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可能不像你想的那样那么喜欢动物。 礼拜六晚上特意挑了这部自认为是合家欢的动物电影,期待大家能看得合家欢,结果没看到一半,上初中的和上幼儿园的相继跑了,看喜羊羊去了。 拜托!这是真的熊!那个喜羊羊是什么东西! 只有我坚持看完。 如果有两个选择,一边是动物园,一边是游乐场,我想大多数孩子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游乐场,对于他们来说,沉浸在卡通形象里比观赏真实的动物会更有吸引力。 卡通的动物形象必须是拟人化的处理,而真实世界的野生动物往往拒人千里之外,我们对它们的世界了解的不够,于是从我们人类的角度去理解它们依然是主流。 就像这部上映于1988年的《熊的故事》(又译《子熊传说》),观察动物的角度大概就是拟人化,因为你看完的感受是这样的:这熊啊,跟人一样一样的,影片中的猎人最终都放下了枪,我们怎么再好意思伤害它们! 这片子豆瓣9.1分,感觉一点都不虚高,牛就牛在用的是真的动物演出,三十多年前啊,没有电脑特技,什么CG,什么抠蓝抠绿都不存在的,完全依赖导演给动物演员讲戏,旁边或许有驯兽师在当翻译。 壮丽辽阔的北美洲洛基山腹地,主角是一大一小两只棕熊,配角包括两名猎人,几匹马、一群狗以及一只美洲狮。 开头的一幕就惊掉了我的下巴,一只大熊带着一只小熊在山坡上掏蜂蜜,结果落石掉下来把大熊给砸死了。场景异常真实,镜头给了大量的近景甚至是特写,然后就是小熊围在母亲的尸体旁转来转去,既恐惧又无助地悲鸣,这一段落持续的时间还不短,这哪里是在演戏呀?这分明是《动物世界》里的实况录像啊! 就像是看魔术表演,你明知道不是真的,摄制组不可能眼睁睁地目睹惨剧发生,但你又看不出什么破绽,如果说可以用分镜头和蒙太奇的手段处理大熊遭受意外,但又通过什么手段让小熊围着假的大熊尸体哀嚎?驯练山羊走钢丝见过,让狮子老虎钻火圈也不难,让一只几个月大的小熊演苦情戏,怎么做到的? 令人咋舌的段落还有很多,比如受了枪伤的大熊只能三条腿走路,显然你不能真给它一枪;一公一母两只成年熊偶遇擦出了爱的火花,主角们硬是被安排了大段的言情戏;大熊与众犬肉搏的场面,一定不能真打;美洲狮对小熊的追袭,跨物种的角色之间是怎么实现对戏的? 当然,最经典的要数影片后段熊与猎人对峙的那场,高潮部分主配两角的脸马上就要挨到一起了,主角朝着配角歇斯底里地吼叫,配角被巨大的音浪压迫着蜷缩成一团,一方肆意地释放着野性的巨力,一方彻底丧失了骄傲的意志,这一幕也使镜头外的观众最直接地理解了谁才是山野的主人,与戏里的人物一样,我们都补上了一堂完美的敬畏自然的课。 主创人员真是了不得。 过后了解到片中的动物演员确实是受过驯化的,那就是科班出身了,我感觉至少得是表演系硕士的水平。片尾字幕还着重点出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这个我不能同意,因为我亲眼看到了大小二熊在河边捕鱼吃的场景,我不信那几条在熊爪和熊嘴里挣扎过的鱼能幸存;还有猎人在晚上的森林中燃起了篝火,一定会有些昆虫傻不拉几地钻了进去,而它们也是动物。 我自己都讨厌自己的杠精。 或许真正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拟人化?为什么只有在看到了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之处时,我们才能亲近到动物?去动物园我们最爱看的是猩猩和猴子,因为它们与我们最为相近;穿上衣服的宠物猫狗表现出与人类相像的举止时我们格外喜欢;在这部《熊的故事》中,我们所被震撼和打动的恰是影片主创对于熊这一物种的人格塑造,我们赞叹于它们真像我们呢,跟我们一样都有七情六欲,这么可爱的动物,我们怎么好意思再去伤害它们呢? 要一样才可爱,不一样则疏远,这恐怕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改不掉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