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不错、值得一看的作品,但里面有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的情节。其次我是周冬雨的影迷,虽然会有批评但主要还是在夸她。
第54届金马帝后,两个最容易获得观众信任的演员。在让我相信她放弃行骗求死,准备踏实留下来过日子的时候,她穿着婚纱从医院消失;在让我相信他不再执着于孩子只为完成看护义务的时候,他对一具无意识身体的完全控制又让我感到一丝寒意(后面展开写写这点)。 他没骗她,她也没骗他,是两个人一起骗我。
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传递了一种不够痛的痛,不够振奋的振奋。两位演员的表演值四星,但片子本身不够四星。常娟身上的笔墨太少,少到观众没法理解她的骗局,也没法共情她的自毁。刻画善良忠厚孝顺宽容的中年男倒是很努力。或许创作者们应该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叙述是深刻的,是让不露脸的管教交代一切还是让常娟自己演一遍?我期望看到的不是管教轻飘飘几句话配上几个剪辑闪回就带过常娟的过往。我期待看到周冬雨自己的演绎,甚至也不需要童年小演员,我想看到凶手出狱后在暗处咬牙落泪的常娟,想看到杀死王芳如释重负的、颤抖着笑的常娟,还想看知道自己杀错人后凝视着沾血球鞋的常娟。这样我才能理解她的自毁和不甘。这样才是周冬雨应该贡献的表演。
解释一下开头一段说的“对一具没意识的身体的完全控制”。这是我5.17影片正式上映二刷时的一个新感受。常娟如果健康是不会选择和老秦一起生活的,至少“和老秦的活”这个选项没有比得过“跳进河里死”。因此表面上看是老秦没有放弃抢救给了常娟生的机会,但这与常娟的意愿相反,救起一个一心求死的人不见得是什么高尚事儿。我相信她不会想要自己不爱的人如此亲密的照顾和所谓的陪伴,更不会愿意没有尊严地苟活。
导演的镜头也是有问题的,植物人之后的桥段把常娟完全“宠物化”了。他照顾常娟哄人发出的声音和喂猫的时候一模一样,从养猫变成养常娟,也是我上文所说的寒意的来源。也有可能是因为镜头实在太太太太恋童了,我感受不到老秦照顾常娟的亲情,而是他把她变成了一个为了让自己有事可做的宠物,一个代表自己在好好做人的精神图腾。这一阶段的老秦对情感是麻木的,他出于愧疚一直都在追求父母的愿望,成家立业是,结婚生子更是,他在按着好儿子模板来塑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会努力维持自己有老婆好好工作的生活状态,会在爸妈墓前美化自己现在的生活。
一是常娟第一次坐上老秦的电瓶车后座,俩人从油菜花田中穿过的时候。大全景的镜头配上琐碎的聊天,两个人的羁绊就此展开,特别特别美。
二是老秦推着常娟的轮椅上楼,伞被风掀开的一瞬间,也是常娟变成植物人后露的第一个正脸。雨天背人抱人都是很老套的桥段,但常娟的脸突然出现在屏幕上时是很震撼的。说不清楚,有大难不死的生命力,也有大难怎么没死的不甘心,甚至是对生活捉弄小人物的咒骂。
国立导演一再强调的体验生活和植物人类型的选择上,我认为还是以作品为中心,不要看她做了什么,要看她做的这件事为成片贡献了什么。比如电影的最后一幕,漫天的烟花下,常娟抽搐的嘴角逐渐平静,跳动的眼神逐渐对焦。作为宣传点来讲,这比她去几个医院看过多少个植物人患者有说服力多了。
国立导演对电影后半段的解读:老秦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寻根的人。生病后的常娟变成了他的“事”,也变成了他的“根”。但我觉得可怕,是一种女观众更能共情到的可怕。
另外想说的一点是,宣发的时候比较多的争议在于“想象不到她俩演情侣” “太不配了”。我本着原著就是这样的年龄差和人物关系去看,看到油菜花田自拍那一段竟然觉得很配很欣慰——受尽了苦的人选择再相信这个b世界一次,本身就很感人,这种感动是能够跨越传统意义上年龄、性别的障碍的。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少见多怪,多见少怪,很能够考验一个人的包容性和偏见。比如你见到一女两男在屏幕上手拉手是先想到threesome还是她们心底的隐痛,看到24岁的常娟在油菜花田里亲了老秦一口是先想到老少配还是为老秦第一次感受到爱的笑容动容。
冬雨说常娟是她演过最绝望的角色,我几乎是一瞬间想到陈念和娜娜,但最后还是常娟的绝望占了上风:她抱着婚纱含着泪笑的时候,属于这个人物的高光时刻也如期而至。
冬雨一如既往的好,我很爱她。她是有天赋的体验派演员,能在角色中融入本色的魅力,脆弱和不完美。一颦一笑里看不到学院派的套路,因此她的伤痛总是能以一种半真半假的方式把人带入其中,而后她抽身,留你一个人在情绪里。之前看到一个影评人说“演戏不怕真的也不怕假的,就怕假里混着真的,这就是周冬雨的表演。”我完全同意。
如果你觉得周冬雨这次的表演有突破的话,这还只是2021年拍摄的作品,我相信现在的她会更好。虽然去年到今年几个新片整体反响都不尽人意,但除了《热搜》之外我还都挺喜欢的,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国产电影罕见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演员她无疑是勇敢的,名利傍身且同期竞争压力这么小的情况下,也不做安全讨巧万无一失的选择,“宁愿犯错不要boring”,我觉得很好。作为她的影迷当然是她拍一部我看一部,永远期待她的下一次尝试,影院常相见。
看完了《朝云暮雨》,大概给三星吧。 首先,很喜欢这个改后的电影名字,但,还是原作更好看。 电影其实一个小时感觉就够了,中间原创的部分让我很不喜欢。几处和原作不同的地方也让我觉得很失败,基本上是把我喜欢的原作的点都改没了。电影最后半小时真的让我如坐针毡。 先说人设。常娟的核心在于这个人的愧疚,她唯一的执念就是十八万四千四,所以原作目的性非常强,拿钱赎罪就自杀,根本不可能纠结上床生孩子这件事的。原作她可是试婚就钻了老秦被窝,只是老秦没同意。她是真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活。 老秦最有趣的人设在于在他两次以为自己注定活不成的时候,柳暗花明。在他以为自己重获新生古木逢春的时候,又可能这次熬不过去了。巨大的反差才让人觉得造物弄人,更契合《朝云暮雨》这个名字。 原作较电影,更突出老秦两生一死局的反转和心态,所以结局让人更觉唏嘘。而电影一开始就新设定老秦爱干苦力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很败笔的。 另外老秦原作前面两次死缓也没见的这人有多好,意气用事杀人还有贩毒。电影里面弱化了他前两次坐牢的原因和内容,让他有无辜感,让我很不喜欢。这样无形就削弱了最后他为常娟的反差人设。同时提前让常娟和老秦说出自己的故事,过早让老秦同情常娟,也让最后的反转没有那么让人值得玩味。 再就是叙事结构上,原作让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设定在于结尾以第三视角解开所有真相的设定。因为前面都是老秦的口述,所以所谓的老秦喜欢做后厨清洁找到人生的意义也好,他从管教那里知道常娟的故事的时间节点也好,都只是老秦的一面之词,不一定是真的。而真相很可能是常娟消失不久就自杀了,立马就被调查联系到了老秦。老秦搬家变卖家具,去后厨清洁,都是为了赚钱照顾常娟。而这一切,甚至有可能发生在老秦知道常娟为啥骗他的动机之前。
这么一来,整个故事终极反转和人物的抉择才变得特别有意思。 最后说说演员。范伟尽力了,但是他结尾确实没有形同枯槁的感觉,这也不怪他。本身角色设定就变成了向死而生,希望永不灭。这其实和原作差距挺大的。周冬雨的常娟,emm……我只能说脸真的不适配。我心目中的常娟可能更类似傅晶在《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里面四萍的脸。另外,结尾周冬雨演癫痫半身不遂,真的不太行。但我也想不出要怎么才行。
就改编而已,我真的挺失望的。内容和人设都强加了太多七七八八的东西,让整个故事和角色都走形了。
《朝云暮雨》蛮可惜的。
截止到老秦、常娟俩人山顶看日出,各诉往事时都还不错。到了围绕要不要孩子爆发冲突、大打出手的一刻,剧作开始崩坏。从常娟跳河、变成植物人的部分起,影片跌破及格线。
也就是说,以二人的情感关系而论,你追我逃-逐渐靠近-相互取暖这部分拍的不错;双方黑暗面的暴露和对彼此真爱的唤起这更为重要的部分拍的反而不好——
这是情感推进过程中的节奏失衡导致的:上场戏才是揭露二人关系“原来如此”、撕破面具的暴力戏码,下场戏立刻转为医院里一个回心转意、一个感激涕零的动人画面,太快了。
至于跳河后的相濡以沫、向阳而生,又因煽情而慢了下来,这让收尾变得异常拖沓。
我不是嫌弃影片的结局“假”,而是张国立自己都没意识到:从植物人登场这一他最看重、最寄望于打动观众的泪点开始,整部电影的气质、类型、乃至主题都为之一变。
前三分之二部分,勉强可称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若嫌这个词夸大了的话,至少是部反映边缘人生活的现实人物片吧),可到了老夫少妻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的桥段,直接改纯爱片了。
一部电影的整体风格和题材割裂至此,无论如何给不了高分,单独夸再多表演或细节都没意义。
张国立没把这个片子的核心表达想清楚。
或许有人不同意:这片讲的是“朝云暮雨”、命运无常啊!
我告诉你,这都是虚的。什么“生活虐我千百遍、阳光总在风雨后”不就是最土最俗的老生常谈么?你拍“命运”,你把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拍清楚没有?他们究竟何以走到这一步?
真正的答案是:我执。
一、“我执”:影片的人物问题
这个“执”不是海报上的“他求子、她求财”、“他求生不得、她求死不能”,这都是语言的噱头和表面的东西。
归根结底,老秦和常娟产生“我执”的根源是一样的:因沉重的负疚感而生的忏悔心。也就是说,两个人殊途同归,其实真是一路人。
老秦是对父母忏悔。他两度入狱使家里土地被征迁时无人料理,结果父母的坟头被推平,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他心头迈不过的坎儿。
对父母的巨大亏欠——父母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结婚生子的渴望:这是老秦“执念”的生成线索。
常娟是向死者忏悔。年幼的她被复仇之心蒙蔽了双眼,误杀了别人,这是她心里迈不过的坎儿。
死者的民事赔偿尚未还清——必须搞到18万4400——然后自杀,一命抵一命,反正世上已无牵无挂:这是常娟“执念”的生成线索。
可惜,如此偏执的两个人,他们的执念却是完全相反的:老秦想用钱买一段婚姻,说白了是买一个父母和自己“生命的延续”;而这恰恰是常娟最害怕的,她要做的,是“生命的终结”。
所以常娟才会对老秦说:像我们这样的人,配要孩子么?
两个人的“我执”如何碰撞酿成悲剧,本该是《朝云暮雨》最该放大、最见深刻的点。
因它具备相当的普适性,只不过具体到片中的例子略显极端。
任何一段两性关系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覆灭,几乎都可用“我执”的冲突来概括。
也就是你最想要的和他(她)最想要的不一致乃至截然相反,但你们每个人都不愿放弃自己想要的。这里面但凡有一方退让、妥协、牺牲,一段感情都不会走向终结。
张国立虽将老秦的“我执”和常娟的“我执”大致描述出来了,但共情的对象和花费的笔墨显然更倾向于老秦,这也是叙事结构决定的: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老秦对亡父母的歉疚,继而对这个人生出更多同情,可直到影片结束,我们才看清常娟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就使悲剧发生了“倾斜”从而削弱了它的力量。书写婚姻悲剧,展现双方“痼疾”的时间和力度必须是对等的,这才能达成“势均力敌、两败俱伤”的伤情效果和戏剧震撼。
除了在“我执”的交代上厚此薄彼,“我执”还在老秦身上半途而废。说回医院那场戏:当老秦把卡和身份证还给常娟并对她说:“以后不管发生什么,这些都是你的”时,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突兀?
——首先是对老秦心理转变的刻画不够,如果要让他说这句台词,就得在之前表现出他对常娟压抑隐忍的爱,可张国立刚才呈现完老秦气急败坏,视常娟为生育工具、欲霸王硬上弓的家暴戏。
更重要的是,当老秦下定决心不要孩子时,这个角色的整个人设就变了:他不再“执”了,那按先前梳理的老秦的心理逻辑:结婚还有什么必要呢?
——所以我才说:它后头变纯爱片了嘛。
常娟的“我执”虽然贯彻到底,但严格说来,也有些难自圆其说。
常娟之所以一心求死,一为赎罪,二是缺爱,就像她说的:“我一个亲人都没有了”。
当常娟看到老秦救了自己并放弃要自己生孩子时被感动了,那一刻,她终于确信眼前这个老男人是爱自己的,而她也对老秦从纯粹的利用转向了爱。
所以最后,她会穿着婚纱跳河。
可这其实有点违背人之常情:既已确定了爱的存在、内心也产生了爱,这份爱居然都不能略微阻挡哪怕迟滞一下以死赎罪的“我执”么?——毕竟赔了钱罪已赎了“一半”。
对真正万念俱灰、身陷绝望的人来说,有时来自陌生人的一次援手和一点善意都能激起他(她)生存下去的欲望,何况遇见真爱。想想镇江那个跳河轻生的女孩儿最后一刻在干什么?——看手机。
除非这么解释:常娟自觉还了旧债、又添了新债——她认为欺骗爱人是不可原谅的,既然活着总伤害别人,不如一死了之。
那行。可你要让周冬雨演出来,不能光靠我在这里用文字找补。且果真如此的话,常娟就真“不懂事”了——她为啥一定要拿新债抵旧债呢?像老秦说的,就不能坦诚一切、共同面对么?
若说常娟年纪小+心智不成熟,就是想死。那对这么个一心求死、无药可救的少女来说,你把她救上来,就为自己一个渺茫的“希望”,让她下半辈子这么眼斜嘴歪、流着哈喇子的在轮椅上度过,老秦也不懂事么?
无怪乎有观众怀疑老秦是不是在故意报复常娟——其实这是种过度解读,他要报复的话,就该关心植物人还能不能生育而不是意识何时恢复。老秦先前说过“我不要钱,我只想她回来”。将父母留下的所有积蓄浪费在植物人的病情上,我没见过此等“报复”法。
总之越到后面,这片子越经不起推敲。张国立没能钻进人物内心去深挖他们的复杂心理并试图将之捋顺。
人物设定,本来是《朝云暮雨》最牛的地方,这分三个层面:
一、国产院线片这个维度,一年到头描写底层人生活的电影有几部?——你大概只能想起两年前的《隐入尘烟》。
当然,老秦的经济条件不完全是底层了,可他的经历和出身,又决定了他一辈子在底层。
影片最好最真实的部分就是描绘老秦“一朝入上流,却永是底层人”的开头——范伟将初入正常社会的老劳改犯的自卑和局促诠释的淋漓尽致。
二、国产院线片的主角,时至今日仍以“英雄”居多。不是英雄的话,至少也得奉行“主角无过错论”,你想找出一个男女主角都犯过错乃至铸成大错的片子还真不多。
上一部是《涉过愤怒的海》。再往前找,恐怕就到《药神》了。
我希望在银幕上看到更多有错、“有病”甚至“病的很严重”的角色,因为这才是惨淡现实中人的原貌。(《涉过愤怒的海》的年轻男女主就都有病——连他们的父母也是)
三、男女主角都怀有巨大的负罪感这点我也喜欢。因为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一般都是:
年纪越大就越“无辜”、越活得“理所当然”,自己的痛苦与不幸,必须都是别人的错——要实在找不到对方的错,那肯定是整个世界“错了”......内疚是啥玩意儿?没听说过。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朝云暮雨》有着很好的角色设定和出发点,结果就这么烂尾、“纯爱”收场了。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创作者失去克制、沉溺于自我感动时,整件事就要变糟。
二、自我感动:影片的镜头问题
《朝云暮雨》的开篇本来很冷静很克制,是真想和观众好好交流;到了“植物人”阶段,就剩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和摁头输出。
这能直接反映到镜头当中。本片所有堪称镜头语言的设计都集中在前部:
其中拍的最好的是老秦的两场打扫卫生戏(监狱内和饭馆里)。
这两场戏的表意并不相同:前者刻画一个人如何被冰冷无情的体制规训成唯唯诺诺的模样,以固定全景居多;后者讲的是人要如何从重大打击和内心创痛中恢复:凭借自己的热爱和专业。
——我喜欢这份表达:哪怕你是个人人鄙夷的老劳改犯,只要你擦地比别人擦的亮,你的人生就有乐趣、就有价值。
此外,还记得那个镜头吗?老秦行将出狱,狱警叫住他在门口絮絮叨叨:
“出了这个门,你不再是犯人,你是个人!叫我小李!”
可一转头,“小李”举着伞走了,把老秦一个人撇在雨里。看来嘴上亲切的教官内心还是没把眼前这个犯人当人看——这种处理就叫克制。
什么是不克制?老秦、常娟二人暴力互殴,摔砸东西的场面就叫不克制。
那一刻,张国立是想促成戏剧冲突最大化,但他忽略了最起码的人物行为逻辑:
对老秦这种苦蹲27年再也不想进监狱、向父母保证过再不会犯法的老劳改犯而言,哪怕他当时再气再急,敢不敢那么打人?
对常娟而言,“把我东西还我!”的歇斯底里是对的。因为老秦不给她钱她就无法还债——这等于阻挡了她的“我执”,她当然要爆发。
但“我就是要你父母在地下都不得安生”这话没必要说,常娟对老秦本就心怀愧意,她是个善良的人,所有“恶狠狠”的伪装都源自脆弱和无助,她怎么可能说出这句话?
且张国立此时对周冬雨表演的执导也成问题:让她抛出这句话后还不忘来个挑衅十足的邪魅一笑......
这一幕似曾相识,记不记得《消失的她》中“我-就-是-要-玩-死-你!”的文咏珊拿瓶给自己爆头,继而坏笑的一幕?那是我2023年见过的最糟糕的表演(陈思诚就没想过:满腹心机的蛇蝎美女是不会这么干的,倒是吸食冰毒的人会一言不合就爆头)。
结果时隔一年,同样夸张而拙劣的技法又来了......
很多观众都不喜欢影片相濡以沫的纯爱结局,“女权”不“女权”的意识形态暂时搁置一边,单说画面,先前还见点心思的镜头设计完全没了:就是一味把那双歪到变形的脚掰来掰去,再不停给周冬雨扭曲痛苦的表情怼脸大特写。
我相信张国立主观上绝没什么“辱女”恶意,他本意是要你同情这个角色。但这些镜头的确令人不适。道理很简单:你到医院的重症监护室,会不会盯着陌生患者的脸使劲儿看?
这就是单纯的意识落后问题。本来,一个老男人强行改变一个年轻女人的意愿令她苟活这种情节在这个年代就有些犯忌。张国立肯定不了解眼下的“三大”,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和女性意识都拍到哪一步了。
如果你压根不理这套也可以,最起码得在镜头上体现出平等和尊重,以免让人误解吧。
可由于周冬雨一直是或坐或躺的,所以镜头不可避免地会以范伟“居高临下”的拯救者视角来看她,而先前的“老少配”镜头起码做到了平视(平等)。
你说“情节设置就是如此,那有什么办法!”——当然有办法,用远全景去拍,保持克制即可,像开头一样。
当差劲的画面配上差劲的台词:“你还叫我小老头,现在还不是连澡都不会自己洗”就是灾难。
——张国立应该想不明白他这句旨在“动人”的台词为何会让一些女观众听着刺耳进而感到被冒犯。就像丁晟在《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中给杨幂来个红发变装造型,他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意识都太落后了。
三、结语
我觉得事情该是这样:任何导演对时兴的电影理论乃至“主义”什么的都大可不理甚或反感,但前提是必须了解它,一来能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眼界和思维,二来好决定是否涉足相关领域,避免“误入”。
拿郑保瑞的《九龙城寨》来说吧,纯男人戏,满屏雄性荷尔蒙,压根没女人的位置。可有女观众嫌弃这点么?——没有吧。因为郑就不碰这个议题。
再举个例子:《我的阿勒泰》中的于适,其实也算《芭比》调侃过的“男人与马梗”,但我也没见哪个女观众讨厌这角色——因为它处理得当。且最终它是反“旧思维”的:巴太在踏血和文秀间,选择了文秀。
那么话说回来:如果你自己都不懂,却要触碰两性话题,结果招致一些人误会你的“纯爱”表达为“辱女”,那你也没得怨。
热忱和真诚当然是拍好电影的前置条件,却不是唯一条件。
这十年,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代;在中国,是电影人的福地 ——周冬雨
不加掩饰地讲,我对于这部电影最初的预期和对《燃冬》的差不多,都是好奇这些刻奇的畸形情感关系会怎样被内地作者呈现在大银幕上。这其中相比于同题材的外片而言有什么文化表意上的差别,有什么“本土化”的处理,以及这些大咖们会如何处理在主流商业电影中少见的角色。
令人失望的是,《朝云暮雨》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基本都只达到了最低级别的发挥,刻意的忽视现实问题,刻意的将本应充满张力与危险的关系童话化,把具有多义性的角色圣人化,最后在全员恶人重组家庭的壳子下完成了一个“感动中国人物”表彰大会。
范伟这个角色是附带问题最多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随着影片情节的推进,我们会发现,影片并非中立客观、冷静理性地看待这段故事的,而是完全把叙事权交由范伟视角,范伟就代表了本片的价值倡导和表达方向,他是影片成立的基础。
但是这个角色其实又十分悬浮,作为一个老劳改犯,因为阶级、律法、无知而不得不与社会制度相对抗,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的他,身上却看不出任何对于自己的身份、社会阶层以及整个环境本身的重新认识。这里并不是说要求这样一个可能大字都不识几个的人有什么深刻的、超越性的思考,而是他在27年牢狱之灾后,对于生活一定会有与之前完全相反的认知,不可能仍然保持着一副无知善良、淳朴且充满希望的“钝感”模样。
而且本片是基于性缘关系搭建的,那这段感情的合理性至关重要。但一个与正常社会生活隔绝了27年的人在出狱后第一件事是为了组建家庭其实就非常不合理,片中用“性需求”和“传宗接代”两个原因解释范伟为何刚刚重获自由就急于成家。
首先脱离社会生活不代表没有与外界同步社会环境信息,利用不需要繁琐的建立合情合法关系,但不违法的手段完成这两件事的办法其实很多,而且在一个前科人士的人设面前明显更合理。现实中如若真的存在这样的人,恐怕人生轨迹多半会是在“个大会所”中的“顶级项目”里沉醉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乡县城找个大龄寡妇随便成婚。
由此,周冬雨再怎么表现得积极主动、不挑不拣,她能吸引范伟和她组建家庭就极不可信。
周和范的关系既和“纯爱战神应声倒地”本后的机理相去甚远,也无法用“为incel群体设下的陷阱”相类比,这就是一个放在简中以外的环境看似合理的题材需要本土化处理的地方。
本片二人的关系其实更接近《隐入尘烟》,是一个农村大龄男急需婚配育子的前提下,“病急乱投医”的故事。如果换成这个语境,是不是瞬间会发现无论病再怎么急,也不可能投周冬雨这个医(尤其是范伟还明知周冬雨这种类型的很有可能就是诈骗犯)。
其次是范伟对于周冬雨到底有没有感情,有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也至关重要。
这一点在片中的处理一直很模糊,但并不是因为主创不知道怎么解释和设计,而是因为不论偏向于正面还是负面,其实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观众既不想看一个纯色魔被骗后喊冤,也不想看一个圣人下凡超度恶女。如果范伟只是见色起意,老牛贪吃嫩草,那么就是对周冬雨只有性欲,小头控制大头,这个人物就会显得非常猥琐龌龊(虽然如果他走进现实一定就是这样的),而且被骗就失去了被同情的可能性,第三幕向义务护工、农夫与蛇的人设转变也将非常不合理。
如果范伟对周冬雨产生的就是一般情侣之间的爱情,那她愤怒中的强奸,以及过于明显的性饥渴又十分违和,急于求子还可以被解释为观念落后,但相处方式的色情感是无论如何也和“纯爱老兵”不符的。
主创“放不下身段”把本片彻底写成两个恶人互害的黑色电影,也不敢歌功颂德式地将拍两个小时表彰大会,既要有要的结果是范伟一场戏一个人设。
和周冬雨同居前又正义又矜持,好似已经被牢狱生活磨平了性能力,对于亲密关系不敢想象也没有高层次的需求;和周冬雨试婚后又屡屡没有动机铺垫地精虫上脑,因为性需求被周冬雨反复拿捏,似乎成了被胡罗卜牵引的驴子;周冬雨两次背叛于他后,又瞬间佛系释怀了,貌似对周冬雨的所为放下了,认清自己就是活该一无所有的真谛;周冬雨自杀后突然又坐着火箭上价值了,秒变全球顶级植物人护工,不离不弃三年,并且准备往后人生都要与周冬雨共度此劫。
但本片的观感最为惊悚的是,虽然主创在每个阶段都极力让情节“偏正”于自己的预设,可是真正生活在现实中的观众都能察觉到这些悬浮情节背后的诡异。
一个结束了27年牢狱生活,急于成家求子的老男人,和一个14岁错杀无辜者的24岁少女组成家庭,没人会觉得浪漫。反而是其中隐藏的性暴力、身体剥削、精神摧残的可能性令人不寒而栗。女生流浪自杀后成为植物人,男人的选择让故事表面上成为了凡间童话,可是这种只可能见于课本与绘本中的“人性光辉”忽然发生在两个这样的边缘群体身上实在令人无法找出信服的理由。
周冬雨在本片中戏份不算多,但是人物也更飘渺。为父母复仇却错杀无辜者,这件事作为反转出现时我都笑出声了,已经决定为了赌上自己的人生完成一件必须血债血偿的复仇了,居然连目标信息都不确认。
以此为基础,后续的情绪崩溃,精神问题,出狱后新的人生目标就更无法代入了。尤其是如果补上赔偿款是她的人生目标的话,为什么出狱后选择在监狱门口露宿,难道平时还有和范伟一样的人傻钱多的大龄男中年到监狱门口相亲吗?这是监狱还是王婆大舞台呢?
其次,我必须收回此前在周冬雨老师的畸恋系列力作《燃冬》和《鹦鹉杀》中对其演技以及选本能力的恶评,和本片相比,她此前的表现堪称完美。
她在《朝云暮雨》中到底有多坚持地在演自己就不多分析了,后来成为植物人之后的表演实在是堪称喜剧,尤其是那双转速极快,走位还无比丝滑的眼珠子,这种对于残障人士生活表现的片面化认识导致的猎奇模仿秀让本就荒唐的剧情更让人扶额。
最后,关于本片被旧事重提的两个“谣言”,其一是本片曾在拍摄期间封路导致市民抗议,看完之后基本是连具体封的是哪条路都知道了。
其二是“传说”本片被广泛认为其导演的真实身份是张国立的儿子而非他自己,从前因为“陈怀皑拍《霸王别姬》”这样的笑话甚嚣尘上让我对这种讨论不屑一顾,但看完之后我的确动摇了不少,本作的笔触和镜头语言的确非常像年轻导演的风格。
但可惜本片在票房毒药周老师的加持下恐怕很快就要被江湖所遗忘,导演的中之人究竟是谁估计也会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