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和库克另一代表作《一个明星的诞生》同一年上映。《明星》稳重清晰,是熟悉的库克式经典叙事节奏,而本片却沉浸在少见的轻快氛围,甚至轻快得有些脱线。女主葛莱蒂斯花重金在纽约买下巨大广告牌,为的只是在上面印上自己的名字,以供观赏;同时,尽管男主皮特对葛莱蒂斯一见钟情,但后者这一疯狂举动让他颇为苦恼。两人的生活和情感均陷入困境。
朱迪·霍利德很适合演葛莱蒂斯。她尖细但不惹人反感的嗓音(和《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中的琴·哈根做个对比,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薄而不刺耳的声音有多难得),再加上她时常游离于状况外的眼神,都为角色增添了一分讨人喜欢的固执。
杰克·莱蒙也颇为影片加分。个人非常喜欢他深夜撞见亚当斯三世和葛莱蒂斯的这场戏。在镜头的配合下,莱蒙如同用身体演奏了一段情绪强烈的音阶。喜剧电影中,难得见到这种节奏如呼吸般舒适的刻意表演。
这种平衡也是经过了演员和导演的反复调整。刚开始,库克在片场总觉得莱蒙的表演过于夸张,反复向其强调“再少一点”。其实不难理解库克的用意。虽然两个角色表面上都有些疯疯癫癫,但他们显然并非疯子或傻瓜。他们不过是有些过度自我了。葛莱蒂斯只需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毫无缘由地印在广告牌上就能产生难以名状的快感。相机不离手的皮特则像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高中生,除了自己的胶片世界,他对外界的一切毫不关心。
难以想象如此自恋的两人竟会爱上他人,可在本片中便是如此。这也正是影片怪异而迷人之处。爱人之间的感情产生得不可理喻,却又是难以否认的热烈。他们的爱情一如霍利德在城市各处给自己立的巨大广告牌一样——强烈,却毫无缘由。这倒与故事发生地颇为呼应。车水马龙的都市一向适合孕育不可理喻的情感。这是个只会发生在现代大都市的荒诞爱情故事。
幸运的是这个荒诞的爱情故事没有陷入令人恼怒的杂乱。不得不佩服乔治·库克对叙事节奏的掌控。即便故事是如此的无厘头,影片依旧精致轻快,其中夹杂着点睛的荒诞。
影片最后,婚后的二人在公路上再次见到了一块待租广告牌。霍利德盯着空白的广告牌若有所思,一旁的莱蒙诧异又无奈。虽然本片编剧加森·卡宁一直不喜欢这个他被迫加上去的结局,但我并不反感影片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这个结局算是弥补了霍利德在飞行员面前那一大段关于名利的陈词滥调给影片带来的伤害。有了她耐人寻味的痴迷神情,影片不至于再次沦为关于名气与虚荣的道德情节剧,而得以小心保留着最后一丝荒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