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 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2015)

B级片: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1979-1989 B-Movie: Lust & Sound in West-Berlin 1979-1989(2015)

又名: B級片:地下柏林(台) / B电影: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 / 柏林电影:西柏林的欲望与声音

导演: Jörg A. Hoppe Klaus Maeck Heiko Lange

编剧: Jörg A. Hoppe Klaus Maeck Heiko Lange

主演: Blixa Bargeld Annette Humpe Gudrun Gut Mark Reeder

类型: 纪录片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15-02-08(柏林电影节)

片长: 92分钟 IMDb: tt4291066 豆瓣评分:9.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瘦削的碧丽霞在“危险酒吧”将客人们弄得醉醺醺;严肃的尼克· 凯夫在柏林家中的墙上集满了“德国哥特音乐”海报…… 在围墙和防火墙之间,在新式和旧式建筑之间,在马尼亚D(Mania D)和韦斯特班姆(Westbam)的音乐之中,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音乐人、厂牌制作人和军事狂人马克· 里德为柏林的电子乐所着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来到这里。所幸的是,他所经历的一切都被影片记录了下来。

演员:



影评:

  1. 8.5/10

    一直很羨慕能活在八十年代西柏林的人,不著邊的理想主義,好像在抗爭著什麼,但又說不出所以然的虛無——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貧窮生活中有著富貴的精神享受,黑色絕望中卻相信火柴點燃的希望…… 片子很有趣地串起了一場現實的夢,看到嫩出水的die toten Hosen, die Ärzte 還有nena等等新德國浪潮歌手,居然有莫名其妙的激動。因為80年代後期中國的媒體封鎖,我根本不知道外界真正發生了什麼,在千禧年來到德國,拼命的補課歷史,想去補上這缺席的歷史轉折點——從流行音樂這個點切入,終於把框架結構的正史貼上了血肉,一切開始有了溫度。

    Wir sind das Volk!

    片子雖然不是講政治,但我總覺得對音樂的追求,對青春的放縱,就是對這個Scheiße 世界說出最無力但不後悔的Nein!

  2. 一半是对纪录片本身的着迷,这是一场属于音乐的盛宴。
    纳粹的黑白影像里,是那个年代的柏林,严肃而消瘦。而工业化的唱片店里,是那个年代的曼彻斯特。
    因为音乐而启程的传奇就此开始,所以,曼彻斯特再见,你好柏林。

    如果不借助影像,很难想象如同“哈瓦那特派员”和“1984”中描述的东柏林。而一墙之隔,是自由而浪漫的西柏林。音乐,色彩,浪漫,自由的西柏林。你能想象一个城市,即使是白天,也有人快乐的唱歌么?西柏林就是了。,
    在被美国英国苏联等瓜分开的德国,就这样诞生了她的墙和声音。

    这是一个有关摇滚的流动盛宴。每首BGM都让人着迷,独特到外行都会把德国从摇滚世界中分别出来。Tilda Swinton, Kieth Haring,Thierry Noir, Eric Burdon,Martin Kippenberger, Malaria!,Die Arzte, Nina 那些无法也不想被定义的音乐,就是像电影说的,“Berlin wasn't pretty, but it's damned sexy”。一切音节混合入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和口号。人群,抗争和秩序。打仗和警笛,电锯和倒塌,城市的声音都被音乐接纳。地下唱片小店和街头的乐队沐浴着旧的白油漆和阳光,姑娘带着墨镜,美得如同天堂。

    Mark就在这里。二十多年前,柏林墙还没有倒塌的时候,在那么年轻的青涩的时光中,见证着柏林的形形色色。尼克凯夫已走上神坛去翻唱let it be的温柔了。但看到他的年轻时嘶吼,就有某种魅力,成为万众瞩目是或早或晚。


    柏林的夜生活就不介绍了自行脑补吧~

    当然生活不可能持续美好下去,接着是政治,是柏林墙,是一切围绕着一堵墙的生活巨变。是生存和工作(哈哈哈哈哈),夜空成为蓝色。DJ成为了新的艺术家(Mark本人的DJ太棒了),纪录片还原了柏林墙倒塌的前一夜,人们狂欢仿佛不再有明天,如同黑客帝国中,大战的前一天。可是明天依旧来了。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甚至更好。不管发生什么事,明天依旧是明天。
    当然最后还有happy end,值得一看。

    这是一部透过Mark的眼睛,看到的摇滚和柏林的变迁。它有关音乐,又不全是音乐。它还有关乐手,有关自由和青春。时光飞逝,一切被远远甩在身后。

    小店老板抱怨,JD就像是摇滚界的麦当娜。然而它的谢幕依旧让多年后的人心痛。
    就像在school酒吧,挂满了两面墙的乐队。好多还没有来得及听。时间也是这样溜过去的,好像告别只需要一首歌的时间。而每台架子鼓每把电吉他的声音,也被匆匆遗忘。

    一切都如昨天一样,但是又有些不一样了。看完纪录片,就是这样的感觉。北京如同另一个曼彻斯特,去哪里寻找柏林?访谈时,M说,去成都看看。



    %%%%%%%%%%个人部分%%%%%%%%%

    以下属于个人日志,不喜的朋友请跳过。

    二十多年过去,爱穿制服的Mark依旧穿着制服军靴,一头银发和雷朋墨镜。不喜欢法国和美国的咖啡,讲墨西哥的图拉和印第安人的祖先,在Dada好像挥起马鞭。

    就像电影里,被周围的摇滚青年包围,你一眼就认出来,绅士的他,没有被时光染指的专注温柔。


    “See you agian, someday and somewhere.”
    ...
    "I think you get the idea."

    "Best wishes."

    “It‘s all about music, no fame, no business, all music.“

    我们总会遇上一些人,跨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和空间的落差。
    我们相遇也再见,我们好好拥抱后轻声道谢。

    最后不知该说些什么,今天下午某旧友说的话贴上来吧,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3. 短评里写不下于是成为第一个写长评的人。

    对于柏林的向往从知道柏林墙开始。三年前第一次去,照片至今在手机里,交通灯小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旅行纪念品。Freedom can not permanently be walled in 这句话也被存在备忘录里也一直没删除。这篇影评也是电量耗尽之前的手机码字。

    听完NB的节目之后再次无比向往柏林,于是竟然听着曼彻斯特英音加各种德语伴着法语字幕撸完了生肉,听到很多熟悉的歌曲,感觉好似多年前买打卡盘之后的收获--片尾歌单绝对值得珍藏。

    1979到1989的柏林墙边的音乐人们,punk, new wave, techno...Mark Reeder, Nick Cave, Nena, 甚至还有Tilda。正是由于墙的存在,柏林成为了艺术家的乐土,也是亚文化的天堂。

    作为一个现代艺术爱好者,一直认为现代艺术之所以厉害并非技术高超而是其划时代的意义,它可以改变甚至颠覆人们的思维模式。

    然而我们这些错过了那个时代的后人对此除了膜拜只有感慨,那真是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