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灵感:作品是我对生活的感知和反思
很多人问我是怎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的?
其实我没有想要去“创作”这件事,因为它是自然生发的,而后我做了一些艺术加工。这件事情要追溯到2010年的那个夏天。那一年,我从电影学院出来了两年没有工作;那一年,我持续失恋中;那一年,我把卖房去上学的钱全部花完了……于是,我揣着仅有的四千块钱,一个人背上背包进藏了。我想找一个人少的地方放空自己。
翻了几乎一天的二郎山到塔公草原,我很快被对比强烈的光影刺激到,继而体会到这种鲜明的生理刺激:天空通透如蓝宝石、雅拉雪山的山顶闪着光亮、五色经幡在风中刻画奔放的线条、无限延伸的视野、清新的空气……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以至于我适应了很久。我好像重启了我的身体,我一个人在厚厚的草甸上行走,我开始听风的声音,嗅草的芳香,感受冰雹砸在头顶的重量……好简单的体验,简单到像每日的一呼一吸。我想:我很久很久没有去感受这些事了。
这一刻,因为与大自然的重新链接,我把自己打开,从最基本的感官开始,重新认识我自己。高海拔缺氧带来的是一种钝感力,大脑转速跟不上平时的一念间的无数妄想;大口地喘气放大并提醒了呼吸的存在;四肢的肌肉酸涩也让我不得不把一切节奏都放慢再放慢。是的,我意识到我的日常生活节奏实在太快,快到令我忽略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甚至关闭了自己。
重新打开自己后,我带着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忘了前方的路是回到北京后的穷困潦倒,也忘了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时的种种计较。放空,大概就是这样不悲不喜的状态吧。然后,我看到了许许多多“脸上带笑,眼中有光”的淳朴的人们,尤其是孩子们。他们如何安放自己的内心?我时常想:如果现在同样一个问题放在面前,他们和我们的态度与应对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一种交流和碰撞的愿望开始在心里滋生,《巧克力和酥油花》这个故事就此生根发芽。一路上我都在反思自己,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每天忙忙碌碌追求的又是什么?那真的是我们想要吗?在这个一切都讲求“高效”的社会,我们什么都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工作、学习、交通、吃饭、社交、甚至成长……每一件事情,我们都希望尽可能缩短过程、获得结果。可是,如果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好像我们也只剩下过程啊。所以,结果和过程,哪个才是重要的?我们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所以,其实我是把我个人对生活的观照与反思,不自觉地投射到了这个故事中。我想:不如把这些分享给有缘人吧!
@关于剧作:不为取悦观众,但更不能脱离观众
影片名叫《巧克力和酥油花》,这在故事诞生之初就想好了,再也没有更改过。去过藏地的小伙伴们都知道,高原消耗很大,巧克力是必备食品。而酥油花,是藏地几乎每个寺院都有的艺术品。这两个意象都来自现实生活,有很相似的地方,都很美好,却也都很容易融化。它们一个代表物质,一个象征精神。在物质和精神的两个层面,有人先得到物欲的满足,有人直奔精神的富足。孰优孰劣,没有标准答案。而物质和精神的一体两面是个永恒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故事选择两位少年为主角,是想透过孩子的视角去展现一个相对简单纯粹的世界。实际上,2010年回京后我创作的第一稿,更多是站在桑丹的视角去描述。十几年前我和桑丹有点像,都是一根筋。之后的那些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没有剧组历练时我就去广告公司打工;这部电影没有投资我就当枪手写电视剧;当这个剧本好不容易过审时第一个资方面临公司解体;继续找投资的过程中,我结了婚生了娃,拍摄依然遥遥无期;终于等到开机,新资方却资金中断,只好自己垫资拍完……十四年,发生了这么多故事,个中曲折早已远超电影本身。我发现这个过程中我改变了很多:比如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比如我做了妈妈之后,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以在开机之前,剧本增加了更多城市少年唐宇的视角。这使故事更为落地,也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创作者,我不想迎合观众,但我更不能脱离观众。
十四年,我发现自己的心境已经改变:我依然坚持我的初衷,但我早已不再执着事情的结果。我终于理解了“坚持和执着”的区别,理解了“放下和放弃”的不同。在遇到困境障碍时,我选择了随遇而安,该干嘛就干嘛,并由此体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这是我的“放下”;我一路停停走走,一旦有机会又继续推进,从未放弃做这件事,这是我的坚持。我把这样的感悟也放进了影片当中,希望电影能够把这种从容、淡定的态度传递给观众。
影片中有的金句是监制张冀贡献的,比如那句“你们城里来的人,小孩像大人,大人又像小孩”,作为一个很成熟的编剧,张冀在剧作上给到一些很精辟的建议。我们有不同的创作习惯和偏好,但是张冀很尊重我的风格,鼓励我坚持自己的方式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是一位很好的监制。
创作的功力来自日常的积累,平时我们发现有趣的内容都有记录的习惯。这些就是所谓灵感,是金句的源泉。其实不光是创作者,我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也是非常好的,至少你会因此更加热爱你的生活,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和趣味。
@关于拍摄和选角:办法总比困难多
高原海拔4000米的拍摄注定是辛苦的,走几步都很累,更何况扛着器械工作。其实有两位工作人员一进组就被抬下去了,而唐宇的扮演者赵子毅上高原的第一天,除了呕吐就是在吸氧,然后一周之后我们攀着长长的绳索爬上去拍摄打架的戏份。高原气候一天四季,经常我们在阳光下拍着拍着就风起云涌,大雨、冰雹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光影不接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办法总是比问题多,我们总是能够齐心协力渡过困境,而且现场也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说到两位小演员,虽然他们都是素人,但是非常有灵性,很贴角色。桑丹是在一千多个中小学生里寻到的,是我第一眼就认定的人。作为编剧的我,非常了解角色,所以在选演员时比较准吧,这也是我的幸运;唐宇就比较难找,十来岁的都市孩子,既要有“小大人”的一面,还要能够自自然然不着痕迹地表演,实在有难度。然而临开机的时候我从一堆作废的资料里看到了他,只试了一场戏就确定了,不得不说这也是很戏剧化的缘分。
@写在最后
我一直喜欢旅行,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因为人生很像一场旅行。我们行走过、见识过、体会过。我们在路上跌倒,也在路上成长。不同的是,人生这场旅行很特别:它只有单程票,目的地也总是在不断改签。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一个个中转站因为好奇、压力、又或是贪婪而一步步远离了原本的目的地。我希望看了这部电影的朋友们,能够想想自己最初的目的地,想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在与伴侣的相处中、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在每一个不同的生活领域中,我们那个最初的愿望是什么?
只身前往塔尔寺学做酥油花的藏族少年桑丹,路上遇见了从城市到藏区旅游的同龄孩子唐宇。两位少年结伴而行,开启了一段既温暖欢乐、又相当独特的公路冒险,在旅程的终点,观众会跟随两个孩子一道,既得到治愈也收获思考。
《巧克力和酥油花》定档7月9日,导演和宣发团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从4月份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到日前珠海的南国电影展,有点社恐的导演陈颖心和主演车永莉鼓起勇气不断上台接受观众检阅,观众则一次次回应热烈的掌声和对电影的肯定。在南国电影展期间,我们也找机会采访了导演陈颖心、主演车永莉,方知“九九八十一难”的幕后故事,和电影同样精彩。
从构思到上映横跨14年
从电影学院进修导演系毕业后,自嘲是没工作、没恋爱、没心情“三无人员”的陈颖心,决定独自去青海漫游,那时是2010年。
一直找不到创作机会的陈颖心原本已经放弃做导演,结果当地的风土人情激发了她的创作欲望,藏地少年和内地少年旅途相遇的故事逐渐成型,有一种力量促使她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也很单纯的想法,不管以后还做不做导演,我都要把这个故事拍出来,要对得起自己。”陈颖心说。
旅行的感受与两个孩子的故事交融、纯粹的创作初心与义无反顾的勇气碰撞,决定了《巧克力和酥油花》一直未变的内在气质。
接下来陈颖心用了2年时间创作和打磨剧本,她深知找素人本色出演,演员和角色的形象、个性一定要高度统一才会有好的表现,也会让拍摄可控,于是就动身前往色达,到亚龙乡一所小学里挑选小演员,然后根据演员形象气质去写人物。
拍电影需要团队协作,陈颖心找张冀给自己做监制,当时她在电影学院的恩师徐浩峰刚拍完《倭寇的踪迹》,就将摄影指导沙金成推荐给她。前期的筹备工作非常顺利,可是所有人都没猜到,接下来要用十几年的时间电影才得以公映。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未想过放弃
《巧克力和酥油花》的拍摄经历异常曲折。剧本完成、敲定演员,准备开机时,投资方出了问题,拍摄只能被迫搁置。
寻找资方的那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井喷、银幕数暴增,全年票房从2011年的131亿一路飙升到2019年的641亿,期间场外热钱不断涌入,大家恍惚回到了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其时有号召力的导演都不用剧本,拿着大纲就有投资找上门。
但是《巧克力和酥油花》却遇到了相反的情况。当投资出问题,其实可以马上终止拍摄另起炉灶,会省掉很多麻烦。“我不是没有想过,也有人这样给过建议。”陈颖心说,“但电影已拍至中途,整个剧组这么多人,大家又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拍摄,都耗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我不忍心让这么多人的努力和付出都白费。”最终,陈颖心决定继续拍摄,她自己掏钱补了投资,付清了剧组所有人员的酬劳。“我们做电影的其实生活都不容易,我非常能体会这一点,我不希望每拍一部电影,大家就减少一点继续做电影的信心。”
拍摄完成后,电影又因为之前投资方的问题没办法正常走上映流程,甚至连后期制作都没有办法开展,原本能拿到的扶持金,以及各个电影节、影展的计划也全部搁浅。但她都从未想过放弃,就这样挣扎着、坚持着,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终于可以继续推进,仿佛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这也是《巧克力和酥油花》直到如今才定档上映的原因。
优秀的团队成就优秀的电影
电影的品质往往和导演投入的心血成正比。这十几年,陈颖心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电影创作上。自己动手完善剧本、构思每一场戏的拍摄思路,摄影、美术、灯光、演员……各个部门的合作伙伴亲自邀约,有的人欣然应允,有的则要反复“死磕”。
和一些大导演只是定景的时候去确认一下不同,电影里每一处场景导演都亲力亲为,当年藏地旅行的两个月提供很大帮助。“一开始我们按照剧组的惯例找景,但找到的感觉都不对,我索性重走当年旅行的路线,我旅行有个习惯,就是一路走一路拍照一路标记我认为值得记住的场景、建筑、地势,这让电影选景少走很多弯路。”拍摄过程中,陈颖心收获不少小惊喜,比如记忆中的很多地方的景观都得以保留,没有被破坏,又比如拍成人礼山村的水库是计划之外的美景。但也有很多困扰,比如塔尔寺的游客实在太多了,等一个小时只能拍5分钟,最后甚至把执行导演用来求婚的素材都放到了电影里。
集中取景容易,公路片分散取景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难,好在前期准备充分,镜头设计有详细规划,所以面对很多突如其来的麻烦陈颖心才没乱了阵脚,她像一个成熟导演那样,充分利用视听语言去巧妙化解场景分散的问题。
谈到电影创作,陈颖心有很多要感谢的人。
她很感谢监制张冀。张冀在尊重她的想法、尽可能不干预创作的基础上,在剧本上给了她很多帮助,比如两个少年冲突的情节、结尾唐宇给桑丹写的信等等,让剧情更抓人,也完成了感情升华。张冀还写下了“你们城里人,大人像小孩,小孩像大人”这样的金句。“每到关键的时候张冀会帮我把控,尽力帮我完成剧本,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很不错的监制。”陈颖心说。
她还要感谢老师徐浩峰和摄影师沙金成。在电影学院的四年,陈颖心和徐浩峰亦师亦友,2012年准备开拍时徐浩峰推荐了沙金成,项目搁浅后,到2019年开机,沙金成欣然应允继续帮导演完成这部电影,而且两个人对电影的影像风格一拍即合,创作理念一致。
还有主演车永莉。在张冀的推荐下车永莉拿到剧本,当时对健康状况的顾虑让她很犹豫,她一怕高原反应,二怕高原紫外线,皮肤很容易过敏发肿。但最后她还是冒险接下这个角色,考虑到这是陈颖心导演的处女作,应该支持一下,此外又是拍给孩子看的电影,她想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点事。
接下这个角色,车永莉还有表演上的顾虑,这是她第一次演妈妈,演戏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她没有孩子,无法从现实中汲取养分反哺角色,她只能依赖于对剧本和人物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及和导演交流,去找唐宇妈妈的角色定位。
最终,车永莉将这个戏份不算太多的角色诠释的非常出彩。她的第一场戏就是酒店前台询问孩子房间的那段,设计出了撞丈夫手臂提醒他注意情绪的生动细节,构建出了严父慈母的家庭关系。
表达的核心是坚持和放下
《巧克力和酥油花》是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
画面上,电影充分还原了川藏旅途上的绝美风景,在大银幕上欣赏沉浸感更好,令人心旷神怡,以及领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导演陈颖心从长达两个月旅行的所见所闻中,遴选出了唐卡、成人礼、塔尔寺等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观众从中欣赏非遗魅力和艺术之美。
内核上,电影涵盖了当下现实生活绕不开的热点话题,如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民族间的文化融合等等。
导演的创作态度难能可贵,她没有让这部作品沦为常规商业电影去强化对立、放大矛盾,而是用温和的态度去还原现实,没有用尖锐去呈现尖锐。按照导演自己的说法,电影虽然表达的元素很多,但核心是坚持和放下。
藏族少年桑丹的坚持是只身远赴塔尔寺学酥油花,哪怕知道错过了考试也要亲眼去看一看;城市少年唐宇的坚持是拒绝内卷、对抗鸡娃,陷入困境也不求助父母,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人生。
千里挑一选出来的两位素人小朋友,身上看不到一丝表演痕迹,他们的眼神清澈的像湛蓝的湖水,情感纯粹的像水晶,这也解释了导演的创作初衷,在陈颖心看来,成年人会考虑利害、会有很多干扰,拍两个少年的故事,人物关系更纯粹,对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不会有歧义。
后面的放下和前面的坚持形成呼应。陈颖心解读说,和她拍这部电影的过程一样,放下不是放弃,桑丹到了塔尔寺,看到了很快就会融化的酥油花,唐宇最终和父母和解,在车上给睡着的爸爸盖上衣服,都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放下,“一个人的执着和放下,往往是我们跟另一个人相处和碰撞中学会的,所以交流,真诚,勇敢把自己交出去很重要。”陈颖心说。
车永莉理解并认同导演想要传递给观众的观点和态度。她认为孩子大了都会有叛逆心理,唐宇离家出走就是叛逆的典型表现,这时母亲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孩子交朋友,化解矛盾之后才能教育孩子;而夫妻关系,车永莉觉得如果一方是暴脾气,就需要另一方能够隐忍,在现实生活中,隐忍的往往是女性。
车永莉用这样的观点和态度为电影里叶小曼注入人物底色,将妻子和妈妈这两个身份塑造的生动鲜活,和丈夫渐行渐远、瞒着孩子离婚,同时为了孩子选择隐忍,尽全力给孩子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这何尝不是妈妈这个角色的坚持和放下呢?
《巧克力和酥油花》通过孩子的视角看世界,进而通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去引发成年观众的思考和内省,特别适合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看。当然,现实生活就像无解的方程式,电影的结局也没有给到标准答案,陈颖心喜欢目前开放式的结尾,她觉得人物的成长比电影给出答案更重要。
希望能有更多声量,可以长线发行
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但像《巧克力和酥油花》这种没有流量明星参演的电影反倒越来越难找到一席之地。
这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资方支持,走到今天的《巧克力和酥油花》拿不出太多宣发预算,陈颖心和车永莉只能通过电影节和放映活动去扩大声量,和观众互动,积累“自来水”,让这部电影被更多观众知道、看到。
基于如此残酷的市场环境,陈颖心没有奢求票房,好在是自己的钱,不用对投资方负责,相对于票房成绩,她更希望可以有机会让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能够看到,中国没有分线发行,百分百的商业影院,挤压了非商业电影的生存空间。
“如果要是每个城市都能有影院哪怕拿出来一个厅,可以长时间的排这部电影,让想看的观众有机会看到就好了。”陈颖心这个想法确实很难实现,但如果电影有一定关注度、在有限的排片下能保证上座率,影院就会考虑持续的保留场次。
纵观近几年上映的电影,大多是味同嚼蜡的商业大片、千篇一律的动作、悬疑和爱情,《巧克力和酥油花》将在这个暑期给影院带来一抹不一样的亮色,同时也是给父母和孩子一次修复关系、精神休憩的好机会,希望能得到影院经理和观众的双重支持吧。
看完电影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组成电影名字的“巧克力”和“酥油花”其实在整部电影中并未占据多少篇幅。但我们又能够很轻易地get到这个名字设置下蕴含的丰富的意向。
在我看来,无论是巧克力还是酥油花都是一条路、一个方向。
想不想走、想怎么走,似乎也全然看我们自己,也许此时此刻我想做巧克力,而十年后又想要做酥油花,这都无所谓。
这是一部和整个暑期档的热闹有些格格不入的、淡淡的电影,但顺理成章之外,却仿佛有些情节之外的力量,让我久久无法抽离。
电影的宣传语是“从心出发,融化焦虑”,但令我非常惊喜的是,内容上并没有令人不安的贩卖焦虑的情节。某种程度上讲,这部电影堪称和谐,除了一些无伤大雅的孩子间的小冲突外,有关现世的很多困扰的描述都是淡淡的。但也许正是这种淡,才能够让人从焦虑中解脱。
真正的苦难从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宣告,对于观众一遍又一遍地灌输你看TA多惨也是另一种酷刑。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很庆幸。
喧嚣之外,至少有那么一瞬间,两个孩子在广阔的藏地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而作为观众,我似乎也偷得了浮生半日闲。
电影呈现的路途景色好美,有些瞬间仿佛置身其中忘却世俗烦恼,两个小朋友怀揣着不同的想法一路结伴,有分歧争吵,也有其乐融融,小演员的表现挺亮眼,尤其桑丹,笑容眼神和符合角色的台词设定让这个人物立体起来。唐宇这个角色符合城里孩子“小大人”的感觉,但个别时候的台词设定感比较强。两人一路前行一路经历感受,不仅有当地文化的浸润,也有自我的审视反思,坚持重要,放下也同样重要。唐宇对内卷式生活的放下与桑丹对酥油花执着的坚持,在一路的相互影响下,都各自反思了自己处理方式的不足,唐宇正视与父母的矛盾,不再逃避,而桑丹在塔尔寺见识了终会融化消失的酥油花,最终也得自己决定是否继续,如同路上遇到的僧人一行人,那位与自己较劲的世俗之人,又何尝不是我们呢?结尾感觉收得比较含蓄,没有明确的表达,但依然是一部真诚而动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