜孜以求的美学范式。
与《舌尖上的中国》不同,《风味人间》涉猎了不少西方美食,比如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中西部小镇的火腿,昂贵堪比LV,普罗大众就过过眼瘾;即便是对国内美食的呈现,秃黄油拌饭、羊肚菌等,也是非常昂贵的菜肴,哪是人人都吃得起的。当然,《风味人间》也涉及到许多平民化的美食,但它的拍摄手法、文案写作,却依旧是中产视角的,生存的艰辛被套上浓浓的滤镜,营造出了某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氛围,诚如张爱玲说的,“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索日的生活典型”。
这当然不是说《风味人间》拍得不好,它拍得太聪明,对市场的需求了解太精准了。加上陈晓卿本人就是美食达人,他太清楚哪些是美食,该怎么拍摄美食了,他知道怎么样才能打动人。只是就像都是田园诗,陶渊明的写法与王维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前者有真切的躬耕生活,后者则是贵族式的把玩欣赏,以田园寄托心境。很难简单判定二者的高低,它们在美学上都是美的。但有必要提醒,《风味人间》更近乎王维式的写法,它的好看,是一种表演式的好看,就像是透过玻璃球看城堡,美轮美奂,但它不全是真的。
——首发凤凰文化·洞见——
我觉得美食家都应该是胖子,研究吃的方法一是做,二就是吃,吃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胖的美食家一看就是在吃上下了死功夫的,更值得人信赖。
《风味人间》第二集里,安娜是胖乎乎的,刘厚平也是,鸠哥脸长得霸气外露,镜头一切全身,肚子也鼓鼓的,走路节奏和颠勺一样,萌。而把这些胖子汇聚在一起的人,也是个胖子,他就是导演陈晓卿。
只有吃货才能把美食拍好。了解陈晓卿除了看片子,一大乐趣就是翻他的微博,看看这个人最近又吃了什么。不仅看他的片子我会反问自己每天吃的都是什么垃圾,翻他微博也会有这种感觉,手指划几下就能看到个六图或者九图博晒美食,拍的很随意,没花了呼哨的滤镜,配文除了说自己今天吃啥了,也偶尔会告诉大家到了哪个地方什么东西好吃,或比如蚬肉跟什么在一起炒好吃。
不过陈晓卿的确说过“美食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标签之一”,反思了一下自己对于吃的态度,真的算是动物,没有很花心思,很多时候点个外卖或者路边随便吃点什么就糊弄过去了。人一辈子总共吃不了多少顿饭吧,不去主动探索一下美食带来的幸福感吗,该怎么对待吃心里没点b数吗?每次看陈晓卿的片子都会这么想。身边对吃讲究的人也不多,大家活得都差不多一个样,所以再次被陈胖子那句话打脸——“人是以食物分类的,不仅是社会阶层,也是性格气质的分类。”
这个胖子对于吃的理解太透了,怪不得拍的片子那么招人爱。
所以很喜欢看片子里这些将食物视为至宝的人,这集里的安娜让我印象最深刻,因为一块猪皮而留在故乡的人没法不可爱。所以看到安娜知道了“猪皮”对自己的意义之后,决定教小儿子做Tacho时,就明白了她的用意,爸妈教儿女做菜时想的绝对不只是这个菜好吃,而是让你不要忘了自己的家乡,不要忘了我。
看这种纪录片其实不怕看美食,说大半夜饿着肚子看得虐心都是玩笑式的调侃,真正怕的是看到美食+家庭的段落,一涉及亲情看的人就会胡思乱想,思绪复杂。我就想到我跟我爸学做饭的一些。
我爸也是胖乎乎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爸是安徽人,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安徽出来当兵闯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吃他做的菜,里面基本没有安徽菜,都是部队那种粗犷的杂糅风味,很北方的做法,酱油支配一切。所以他教给我的也是这些。我怀揣这些父传技艺去朋友家一起做饭,就会被朋友吐槽做的菜卖相不好,黑乎乎的,咸桑子。后来我跟我爸说这些,让他教给我几个能装逼的菜,他也只是笑呵呵地说“哎呀那你就少放点酱油啦,注意控制火候啦,要不要我再给你演示一遍啊。”
后来,去年奶奶走了,我才知道我爸只会这些菜怪不得他,因为别的妈妈教他们孩子做菜的年纪那会儿,我爸他不在他妈妈身边,也因为随部队定居北京很少回安徽,兄弟姐妹多,老人不劳操心,所以几十年下来没人给他做家里的菜,更没人教他,指着过年回家那几天哪够,他也就一直靠自己的菜风养活自己,养活我跟我妈。
追悼会结束之后全家人一起吃饭,桌子上有一道我从没见过的菜,二伯说“这个菜难得吃一次,不是所有馆子都有,这家是最近才知道的,记得俺们小时候俺妈做过。”我爸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就哭了,那个画面我一辈子忘不了,我看我爸仿佛在看一个孩子,一边吃“妈妈做的菜”一边想念自己的母亲。
很羡慕安娜的小儿子可以学到妈妈的手艺,也羡慕自己可以在这个年纪就学到爸爸的菜,能感受到我爸每次吃到我做的菜那种心里的慰藉,好像一辈子一件很重要的事终于完成了。
片中马六甲的华人们聚在一起吃白斩鸡米饭,迪奥菲洛给刘厚平做秘鲁炒牛柳,这些就是家菜的意义吧,并不止于满足食欲,更是心灵的归宿。
还有3天,《风味人间》就要和大家见面了!今天的终极预告片里,有大家熟悉的声音:解说李立宏和作曲阿鲲。
曾为《九儿》、《芈月传》、《功夫熊猫3》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等影视作品配乐的阿鲲老师,为《风味人间》创作了一系列歌曲。不知预告片中这首《风味的春夏秋》,能否让你再次想起食物的丰收和喜悦?
大家热爱的配音表演艺术家李立宏老师,更是以功力深厚、滋味丰盈的声音,为我们塑造过很多难忘的角色和难(jī)眠(è)的夜晚。
这位大雄和加菲猫背后的男人,《琅琊榜》里的梁帝,这次会不会再次让大家夜不能寐,对屏流口水呢?
除了这两位熟悉的老朋友,总导演陈晓卿还为片子亲笔题写了打油诗一首——
哦不,预告片文案一份。
仔细看,里面可藏着《风味人间》8集的名字!
这是一次奇妙的 风味之旅
山海之间 偶然落地生根
成就万千肴变 化作滚滚红尘
穿越香料歧路
几度江湖夜雨
灯火万家处
敬请期待 风味人间
打油诗里到底写了些什么?
谜底揭晓的时刻到了!!
《山海之间》,从自然地理出发,讲述在复杂的地貌与多样的气候中,人们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诠释生活。
《落地生根》,讲述因物种传布而变的美食。当食物与食材走出国门,它们会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如何漂洋过海,在异乡落地生根?
《滚滚红尘》,从时间脉络追溯,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吃密不可分。如今,我们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来,它们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肴变万千》,将视角集中在中式菜肴的“变”字。这个字里,包含了对人们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寄托着审美,也折射出中国人“以食会友”的哲学。
《江湖夜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食背后同样如此。无论身处何地,每一个爱吃的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江湖做出贡献。
《香料歧路》,将目光聚集在香料,这美味的秘密武器上。每一次香料与食材的碰撞,都是中国人因应环境的智慧策略,也是对味道的新一次探索。
《万家灯火》,沃野千里,灯火万家。食物,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也记录着中国人与土地彼此呼应的关系。中国人创造了食物,食物也塑造了中国人。
《风味之旅》,记录一部美食纪录片的诞生。当我们拍摄美食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这最后一集的幕后花絮,都会为你揭晓。
8集《风味人间》,勾勒的不仅是诱人的食物万象,更是对美味创造者的尊敬,对故乡和土地的深情,以及对风味的无尽好奇。
美食就像探险。通过吃,我们越来越认清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越来越了解自己生存的这个星球。
10月28日起,每周日21:15,我们腾讯视频和浙江卫视见!
(再软广一下自家官方微信号:风味星球(fengweixingqiu),所有第一手资料,幕后花絮,剧组吃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会第一时间放松哒!)
这大概是我写得最饿的一篇文章。。。
看着荧幕上的美食, 随着一阵抖动,面前的晚饭变得索然无味。
从内陆到海洋,从山川到河流,4K摄影机镜头下,航拍视角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微观视角还有高速摄影下,是几乎触及灵魂的纵深,给予感官上的直接体验。这不是BBC的《地球脉动》,而是一部美食探索纪录——《风味人间》。
美食作品,原来也可以这样拍。
“美食”这两个字,就决定了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别无他求。而在这两个字的背后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欣赏美食,正是本作所要呈现的。
这档《风味人间》最近刚刚在腾讯视频上线,大晚上的,播出这类节目,让我感受到了节目组的深深“恶意”。
而关于《风味人间》具体感受如何,简单一句话,导演陈晓卿、解说李立宏、作曲阿鲲, 不但是熟悉的配置、熟悉的“味道”,更有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算是一次升级,反正这样的拍摄方式,我是没有见过。我们下面慢慢聊
记得大概是前年的时候吧,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来中国宣传自己的新片,在他的访谈中,有个问题就是“纪录片如何跟观众达成一致”,他回答了三点:
★第一就是价值观,哪怕是纪录片都必须拥有自己的故事体系,才能传递价值观;
★第二就是奇观,最起码会让观众在感官上达到审美上的高度愉悦;
★第三就是技术,是为了让价值观和奇观的效果最大化。
这位曾经拍摄过《海洋》《迁徙的鸟》(豆瓣评分9.2和9.0)的记录导演,高度概括,大概适用于大多数记录类型的作品,当然也包括《风味人间》这样美食类纪录片。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的核心团队,全新打造的这套《风味人间》,我并不打算妄自评论团队昔日的作品,只是针对本作,尽管刚刚看了一集的体量,但依然能感受到其中传承而来的“魂”,这是无法替代的,因为总导演陈晓卿,这是一个知道怎么去用镜头呈现美食、并且有着自己招牌风格的艺术家。
称之为“艺术家”,是因为他在自己作品中所注入的独特魅力。
之前,确切的说是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我对美食纪录片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做饭教学片的阶段,最多也就是跟着镜头去拍拍食物。但自从舌尖之后,毫不夸张的说,基本颠覆了我对美食纪录片的认知,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关于食物的纪录片可以这样拍。
说的是美食,讲的是文化与人文,以食物为入口,人文情感为出口,一种美食,一段故事,这样的风格是不会变的,或者也会有着更进一步的表现。
因为在这部拍了2年的《风味人间》中,陈晓卿为首的团队,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更广阔的视角,更大的自由度,或许还有更充裕的预算,去展现“食物中的灵魂”。
正如前文雅克·贝汉高度概括的那三条一样,在本作中,跟随着美食地图,从内陆到海洋,从山川到河流,4K摄影机镜头下,对自然人文风貌的航拍,对食物细微表现的高速摄影。这样全新的技术下,对美食的呈现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正是触及“灵魂”之处。
原因很简单↓
美食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润胃细无声”的影响,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这只是我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稀松且随意。其实我们是何其幸运,可以很方便的去享受各种风格多样、内涵丰富、文化悠长的美食。
其实我们有可曾想过,每一道菜、每种食材所凝聚的智慧与经验。
所以,《风味人间》不仅记录下了各种食材的流变、各种佳肴的制作过程,更令人拍案叫绝地发现相隔万里的东西方美食竟有如此相似的“不谋而合”,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对美食呈现的基础表现,因为论吃货,是可以跨越地域和文化隔阂的。
从阿勒泰的大尾羊到哈萨克牧民的马肉、徽州的火腿&西班牙的火腿、四川的冷笋、新疆的巴楚菇、荷兰埃瑟尔湖的大闸蟹、还有台湾的旗鱼,这些食材,在汇聚变成美食、到达我们餐桌之前,经过了跨越千山万水的传递;容纳于其中的工艺与技巧,更是漫长到几乎不可考量的时光里,无数心意的凝聚于荟萃。
大量的航拍镜头下,东方到西方,从高山到大海,从城市到乡野,宏观体现的是这种人类之对于美食共性的智慧结晶,这是“宏观的赞叹”,是价值观的体现。
而平时我们对于食物的态度,更直接的感官探索,触及到食物的细微变化之中,哈萨克羊肉的蒸煮、酥皮蟹的制作过程,高速摄影和4K镜头中食材的细微变化,再加上拟音效果,味道仿佛扑面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举个例子,比如故事中展示的皖南火腿制作原理,微观摄影机和高速镜头中,对窖藏室中火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化的过程,微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慢慢分解,再加上拟声作用,熟成之后的火腿,滋味上的表现力直接作用于视觉。
还有以太湖大闸蟹为原料,来自蟹膏、蟹黄的秃黄油,蟹油浸润膏黄,只添加盐与少量鱼露辅佐。略硬的雌黄、绵润的雄膏,加姜丝、香醋,耐心搅拌,让每一颗米粒都被膏黄包裹,这样纯粹的视觉体验,直指人心。一点也不夸张。
再多的语言也是苍白,只有眼见才能为实,在显微镜下的变化竟是如此美妙绝伦,让观众直观地看见那味道的凝结,令人垂涎欲滴,这是“微观的诱惑”,是奇观的体现。
以这技术手段,对美食作品的展现,从而烘托出容纳于其中的价值观和奇观效果,正是雅克·贝汉所言那三条与观众达成一致的条件。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这是在《风味人间》第一次注意到的特色(之前陈晓卿的作品忘了有没有),就是对待食材的镜头角度。
第一集《山海之间》的最后一个段落,是表现渔民追捕旗鱼的过程,用的是以前只在电影里见到过的“镖鱼”:一个勇敢的年轻渔民,手握鱼叉,站在叉渔船的船头,寒风凛冽,小船在狂风巨浪的大海中逆浪而行,开足马力,上下剧烈颠簸着追逐一条旗鱼,头在海面上下切换,观看的人们无一不摒心静气、目不转睛。
人类视角与旗鱼视角的交替,是平视,我们通常在表现猎物是会俯视和仰视的视角,很少会平视他们。而本作中这样人类与猎物近距离“平视”的视角,在现代技术手段下,呈现出一种平等,共处的态度,展现的是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这一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每一种美食,也是有故事、有灵魂的。
所谓美食纪录片,并不是单纯美景美食展现,否则它只是一出风光片,再好看也不过是个二维的平面画儿。动人的唯有故事。因为这里面要有开端,有结局;有跌宕起伏,有涓涓细流。
食为本,情为辅,技为促,食材是美食的根本,情感是食物赋予人们的延伸,技巧是使食物的滋味的锦上添花。容纳于其中代入感极佳的叙事策略,在技术手段下的美学氛围,这就是一部美食纪录片能够如此诱人的精髓所在。
所以,我们很佩服陈晓卿的团队,在一部美食纪录片,走遍多个国家,去描述各地美食的故事,再用这样的技术手段去展示出来的效果,那宏观下越过云层的镜头,微观下食材细微变化的过程,最终停留在那一道道诱人的美食之上。透过屏幕,仿佛食物入口,舌齿留味,情丝绕心,度之以法,此悅美哉!
“翻译”成大白话,这就是人家美食为啥拍得那么诱人,你拍的那跟XX一样。心灵上的震撼,视觉上的诱惑,味觉上......假装很享受。
PS,陈晓卿老师接着拍吧。这次对《风味人间》里外国美食的展现还意犹未尽,争取踏遍全世界。
PPS,大晚上的,我是边吃饭边看的,看看屏幕中的食物,低头看看自己吃的,跟特么猪食一样。
PPPS,当然,你要“就着”画面吃饭那就两说了,这种状况俺曾经尝试过,没啥可说的,只是最后觉得自己很可怜。
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