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太平洋的奇迹 太平洋の奇跡-フォックスと呼ばれた男(2011)

太平洋的奇迹 太平洋の奇跡-フォックスと呼ばれた男(2011)

又名: Oba: The Last Samurai

导演: 赛林·葛拉克 平山秀幸

编剧: Don Jones 赛林·葛拉克 Gregory Marquette 西冈琢也

主演: 竹野内丰 唐泽寿明 冈田义德 井上真央 高良健吾 高岡蒼甫 山田孝之

类型: 剧情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1-02-11(日本)

片长: 128分钟 IMDb: tt1666800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4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远在南洋的塞班岛迎来了最为残酷的时刻。美国7万大军登陆小岛,以压倒性的优势摧毁了日军的防守。败局已定,日本军官下令全岛军民“玉碎”效忠天皇,美丽的塞班岛瞬时成为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陆军步兵第18连队的大尉大场荣(竹野内豊 饰)率领2000名战士向美军发起自杀式攻击,一番肉搏之后两败俱伤。大场侥幸逃生,遇到堀内今朝松(唐沢寿明 饰)、木谷敏男(山田孝之 饰)等其他部队的残余同志。适值此时,“生存”的信念占据大场的内心,他决定保护幸存的军民直到战争最后……

演员:



影评:

  1.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呢?
    1、日本人还是歌颂和崇尚忠勇的。电影的价值观是日式的美国价值观。美国价值观的那部分是描写人性,日军的绝望与恐惧及愚蠢无谓的进攻都是很美国化的表达,所有这些让我们想起另一部美国人拍的电影《硫磺岛家书》,基本上如出一辙。而另一部分日式的则是歌颂日本人的忠勇,概而言之就是决不妥协,坚持到底和保持荣誉感。如果用我们从小到大被培养起来的“爱国主义”思维来看待的话,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赞美顽固的军国主义死硬派份子”。
    2、对于二战,日本人真没把中国当做对手。基本日本拍的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都是跟美国打的,以中国战场为背景的我还一部都没看过。这里面大概有两个心理因素,一个是他们认为日本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不是中国。另一个则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更像受害者,或者至少这是两强相争。而在中国战场上日本的侵略者角色无法规避。
    3、影片对于日本军队是有批判也有保护的,这其中保护的成分更多,和许多日本拍的此类题材一样,影片刻意规避了战争的起因,但宣扬的是反战。而虽然导演的立场基本中立,但日本更像是受害者的偏袒是很容易看出的。影片中的大场荣大尉既关心士兵又照顾百姓,这其实是基本不可能的。日本昭和后的军国主义洗脑跟文革洗脑其实差不多,士兵入伍后就要挨揍,目的就是消除自我意识。所以军队中的冷漠不仅仅是针对敌方的也同样针对己方的士兵和平民。这种美式的人性化表达其实很难适用于日军。
    4、影片没有刻意丑化敌人。这一点让它与中国所有的同类题材电影拉开了距离,至今我还没看到过一部不丑化日军的中国影视作品。日本导演描述的美军和我们看惯了的美国二战电影中的美军完全一样,无差距。但是影片对于日军的美化却很不合情理,特别影片结尾大场荣大尉领着47名日本兵着装整齐扛着枪唱着歌齐步走的去美国营地投降,这场景可能吗?美军对于这些死硬分子难道真的这样高容忍度?这是最大的败笔。
  2. 大多时候我为看中国某些二流电视剧电影刻画的丑陋日本人形象感到耻辱,其他的都是后话。看中国的战争片等经常让你泪流满面不知道要宣扬的战争场面还是精神还是感情,导演基本上都融入进去了,全剧跟战争一样异常混乱。看美国的战争片,看到最后你总是不明真相地为美国人而自信自豪,如果加上中国人的话你都能把那种自信自豪说出来,好吧我扯了。

    这部片子很平常,只是一个国家在宣扬自己现有和曾有的民族精神所做的电影,里边讲的都是战争年代军人、平民要做的选择和自己的精神正否的一些东西。我想说的是大部分的日本拍摄的电影、电视剧都要比中国的电影、电视剧要优秀、要真实、要渗透人心的。下边是我自己看这部电影的一些感想,心里憋着不写出来难受,看到的有异议的同学还望不要直接攻击我,淡然淡然地看就好:

    总攻之前接连的几次枪声,彰显了樱武帝国军人的精神,如果因为自己而拖累团体、如果因为自己的怯懦而无法和团体一起、如果因为自己的缺陷无法跟上团队,那么他们也不会选择留下来,没有活着认输的帝国军人。

    “做好死得准备是必要的,但不是为了死而去战斗,是为了胜利而去战斗”前者是愤青在后方舌战的东西,后者是前方浴血的目的,突然想骂某些无知的愤青,没有战争的时候管好你的嘴巴,别动不动就要让你的同胞去送命,有战争的时候别投敌,你苟且偷生别尿裤子就好。战争是要死人的,不过死的不是你、不是你的亲人,你在计算着武器威力和伤亡人数最好算上你,另外,除了你的同胞外没有人会为你这种二货流血的,换句话说,祖国的强大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天想把和平推向混乱的人,死亡率比平常人高得多。战争不是为了激情,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争夺胜利。

    长官读完昭告大喊“天皇陛下万岁”然后切腹接着后边士官往脑袋上补上一枪太给力了,这是忠君啊,就算知道了被自己的主人抛弃也一如既往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比起中国拍的某些电影、宣传的某些人物故事要真实多了,狼牙山之流多是个例,比起人家整个民族的精神,同一时期民族的意识差异如此之大,就算将来有人为了生存、为了利益而被判中国那咱也是能够接受的啊,嘛,中国人就这样,作为一个中国人压力很大。

    蓝色胜利的突袭,最后一个日本人是拿着“长久武运”的旗帜倒下的,镜头特意放慢了一下,我不知道日文里面这四个意思是不是和中文的一样,一个尚武的国家在经过一系列的崛起扩张然后赌着国运跟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开战,可惜运气不长久,实力还是压倒运气,算得上是毁灭了这个民族的运气?再说吧

    “还是叫我青野吧,能叫我以前名字的人。都已经死光了。”...“我已经杀了三十一个个,一天杀十个,只要一周就够了。”...“我要把他们杀光”。亲人、战友、同胞,在自己的眼前被杀死,自己战败逃亡甚至沦为奴,人的情绪会在极端的条件下失去控制,面对战争,面对自己失去一切,这是一种。很敬佩那些自己不是军人而在敌人面前不低头而誓死要复仇的人,这是骨气,尽管你可以说这是不要命、不理智——在其他人都被俘虏,或者是战火已经烧到眼前的时候。绝境之下,能够支撑着生命的灵魂的除了灵魂还有什么?还有依恋,对亲人的依恋、对爱人的依恋、对世界的依恋,然后战争也毁灭掉了他们,没有了依恋该怎么在这种无助的逆境中生存?不错,你还有愤怒!战争区分着正义和非正义,但是仇恨是来源于失去亲人的痛苦,它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但是战争并不是你仇恨的来源。所以呢,当我们活不下去的时候,当我们怯懦发抖得走不动的时候,当我们疲倦得张不开眼的时候,愤怒吧!把给你造成这一切的人都毁灭掉——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心智和能力去面对更多逆境,否则,年轻的人们,年老的人们,新生的人们,还是期待的有一日复一日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个民族的女性都是这样,当她们深爱着、思念着、依靠着自己的男人的时候,别人对她丈夫的一个赞扬会博得这些女性如此多的亲切感。不论是母亲、妻子还是自己的女儿,当她们发现自己的儿子、丈夫、父亲在别人看来是如此强大、智慧的时候,她们会无比的自豪,自豪到对对方放松自己的防备。这是不是一种天性?作为男人是应该要高兴,因为有着站在背后支持着自己的女人如此地信任着自己和自己也能如此有魄力地照顾着她们,这该是多伟大的事情。可惜,电影和现实的某些黑暗的东西叫人难过,有的时候这种心理却往往被人——敌人抓住,从自己亲人的口中了解到自己的弱点和秘密,然后一败涂地。这种方法多下贱呐,不是在战术上进攻,而是从亲情中嵌套,不可恶么?——这是我从春子那个女人身上看到的某些东西。

    天皇宣布日本战败,他拿着看着相片,握着刺刀,准备自杀。后来,刀从手中滑落了,他没有选择死,他选择拿着相片,他哭了,那个日本士兵。不是说他没有军国武士的魂,不敢去面对死亡,而是因为面对死亡的勇气的来源没了,自己效忠的人宣布自己失败了,于是他的信仰崩塌了,自杀的动力源没了。担心自己的家人是否能在战乱中存活,又害怕将来再也不能遇见,生与死,这错乱的世界还有什么能够让他信仰?责任呢?忠义呢?都没有了,战争就是在摧毁,创造都是在战争活着的人之后做的事了——除了为了战争而战争的创造。要有信仰哦,光是利益的争夺是无法让下层的人民支撑太久的。For love,forever.

    “面向前方,为明天而活着,这是我们的职责。”当一个国家已经失败到难以言表的时候,作为战败者,如果再尊严和死亡中选择,尊严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么。在那个已经破败掉的世界,活着就是最大尊严,要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留下种子,战火之后的职责已经不是死斗,那时候的人确实没有低着头,但是他们跪着,跪着生存就是为了当他们再一次站起来的时候能把天给顶起来。生命是很宝贵的,当你要维护的东西已经被别人破坏掉得时候,别失掉了自己,还有生命,就还能拿回自己原来的东西。

    回归片名《太平洋の奇迹》,算得上是自己的想法了:当你的信仰崩塌时,选择死亡需要勇气,而要选择放掉原有的尊严活下去,这番勇气就能算是奇迹了么?然。

    全剧最后的音乐很震撼,自己很喜欢看日本的电影,因为在里面能看到纯粹的中华文化的影子,能看到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能看到过去和现在整个亚洲的变化,能从更多的细节中体会到剧作者要给我们表达的东西。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了,真实不矫揉造作,不走极度华丽,能够打动你的心灵,有的时候日本人在描述过去,可是也一样能让你看到现在和将来。先这样吧,希望你们也能看看。

    原帖:
  3.        1944年6月,美国以7万人的兵力包围了日本海军司令部所在地塞班岛,在这仅有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国人三周内投下50万枚炸弹,使塞班成为汪洋中一片火海。经过三个星期的激战,日军弹尽粮绝,日军便将当地居民的所有粮食和牲畜都掠去,当地土著人只好采野果树皮吃,后来甚至发展到割死人肉吃。塞班岛北部有个山洞叫蓝光洞,洞中有水,水深约10米处有洞与海水贯通。一土著人不堪饥饿,潜水入洞出海捕鱼以充饥,不料被美军抓获。美军审问得知有“入岛暗道”,便给他吃好吃饱,让其带美军从洞中潜入。据说,美军一夜就从该洞潜入3000多人,然后探明日军的炮火位置、堡垒位置以及指挥据点所在,发电报回海上指挥所,随之而来是空中、海上的火炮对准日军的要害部位狂轰滥炸,打得日军晕头转向。当时的日军指挥官是南云中一中将,知道这座孤岛再也守不住了,便命令部下全部“殉职”。当时岛上仅剩1000多名官兵、100多名家属和100多名女子中学的学生。

           1944年7月7日,南云中一命令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押着妇女、老人、孩子向岛北端高30米的石崖走去,到了崖边举行“殉难仪式”。孩子们开始不知“殉难”是什么意思,可妇女们哭了,老人哭了。仪式后,几十个孩子排在第一排,妇女和老人排第二排,端枪的日军在第三排,一步步向石岸走。到了岸石边缘,孩子们探身一看,连连后退。许多孩子哭着抱住大人的腿,喊着“我不跳海,我不死”。这时队伍乱了,大人孩子抱成一堆,哭声喊声盖过巨浪的涛声。日军课长举着军刀喊着“挺刀上前”,这时抱着孩子的妇女返身向课长跪着求饶,希望让大人死,留下孩子。课长过来夺过一个妇女的三岁孩子,向岩边跑几步,双手高高举起孩子,口喊“天皇万岁”,就把孩子扔向大海。妇女一时呆在那里像铁柱似的,面向吞噬孩子的大海,过了一会儿,她口里也喃喃地喊着“万岁,万岁———”声音从小到大,跑动的步履踉踉跄跄,接着大喊一声“万岁”就扑向大海。这时,妇女、老人都不哭了,孩子也吓坏了。继而,妇女老人在刺刀的威逼之下,抱着自己的孩子,机械地喊着“万岁”跳下山崖,坠入大海。从此,这个无名的石崖就有了名字———“万岁崖”。

       日军逼着家属跳崖的第二天,南云中一又发布了第二道命令,所有军人都要殉职,向天皇效忠。先是全体集合,向天皇宣誓。接着命令1000多名军士上山。随后是塞班女子中学的校长带着100多名学生上山。上得山来,校长向学生们讲话,“将士们浴血奋战,完成了天皇交给的使命,他们就要殉职效忠了,我们女子中学的学生面临着要被美国兵侮辱的危险,不如将你们美丽的身体献给为天皇效忠的大和民族英雄们,以表慰安……”校长的话还没说完,那些如狼似虎的日军官兵们就蜂拥过来抢夺学生……

          7月10日,美军打扫战场,发现崖下有1053具日军尸体,还有107具少女的尸体,少女们都一丝不挂,可那个女校的校长衣服却很整洁。在山崖下的司令部里,南云中一已剖腹自杀。
  4. 先不谈主旨与精神
    仅作为电影来说是一部非常低劣的作品

    首先,主人公目的非常不明确,从最初的想要取得战争胜利尽可能消灭敌人,到后来的所谓保护民众,再到后来的如何体面的投降
    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塑造主人公这个人物而言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这条思想变化的线条包含了太多的讽刺意味,不利于传达导演希望将主野内丰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这样一个目的(这里姑且认为他有这个意图)
    因为主角等于是在不断让步,从一个荣誉感很强的军人慢慢演变为一个只求体面投降的蹩脚小丑

    其次本片细节设计非常失败,主角一行人可以非常随意的进出美军的看护所,更可以联系内应从其中偷运补给物资,非常不合理,因为主角一行人拒绝投降有个前提,就是他们大多认为美军看护所存在孽代囚犯甚至杀害平民的行为,而现在他们可以很顺畅的沟通,可见真相早已大白,那么主角一行人的行为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立足点,目的仅仅是变成了碍于面子,不想投降,更可笑的是,他们的行为使得很多人都遭到死亡的结局。还有就是,女护士这个角色非常怪异,这个角色是作为主人工思想转变的一个引子,但是她身上处处显示出不合理的表现,虽然当初她憎恨美国人可以说有一定的基础,但她之后想杀更多美国人,很明显是心理走向了扭曲,更可笑的是,这样一个扭曲的女孩,在进入美看护所后,立刻就放下杀人的念头,做了个顺民,所以说这个角色身上的情节设计让人无法理解,此外,最后得受降仪式被刻意渲染,虽然作为全片的高潮,可以理解,首先列队军歌就有些做作,其次竹野在美军面前张牙舞爪挥舞日本军刀后再双手递上,显得更加做作,甚至叫人作呕,如果设计成竹野比较谦卑得递上军刀会比较合适一些,也更符合人物性格,甚至最后竹野自己也说,自己是个失败者,我相信这句话出自原作,说明原作中作者希望反映主角的这种矛盾心理,而电影没有表达出来,仅仅是做了军人武勇的简单宣扬。

       还有,全片最的败笔可以说就是完全没有把这些军人拍摄成值得敬佩的勇士,全片都贯穿着他们如何求生,以及如何苦苦坚持,在听到可以投降以后,各个泪留满面,不禁让人觉得,是否竹野逼迫他们不许投降。而主人公,其实早就已经在考虑以何种更体面的方式投降罢了,所以硬要说的话,除了最后那个还没有投降的副官可以称得上是武士,其他人都只是碍于面子不想投降或者上司胁迫无法投降的可怜虫罢了。

        最后想说说投降的问题,个人觉得作为武士道而言,无论如何投降都是耻辱的,主角他们并不会因为坚持时间比较长最后在上司的命令下投降就抵消这份耻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有无数切腹军官,甚至还有进行神风攻击的飞行员们,如果主角他们可以称为奇迹,上述的就不知道该置于何种位置了,因此本片最终演变为一个讽刺及笑料,当然,虽然不知道历史上是如何,但本片中被刻意渲染的投降仪式也深刻反映了日本人对于比自己强的对手缺乏足够的敬意,明明是失败者,却硬要装得比胜利者更耀武扬威,相当得虚伪,如果现今的日本民族已是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他们再也无法创造明治时代的光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