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丽上海(2004)

美丽上海(2004)

又名: Shanghai Story

导演: 彭小莲

编剧: 彭小莲

主演: 王祖贤 郑振瑶 冯远征 顾美华 娜仁花

类型: 剧情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4-06-11

片长: 109分钟 IMDb: tt0422738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母亲(郑振瑶饰)和父亲真诚相爱,在法租界的上个世纪 20 年代建造的豪华富丽的别墅里过着优越的生活。文革使父亲蒙冤而死,也使这个贵族家庭的四个孩子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大哥良浩(赵有亮饰),家庭问题,大学毕业被送到西北,完全被生活的磨难改变了。二姐静雯(顾美华饰),高中毕业,被发配去了贵州农村插队。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三弟阿荣(冯远征饰)从事着律师职业。但是,金钱的充裕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妻子惠娟矛盾一直令他在体面的生活之外倍感烦躁。小妹(王祖贤饰),文革结束时,去了美国。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情结,始终让她有一份不安全感……

演员:



影评:

  1.       “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怨恨是可以宽容的。”

                                             ―――影片台词

         莎士比亚说: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剧院,而我们则是这个剧院的演员。一个故事,浓缩了其它中国家庭可能有的故事,使我想起一句老人们常说的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在看别人的故事的同时,我们也是在看自己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一栋花园洋房中的一家上海人的故事。
        文革使父亲蒙冤而死,也使这个家庭的四个孩子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大哥,大学毕业被送到西北,完全被生活的磨难改变了。二姐静雯,高中毕业被发配去了农村插队,不幸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三弟阿荣从事着律师职业,但金钱的充裕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的家庭生活。小妹去了美国,但是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始终让她有一份不安。
        分散在各地的儿女们,因为母亲的病情,纷纷回到已经破败的家中。昔日的恩恩怨怨又重新浮现在眼前。
        影片里的四个兄妹,挣扎在爱与矛盾之中。亲情和矛盾一样真实,曾因为距离没能解决的问题这一次都被一一揭开……
        整个故事没有高潮,没有涟漪,犹如幽静的湖水平淡无奇。但有时候某些这样的平淡,某些这样的画面,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真实。以前看王祖贤的片子,总是觉得妖媚的气息多一些,扑朔迷离的眼神可以让你难以捉摸,在《美丽上海》这部片子里,王祖贤饰演的“小妹”,却将一个朴实的普通女性演艺得很到位。当她和母亲一起追忆那段往事时,当那痛苦的伤疤被揭示时,一切都在眼泪中释怀,就如母亲所说“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是怨恨是可以宽容的。”
        在片子里面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一句台词:“做事要摆场面,做人要讲体面,交朋友要讲情面~~” 大哥良浩说这是当年父亲教育他的,要想在上海滩混就得学会吃这“三碗面”,而我想这句话不只是上海管用,在整个中国也都有效用。
        后来母亲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商议房子的归属问题。大哥需要房子,想把孙女丹丹接到上海来接受教育。静雯也需要房子,她希望把这所房子留给女儿。矛盾的冲突在争论中在母亲的遗言中被解开。小妹和静雯去车站找抱着丹丹在雨天下奔走的大哥。而此刻阿容在父母的堂前轻轻的哭泣:
        “~~~~我们年纪都不小了,可是在你们面前我们还是被宠坏的孩子~~~总想说一些好听的话,可是一说出口,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把别人都伤害了。老是跟最亲的人吵架,也许我们爱得太深了,所以我们就在那里互相折磨对方~~~~”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台词。却蕴涵着某种意味。
        总的说来,整个是我喜欢的调调。
        静静的,犹如飘落的红叶。



     
  2. 《美丽上海》:似水流年中的华丽家族
    出品日期:2004年
    导演:彭小莲

    那是一个曾经华丽的家族,家中的几个儿女在似水流年中被冲散,有的献身西北,有的漂泊海外,有的进入了上流社会,有的依然在底层挣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一个风烛残年的优雅灵魂。她的轰然倒地使身在天涯海角的儿女重新聚在一起。
    那是一个任何时候都不放下尊严的家族。母亲的愿望是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父亲的遗嘱只是要求儿女做人要讲体面、情面和场面;大哥可以不要一分一毫遗产,却生怕忘了母亲留给他的一只怀表,因为那是家族精神的遗存;阿荣不停和兄妹争吵,却在父亲灵前责备自己吃香难看……即便家族没落了,家族的尊严也要屹立不倒。就像年迈的母亲,罹患重病时自然流露的气质风度也令人心折。她捍卫着家族的脸面,不惜给疼爱的外孙女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是一个沉缅于对往事的追忆的家族。如烟往事中有温馨明亮的片断,也有难以言说的伤痛。过去的日子意味着甜蜜。玉兰花开时,小妹玩过布袋娃娃;桂花飘香时,风情万种的母亲在舞会上出尽风头;普希金的雕像下,小妹吟诵过诗篇,也流过泪水。这些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找不到了。然而,如今的家族也不会再有背弃和伤害,不会再有流血和死亡。那些伤痕藏在家族的内心深处,虽然早已愈合,可一旦触碰,还会隐隐作痛。
    玉兰花又开了,桂花依旧飘香,花园洋房前落满了厚厚的黄叶,而母亲在某一天早晨,永远不再醒来。儿子手中的精致瓷器应声而落,正如母亲精致生命的落幕。
      在电影中,家族史和社会史达到了完美的融合,透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我们能看到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影片有着丰富的“剧前史”,下乡、出国、拆迁等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都被囊括其中。
      片中有流光溢彩的表演:郑振瑶的气派、冯远征表演中的地域特色、顾美华表演的朴素自然和浑然天成,都可圈可点。片中也有老到漂亮的摄影,在阁楼狭小的空间里竟也能拍出那么流畅的长镜头。还有两个令我难忘的场景:
      大哥即将登上西去的列车,静文和小妹冒雨从家中赶来,大哥的孙女叫着:“上海姑婆!美国姑婆!”摇摇晃晃地跑过去,雨中的大哥欣慰地笑着,老泪纵横。这平凡的送别场景被菊地闺介的音乐点缀得楚楚动人。
      结尾。静文独守冷清的洋房,抚摸着旧照片,在频频的打桩声中慨叹自己老了,旧时光留不住了。
      是啊,留不住了。似水流年中,亲情被瞬间定格;而华丽,总被雨打风吹去。
  3. 星期六,看到家门口的碟韵,有贴了这张片子的海报。老板娘说,过两天来问吧,快到了。

    想起来,是在去年6月的电影节上看这部片子的。

    那届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是《茉莉花开》,《美丽上海》并没有如预期的成为最佳导演,只有顾美华拿了个最佳女主角。

    那次影展前,对《美丽上海》原本没有特殊的期待。也不怎么知道彭晓莲,只是在《茶马古道》的见面会上见了她,用朗朗的北方话向老同学田壮壮提问。

    看完《美丽上海》,我能感觉到,多少在坐的上海人躲在黑暗里流了泪,在散场亮灯前,眼泪干了,他们像戏中人一样做回上海人的体面。挣扎是骨子里的,场面上终归是平和,那是上海文明里的合情合理。

    会后有记者提问彭晓莲说你电影里反映的故事和如今的电影消费群体究竟有没有共鸣,他们大概都不会体会吧,更多记者的提问围绕王祖贤能不能拿金爵奖最佳女主角。

    彭晓莲重复回答这大多数问题的时候依旧耐心,期间,有白发的老人,有中年的外国女观众,也有年轻人,表示喜欢这部电影。他们的方式很普通,就是那样紧紧的握一下彭晓莲的手。

    握一下,又放开。

    更多观众,在散场的那一刻离去,他们并没有留心到身边这样一位朗朗气质的女导演。

    流失的华年,不返的青春,一生纠缠的骨肉亲情与无法偿还的亏欠……埋在黑暗里的那颗泪,留给那些来不及缅怀却竟已老去的岁月。

    9月,彭小莲和她的《美丽上海》,一举获得最佳影片、导演、金鸡影后及最佳男配角4个大奖。在广播里听到那个消息的时候,我卧病在家,眼睛蒙着纱布。

    两个月后,我约彭小莲在美影厂的长廊吧里喝下午茶。和周围的环境一样,她显得有一点困倦。那不是电影里的彭小莲,也不是文学和父母传记背后的彭小莲。她散漫地把脚横在邻座的竹椅子上,时而,双手用力搓着面颊,说话并不大声。只是一两次,能看到如《美丽上海》一样,埋藏在深处的一点真相,说到杜拉的《广岛之恋》,以及《静静的顿河》。

    我问她下一步电影的计划,她笑一笑说,还没有看见钱在哪里呢,哪里有电影。
  4. 我一直想拍这样一个家庭的故事,没想到已经有人拍的这么生动。
    不过稍微一查,原来彭小莲对这类故事是最有话可讲的。

    我有这样的感受来自于我发现一个家族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非常微妙的团体。
    以前有人将一个大学班级比喻成一个动物园,对我来讲一个家庭更是。而这个动物园里的动物,本是同根生,却随着时代和性格的影响,走出全然不同的个体命运。
    尤其是我们父辈这一代,基本都有少则四五个兄弟姐妹。从老大到最小的一个,每一个人如今的工作事业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一个人的家庭,婚姻幸福的,不幸的,离婚的,孩子有出息的,成绩差的...彼此间的差异是很微妙的。尤其是当爷爷辈还在世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家族团聚的时候,彼此间的利益关系,亲情关系,有爱有恨,很多场面上,人与人之间话里有话,很多私下的交流中,亲人间的承诺与倾诉,虚情假意或者坦露心迹...都耐人琢磨,耐人寻味。是很人性的东西。
    尤其是,当这样一个家族,还依旧有老人在世,德高望重;还出现了小孩子,童真纯洁。那么,这样一家子的人,真是可以有无数的故事会发生,无数的人情味会自然而然流露。

    更重要的是,一个家族就是一部活历史。父母辈大多是六十年代的人,是文革后高考恢复的第一代,爷爷辈多是三四年代的人,简直经历了中国民国以来各种动荡的历史。从很小的时候即使日本侵略的战乱,到新中国,到大饥荒,经历文革......一个家族就是一部百年历史。有一个专业叫做口述历史,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历史存在于每一个经历过时代的个体命运中,而不是官方文件和教科书上,甚至消匿于网络中。我还记得母亲跟我讲过爷爷曾经被征去当兵,一去不复返,所以这么多年来奶奶一个人拉扯大四个孩子;我还记得,外婆在世时曾随口念起的童谣,和那些充满幽默与智慧的歇后语,口头禅......这些只属于那个地方,那个年代的东西,有时候被当事人刻意淡忘了,被当下的人们忽略了。说起来,都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啊!

    昨日查找彭小莲的访谈文字,感受到她的母亲带来的影响。这种植入在基因里的人生信条真是前卫而宝贵:人生最重要的是 真实和自由的思想。

    所谓的成功是很主观的体验/感受。当你的生活和你做的事是感到安心和快乐的,那就是吧。

    无论是妥协与否,每一个选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承担一个选择的后果本身就不容易。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进入影视产业的导演,彭小莲却拒绝了这么多新时代的机会,坚持着自由的表达,真是坚持的,勇敢的,自由的人啊!在《美丽上海》中,总共也就100分钟的影像,最将近末端位置,有整整十分钟的时间,去表现母女之间的这场对话戏,简单的正反打,没有摄影上的变化,所有其他的影像的元素都乖乖的为母亲的这次讲述,女儿的这次感悟的表演服务。这么单调的一场戏,确实全片最为动人的一处!导演终于通过一个家族的故事,讲出对一段历史要讲的话,让整个家族漂流在时代的洪流里,一下子变得重大而不平凡。

    选择了电影专业之后,我一直不知道,我想要追求的电影应是怎样一个存在。但每每看到这样的片子,他们不炫技巧,不比划段子,就是踏踏实实讲述几个人物,讲述一个观点,然后久久的,久久的,回味在内心里。有时候,很多年了,我还在回味那个味道,比如许鞍华的《桃姐》和《天水围的日与夜》,比如前段时间看的严浩的《似水流年》,比如杨德昌的《一一》,我想这个名单上还多了《美丽上海》这样一部片子。

    彭小莲是给我们这种边缘观影口味的人的希望,希望她还有更多的作品面世,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自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