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蝴蝶春梦 The Collector(1965)

蝴蝶春梦 The Collector(1965)

又名: 收藏家 / The Butterfly Collector

导演: 威廉·惠勒

编剧: 斯坦利·曼 约翰·科恩

主演: 特伦斯·斯坦普 萨曼莎·艾加 莫娜·沃什伯恩 莫里斯·达利莫尔

类型: 剧情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美国

上映日期: 1965-06-17

片长: 119 分钟 IMDb: tt0059043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弗雷迪(特伦斯·斯坦普 Terence Stamp 饰)是一位个性非常孤僻的青年,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收集和制作蝴蝶标本。弗雷迪深深的爱慕着美丽温柔的米兰达(萨曼莎·艾加 Samantha Eggar 饰),但他选择将这份感情深深的埋藏在心底。

演员:



影评:

  1. 起初看到男主温柔如水风度翩翩,我以为这是个痴汉与斯德哥尔摩女神的禁室培欲故事;当男女主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毕加索而争论,我以为这是阶级与思想壁垒隔绝爱情的悲剧;直到结局我方才醒悟,原来这只是一个性无能收集癖的一条犯罪记录。我以为威廉惠勒到终章才一举击碎我的意淫与同情,其实封闭诡谲的环境和紧张漫长的室内二人对手戏早已做好铺垫;我以为囚禁女神爱而不得的男主是弱者,导演却早已用片头那只落网的蝴蝶给出答案。蝴蝶春梦是被欺骗了的观众的美梦,收藏家才是梦碎后的真相。全才威廉惠勒可以拍爱情喜剧,可以拍史诗巨作,而这场病态压抑的春梦是我的最爱。

  2.    假如是先看符傲思的原著再看電影,平心而論並非改編完美,電影只將外在情節拍了出來,2個主角內在的心路歷程影片並沒辦法完整呈現(影片只從男主角的觀點出發),這是符傲思的原著之所以精彩的原因;但是這部電影也有原著所缺乏的懸疑驚悚,如果沒看過書,會被威廉惠勒營造的氣氛深深吸引,目不轉睛看到最後。
        總而言之,The Collector的小說和電影具有互補的效果,都推薦大家欣賞。
        2位演員的表現出色,尤其男主角Terence Stamp,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是60年代搖擺英倫的icon之一。這部片是威廉惠勒少見的異色作品,雖然沒在奧斯卡拿下什麼重要獎項,不過很罕見的(同一部片)囊括當屆坎城影展的影帝和影后。

        (註:很多人將之評為"禁室培欲",非常詭異,會誤導人以為這是一部變態日本AV片 !這部1965年的老片,用「禁室培欲」來形容,不如說它是部「探討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絕望及恐懼」的電影還比較貼切,雖然...........字數較多!以上純屬個人淺見。)
  3.    影片场景集中在密室,叙述缓慢,然而119分钟依然引得人目不转睛。男主是个自闭的蝴蝶收集爱好者。在中了巨额奖金之后,他买了一幢偏僻的乡间别墅,成功劫持一心仪女人,将其收藏在地下室内。密室如同山洞,却媲美怀旧版星级酒店,还有男主精心准备的餐点定时送上。他认真地告诉女人,抵抗是无效的,他只希望和她说话,增进了解。神情真挚如同孩童。除了剥夺对方自由之外,他十分绅士地满足她任何生活需要,不作侵犯之想。过完了协议的4周,女人依然没有被释放,理由是,她并没有试图理解他。对于他来说,理解就是自愿服从,只要她还怀有对自由的向往,便是不够真心。捉了蝴蝶还要它老实地躺在剪贴本里,是十分孩子气的行为。但这同时也具备了作为连环杀手的前提:他向受害者施加自身的愿望,又因这种愿望的不可实现而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他将不可实现的原因归结于别人,也因此不可能被满足。这种连环性加上他的细心冷静和孩童般的一意孤行,女人的结局可想而知。
        收集蝴蝶的爱好是他性格扭曲的开始,他追求的是蝴蝶静止的美,而它的自由和生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当收集物某一天变成人类,他就成了死亡收藏家。
  4. 心理惊悚类型的电影现代看来并不是很少见的题材,但是在制造悬疑气氛和情节突变上,现代还是有很多此类型的电影缺少一个高明的剧本,以及一个技巧出众的导演。从制造悬念的意义上来说,【收藏家】其实远没有比早它几年诞生的【偷窥狂】和【惊魂记】表现得更加出众。在剧情设定上,【收藏家】比另外两者甚至弱化了很多,但是从主题上来看,【收藏家】所要探讨的和另外两者其实是不太一样的。即是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部心理分析类型的电影。

    电影开头点出男主人公弗莱迪是一个爱好蝴蝶标本的收藏家,管风琴配乐让人联想起巴赫的古典乐,刚刚留下一丝神圣感和身心净化感,画面就转为他在偏僻郊区买的一幢洋房。这时主人公才有了台词,用近乎是心满意足的语气,开始讲述他跟踪并绑架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米兰达的事迹。

    表面看来会让人误会是一个“禁室培欲”类型的故事,但是弗莱迪并不打算冒犯他的客人,大多数时候他好像只是个送饭的。在他眼里,米兰达是一个浑身散发光芒的天使,走到哪里都讨人喜欢,一举一动皆为美。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留恋和着迷,表示不会逾矩,对于绑架一事的解释,他的目的单纯只是为了给米兰达那样遥远却美好的女孩制造一个了解他喜欢他的机会。

    这样的解释,已经说明了所有问题,可是米兰达的态度却表明这样也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从她被绑来到最后病逝,她都没有放弃过要逃离的想法。而了解弗莱迪,可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最困难的事,同样也是对于观众来讲最困难的事,是理解弗莱迪。

    影片当中有这样两个片段。第一个是弗莱迪带米兰达到他的收藏室去看他收藏的蝴蝶,他拥有最全面最稀有的收藏品。蝴蝶标本都是从捕捉活物变成死物这一过程来实现。两个人都从中看到了美,不同的是,弗莱迪将蝴蝶做成标本是静止的、丧失生机活力的美,米兰达却指责他很残忍,为了要时时看到美杀死了这么多的蝴蝶。就像她企图放走的蝴蝶被弗莱迪制止了一样,她几次三番想要逃脱也都没有成功。这是一次二者价值观不同的一次正面交锋。另一个片段是关于一本书--《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米兰达非常喜欢这本书,然而弗莱迪直言他无法理解书里主人公上最好的学校,有很棒的父母,什么问题也没有为何行为举止那样叛逆,这是很违背常规的。他询问米兰达喜欢这本书里主人公的什么地方,米兰达说欣赏主人公是真实的人,像现实生活里的每一个人。这是很奇怪很值得玩味的地方。这本书原著的主人公是一个在现实生活里屡屡碰壁,对自我价值感到困惑不解的人。实际上,这个人无法融入他所到之处的情感对弗莱迪而言应该是不难理解的,或者说似曾相识的。反而是米兰达这样一个走到哪都讨人喜欢的姑娘好像很有共鸣。这又是一次价值观的冲击。接着弗莱迪干脆抨击毕加索,借此抒发自己压抑已久的情绪,他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在米兰达的世界里成为一个常驻客,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这里又一次企图使这次绑架“合理化”。从这个片段分析可以得出这么几个结论:他们之间的距离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性格截然不同,几次沟通都是以争辩和怨气结束,可以看出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另一点,是来自于弗莱迪本人的心理问题,当然,电影本身也是心理惊悚题材,男主人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极度自卑和极端占有欲导致的心理扭曲,最终果然发生了悲剧。

    本片由约翰福尔斯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威廉惠勒是一个集大成者的大家,拍片类型涉猎广泛,多种题材都能很好得驾驭。【收藏家】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异色。虽然电影的镜头语言受限,没能很好还原小说的深度,但在惊悚氛围营造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女主角一直紧张惶恐的眼神,还有难以置信的表情,和男主诡异冷静的神色,再加上管风琴配乐的神秘感,逐步建立起一层令人心慌的恐惧窒息。高潮部分米兰达在雨中打伤弗莱迪做最后一次绝望的努力,被头破血流的弗莱迪强行按倒在雨地中拖行,更是叫人触目惊心。雨声,尖叫声,哭喊声,此时没有加上任何配乐,冷的人毛骨悚然,脑子里一根弦紧绷,被镜头拉扯弹拨,随时可能断裂崩坏。这一幕的处理非常刺激。二人为本片贡献的表演双双获得了当年的戛纳影帝和影后。

    电影涉及到心理范围,借由心理问题延展放大的是一个现实问题,社会分层,文化知识背景不同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是一个很无奈的命题。不被某个世界所接纳的困顿,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无力的体会,惠勒很好得抓住了这个感觉,选角方面很是制造了悬念,男主这样一个英俊、有礼、敏感、害羞的人,好几次几乎就要同情他,就马上被他扭曲的意识击退。在这部电影里,心理探索只是表象,没有触及深层,但是,同样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很不错的心理惊悚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