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熊的故事 L'ours(1988)

熊的故事 L'ours(1988)

又名: 熊 / 子熊故事 / The Bear

导演: 让-雅克·阿诺

编剧: 詹姆斯·奥利弗·柯尔伍德 热拉尔·布拉什

主演: 巴特熊 约克熊 切基·卡尤 杰克·华莱士 安德烈·拉孔布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美国

上映日期: 1988-10-19(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0095800 豆瓣评分:9.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宁静的原始森林,熊妈妈正带着自己的孩子约克寻找蜂蜜。正当母子享受这顿美餐时,灾难不期而至。熊妈妈被一块巨石砸死,约克伤心备至,不得已踏上了独自生存的艰险之路。它路遇被猎人伤害的成年灰熊,灰熊一心报复伤害它的人类,对待约克分外冷淡。但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它和约克慢慢成为了好朋友。它们一路遭到猎人的追踪,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险情,在这个危机重重的原始丛林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演员:



影评:

  1. 《熊的故事》,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纪录片,像《动物世界》一样,在一个声音温柔浑厚如赵忠祥一般的解说下,带我们去了解大自然中的熊的生活。但是电影一开始从大熊掏蜂窝开始,就显得那么有戏剧性,不像一般的动物纪录片平稳或停滞不动的镜头,而是像真人电影一样镜头从各个方向切换,熊的一些小动作仿佛也是刻意安排的。
    都说有两种演员最难把握,一是小孩,一是动物。这两种演员常常会不受控制,让导演最大费周章,最为头疼。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明白别人的意思,无法顺畅的用语言进行沟通,尤其是后者,它们是简单的一类演员,很难表现出像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所以更加难以掌控。但是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要演员恰恰是一大一小两只熊,他们在电影中是两位本色出演的演员,将它们自己的世界和真实的生存状况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我们,他们是片子中最优秀的两位演员。
    《熊的故事》并没有繁杂的情节和复杂的对白,但它依然很震撼,给人视觉上极大的冲击。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导演摄像和后期非常之牛!他们能抓住大熊和小熊的一些细微动作,并且在后期剪辑的处理下,变得那么有情节又生动,好像两只动物演员真的是在按照一个特定的剧本去表演,自然真实又有戏剧性,非常难得。尤其是一些近镜头,抓拍的非常到位,并且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比如大熊的怒吼,小熊的忧伤眼神,猎豹的凶狠表情,都是正面的极近镜头,我想这种镜头最难捕捉,尤其是将动物内心世界和大自然的声音融为一体。还有一个镜头我记忆最为深刻,两只熊站在河边,大熊忽然站了起来,小熊看到了也学着大熊的样子站了起来,差不多的一个情节还出现在后来,在一个山头上,也是大熊小熊先后站起来,不过这次是背影,这两个连贯的镜头让我觉得非常奇妙。还有一些镜头将熊这种猛兽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似乎想体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温顺的一面,这种超脱的状态有种庄子中的出世意味。正像影片结尾处出现的一句话:The greatest thrill is not in killing, but in letting live.最震撼人心的不是捕杀,而是给予生存的权利。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应该像对待人类的生命一样,去对待每一个动物。
    在电影中,猎人费尽周折想要捕杀那只从他们枪下挣脱的大熊,但不小心在赤手空拳的境遇下面对大熊的时候,大熊选择了不伤害他,所以最后猎人也没有再捕杀大熊。这个故事不止发生在英属哥伦比亚,可能发生在每一个雪山森林,每一个有动物的地方,不止是熊,可能是大象,豹子或是什么别的动物,因为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群人,带着极大的野心想要征服自然,没有顾忌,凶狠而残忍。
    当我看过整部影片后,重新审视这部电影,能想到的除了厮杀血腥的场面,还有更多的温情。这部片子的导演完全按照人类的情感去铺叙熊的故事,小熊在开头失去了妈妈,于是它成了可怜的小孤熊,孤独迷茫仿佛被整个世界所抛弃,直到它遇到大熊,而受了伤的大熊起初是排斥它的,可是小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的接近大熊,大熊也逐渐的感受到小熊的可爱与善良,最终接纳了它,给它捕鱼,带他捉蝴蝶,时时刻刻的保护它,尤其是最后,大熊和小熊在山洞里冬眠,外面是皑皑的白雪,美不胜收,小熊依偎着大熊,大熊将生命的温度毫无保留的带给小熊,在这么一个冬天让人不禁心头一暖,然后不自觉的动容。当两只熊分别为对方舔着伤口的时候,就像人类一样在受到伤害后,有朋友亲人的安慰与帮助。所以说大自然的所有生物的情感都是同一的,一些亲情的本能,母爱的天性,都是一样的。
    看过《熊的故事》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想所有人都应该要好好的反思一下人类自己,有时我们真的不如一只猛兽来的善良。


  2. 《子熊故事》(L'Ours):猎杀者的恻隐之心
                      (文:火神纪)


      杀;或者不杀。活;或者死去。
      当我们在追捕的时候;也许,我们也该去想想那种奔逃的悲凉。不管我们是否停下追捕的脚步;如果我们正在奔逃,我们也许会做这样的祈盼。——火神纪。题记。

      孟子在《告子上》里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部电影却跟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电影把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提升到了物皆有之的高度,熊先有了恻隐之心,然后人也才有了恻隐之心。Jack Wallace饰演的老猎手比尔(Bill)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说——看看是谁带来了文明世界的曙光。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指的是小熊约克(Youk)朝着象征着文明世界的人们飞奔而来,可是也可以理解成——因为切基·卡尤(Tchéky Karyo)饰演的猎人汤姆(Tom)放弃了他原先的猎熊计划,而把新的文明晓曙光带回了旧世界,纵然那个世界也曾号称文明。
      这部电影突然变得很好玩:比如庄周梦蝶一般充满了思辨的哲理——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文明感化了蛮荒;或是蛮荒感化了文明。如果说,汤姆放过了大熊以及将小熊放归了大自然是因为其“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可是他的这种恻隐之心却是因为大熊在可以轻易屠杀他的时候先动了一次恻隐之心,而他所做的,更像是在向宽宏大度的熊报答它的不杀之恩。
      当汤姆拿着猎枪安上他自己物制的铅弹里,他是一个猎杀者;当汤姆没有带着武器蜷缩在一头怒吼的巨熊面前,巨熊才是猎杀者。两者的位置倒换给了这部电影更深层次的含义——正如施耐庵则在《水浒全传》里说: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作为猎杀者的熊有了仁慈之念,然后让作为猎杀者的汤姆有了同样的情感;杀,或者不杀,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争论了。




      语言其实是最无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来说是这样。两个半男人,剩下的几乎都是动物演员,我们能期盼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以下简称为雅克)给他们安排多少的语言对白;何况,这本身并不是以人为主角的电影,这一点从电影许多以小熊约克的视角的镜头描述和约克的梦境描绘可以看出来。
      肢体语言同样是一种无力的表现形式,在这部电影里同样能够看出来。本片的大量篇幅都是以动物为叙述对象的,我们无法想像让参演的灰熊、鹿、豹以及猎犬都接受过表演课的培训,有足够的形体课培训支配之后才能参演这部电影;它们所有的仅仅只是本能的表达以及简易的驯练。然而它们依旧无愧于动物演员的称喟,至少它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它们自己的角色所要阐述的部分。
      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是人性里的善与恶,美好与丑陋,它们有一种能够穿越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的差别来感动所有人;可是在这部电影之后,我发现原来还有一种,不仅可以穿越语言和文化,甚至可以穿越物种——那就是所有物种所共有的,本能的生存欲望以及同样的恻隐之心。

      电影一开始就是小熊约克的幸福生活:跟随着自己母亲一起生活,学习母熊教给它的所有生存技能;甚至,约克还没有达到学习的年龄,仅仅只是享用母熊给它带来的丰硕成果。玩耍、吃喝、睡眠;从冬眠的洞穴里爬了出来,它所要掌握的是先让自己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奈何,飞来横祸。约克仅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它的幸福生活宣告结束——母熊因为去掘蜂蜜而不慎被掉下来的巨石砸死,约克成了孤儿。一头在野生环境里的幼熊,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它将要如何生存下去;毕竟,熊的生存技能并不只是依靠生存本能就可以了,在它生命里的头两年,它必须跟随着母熊学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才有可能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
      还好,约克自得其法。它守在母熊的尸体旁整整两天两夜,直到母熊的尸体彻底僵硬,直到它明白母熊已经不再可能醒来给它带来食物,凭着饥饿的本能驱使它终于离开了母熊的尸体自己外出寻找食物。可是它根本没有办法捕食,连一只小小的青蛙都能带给它一整夜的恶梦——丧失至亲、没有食物、落水的惊惧、错失的安全感以及让它不知所措的茫茫前路,小约克的恶梦里惊慌连连。

      也许,本能也让它去依赖所有它所能依赖的一切。比如那头受伤的大灰熊、比如将它带回营地的猎人,等等。只要不让它感觉到危险,只要给它点东西吃,它会全心全意地跟着在它眼前的任何生物。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表达的,是一种在大和谐主旋律下的宽恕与共存。不管是小熊约克与陌生的巨熊之间,或者猎手汤姆追杀巨熊未遂,或者巨熊在完全可以杀死汤姆时放过了他,或者汤姆在巨熊放过他之后把上了镗了猎枪朝天空开了空枪想把巨熊驱离危险境地,或者汤姆把小熊放归了自然并且鸣金收兵不再猎杀……导演雅克在所有的这些镜头下所表达的,都是和谐主旋律下和平共存,共同享有地球的主题歌;而因为他把主要的视角投放在动物身上,他把可能引起我们反感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这不是说教,这是一种天性和本能,超越了特种界线,语言障碍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共鸣;而只有通过动物,这样的共鸣才能来得如此彻底而干脆。当然,我们可以自诩为高等生物,于是我们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共鸣;可是正是因为我们自以为高于其它生物一等,于是我又想起了《蜘蛛侠》(Spider-Man)里的那句经典的台词——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胸襟和心怀,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有破坏;正是因为我们克制了自己的本能欲望,所以我们才有可能摆脱那种与生俱来的原罪,承担起那种高它一等的责任,这才把我们与它们拉回到了平等的水平线上。

      宽恕;巨熊宽恕了曾经伤害过它的汤姆,也宽恕了无依无靠的约克;汤姆宽恕了折了他的腿、杀死他的爱犬的巨熊,也宽恕了无助无援的约克;约克呢,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化身为一个天使,纵然它是最孱弱的一个,可是却是它无一例外地感化了包围在它身边的巨熊与汤姆。
      强大的巨熊和装备火枪的汤姆,它和他总在互相伤害;如果巨熊化身为原始野蛮力量的象征符号,汤姆则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符号,不管他们如何强大,不管他们之间如何争斗,孱弱的约克却是一个感化这两种力量并且中和它们的一个象征符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在思考的是——怎样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呢;不管是巨熊的巨爪,还是汤姆的火枪,它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约克秒杀,可是最终它们都不曾伤害过约克分毫——不是约克的强大,反而是约克的孱弱,实现了这一切。
      强大的是孱弱,孱弱的才是强大;杀者不杀,不杀者杀。从这篇文章的开头我就说,这是一部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文艺电影;不是么?




      动物的恻隐之心;人类的恻隐之心;两者在一种充满了火药味道的对峙之后,产生了一种形而上的碰撞,然后就有了这部电影结束的大和谐一幕。
      猎杀者,谁才是猎杀者呢;手提猎枪的汤姆,咆哮着的巨熊。被猎杀者,谁才是被猎杀者呢;无处奔逃的汤姆,或者身负枪伤四处逃窜的巨熊。这部电影最原始的力量在于,它把猎杀者与被猎杀者的位置进行了一次颠覆,没有绝对优势的强大,没有绝对劣势的弱小;一瞬间,可能本末倒置,可是重要的是,我们都存活在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都必须去包容对方,我们都必须去宽恕对方,然后我们才能追寻到那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施耐庵则说——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
      庄子却依旧还在思考——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所有的这些本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思索,却都能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我在想,一部真正的好的作品,应该像这部电影一样——能够穿越时间的束缚,在许多年以后还依旧被人们想起并且津津乐道;能够穿透文化的差异,在同样的东西上给我们同样的思索,不因文化差别而难有共鸣。
      莎士比亚也曾这样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李尔王。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好的,但最重要的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是哈姆雷特,永远不会是李尔王;本质是依旧还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并不重要。我想,每一个人看这部电影也会有同样的感觉,虽说所理解的点面不同,可是得到的那一千个不同的点面,差别不会太大。这才是艺术的力量。

      猎杀者的恻隐之心——这给了这部电影所存在的可能空间;仁慈之念——给了彼此存活下来的机会;庄周与蝶的置换——这部电影有了更深次的思考与哲理味道。
      我是如此喜欢这部电影,也许,这部电影不管放在哪一种文化背景和语言背景里去,我们根本不需要电影的字幕或者翻译,我们都能被这部电影所感动。我想起了金基德(Ki-duk Kim)后期的电影《空房子》(3-Iron)和《呼吸》(Breath),几乎都是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之下;其实,让我们感觉的不是那些说在嘴里的华美语言,而是在镜头背后所传达的种种温情。就这部电影而言,雅克是比金基德更强悍的,因为他不仅穿越了语言和文化,完全走出了语言和文化的局限,甚至冲破了物种的局限。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电影;我们不得不佩服法国人在艺术方面的坚持和理解——没有深沉的思考,雅克不可能拍出这样的一部电影,而没有一种安静的观影心态,观众们不可能喜欢这部电影。《子熊故事》(L'Ours);在这个故事里,这是一个充满了哲理与温情的说教故事。虽说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可是放在了今天,我们依旧会为它而感动,因为它而思索良多。我们所能诟病的是它在处理小熊约克的梦境里那种稚嫩的特效手法,可是这是时代带给它的限制;除此之外,雅克对于镜头的拿捏技艺非常老辣,并且颇具美感。

      文明感化不了蛮荒,蛮荒也感化不了文明;真正感化这二者是其实是这二者都共有的软弱情感。强大,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分不清楚是持抢的汤姆更强大,或者是巨熊强力的爪牙更强大;这二者是文明世界的强大与蛮荒世界的强大。然而这二者都有其软肋——那就是约克。
      幼年,无助,渴望与生存——不管是汤姆还是巨熊,他们所共有的——其实是共同的回忆;无关文明与蛮荒,而是同样曾经同样无助过的那个时代里留给他们在记忆深处里的某种温柔的情感。这种温柔情感诱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恻隐之心,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这看似说不通的种种表达得如此自然而美好。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怀恻隐之心,常有仁慈之念。这其实是非常美好的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所以我们纵然杀戮砍伐,可是我们还有一种声音,在斥责、控诉、以及试图挽回——也许,这才是我们将可能有的希望和前行之路。

                  2009-05-01;己丑牛年戊辰四月丙午初七;午11:37。国际劳动节。

    --------------------------------------------------------------------------------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L'Ours》
      ■译名:《子熊故事》、《The Bear》
      ■导演:让·雅克·阿诺(Jean Jacques Annaud)
      ■编剧:James Oliver Curwood、Gérard Brach
      ■主演:切基·卡尤(Tchéky Karyo)、Jack Wallace
      ■类型:家庭、剧情、冒险
      ■片长:94 min
      ■产地:美国、法国
      ■语言:英语、法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70 mm 6-Track、Dolby SR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制作公司:Price、Renn Productions
      ■发行公司:Cannes Home Vídeo
      ■首映日期:1988年10月19日[法国]
  3. 电影语言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画面和动作。即使主角是几只熊,在没有任何人类语言相伴的情况下,只要通过合理的剪辑和排序,一样可以讲述精彩的故事。电影《The bear》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作。很欣赏导演Jean-Jacques Annaud 捕捉镜头的能力,在他的电影里,自然界中很难被人类驾驭的野兽,居然也能成为演员,去演绎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第一组镜头的出现就讲述了最残忍的一幕。小熊和他的妈妈在掏食蜂蜜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山上滚下的大石头把妈妈砸死了。那一瞬间小熊惊呆了,他意识到妈妈一定很痛,于是他“熬熬”地不断地用嘴和四肢去搬运那巨大的山石。那种笨拙的手足无措加绝望的叫声分明让我看到了一丝人类的影子,也许这是动物界的一种天性,属于亲情的本能。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以后,小熊终于发现他搬不动那些石头,而妈妈也早已经离他而去了。他躺在了妈妈身边,享受着妈妈带给他的最后一丝温暖。哭泣中,他看到一只蝴蝶。白色的,漂亮的蝴蝶。他一定认为那是妈妈的灵魂变的,围绕着他不停地飞舞,代表妈妈还在他的身边。
      
        失去妈妈的孩子通常都会有一些凄惨的经历,小熊在原野里无助而迷茫地奔跑着。落水,被一只青蛙欺负。晚上独自躺在悬崖边,做着关于白天那只青蛙的噩梦,瑟瑟发抖。纵然大自然还是这么美丽,草还是鲜绿的,月色还是迷人的,但是小熊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而在这片森林里,还生活着另一只熊,他庞大而充满自信地闯荡着他的世界。那张扬的足迹终于让他成为了猎人的目标。他能吓跑松鼠和小鸟,却躲避不了藏在树丛后面的猎枪。他被击中了。但他还是逃跑了。他和小熊的相遇导演处理的很精妙。用两只熊的眼神和大熊的叫声,以及小熊那徘徊蹦跑最后接近大熊的肢体动作,来交代了一组熊与熊之间从相疑到相知的对话。
      
        在小熊跟着大熊闯荡世界的过程中,又一次证明了大熊真的是属于熊界的一名成功熊士。他能捕捉到很多大鱼,能追上飞蹦的鹿,还居然能轻而易举地打动异性的芳心,并成功地让自己度过一夜春宵。而小熊还是那么天真的捞着水里的月亮,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其间出现了小熊的幻觉,他把彩色的蘑菇看成了蝴蝶,而事实上真的有一只白蝴蝶停在了他的爪子上,这与熊妈妈刚死的时候的那只蝴蝶形成了一个对照,后来的一场雨把小熊淋醒了。我宁愿相信这是熊妈妈显灵,在冥冥中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
     
        人类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但人类的活动或多或少地推进了小熊的成长进程。猎人剥着熊皮时那麻木的表情,在子弹上动完手脚后那阴险的一丝笑意,月光下的枪杆,遭遇大熊时吓得屁滚尿流的猥琐,以及用炼乳嘲弄小熊时的轻浮,都让观众产生浓浓的厌恶之情。人类的活动让小熊逐渐产生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竟然可以在人类的营地里大闹嬉戏。最感动的是小熊在猎人那里见到自己妈妈的那一幕,他不顾一切地弄断了绑住他的绳子,虽然此时他的妈妈已经只剩下了一张皮,但是他依然要躺在妈妈身边,也许他还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温度。猎人被感化的转折点也许就是见到这个画面的时候。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大熊的英雄情结。我分明在他身上看到了类似于中国武侠片里大侠的影子。首先他勇敢,做事情毫不犹豫,受伤了自己治疗,看见猎物了主动出击。还能独闯敌营而无畏十余条猎狗,这很类似于“李连杰”式的风格。然后是他的多情,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大熊也不例外,并且他的事业绝不被女人所牵绊,一夜情之后选择拍屁股走人,很大男子主义。最后是他的仁义,所谓仁者无敌,在与猎人的单独对峙中,他喉叫着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后,居然选择放生猎人,这也为自己和小熊赢得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小熊最后在和云豹较量的一刹那成长了,他叫出了代表他长大的那一声嘶鸣,纵然这叫声的背后有大熊在为他撑腰。但是他已经不怕接下来的日子了,虽然身边没有了妈妈的陪伴。
      
        影片用追踪拍摄的方式,采用众多的全景镜头,以及一部分动物神态和眼神特写,同时穿插一些空镜头,很好地展示了动物的内心世界和大自然的声音。最后更是打出了一行字幕:“最激动人心的不是杀戮,而是给予生命的权利”。我想这不仅是告戒人们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也是赞扬了大熊放生生命的仁慈。最后两个画面是大熊和小熊甜甜地睡在山洞里冬眠和森林被冰雪覆盖的场景,感觉暖融融的,那分明是一种属于生命的温暖。
  4. 孩子们可能不像你想的那样那么喜欢动物。 礼拜六晚上特意挑了这部自认为是合家欢的动物电影,期待大家能看得合家欢,结果没看到一半,上初中的和上幼儿园的相继跑了,看喜羊羊去了。 拜托!这是真的熊!那个喜羊羊是什么东西! 只有我坚持看完。 如果有两个选择,一边是动物园,一边是游乐场,我想大多数孩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游乐场,对于他们来说,沉浸在卡通形象里比观赏真实的动物会更有吸引力。 卡通的动物形象必须是拟人化的处理,而真实世界的野生动物往往拒人千里之外,我们对它们的世界了解的不够,于是从我们人类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依然是主流。 就像这部上映于1988年的《熊的故事》(又译《子熊传说》),观察动物的角度大概就是拟人化,因为你看完的感受是这样的:这熊啊,跟人一样一样的,影片中的猎人最终都放下了枪,我们怎么再好意思伤害它们! 这片子豆瓣9.1分,感觉一点都不虚高,牛就牛在用的是真的动物演出,三十多年前啊,没有电脑特技,什么CG,什么抠蓝抠绿都不存在的,完全依赖导演给动物演员讲戏,旁边或许有驯兽师在当翻译。 壮丽辽阔的北美洲洛基山腹地,主角是一大一小两只棕熊,配角包括两名猎人,几匹马、一群狗以及一只美洲狮。 开头的一幕就惊掉了我的下巴,一只大熊带着一只小熊在山坡上掏蜂蜜,结果落石掉下来把大熊给砸死了。场景异常真实,镜头给了大量的近景甚至是特写,然后就是小熊围在母亲的尸体旁转来转去,既恐惧又无助地悲鸣,这一段落持续的时间还不短,这哪里是在演戏呀?这分明是《动物世界》里的实况录像啊! 就像是看魔术表演,你明知道不是真的,摄制组不可能眼睁睁地目睹惨剧发生,但你又看不出什么破绽,如果说可以用分镜头和蒙太奇的手段处理大熊遭受意外,但又通过什么手段让小熊围着假的大熊尸体哀嚎?驯练山羊走钢丝见过,让狮子老虎钻火圈也不难,让一只几个月大的小熊演苦情戏,怎么做到的? 令人咋舌的段落还有很多,比如受了枪伤的大熊只能三条腿走路,显然你不能真给它一枪;一公一母两只成年熊偶遇擦出了爱的火花,主角们硬是被安排了大段的言情戏;大熊与众犬肉搏的场面,一定不能真打;美洲狮对小熊的追袭,跨物种的角色之间是怎么实现对戏的? 当然,最经典的要数影片后段熊与猎人对峙的那场,高潮部分主配两角的脸马上就要挨到一起了,主角朝着配角歇斯底里地吼叫,配角被巨大的音浪压迫着蜷缩成一团,一方肆意地释放着野性的巨力,一方彻底丧失了骄傲的意志,这一幕也使镜头外的观众最直接地理解了谁才是山野的主人,与戏里的人物一样,我们都补上了一堂完美的敬畏自然的课。 主创人员真是了不得。 过后了解到片中的动物演员确实是受过驯化的,那就是科班出身了,我感觉至少得是表演系硕士的水平。片尾字幕还着重点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这个我不能同意,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大小二熊在河边捕鱼吃的场景,我不信那几条在熊爪和熊嘴里挣扎过的鱼能幸存;还有猎人在晚上的森林中燃起了篝火,一定会有些昆虫傻不拉几地钻了进去,而它们也是动物。 我自己都讨厌自己的杠精。 或许真正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拟人化?为什么只有在看到了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之处时,我们才能亲近到动物?去动物园我们最爱看的是猩猩和猴子,因为它们与我们最为相近;穿上衣服的宠物猫狗表现出与人类相像的举止时我们格外喜欢;在这部《熊的故事》中,我们所被震撼和打动的恰是影片主创对于熊这一物种的人格塑造,我们赞叹于它们真像我们呢,跟我们一样都有七情六欲,这么可爱的动物,我们怎么好意思再去伤害它们呢? 要一样才可爱,不一样则疏远,这恐怕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改不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