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摄影机不要停!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2017)

摄影机不要停! カメラを止めるな!(2017)

又名: 尸杀片场(港) / 一尸到底(台) / One Cut of the Dead / Kamera o tomeru na!

导演: 上田慎一郎

编剧: 上田慎一郎

主演: 滨津隆之 真鱼 主浜晴美 秋山柚稀 长屋和彰 细井学 市原洋 山崎俊太郎 大泽真一郎 竹原芳子 吉田美纪 合田纯奈 浅森咲希奈 山口友和 藤村拓矢 岩合智史 高桥恭子

类型: 喜剧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7-11-04(东京首映) 2018-06-23(日本)

片长: 96分钟 IMDb: tt7914416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郊外一座废弃的工厂内,一支摄制组正在拍摄一部粗糙简陋的僵尸片。导演日暮隆之(滨津隆之 饰)不满女主角松本逢花(秋山ゆずき 饰)的演技,因此暴跳如雷,大吼大叫。在工作人员晴美(しゅはまはるみ 饰)的建议下,剧组暂时停止拍摄。休息间隙,晴美向松本以及饰演僵尸的男演员神谷和明(长屋和彰 饰)讲述了这座工厂在二战期间的恐怖旧事。就在此时,不祥的巨响突然传来,未过多久,一名工作人员化作僵尸突然出现,对其他剧组成员展开疯狂啃咬。演职员们四散而逃,而疯狂的导演却举起摄像机,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的拍摄。

演员:



影评:

  1. 周五的电影鉴赏课,学科老师带着我们科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前往川崎的影院观看这部电影。对于我们放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部片子太容易有共鸣和代入感了。下午请到了电影的导演上田慎一郎先生给我们做了分享,他真的是个很可爱的人,幽默健谈,身上带着对电影的热爱。是对电影的热爱,而不是对这个圈子的热爱。他讲了几件有趣的事情,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1,300万

    被大家津津乐道的三百万是必讲话题,上田桑说请演员没有花到三分之一的钱,大部分演员都是他的朋友所以甚至有无料出演的。(当然也想请广濑丝丝这样的,但一天就要好多钱 可爱的导演如是说)

    大家记得那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吗?那是上田桑的儿子,当时是三个多月大。

    片中导演住的房子,就是上田桑自己的房子。

    服装更是大家自己用剪子剪一剪弄弄脏做出来的。特效化妆也没有投入太多。

    2,8天拍摄、6次一镜到底

    仓库的拍摄一共耗费八天

    三十多分钟的一镜到底一共拍摄了六次,因为总有化妆来不及了,演技卡壳了,摄像跟不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的拍摄非常完美,丝毫没有出错。但上田桑想要保留那种没办法第二次复制的东西包括小失误,因为这样更加真实,太完美反而没有趣了。

    3,请务必要看的电影

    因为有同学提问希望上田桑推荐一些希望我们看的电影

    上田桑打太极,“那很多的啦”

    最后居然是《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4,上田慎一郎

    上田桑说自己没有上过电影的专门学校或大学。几年前欠债两百万,无家可归。遇到很多的不如意事。但没有改变自己喜爱电影的事。被问起为什么想到要拍这样的片子时,他也说“这次就是想做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课的最后,老师请他为我们留一句话,他告诉我们,20几岁的时候要去经历去失败,30岁的时候这些失败会成为你的武器。

    “因为喜欢就去做”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同这部片子一样,上田桑用最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我就是喜欢拍电影。

    尽管你要面对很多你无法预料,心力交瘁的事情。尽管有要求奇葩的投资方,太有想法的演员和太没有想法的演员,麻烦又不规矩的群演,尽管你使出浑身解数成片未也未必有很高的质量。

    尽管拍电影的过程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是一件热血的事情。如果你也喜欢,也有一片赤诚之心,认真又投入,那么请努力去经历去失败,努力将一切转化为你的能力你的武器,让摄像机不要停吧!

    最后附上可爱的导演sama

    左为我们科主任 右为导演上田慎一郎

    好想要导演的同款T恤。

    最后大家一起合照了,然后上田桑说 请大家一起做一个丧尸的动作吧

  2. 1.

    这部独立电影的票房奇迹无疑是它现阶段最大的卖点:300万(折合人民币20万不到)拍摄成本的独立小成本电影,没有一位知名演员,最早仅在日本一家仅有86个席位的影院播放,上映后口碑惊人,影票连日售空,观众纷纷要求扩大上映规模。

    仅靠着过于出色的口碑,这部原本将目标观众数定为5000人的小众电影,在上映三个月之后突破百万观众数,打入全国票房前十,奇迹色彩之浓,如同日本特有的少年漫画。

    我在新宿东宝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即使是工作日,影票也在一天前几乎全部售空,当天500个席位座无虚席,散场后满耳听到的皆是赞赏之声,其中不乏计划再次观看的观众。

    日本电影市场早已习惯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IP够热,自然皇帝的女儿不愁嫁,2017年国产票房前十的电影中竟全被各类动画剧场版和原著改编作包揽,可见日本电影市场的一昧追求票房保险,而原创性日益颓废。《不要停止拍摄!》的异军突起,靠的却仅仅是作品本身,不是站在谁的肩膀上,更不含着金汤勺,它是靠着实打实的口碑徒步攀登票房高峰的草根英雄。

    2.

    日本人在向别人推荐作品时,总爱说“当做是被骗了也好,去看看吧”,而我从未见过哪部作品,比这部《不要停止拍摄!》更合适这段话。

    难怪自发水军的日本网友形容这部电影:“最适合怀着被骗的心情去看”。

    读到这篇文章的人们或许早已看过这部作品,但我仍要不合时宜地说:

    在日本的朋友们请迅速前往电影院,哪怕带着被骗的心情也好,请一定要看到最后!

    不在日本的朋友请在DVD发行后麻利地去看,并且最好是与家人朋友一起看!不要随便按下暂停键!请一口气看到最后!

    喜爱恐怖片B级片cult片的朋友们尽可以怀着见老朋友的亲切心情去看,而对上述类型不感兴趣的朋友也请毫无顾虑地观看,因为名作从不受限于它的类型,并无大众小众之分。

    3.

    在普通电影尽想着藏拙的时候,《不要停止拍摄!》却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了露拙。然而虚构总有极限,谁能不说破绽本身才是虚构之所以为幻想的最好证明?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因为它恰恰展现了被普通电影所抹杀的“虚构性”和“架空性”,它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我们就是假的,但即使是虚造,我们偏偏可以用这一虚造打动你。

    这部剧中剧的剧中剧,真正地从零开始,从动机开始,如同见证孩子怎样经过艰难的十月怀胎而诞生,很难说观众在影院里的感动是否出于这种“看着这个孩子生出来”的偏爱,自己生出来的孩子,就算不完美漂亮,也总是格外亲切可爱,毕竟尝过了怀胎十月的小心翼翼、辛苦劳累,而这种甜美的过程,却正如人生的缩影,更是文艺创作的缩影,但能肯定的唯有一点,这部作品的奇迹之处在于,看到最后才知,不论在现实还是,它的拙稚、它的粗制劣造,居然全都是它真正的闪光点。

    所谓文艺作品,总是有着能讲述那些异常、畸形、不成器,并且将这些“不入流”讲得扣人心弦,打动人心的特权。

    而创作的艰辛与热情,还有那些上不了台的狼狈无奈也被这部电影全盘叙尽,当电影结束,一部完全的作品居然融化,摊开,如溪如河地流入现实,甚至是如雨,沁入人心,它亲切地去理解创作人在现实夹缝中的无奈,而这种亲切性居然也驱动了我写下这篇千疮百孔的稚嫩影评,当我绞尽脑汁从贫瘠的词库中挑选表达时,我便更加理解电影中众人的种种狼狈。

    但最终它又是大胆的,冒险的,孤注一掷的,就仿佛我决心为这部电影写下这么词不达意的一篇,哪怕我对电影的赞赏之情能传递出百分之五十,也算値回。

    有一种好电影是,人能以其为镜,照见自己的人生。

    4.

    更加巧妙的是,这部电影在扩大到全国上映后的最大卖点无疑是它的小成本以及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票房奇迹,然而这种卖点,居然奇迹般地与电影最大的主体相契合:这个被精心制作出来的廉价丑娃娃。

    它利用了观众对这类小成本草根电影的自作聪明和自作宽容,在前30分钟内让人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误以为导演的那些疯癫举止和演员的丑态百出的就是小众电影特有的自作多情和走捷径卖情怀,误以为过度廉价粗劣的画面就是电影的本身。如此浑然天成的陷阱。

    走出电影院时听见两个女孩的对话,一个人说:“开场30分钟后,坐我身边的人就走了”,另一个说:“那真是太可惜了”。

  3. 我很少看日韩电影,也很少看恐怖片,日韩恐怖片更是从来不看。

    这跟我的观影习惯有关的,看科恩兄弟、昆丁·塔伦迪诺看得多了,就不喜欢那种小清新情感系,或者装神弄鬼无中生有的东西——江湖路远、山高水长,自当快意恩仇

    不过,这两天被一个日本的小成本恐怖片《摄影机不要停!》洗脑了——已经看了两遍了,写完本文准备看第三遍。

    有这么魔性?这部电影不仅恐怖,还很搞笑。要知道,这是一群业余演员,花费18万元拍成的,而他目前的票房接近2亿元(都是人民币),被它洗脑的人很多。

    电影的剧情并不复杂。

    前36分钟是一个完整的丧尸片:一个独立电影剧组,正在荒山野岭一个废弃的工厂里拍摄丧尸片。拍着拍着,真正的丧尸来了,于是,剧组里一个个接连丧命。

    【丧尸来了,演员仓皇逃命】

    而导演呢?却拍得正起劲,“对,就是这样”,“这就是我要的表情”,“继续,摄像机不要停”。

    【演员吓得要死,导演拍得正爽】

    如果只是这样一个故事,那有没什么高明之处?事实上,这36分钟还挺垃圾的,画面粗糙、表演浮夸、五毛特效。

    【电影前36分钟是一部闹哄哄的三流恐怖故事】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就是:这36分钟的丧尸片,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意思就是:拿一部摄像机,导演走到哪儿就拍到哪儿,中间不断,也不剪辑,一镜到底。

    因为是导演拿着摄像机一路跑拍长镜头,所以,在这36分钟,就有下面这种虚了的画面。

    这种虚了的、摇摇晃晃的画面,增加了一些紧张感。但是,这有什么牛的?拍电影又不是为了炫技,拍那么长时间的长镜头如果没有内涵也是垃圾。就像《爱乐之城》和《路边野餐》,长镜头是他们表达内涵的一种方式,不是目的。

    第37分钟,屏幕上出字幕,演员表,好像闹剧就此结束。不!精彩这才正式开始。从37分钟开始,后面这1个小时的故事,才是正片,正片赋予了前36分钟深刻内涵。

    后面这一个小时,讲述的是这部丧尸电影的筹备、制作、拍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高潮部分。

    电影筹备开始,剧组的每个人,包括导演、演员、化妆师、摄影师等,都拿着一本血红色封皮的剧本,《One Cut Of The Dead》(可以翻译为:一尸到底,一镜到底)。

    【剧组人员集体学习剧本】

    学完剧本后,剧组来到深山老林开始拍摄。而拍摄地,还流传着一个恐怖传说:表面看这里是废弃的自来水厂,其实是日本军队开展人体试验的地方,主要的实验就是复活丧尸,“以鲜血唤醒诅咒”等。

    在这样的地方拍摄丧尸恐怖片,算是有诚意了。但是,完成这部丧尸片需要的不是诚意,而是胆量——不是克服对丧尸恐惧感的胆量,而是完成拍摄任务的胆量

    因为:这个36分钟的丧尸片要采用“长镜头”的手法拍摄,还要在电视台直播。而剧组,没钱没人,团队成员个个难伺候。

    团队刚一组建好,导演就开始头大。

    小鲜肉男主演一上来就质疑剧本:丧尸会用斧头砍人合理吗?丧尸不是没有心智的吗?(一看就没玩过《植物大战僵尸》)

    女主演表面可爱、漂亮,其实是个事儿B。

    一会儿要求删戏,一会儿要求改戏,临到要演哭戏了,还要求剧组给自己准备眼药水。

    【女主演要求删戏】

    【女主演要借助眼药水演哭戏】

    甚至还有女演员带着小婴儿,让整个会议室里都是哇哇哭声。

    而导演是个和事佬,万事好商量(谁要自己不是大腕儿呢)。

    拍摄开始前2个小时,剧组再出状况:扮演导演的演员和扮演化妆师的演员因为偷情,一起出了车祸,来不了了!

    眼看着直播就要开始了,怎么办?导演本人和导演的妻子亲自上阵。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完了!这个剧组好不了了,这部丧尸片好不了了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硬是把直播坚持了下来,一开始的bug,也被导演巧妙地化解,变成了后面的各种伏笔。

    片中第一个被咬后变成丧尸的角色,是一个特别喜欢酗酒的配角。电影开拍的时候,他其实已经醉得不省人事。

    于是,导演日暮扶着他拍完了所有的动作。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

    【导演扶着醉酒演员演丧尸】

    你别说,这种醉酒状态,还真有“丧尸范儿”。

    现场的道具不够用了,剧组工作人员直接给自己腿上化了妆,走到女演员面前,其实,她上身穿戴整齐。

    而临时被拉上阵、扮演化妆师的日暮导演妻子,越演越来感,越演越进入佳境,全程都用她从防身课上学习的套路,对付“丧尸”。

    【最后被斧头“砍死”的女化妆师】

    剧组里早已乱做了一团,而直播还得继续,日暮导演带着大家辗转腾挪,拆东墙补西墙,巧妙化解了各种危机,呈现在电视上的效果就是:好真实!

    【观看直播的制作人】

    而这份真实的背后,是现场工作人员的付出,是他们的不容易,这才是这部片儿要表达的东西。

    电影很搞笑,但笑完也有思考:正是对电影的热爱,才使得他们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丧尸直播”,也正是凭借这份热爱,才成就了一部既搞笑又恐怖的佳片。

    拍摄现场,拍完一个镜头,着急忙慌就准备下一个场景的样子格外真实。

    跟着主角飞奔,结果摔倒在地的工作人员毫不在意,就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起身继续奔跑。

    电影的最后一幕,需要电影镜头缓缓拉升,露出地上的血色五芒星作为结尾。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摇臂摄影机摔坏了,怎么办?

    剧组其它工作人员一边搭人墙,一边等待直播镜头到来。人墙不断搭起,倒下,又搭起来,倒下……

    这样的百折不挠让观众很感动。最后关头,他们终于搭好了人墙,完成了所有的直播。

    到这一刻,我才明白:导演要表达的是对电影的尊重和热爱。我们普通观众看到的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觉得平平无奇,甚至有点烂,但在现场,工作人员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剧组的大腕儿演员不敬业还多事,而小演员却朴素、热血;搞笑中带着心酸,心酸中又是对电影的深深热爱……

    既使困难重重,但这些小演员、小导演依然坚定地付出所有热情。

    这样的一部电影,你想到了什么?对,就是《喜剧之王》。尹天仇虽然只是个跑龙套的,但他把演戏作为自己的信仰,不管多难,都要克服重重困难一直演下去。

    【《喜剧之王》剧照,尹天仇正在演戏】

    而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尹天仇,一旦到了片场,则不要命地付出,疯了一样沉迷。

    看看导演上田慎一郎为了宣传这部电影是怎么做的?映前倒数一天,导演自个在ins上来了一拨土味宣传:他把自己当油漆,涂抹出了倒计时海报。

    因为,《摄影机不要停!》制作成本很低,很穷酸。但越是这种穷酸,越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

    事实上,好的恐怖片,似乎常常跟拍摄成本、跟有没有大腕儿没有关系。比如2016年马凯拍的那部《中邪》,多少人看完后被吓得不敢睡觉,制作成本也只有5万元,比《摄影机不要停!》还要少很多。

    这其实也说明:真正的好电影,是要有一些真诚的东西在里边,怀着创作者的一颗敬畏之心的,好电影既不是资本的游戏,也不是流量的俘虏

    《摄影机不要停!》值得一看,也期待更多的小成本诚意之作。

    ↓↓↓↓↓↓

  4. 前几天看到影院推特转推了一则导演的澄清文,大意是“影片受剧团PEACE的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的启发,但个人还是认为影片是自己的纯原创作品,希望和剧团的冲突能得到完美解决”。

    于是去查了一下,原来是剧团PEACE的主理人上杂志指控影片并非原创。经过查看多方的报道和相关人士的博客,整理时间线:

    2011年,舞台剧「GHOST IN THE BOX!」首次上演。

    2013年,舞台剧二次上演。其中一场,「摄影机不要停!」影片导演作为观众观看了本剧。

    2014年,剧团PEACE解散。

    2015年,「摄影机不要停!」影片导演和之前早已熟络的剧团成员B开始了舞台剧电影化的企划。后邀请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撰写电影版剧本。然而之后企划不幸夭折。

    2016年,在新制作人的加持下,企划由导演一人为主导再开。导演只向和舞台剧版本实际并无所有权关联的B表达了“想继续做电影版「GHOST」”的意向。(B大概是“同意”了)

    2017年,电影制作完成。完成后,导演才向舞台剧编剧之一的A表达了“加上署名了”。然而A表示,在剧本被重写到实际拍成电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任何为获取许可的联络。实际电影上映,A和B署名的位置在“企划开发协助”一栏中。

    2018年7月下旬,剧团主理人观看完电影后,联系电影方想要得到署名,得到的回复是“虽然一开始和A、B一起创作,但企划夭折后,最终做出来的是完全‘另一个东西’,所以没办法列入「原作」。假如作为参考的作品都要署名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有必要加入「原作」的行列”。后来,主理人又和电影制作人为代表的电影方进行了面对面对话。适逢电影宣布扩大上映,电影方以当日不得不说定署名问题为由,最终提议以「原案」而非「原作」署名作为第一步,后期再判断是否为「原作」。结果是,扩大上映版时的片尾,加上了“原案:剧团PEACE「GHOST IN THE BOX!」(编剧:A 导演:和田亮一)”的署名,并在特别感谢一栏,加入了剧团主理人和田亮一的名字。电影方之后联络说,最终整理判断的结果只能是「原案」,并发来一份“原案利用契约书”,其中规定剧团主理人将不再拥有对自己创作的原版舞台剧进行电影化、再舞台化等再制作的权利。

    2018年8月21日,剧团主理人实名接受周刊杂志「FLASH」采访的报道公开,关于「摄影机不要停!」非原创的指控正式浮于公众面前。问题的关键也明确到,究竟是“原作”还是“原案”的选择中。

    从这儿开始到最后均为深度剧透,后果自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现在已经是不太可能看到原始舞台剧了,但原舞台剧的大致情节设定、形式构成等等都能通过舞台剧评分网站的评价窥见一二:

    在一幢废弃建筑的2层,突然一名年轻女性被杀害。然而马上揭晓,其实这是某大学的电影兴趣小组在进行电影的拍摄。此时,加入了生物学研究员、废弃建筑摄影爱好者、小说家。生物学研究员说起了,这儿曾经被用做人体实验的场所。紧接着,就发生了各种诡异的杀人事件,其中很多是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直到杀到最后揭晓了元凶。前半的恐怖推理剧结束。

    舞台重新布置,场所改成了这幢废弃建筑的3层,各种刚才出现过的人物、没出现的人物进进出出,原来刚刚的带着恐怖色彩推理剧是真正的电影摄影中的一个镜头。在不同的场景下,把刚刚发生过的一切从头再现了一遍。然后就解释了恐怖的怪声是怎么来的,又发生了哪些突发状况,以及对应的工作人员、演员的即兴发挥,还有那些不符合事实逻辑的杀人手法的揭晓。后半喜剧风格,全剧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墟,传言曾进行过人体实验,剧中剧,前半成品后半解密,前半恐怖后半喜剧。据剧团主理人所言,还有一些台词,标题的这句“摄影机不要停”也是舞台剧的台词中有的。最开头女演员大喊“求求你,不要不要”导演喊“cut”,来说明背景是电影拍摄的桥段,也是重合的。

    如果若干设定上的相似还可以勉强忽略不计,那构造上的相似度之高,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其实如果只是剧中剧,在影视作品中也很常见,但连剧中剧的呈现形式、内容也都是电影拍摄中发生事件,这剧中剧的重合度也未免太高。

    不同的是,把推理剧改成僵尸剧,成品的电影改成直播节目,多添加了家庭成员的励志背景。改成直播的形式,倒是可以说借鉴了三谷幸喜的「广播时间」,当然广播是不够冲击性,于是就有了电视直播节目。

    电影最有趣的,莫过于影片构造,相信也不太会有人最喜欢的是僵尸、励志元素。影片中非常多的“状况”,应该也都是原创居多,但这些原创的部分并不能印证作品整体的原创性。还有一部分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呈现出了影像的魅力,但可能正因为是电影而非舞台剧,所以才带来了舞台剧无法很好呈现的更多重的影像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事件曝光,当天导演和制作方就发文否认。从开始交涉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张无非是,“只是受启发,并非照搬”“最后的电影和原舞台剧是完全不同的”“这算原作的话,三谷幸喜的作品也要算(潜台词大概是三谷都没找我,你也够资格来找我?)”“我导演、编剧、剪辑,是我纯原创作品”。电影粉丝也纷纷指责剧团主理人碰瓷、眼红、想钱,并翻出他的黑历史来洗白电影方的盗作疑云。

    说到底,是不是算、能不能算「原作」,和电影作品好不好没关系,和是不是你导演、编剧、剪辑没关系,和维权方的初衷和过去更没关系,还是要各维度比较两者的相似度。是不是算,可能只有导演自己心里清楚。能不能算,还要看接下来可能进入进一步协商,甚至诉讼的结果。(媒体的主流倾向还是比较难界定,不看好维权成功)

    作为观众,我想在初步地比较两者后,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答案。但不得不说,导演自始至终“纯原创”的说辞显然已经不太能站得住脚了。对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的期待值,通过这次事件也只能下降好几个档次了。