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看一部台剧,荼蘼。用六集容量讲了一个理想下的现实故事。不庞大,不壮丽。碰撞的疼痛残忍。慢慢延伸,准确细腻的心思。淡淡的画面质感。颓然又坚定照亮艰难前行者面庞。 聚焦被故意忽视故作洒脱说没关系的选择。多少次过后暗暗在心底问,可否再提供一次的抉择。剧本设立推翻反悔的重来的Plan A和Plan B的创意,选择就不仅是静止的精致停留在盘子里的唯一。 第一集二十八分钟。还未经历重大变动。两个年轻恋人坐在摩托上,开的像飞一样,女子拦着男人的腰,感受风是何温度。明知对未来的畅想是如此虚幻无常,还是为它狠狠哽咽了一把。
如果,有的选,看的到结局,该有多好。但现实唯有台词所讲,下了决心就要往前冲。没有退路。 Plan:B 女主角留在台湾,牺牲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激,庸碌生活层层掩盖,尘土飞扬。容忍男人的负能量,不成熟,有心无力。扼杀生活的双重可能。跟朋友说,后悔当初没有去上海。 有了孩子,承受范围外,男人第一反应是沉重的默认打掉。他有他的自私之处,驱使女人为他的家庭负责。吃定她。对母亲的行为持中立态度,不纠正。事态没有任何变化。当他流露出负责的念头,决定结婚并生下孩子,这个冲动,预示了没有经过铺垫的日子多么难捱和辛苦。他把别人拖下水,也同时一起定性埋葬。他有承担之念,基本的是非观。无奈智慧眼光条件不足,局限在此成为致命伤。
观众认为太不值得。但编剧的目的就是不评判对错,不判定值得不值得。提供两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自有它的得到和失去。一路走一路拾。 他是爱她的。只是再多的爱都承受不了侵蚀裂变。他没有对家庭说不的骨气,无法争取妻子应得的位置,无法为她据理力争。软弱,夹在家庭正中,抗压能力差,不懂处理面对,改变现状,使你有一种错觉:和除了永远顺利的富家女外的任何人在一起结局都是这样。状况一坏开始走下坡路,风平浪静的表面安好终止。贫贱百事哀。
这也是生活在都市中人们普遍局限。旁观者清。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列数某个事件或人的缺陷,轮到自己,弥彰不易去除。不能改变或是不想改变很难改变。 人呐,除非远远给他望到结局上演,否则怎能自行解决沉疴。安于现状,是要层层包裹起自己,用多余的观念,拒绝生活被烈焰侵蚀,抓住它的一点点余烬,规避风险,减低损耗失却。 弱点,才是独一无二存在的标识证明。谁包容了它,才是真正接纳你。 这个社会,只有不参杂任何犹豫与借口的选择与不选择,时光不为谁停驻,随时会有人把你的位置填补。我们以为自己是那个唯一,而路过的人无一例外能够不含糊的抛弃你。 因为时机不对。时机的地位原来如此重要。遇见一个人,当你不是你,他不是他的时候,谁亦抵不过离合的驱使。处理问题的态度不够成熟理性,吵红了脸窝火的一塌糊涂,或是冷战到似两座永不融化的冰山一样冷梆梆不投降。尚无力架构生活的边角,兼顾方方面面。
羡慕从年少能够相互扶持走过来的一对。世间仁慈,给予他们恰当的条件抵御严寒。 只有你不会抛弃自己。你需要不当一个小孩,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凭着冲劲,像个赌徒,赌尽一生。要求你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人,如此滑稽。把自己摆到高高的视角,以为谁都不会滑落致残。甩掉多余的莫名负罪感,为未来打算,至少,在老去之前,有像样的资本,在年轻体魄与雄心烟消云散之际,撑起一副病痛身躯。 生仔仔,婆家因小妹的割腕慌乱撇下她。热烈宣誓,慢慢被磨平。 投入劳碌生活,为家庭生活放弃个人热能。每天的忙碌,不过是为了照顾几个与普通家庭无异的普通人。 牺牲未必是一种成全。
男人说后悔当初的决定。这样的后悔,扼腕之外,有没有一丝代表了,牺牲后的麻木,家庭结合的不周全,孩子出世的仓促。 付出似乎是理所当然。辩解顺理成章。在他的角度,他已经做了能做的,也付出,也得到了惩罚。他也有权委屈,有权申诉。他在想为什么得不到关怀与体谅。即使双方站在各自角度,也难解谜团。 他的牺牲,建立在围绕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他用别人的柔情,来消解他的苦楚。 当然剧集的目的不是要痛斥男主角的无能。它让人看清现实,什么是令人窒息的压力之重。撕开赤裸裸的面纱,狠绝不留余地。陷入怪圈的男女,如何能重拾信任,继续生活。 Plan:A 女主角去上海,不再有一个每日陪伴晚餐的人选。忙的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隙,许久看不到亲人,身体累到崩溃,几欲支撑不住。每个侧面都影射现代都市人的疲倦挣扎。
每日望着与自己无异的奔波人群,是否会有一个瞬间,想过弃械投降。 它的冷漠。它造就的疏离与争斗。 或许和人的天分有关。人天生是有善妒和拼杀的属性。 走近它,触碰它,让轨道带你的肉身飞驰到一个无数人聚集散失的地方。存有无数眼泪和伪装之所。 不过还好。失去一样,得到另一样。或许还幻想在台北过着什么样的小日子,彼此相对两不厌,最后结婚,老去。但格局毕竟已不同了。重新得到的是掌控生活的能力,优质的品味作风。体面,不仓促失态。 不是要提倡物质的丰厚与信用卡金额的增加。这些不能代表面对生活的态度。如今渐渐知道,人与人的不同,是常态。你与他,你与她,与他们。任何一个均是独特的,又是太具普遍性以至于可以被人群淹没。二十岁后,意识到虽是批量化输出的产物,却要针对性格,平庸的不一致。纵使这平庸,挣扎在人间恨海,那么平凡渺小的不值一提,消失的迅疾不被发觉。
短暂的时间里,一个教会她成长自爱的男人,神秘消失,水过无痕。却也实属幸运。多少人想要在生命角落曾经有那样一个男人来过。在迷茫时,一个阅历强过她的,见识强于她的,生存之道亦强的男人,某些程度上说,比失去的男友好上许多许多。指导,搀扶,直至伤害远离。只是还隐隐贴近胸口。彼此强制无爱的状态延续到散场,也许是成年人最清洁无害的相处方式。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只能与你度过一段时间,甚至都用不上陪伴二字。 有一些人,你明确知道他们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带着历史气若游丝的痕迹,但笃定的是你们不会再见。 在他走后,总会加班后在快打烊的深夜来到一个面馆吃面。遇到来上海艰辛拼搏的年轻男孩,形成默契,与他合作,开餐厅。男孩也很好,和前一个性格不同。他虽然年轻,有些懵懂未开窍,但是开朗,爱笑。很认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时的女人,已经不需要为生活的负担吃力苦恼。只想得到一个珍惜自己的人。而男孩的暖,渐渐融化掉心结。
这样的他,戏剧性的在新年后女人愿意与她结婚的清晨因车祸终止。女人又似命定一般没有幸福的容身之地,辗转回到台北,直面当时的选择。过去的恋人已有家庭,她看着他,想象如果自己当初没有走,那个人是自己,又会是什么样子,他们会否幸福。倘若她只拥有家庭,是否甘愿。 最后一集。 编剧提供了另一视角。一部分从男主角看问题。推翻观众所有之前的假定。批判男主角不够责任感,劈腿过早放弃感情,无能不能使家人得到好的生活......简而言之,你会觉得,原来你的无奈,不是活该。我们所路经的一切一切,都是构筑勉力坚强起来的堡垒。理解,成为一个总命题。过这趟河,还有那座桥,远处的雪山。
照一般大结局的思路,这一集色调从沉郁色调变暖收尾。 妹妹在多年后终于认错,得以化解心结。他们拥有自己的房子。以为的男人出轨不是出轨,是惊喜。连婆婆的嘴脸也不再那么讨厌,可以忍受。 Plan B,终究没有接受Plan A,选择回归自己的人生。 Plan A也收到短信,去向未知的世界远方。走的越远,才能越无包袱。
其实有点对接不上前几集铺垫的窒息感。出入些许距离。尚能接受。如果前几集像现实般中庸,传达的讯息会大大降低。 不咸不淡,没有壮烈事迹,琐碎一件件真实小事流逝时光是实际存在着的渡过。要你放弃一切,去拣另一样,你真的毫不犹豫的舍得吗。无数个堆砌的可能性,失去与得到,到最尾,主角接受每一种既定结局。 每一种结局,都没有确切的满意。正如人生的质地,厚重难测。坚实踏上去,感受它。 相信这结局,是众多结局分叉中被挑拣出来小小的一部分。或许,没有多么成功,不过是上海忙碌上班族中一员。或许,去另一地继续自己的故事。或许,碰到另一个对她好,又命大的人相伴一生。又可能,跌跌撞撞终于决定抱紧自己终老。
每个大方向上的结局,细微差别,带来不同体会与人生态度。沉浮于人世,天赋、机遇、努力,至少要拥有一样吧。但一样很难令人立足。所以要求标准提升越来越高,压力接踵而至。 有的人,呈现出来的,永远是人月两团圆的一面。好像没有什么痛苦需要承受,一切都已安排好,只等待准确履行。把所有负面的正常的讯息,当成是不可触的洪水猛兽。但我不是。唯一的权利,是情绪起伏的权利。如果连它都失去,便没有什么是自己可控。虽然听起来有点悲哀。 我们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肉体凡胎,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小苦恼,有生老病死,有家事心事。不是飘着的。很难被盖戳定性。但偏偏每个人给每个人打上虚幻的标签。无形中抹杀掉隐藏流动性。 生而为人,与其它事物相异的,是感知的能力。情绪是外部不可见的身体一部分,主导喜怒哀乐,行为动机。得到快乐,也承受相应的痛苦悲伤。还有感知肉体的苍老病痛。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绕过的真相。
趟过时间之河的时候,读懂了什么。 读懂了有些怀着共同爱好想法的人,隔着时空,依旧各自孤独。 读懂了假意真心不必在意,感到寒冷。 读懂了世间冥冥中因果循环,非肉眼可见。 掉进戏剧编织的罗网,即食滑稽的,知性温润的,豪迈洒脱的,忧郁暴戾的,不知看见多少真真假假的梦境。从来得不到的最渴盼,不能圆的最负累。和书籍不同的是,眼睛经受的强烈感官刺激直接反映到大脑,不只停留在想象层面。能够为着忘掉暂时的不愉,滑进被窝,去过另一种假设的人生,多痛快淋漓。即使一时的欺骗自己,在毫无逻辑的剧情里打转,都甘愿。从内里窥探出人性的一点点轨迹,人生的无常。 好的演技,当下可遇不可求。正如一个电影里面讲到的,现在的大家都不再那么认真,你那么认真做什么。我们都是小虾米,只是跟着揾食而已。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导演,好的团队,好的剧本、摄影、创意。带来的体会只多不减。诚意是小部分,支撑在身后的是专业素养与行业责任。 需要轻松的可以放声大笑不经头脑思考的快感电影,逻辑不必经严密推敲只管戏虐戏剧效果的电影,脱离空虚,放低烦恼。 《门徒》前后,尔冬升点题的一句话是,“究竟人为什么要吸毒?直到昆哥和阿芬死后我才明白,吸毒是因为空虚。那么,究竟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 被麻醉吸食吞噬的,是逐渐下坠的痛觉神经,还是对生活弃绝的麻木不仁。 也需要提点起激越情怀的造梦电影,明知不可得而为之的大无畏。要揭露隐喻黑暗,生活化,奇幻华丽到眼花缭乱,繁华落尽苍凉席卷,历史画卷般壮阔,披露细微情感,关注少数群体。 听一首歌大多只需要四五分钟的时间,看完一部戏剧,抓得到它的内核,时间要花费几十倍。歌曲是一种片刻到达的情绪,戏剧是刻骨入心的。两者是不一样的好。
喜欢以上这一段话,是因为它透露的天地开阔。 不想掺杂什么女权主义等大命题,只是挣扎在生活中,略微退步或原地踏步的瓶颈期比比皆是,持有一点微弱的信念,是支撑的所在。明白既不能完全为爱疯魔失去立场,亦不能丢弃组成自我的产物。而价值观人生观这个东西,好难讲。除去善恶之分,都站在各人立场各自成立,不涉及对错。 短时间内快速微缩人生,是戏剧的张力所在。 照见的,是无数蚂蚁一样的人群缩影。
公众号: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